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潮声 | 同安:提督辈出,叱咤万里海疆

2024-01-19 11:26: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邱赵胤

image.png

陈化成雕像手握剑柄,远眺大海。 高明磊 摄

东南网1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邱赵胤 通讯员 余雪燕 杨心亮 郑素描)

近日,一场声势浩大的“送王船”民俗活动在厦门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举行。“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而王爷起源之说颇多,有不同的地方性阐释。在本次活动中,“代天巡狩”的王爷更是大有来头,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同安籍水师提督蔡攀龙。

有清一代,我国东南沿海风云变幻,倭寇和海盗猖獗,西方殖民势力也接踵而至,从而导致东南沿海冲突频繁。在此历史背景下,滨海之同安,一批批海国英杰接连涌现,挺身而出,保卫海疆。

清道光皇帝有谕旨云:“同安为武功最盛之区。”《同安县志》武功录记载:“胜朝以来,台澎又归版籍,邑遂为全省军事要区。统计提督军务至二十余人,功烈之伟为全省冠。”有史记载的清代同安籍水师提督便有二十余人,人数之多,全国罕有,对清代以来的中国海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同安今厦门,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古同安包括今天的厦门市六区、台湾金门县及漳州市龙海区的一部分。时代造就英雄,古同安图海而强,在此数百年间,军事将领、海洋学家、商贾巨富等人才辈出。

海波浩渺,水天无际。而今,致力海防的水师提督们只存在于史料中的寥寥数语,但他们探索、拼搏的基因一直传承下来,印刻在厦门这座海洋城市的血脉中。

海防重地 将帅频出

古同安盛产水师提督,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大关系。

从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的兴起,到明代漳州月港的崛起,又或是在清代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厦门港的奋起,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地处于闽南地区中心位置的同安,都是海上交通的中枢之所。

清代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编纂的《厦门志》记载:“同安三面距海,金厦尤为险要,门户之防也。”古同安负山襟海,近抚金、厦,绾结澎、台,是闽南泉州、漳州接壤的重要之处,地势险要。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在福建专设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1681年),福建水师提督署移驻同安县嘉禾屿(今厦门岛),节制金门、海坛、南澳三镇,兼辖台湾、澎湖水师军务。

在那个海战迭起的年代,同安出现了许多好勇尚义的军事将领。他们前赴后继,接过先辈们封疆砥柱、守岛卫国的“接力棒”,为国家的海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如广东水师提督李光显从军三十年,身经大小战役数十次,两广总督阮元亲题“海邦著绩”匾额予以褒奖;总统闽浙的水师提督李长庚,终其一生都在追剿大海盗蔡牵,在黑水洋以身殉国;福建水师提督吴鸿源逐夷援台,为守护国家版图完整立下汗马功劳;浙江提督吴升曾随靖海侯施琅参与澎湖、台湾的战斗,任职广东水师副将时,率领水师巡视三沙群岛,力证我国在清代时对南海行使主权;江南提督林君升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总辖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军务,曾奉命勘察台湾地形,深入县府了解民情,广查物产分布,被称为“清代勘台地形第一人”。

东海之滨,海浪翻涌,书写着水师官兵们击水搏浪的传奇故事。

古同安造就了诸多文武兼备的海国英杰,他们熟悉港汊舟楫,善于海上征战,同时也成就了不少精研海务的海洋地理学家。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告诉记者,他们中有不少人积迭阅历、参稽考验,撰写出一部部凝结心血的海疆文献,如浙江水师提督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福建水师提督李廷钰的《海疆要略必究》、广东水师提督李增阶的《外海水程战法纪要》。

水师提督的精神犹如穿越时空的纽带,将忠义奋勇代代相传。“清代守卫海疆的同安籍将士中,除了提督级别的将领,也有总兵、副将、参将等各级将士。提督之间也不乏父子叔侄或是翁婿关系。”颜立水介绍,或许正是有此传承和榜样,尚武之风在同安得以盛行。

故事流传 激励后人

在同安区环城西路与同莲路交叉路口,必达天桥将周边的BRT快速公交枢纽站和商业广场相互连通,行人、车辆实现分流,市民可以通过天桥快速出行。作为厦门市首座环形人行天桥,同安必达天桥于2017年1月正式投用,是厦门市201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天桥取名必达,除了字面上“必达”的含义与天桥功能相契合,也是为了纪念同安历史人物吴必达。

吴必达任广东全省水陆提督军门时,曾命水师巡防东沙、西沙、南沙诸群岛并记录岛礁水道,为我国维护南海主权留下宝贵资料。

吴必达故居坐落于同安大同街道溪边社区溪边街,当地人称“提督衙”。如今,吴必达故居已被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和同安区文物保护单位,房屋主体也已经被重新修缮。

据了解,这里将建立集画廊展示、书法辅导、国学启蒙等项目为一体的书院,并以此为基础,邀请专家阐述吴必达相关专著。

“吴必达在中国的海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确立了我国在南海的主权,同时也加强了两岸联系,让台湾同胞更有认同感。”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艺平说。

在厦门同安新城的核心区丙洲岛,一座高达17.56米的陈化成雕像巍峨矗立,雕像面朝大海,剑眉星目,手握剑柄,已经成为同安的一座地标。

陈化成出生于丙洲岛丙洲村,曾追随清代水师名将李长庚、王得禄等人征战南北,英勇果敢,屡立战功,被李长庚称为“名将才”。清道光十年(1830年),他被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特派陈化成为江南提督,驻守吴淞口。1842年,英国侵略军攻击吴淞口,陈化成身先士卒,壮烈殉国。

据丙洲当地村民陈勇猛介绍,丙洲村仍保存有陈氏祠堂、陈化成故居、道光皇帝亲题的“提督忠臣”金匾等文物古迹。在陈氏祠堂内,常常能看见老人们正在进行南音表演。悠久绵长的南音得以在素以民风彪悍、侠肝义胆闻名的丙洲村风靡,与陈化成有着深厚的渊源。

清代中期,南音在闽南进一步发展,风靡一时。丙洲渔民在南北行商之时学得南音,久而久之,哼唱南音成为丙洲村男女老少的嘴上绝活。相传,陈化成六岁学南音,是村里公认的南音高手。其任水师提督驻厦期间,就算军务繁忙,陈化成依旧会弹唱南音,曾捐俸银托人购置乐器、修缮曲馆。

“陈化成为官、治军素以公正廉洁、爱兵如子著称,将士们称他为‘廉将’‘陈佛’。”同安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永富表示,陈化成的爱国情操和品格美德,为同安这片英雄故土长留一脉清风正气。

百年波澜壮阔,水师将士们以海岛为家、与礁石为伴,在惊涛骇浪上书写下一个个保家卫国、开拓奋进的故事,最终汇聚成一部恢宏的蔚蓝史诗。如今,将士们留下的文物正在相关人士的努力下,再次“活”起来。他们的故事并没有消散,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文化传承 绵延不息

沐浴海风,深耕蔚蓝,福建的山水大观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文化。闽人对于海洋既存敬畏,又有向往,这也让百年前踏波逐浪的海国英豪们,在百姓的民间信俗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年后的同一天,纪念清代同安籍平台功臣、福建水师提督蔡攀龙的“送王船”民俗活动在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举行。

竹木为骨、真船大小的精美纸扎彩船位于队伍前端,150余匹竹纸扎的战马以及众多纸扎车轿、将官、差役等跟随其后,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自古坑村集福宫开始巡游,行进至两公里外的西源溪边。在熊熊大火中,王船被化吉送走。

“本次活动除了本村村民,还有附近的宫庙、宗亲共有3000余人前来参加。除此之外,还邀请专业剧团在村里表演大戏30场、布袋戏14场。”古坑村集福宫理事会会长叶满青说,恭送“蔡府王爷”蔡攀龙的“送王船”活动是古坑村最盛大的活动之一,每五年举办两次,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叶满青告诉记者,古坑村与“蔡府王爷”有着深厚的渊源。清乾隆年间,古坑村曾是串联厦门、泉州一带海陆贸易路线的节点之一,常受贼寇侵扰。蔡攀龙任厦门提标千总时,为古坑村除去盘踞附近的盗贼,村民感念其恩德,便在其过世后时常敬奉。

“随着时代的变迁,‘王爷’信仰已由最初的神灵崇拜转变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信仰文化,有着榜样的力量,承载着独特的海洋文化信息,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内涵。”颜立水说,古坑村“送王船”活动也是古同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重要见证之一。

“送王船”活动历史悠久,各地时间不一,仪式也略有不同。在同安,“王船”的制式讲究颇多,基本是由造船师参照同安梭船建造。

福建水师提督李廷钰在其所著的《靖海论》中论述,同安梭船为总统闽浙的水师提督李长庚所创,书中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同安梭船的制作技艺、选材等。这种船后来成为清代中期最大、性能最好的外海战船,它既是南方船只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帆船技艺的巅峰之作。

“清代中叶,无论是商船、渔船还是战船,都曾以同安梭船作为主要船只。科技不断进步,同安梭船的使用功能也逐渐削弱,直到被取代。”林永富说,如今,同安梭船在艺术化和民俗化后,重新焕发新光彩。

今年74岁的丙洲人陈亚根与船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曾经参与制造过多艘吨位在30吨左右的大型梭船。他从16岁时开始造船,如今是丙洲最资深的造船师之一。

在陈亚根的家中,大小不一的梭船模型陈列其中,其中,最大船模的船身长度和桅杆高度都超过1米。2022年10月,陈亚根和师傅们一起建造了两艘吨位在3吨左右的木质梭船下水,用作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之用。

“如今的同安梭船已经转向小型化、艺术化和民俗化,其所代表的无畏风浪的精神将和同安的水师提督们一起,以另一种方式流传下去,激励广大群众世代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陈亚根说。

千载同安,海丝古邑。人们以各种民俗活动和技艺传承,纪念着保家卫国的水师将士们。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得以传承、衍化、延续,并以崭新的面孔,开启与新世代的互动联结。

听 海

海军摇篮将星闪耀

□刘益清

闽海泱泱,波澜壮阔。

潮涨潮落,涛声拍岸。

7000多里海岸线,枕山面海、雄视西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使福建人天生具有向海看世界的眼光,血脉里激荡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自古以来,面海而兴、向海图强的福建人,依靠海的恩赐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也怀着深沉的历史使命,爱护海,保护海,用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海洋领土。

15世纪后,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世界政治经济发生极大变化,西方力量持续上升,欧洲列强对后近代化国家的殖民掠夺,令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面临诸多压力。在中国东南沿海,这种压力尤为明显,民众的抗争,也不同寻常。

回望明清以降,乃至近现代史,每一次在海上抗敌御侮的将士,都有闽人的身影。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长期转战在浙江、福建、广东抗倭一线的民族英雄俞大猷,福建泉州洛江人。他先后出任浙江总兵、福建总兵、广东总兵、南赣总兵,一生身经百战,和戚继光、谭纶等紧密配合,直至基本肃清倭患,为大明的安全稳定作出伟大贡献。俞大猷忠国爱民,文武全才,擅长战略上把握克敌制胜的节点,赢得战争主动权,但俞大猷经常在打胜仗后,不是被提拔升迁,而是屡屡遭贬,虽如此,他心胸坦荡,不计得失,每逢朝廷有急难险重的战事需要,他都临危受命,且总能不辱使命,为国为民屡建奇功。他撰写的《剑经》,被誉为真正保留了少林棍术精华的武林奇书,此书回馈少林祖庭,使一度失传的少林棍术弘扬并流传于世。

明末,荷兰殖民者窃居宝岛台湾。1661年,福建南安人郑成功挥师东渡,率数万八闽子弟,从荷夷手里收回台湾,为维护领土主权完整作出历史性贡献。

1683年,在安溪人李光地力荐下,康熙皇帝起用晋江人施琅,平定台湾,使两岸重归一统。据史载,施琅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施琅上《恭陈中国台湾弃留疏》,力主留台卫台,对康熙皇帝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充分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施琅的意见打动了康熙皇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进行有效管理,并常态化屯兵戍守。施琅戍守台湾后,大规模招募福建沿海居民入台开发,对台湾步入近代化,居功至伟。

继施琅之后,出生于福建屏南小梨洋的甘国宝,于18世纪中叶(乾隆年间)曾两度出任台湾总兵,并擢升福建水师提督,为守卫东南屏障,开发台湾,作出卓越贡献。

近代后,福建水师(海军)将士,为捍卫万里海疆,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可歌可泣。

鸦片战争中,守卫吴淞口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福建同安丙洲人。他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级别最高的将领!在吴淞口保卫战中,67岁的陈化成身先士卒,和英军正面交战,身上受伤7处,仍坚守阵地,拔出佩刀,率领卫队与英军展开肉搏。他临死前对官兵说的最后一句话“武臣卫国,死于疆场,幸也”,令天地亦为之动容。

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尽锐出战,管带陈英、叶琛、许寿山、林森林,督带吕翰、高腾云等人,率领各舰艇的官兵,与侵略者拼死抵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11艘战舰沉于马江,海军将士伤亡796人,打捞烈士遗体400多具,鲜血染红的江面上,谱写了一页英勇不屈的史诗。

甲午海战,大部分管带(舰长)级将领来自福建。其中殉难的管带,除了邓世昌(广东人),余皆出自闽籍。

1894年9月17日,鸭绿江口两军对垒,甲午黄海大战一触即发。战斗从中午打到傍晚,战况之惨烈,举世震惊。14时20分,“超勇”舰沉没,管带黄建勋坠水,北洋水师鱼雷艇抛长绳相救,他不愿偷生而沉于海;“扬威”舰搁浅,管带林履中登台一望,见败局已定,愤然蹈海,随波而没;“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坚持到了战斗的最后一刻,突中敌弹,脑裂阵亡;而“致远”舰试图撞沉敌舰“吉野”未果,落海的管带邓世昌拒不受援,与舰同沉……

在刘公岛保卫战期间,“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因船舰不慎触礁,极度自责后自杀;“镇远”舰继任管带杨用霖严词拒绝投降建议后,口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手枪自戕;“定远”舰被炸毁后,管带刘步蟾在极度悲愤中自杀。

刘步蟾、林履中、林永升、林泰曾、黄建勋、杨用霖这6名殉国英雄,全是福州人,他们和另一位殉难者邓世昌(广东人),皆出自马尾船政学堂,其他参战者,萨镇冰、叶祖珪、黄钟瑛、李鼎新、刘冠雄等大批将士,也来自福建……这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像星辰照耀中国的天空,令后人世代敬仰。甲午海战,最能体现福建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血性、气节。历史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不无感慨地说:“空前绝后的鸭绿江口黄海大战,是马尾船校以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一国!”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军舰长驱而入长江口,在顽强的江阴保卫战中,海军司令、福州人陈绍宽,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指挥中国舰队在江阴防线拦阻、狙击日军,为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梳理历史,我们发现,八闽走出的海军将领,不仅能力、武艺超群,而且英勇顽强,决不贪生怕死,表现出典型的英雄主义精神。那批出身马尾的北洋水师将领,之所以在海战中不畏生死、忠勇杀敌,与马尾船政学堂德才并重的教育方针直接相关。马尾船政学堂在培养学生驾驶、作战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爱国、忠勇、清廉的精神品格。这个学堂的创办者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他以身作则,一生清廉,不羡富贵,勇于任事,死时“布被旧衣,一如寒素,宦囊萧索,不名一钱”,堪称楷模。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生、清朝海军编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一代名将萨镇冰,为人端正,一生爱国爱乡,被现代女作家冰心誉为具有清廉高峻人格的将军。正是由于在学堂中涵养出的爱国、忠勇的情怀和清正廉洁的品格,在甲午海战中,出身马尾的海军将领才能够在危难之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奋勇杀敌,在生死关头选择慷慨赴死。

大浪如歌。从闽海岸边走出来的海军将士,代代传承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在保卫国家保卫家乡的斗争中,无私无畏,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紧紧扎在一起、连在一起。他们的英名,像耀眼的星光,永远闪烁在历史的天空!

滔滔江海,浪花间飞溅无数的英雄血。今天,我们生活在幸福新时代,但决不应忘记历史,不应忘记屈辱的战争和丧权的所谓条约,更要牢牢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铭记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代代先行者,并努力为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付出我们的努力。

1  2  3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