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红色革命火种捍卫地

来源:长城网 | 作者:杨泽 | 时间:2021-04-27

棣萼楼交通站 敌后星火燎原地

大巴继续行驶,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路途的颠簸让人有些许困倦。百转千回,最终抵达了大埔县清溪镇大瑞村,此时,一座颇为气派的小楼出现在了眼前,楼前的牌匾上书“棣萼楼”,作为苏区重要的红色交通线中转站和秘密仓库,棣萼楼见证了苏区革命的如火如荼,曾安全护送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邓颖超等200多名中国共产党军政要人和骨干到达中央苏区,也为苏区运送了一批军用器材、物资、药品和给养。

中央红色交通线。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通过红色交通线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人们。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交通站前方的小广场上,周恩来的雕像英姿勃发,目视前方。正是周恩来总理,让这里成为了广东境内为中央苏区运送中转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有生力量。1930年,由时任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等同志领导,开辟了从上海临时党中央到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被誉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交通线由上海—香港—汕头—大埔(茶阳)—青溪—永定进入闽西、赣南(瑞金)中央苏区,青溪交通站是由白区进入苏区的一个要冲。这里的交通员依靠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了五年的艰苦奋战。甚至连周恩来自己,也依靠这条交通线,安全脱险进入苏区。

交通线联络站外的周恩来雕像。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1931年12月某日下午,一个留着大胡子的牧师在交通员的保护下,悄悄进入了棣萼楼,他自称名叫“伍豪”,“伍豪”只呆了三个小时,得知附近有白军活动,便匆匆闪到二楼,将二楼窗户上的木条抽走,上山去了。昔人已从楼上去,此地只余棣萼楼。

许多年后,新中国成立,而交通站辉煌过往也已经逐渐湮没在了历史中,曾经交通站的后人,惊讶的发现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正是当年匆匆从后窗撤走的“伍豪”。人民不会忘记,当地至今仍有民歌:“汀江河水波连波,两岸青山都是歌,不怕历经艰和险,披星戴月送伍豪……”而同样的,周恩来总理也没有忘记这条“红色血管”,这条唯一未被敌人摧毁、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故的交通线,将被反动派破坏的上海苏区干部安然无恙的送到瑞金。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批示邀请青溪镇红色交通站7人前往北京会面,后因历史原因会面未能成功,虽然没能再次见到总理,但这条交通线的地位在总理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棣萼楼交通站。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交通站成立以来,有数名交通员,十多名革命群众,为保护交通站的机密和安全,献出了生命。交通员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保护着交通线的安全,他们是永载革命史册的无名英雄,棣萼楼的英雄儿女们,为了中央苏区奉献了一切能够奉献的力量,从前交通员的后人。如今的屋主刘华先谈起往事,也是感慨良多“因为敌人查的很严,我家就失去了两位亲人。我的伯伯跟随红军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我为他们骄傲!”说到这里,远处最后一抹夕阳如血一般,透过棣萼楼的天井,投射在了中庭曾经被敌人乱枪扫射过留有弹孔的木板墙上。

中庭留有弹孔的木板墙。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梅州大埔县匆匆一瞥,便能感觉到当年革命精神的气息。而这是岁月无法洗涤下去的。100年前,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究其原因,答案就藏在梅州,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在历经风风雨雨,快速的成长为代表中国的先进革命力量,并努力向前直至建立新中国。

今日夕阳下的梅州大埔县。长城网记者 杨泽 摄

总有些故事让我们催人泪下,总有些精神让我们永记心间。当年那些路上前进的人也早已长眠,有的烈士什么都没有留下来,甚至我们都不能在他们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我们的敬意。但先辈的故事将会和梅州红色革命的昨天一起,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口口相传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奋勇前进。(长城网记者 杨泽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