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块状经济升级 激发浙江新活力

www.fjsen.com 2011-09-18 10:33  潘园园 任君翔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新城)

吉奥微车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线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18日讯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次次嬗变,一次次扇动翅膀带动活力。

从拨浪鼓摇出的“小商品联合国”义乌,到“‘布’满全球的纺织大县”绍兴,再到“小家电生产王国”慈溪……发端于草根创业激情、以块状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浙江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县域经济的集体发力,让浙江这个陆域面积全国倒数第二的资源小省,创造了全国第四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然而,繁华背后却有“伤痛”。长期依赖资源要素投入,浙江经济的质量与速度早已受限,“卖出8亿件衬衫,换回1架空客A380”的尴尬现实,把浙江逼到转型升级的关口。

从提升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到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四大建设”,为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更大的集聚平台,浙江在汇聚新能量,再创新活力。

块状经济 成建制转型

总结浙江30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色,绕不过“块状经济”这个名词。

块状经济,是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312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有72个,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块状经济与县域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表述和内涵或有不同,但一并成为高速发展的“浙江模式”的主要特征。

“块状经济为浙江富民强省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一直存在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总体上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相当数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发展协调处处长陈建忠坦言,在拼效益拼内涵的新竞争态势下,浙江民营经济快、灵、活的优势在逐渐弱化,低、小、散的弊端却被成倍放大。“块状经济好比一袋土豆,袋子一打开就散掉了;集群经济好比一串葡萄,可以一下拎起来。传统的块状经济是无机的扎堆,集群经济是有生命的组合。”他说。

与世界上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浙江的块状经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处于价值链低端,“量都做到天花板了,可利润却还在地板上”。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院长胡克勤说,“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面临一个共性问题。比如,“领带之都”嵊州市曾自豪地声称“给地球系上了领带”,但这个“世界之最”深陷产品附加值低的苦恼中,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渠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话语权,被媒体形容为“失语的‘世界之最’”。

要素枯竭、环境制约、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倒逼,把浙江推到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路径上。块状经济不转变,浙江经济难提升。浙江省审时度势地提出,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浙江块状经济必须走出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解开产业和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陈建忠说,在对全省块状经济全面摸底的基础上,2009年7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路径,先后从全省312个10亿元规模以上的块状经济中,确立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开展试点,抱团打造数十家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浙江制造”转向“浙江创造”探索路径、提供样本。

思路决定行动。为了营造氛围,以点带面推动块状经济转型,浙江省在各地举办多场转型升级系列报告会,邀请“两院”院士、国家级知名专家、行业领军人物,对浙江主要产业的现状、背景、趋势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专家的精辟见解,让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醍醐灌顶。为了给传统产业注入现代智慧,浙江省在42个示范区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共派驻303位院士、教授和专家,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

同时,省政府成立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全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都建立了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负责、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协调机制。浙江定下目标:到2012年,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亿元至1000亿元、60个左右100亿元至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 责任编辑:林雯晶  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