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石碑:探寻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2025-05-13 10:02:2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在福州鼓山苍翠的山峦里,涌泉寺的石碑如同静默的史官。从清康熙年间“禁止盗葬樵采,许寺僧赴县禀告”的明确政令,到光绪年间妙莲法师与寺僧“立碑勒石,永守山林”的郑重承诺,这些斑驳的石碑不仅是历史的忠实注脚,更是一曲人与自然携手并进的古老长歌。 早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官府即明令禁止鼓山附近居民违规砍伐鼓山林木、盗葬骨殖、扰乱涌泉寺正常秩序。禁令颁布后,附近居民大多依令而行,但也有极少数人试图通过伪造证据、利用特殊身份等方式,不断在制度的边缘试探。据黄任《鼓山志》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乡民林炜偷偷将父母遗骸葬于鼓山般若庵附近,事后又伪造墓牌日期,谎称遗骸葬于禁令颁布之前。州府官员经现场勘察、核对图册,查明林炜双亲遗骸葬于禁令之后,依令应从鼓山迁离。不过,官府考虑到死者已入土为安,且有乡绅居中讲和,决定网开一面,但下不为例。 另据涌泉寺门前的石碑记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乡民阮金满公然在鼓山砍伐林木、占造房屋,甚至率众抢夺鼓山林木。他为何敢公然违背禁令?原来阮金满患有麻风疾病,他料定凭借这一特殊,肯定能够逃脱官府的严厉刑罚。最后,官府的处置结论与阮金满所料一致: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官府决定不再深究阮氏的责任,仅竖立碑石告诫附近乡民,切莫再违反鼓山保护禁令。 除了禁止在鼓山盗砍盗葬,官府也禁止各类人等干扰涌泉寺的正常秩序,以捍卫“闽省第一大禅林”的文化地位,维护鼓山清幽之境。根据寺门前的碑刻记载,涌泉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会举办浴佛法会,善男信女以及远近居民为了能够准时参与,会提前到达鼓山以等待法会的召开。因参与盛会的人太多太杂,寺院接待能力有限,整体秩序显得十分混乱。特别是有风流浪子完全不顾涌泉寺乃佛门清净之地,把浴佛节当成俗世庙会,以致在寺内彻夜欢嬉、饮酒作乐,甚至挟妓入寺。官府见状,立刻发布了明确的禁令,禁止风流之人在特殊节日期间扰乱佛门清净。 明嘉靖年间,涌泉寺的一场大火将鼓山生态与人文保护方面存在的症结悉数现出。清代初年,元贤禅师完全修复涌泉寺,官府也相继出台各类规定并设置汛兵,逐渐完善了保护鼓山的制度体系。康熙十二年(1673年),官府首次颁布禁令,正式规定了鼓山的范围,为东至深洋、石船峰、大坑,南至牛坑,西至鼓山二图,北至双溪。同时,特许涌泉寺僧人参与鼓山的环保工作。涌泉寺僧人如果发现有狂人肆意破坏鼓山环境、扰乱涌泉寺秩序,可以直接向官府提起诉讼。光绪二十年(1894年)时,妙莲法师与全体僧众在涌泉寺门前立碑为证,禁止将涌泉寺所管山场田亩私自授予他人耕种,如勾结外人违反禁令,一经查出便要逐出僧团。 清代早期,由于乡民们馋涎鼓山参天樟木的经济价值,在乾隆八年(1743年)时竟掀起了盗砍树木的浪潮。鼓山毕竟范围太大,仅靠涌泉寺僧人难以阻止。见此情形,当时的福建巡抚周学健向乾隆皇帝上呈《请设鼓山营汛折》,请求增设鼓山福协汛兵约20人,常驻涌泉寺左右。鼓山福协汛兵按季轮换,主要负责查办沿山各村庄的盗贼,兼管山场林木。 因为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时,鼓山旧有的巨木几乎被附近乡民偷偷砍完了,甚至涌泉寺内的大树也未能幸免。地方官府见状,又紧急安排补种树苗。同时,撤换了原来驻扎涌泉寺的福协汛兵,查办盗贼、管理林场的职责改由鼓山脚下的塘汛负责,具体由魁岐汛委派督头,浦头、鼓岐两地塘兵轮流巡防。鼓山塘汛与鼓山各墩保甲相互配合,建立了日夜巡逻、按月报告的制度,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可以说,正是在涌泉寺、鼓山汛兵以及各墩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乾隆年间补种的树苗最终得以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 闽省人民对鼓山的开发是保护性的,不仅突出了鼓山的自然美景,更是从历史中积淀鼓山的人文精神。自唐代修建华严寺以来,鼓山便成为僧道修养身心的实践场域。文人儒士也多钟情鼓山,留下了诸多碑刻文章,成就了鼓山“东南碑林”的美誉。现存碑刻中不乏巨儒大家的题字,如蔡襄的“忘归石”、朱熹的“寿”。青山石语即便跨越千年,也无时无刻不在寻觅知音。所谓“忘归”,便是文人流连山水,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羁绊;而见到“寿”字,游人便自然联想到“仁者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等语,寥寥数语便为游人阐明了儒生雅士的精神世界和志趣追求。 闽省人民对鼓山的开发也是有节制的,依据鼓山的地理特点和自然优势,适当种植茶树,发展具有鼓山特色的柏岩茶文化。鼓山种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至明清时期,鼓山茶便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茶叶之一。明代进士邓原岳认为鼓山茶品质优良却价格低廉,留下了一首赞美鼓山茶的诗句:“雨后新茶及早收,山泉石鼎试瓷瓯。谁知屴则峰头产,胜却天池与虎丘。”清代在福州做官的周亮工也认为鼓山“半岩茶”色、香、味当为闽中第一,丝毫不逊色于虎丘的龙井茶。事实上,鼓山柏岩茶种植规模有限、产量小,因而闻名全国并非依靠数量,而是凭借茶叶的质量和亲民的价格。 如果说40余亩森林面积是鼓山朝气蓬勃的体魄,那么涌泉寺的袅袅梵音、摩崖石刻的斑驳记忆和柏岩茶的清冽幽香便是凝聚鼓山智慧的灵魂。在生存压力与生态守护的艰难权衡间,闽省人民开辟出一条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繁荣之路。如今,漫山的柳杉、马尾松、香樟郁郁葱葱,如此恬静和谐的生态画卷正等着新时代的我们接续绘就。 (作者单位:福建警察学院侦查系)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