三河坝纪念园中的朱德雕像。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作为粤东水路要冲,三河坝地势险峻,群峰对峙,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此得闽赣,失此失潮汕”的说法,因此在这里,中国革命历史来到了拐点。紧随着这支军队前来的,是蒋介石的嫡系钱大钧部,三个师两个团越两万人对起义军三千余人,两军隔江对峙,战斗一触即发。 从笔支尾山上看到的三河坝。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漫步在三河坝笔支尾山,三江汇合处已经不如九十多年前那般汹涌,但仍然静静的流淌着,不舍昼夜,同样,当年参与过三河坝战役的人也基本不在人世,但江水无言自有声,历史就这样掩埋在了岁月深处,直到未来的某一天,向我们这样的后来人讲述着曾经发生的一切。 三河坝战役起义军序列。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战斗激战了三个日夜。血水染红了韩江水,在山上的松树林中的一条条战壕里,起义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带领的200名全营官兵长眠于此,战斗虽然失利,但是是一次成功的失败,朱德在三河坝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做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正确决策,成功转移。也正是第三营全营官兵舍命掩护,让八一南昌起义的火种传递下去。 起义军转移后,与广州起义失败的残余部队会合,经过了“赣南三整”,三千多人的部队只剩下了八百余人,敢问路在何方?谁也无法回答,但是朱德元帅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的起义失败了,但中国革命是有前途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愿意干革命的跟我走!”朱德元帅预言了中国革命未来的命运,这支起义军开始游击于粤、闽、赣、湘,并留下了“八百勇士上井岗”的故事,而之后的井冈山会师,则让中国工农红军正式走到了历史前台。许多年后的授衔仪式上,有六位共和国的元帅曾经和当年的三河坝产生过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