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特困村福鼎赤溪村巨变

2014-05-23 08:15:0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陈瑜辉  
分享到:

从就地扶贫到搬迁扶贫,再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党委政府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引导全社会持续30年真扶贫、扶真贫,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这个被全国关注的特困村由此走上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路——

穷村巨变

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村民现在居住的长安新街。本报记者 林熙 摄

东南网5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少鹤 王国萍 刘国军)

从沈海高速福鼎八尺门互通口下高速,驱车28公里到达福鼎市磻溪镇,随后在绵延的山间水泥路上盘旋23公里,来到具有畲族特色的赤溪村。

走进村里,只见青山做伴,绿树环抱,村舍错落有致,顾盼之间自有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

入村口,村民2008年自发立起的石碑“全国扶贫第一村”,是当地干群30年来滴水穿石、摆脱贫困、建设小康的记忆。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民贫困的生活状况,并配发《关注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下山溪因此成为全国关注的一个特困村。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后来又制订《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国规模的扶贫工作拉开大幕。

下山溪自然村村民过去居住的茅草房。(资料图片)

送羊入户、上山造林,就地扶贫遭遇“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尴尬

赤溪村与霞浦县毗邻,辖14个自然村,有408户1806人,下山溪是其中一个自然村,“挂”在海拔2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

5月17日下午两点半,在村部换上解放鞋,带上砍柴刀,由畲民李圣明带路,记者一行冒雨向大山深处的下山溪进发。

约10分钟车程,我们来到九鲤溪漂流的起点小溪。由此地开始步行,是一段泥泞的土路,深一脚浅一脚全是泥。走了十来分钟,李圣明带记者迈上一条高低不平的石阶路。

石阶一尺宽,没有扶手,没有护栏,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灌木丛生的山涧。雨水使长了青苔的石阶更加湿滑,一路小心翼翼,脚下仍不时打滑。突然一条长约30厘米通体碧绿的蛇从记者面前爬过,钻入路边的杂草丛。“这蛇很毒。”李圣明说。

惊魂甫定,继续上山,攀行约45分钟,终于抵达半山腰的一小片开阔地。

“这里就是我们过去住的茅草房,一遇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吃的是地瓜饭,配的是苦菜、盐汤。”李圣明回忆说,当年全村没有一丘水田,唯有眉毛式、斗笠型的小块农地,一家9口人,艰难地在边坡地种了近10亩地瓜,连口粮都很紧张。每月砍点柴火或扛根竹子到8公里外的湖林村圩场交易,50公斤柴火,只能换一点咸鱼、盐巴。过年时,就多跑几趟,买十几公斤大米上山,除了吃顿白米饭,剩下的做年糕、酿酒。

上世纪80年代,宁德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的农村贫困户超过77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全省吹响扶贫攻坚号角后,宁德地区把脱贫致富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走大农业的路子,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搞经济大合唱,同时向扶贫一线大规模派出工作组,掀开了闽东人民向贫困宣战的新篇章。

村民李先如依然清晰地记得,扶贫工作组翻山越岭徒步上山送羊崽的情景。

李先如告诉记者,村里的情况见报后,陆续收到一些捐赠,但生产依旧没办法跟上,还是穷。三只羊崽的到来,让他看到摆脱赤贫的希望。

“我就指望着羊崽早早长大、产下小羊,卖了钱给孩子买些吃的。”他说,有关部门给下山溪村民送了两批羊,每家的羊都公母搭配,一年半左右能产一批羊崽,每只羊崽可卖三五十元,但好景不长。山上的草基本是芒萁、艾茅,缺少嫩草。羊吃了很容易烂嘴巴,虽然生过几胎羊羔,也卖了点钱,可防疫跟不上,陆陆续续病死了。

后来,林业部门送来2000株柳杉苗,指导村民上山造林。5年后,柳杉开始成材,但囿于交通条件,根本运不出去。

时任赤溪村村主任黄国来告诉记者,下山溪自然村作为全国最早的扶贫对象之一,得到了以送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扶贫帮困。但因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民生产、生活仍举步维艰,到1993年底,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元。

发展旅游产业,孕育着赤溪村致富的新希望。雷顺号 摄

整村搬迁、扶贫扶志,激发了村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

1994年8月29日,偏远的下山溪村第三次迎来宁德地区部门领导和福鼎县领导。烈日下,他们跋山涉水,挥汗步行,就实施整村搬迁实地考察,并答复村民的疑惑。

从1989年开始,我省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向全社会共同开展“造血”、开发式扶贫转变,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脱贫致富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宁德地区提出大力发展“三色产业”,即绿色的林果茶、蓝色的水产养殖业、白色的水利资源开发。赤溪村村民根据当地条件,种植白毛茶,取得一定效益。但下山溪的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县人大会上,我向县领导提议,必须把村民们搬迁出来。”黄国来说。

到了1994年,全省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240万减少到80万,福鼎摘掉了贫困县帽子。但全省还有8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特别是10万人口还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边远山区。为此,我省决定实施造福工程,从根本上帮助这些地区的群众摆脱贫困。宁德地区把下山溪22户88人的整村搬迁列为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

地区部门负责人和县领导组成的工作组在下山溪实地调研后,马不停蹄地赶回赤溪村村部召开现场办公会。“村民熬来凉茶给大伙解暑,工作组人员围着长条桌,就整村搬迁的选址、资金等展开讨论。”福鼎市扶贫办主任滕建军回忆说,他当时是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干部当场自掏腰包捐款,多的两三百元、少的三五十元,村民们都很感动。

造福工程专项资金加上各级多方努力,筹集40多万元,选址赤溪村中心地带,平整土地,购来红砖、钢筋、水泥。村民每户自筹80根木头,投工投劳,半年多时间,沿着1993年建成的磻(溪)赤(溪)通村公路延伸,两排两层砖混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每户房子长约15米、宽3.6米。1995年5月4日,下山溪自然村人告别了山上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整村迁到新居,门口的路命名为长安新街,生活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在山上,我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吃饱饭,下山住上砖房,感觉一下子有了奔头,就想着多赚些钱,让下一代有书读、过好日子。”李先如感慨地说。

此后20年来,赤溪村12个自然村350多户村民陆续搬迁至长安新街,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也从1984年的8.5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1.6平方米,彻底告别穷山恶水。如今,赤溪中心村聚居1500多人,学校、文化中心、公园、卫生所等一座座崭新设施拔地而起,生活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用上了电灯,通上了自来水,看病有了卫生所,读书有了村完小。读了几年小学的李先如曾是下山溪自然村学历最高的,如今他的孙子已从大专院校毕业,在外开起电器维修店。赤溪村现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占总人口的52%以上,比1984年增长6倍。

扶贫先扶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激发了村民自力更生、加快发展的原动力。当地政府适时地开展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一些村民联合办起淡水养殖基地,优良水质养出的鳗鱼吸引客商上门收购;一些村民走出大山,李先如的儿子儿媳到浙江温州的石材加工厂务工,两人加起来月收入近万元,还在隔壁霞浦县牙城镇区买了房。

整村推进、培育产业,小山村拔掉穷根,稳步迈向“百姓富、生态美”

入夜,小雨淅沥,长安新街灯火明亮。

“现在村里发展了,我也有了自己的事业,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返乡大学生杜赢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7月,25岁的杜赢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回村当起农民。“村里几乎每家都种茶,却没加工厂,我觉得是个机会。”他筹集近百万元,创办了村里唯一的茶叶加工厂,白天做白茶加工,晚上处理网络订单。

吸引杜赢回乡创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赤溪村经多年的扶贫开发,底子慢慢厚了,人气渐渐旺了。特别是2010年底赤溪村被确定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后,由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挂钩帮扶三年,按新村建设规划及畲族特色村寨规划,完成多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人口居住集中化、居住条件大幅提升,跻身省级生态村之列。

为促进薄弱村自我“造血”、持续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省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的组合方式,已完成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628个省级重点村大变样。去年8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全力推动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再一次吹响了科学扶贫、持续攻坚的号角。

致富奔小康,需要产业支撑。赤溪村山多地少,抢抓九鲤溪旅游的发展机遇,立足生态做文章,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两大支柱产业。一方面,利用丰富的山林、淡水资源,能人带动,以“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引进万博华、耕乐源等旅游公司投资建设蝴蝶坪、竹筏漂流、健身拓展等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此外,村两委积极盘活村集体经济,通过外包鱼塘,出租土地,入股旅游公司、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从2004年开发旅游至今,年游客数达13万人次。牙(城)赤(溪)公路已动工,建成后游客至少增加50%以上。”磻溪镇党委书记郑晋生说,当前摆在赤溪村民面前的课题是怎么对接好20万游客。

牙赤公路是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到赤溪村现场办公,支持兴建的一条打开山门的通道,全长20.5公里,建成后赤溪村距沈海高速牙城互通口仅需20分钟,将提升环太姥山旅游大格局,加快赤溪融入沿海较发达经济圈。随着山门不断打开,依托旅游产业发展,村民们办起“农家乐”、开杂货铺、养鱼、种苗木……目前,全村兴起12家“农家乐”,众多村民还将土地出租或入股农业合作、旅游公司,一手领田租,一手拿劳务工资,“两手”增收,不亦乐乎。

“三年多来,赤溪村整合各部门资金,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做好打基础的工作。改变的不只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的发展意识。”省民宗厅下派赤溪村第一村支书杨振伟虽已离任5个月,依然如数家珍。

开眼界、转观念。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习惯守着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一家旅游公司原本计划在赤溪村进行旅游开发,但群众漫天要价,最后该项目落户上游的杜家村乌杯自然村。镇村干部痛定思痛,沉到田间地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通过两次组织村民代表到福州永泰、漳州长泰参观学习,形成旅游产业带动、农民联合互动、共谋发展共同富裕的共识。现如今,群众思想通了,主动求发展、提建议。2013年11月,动建牙赤旅游公路时,村两委仅用17天就完成测量、放款等安置征迁工作,旅游公司相继扩大了在赤溪的开发投资。

老乡的口袋鼓了,才有赤溪村的致富奔小康。201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产值3789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提高到9430元,村集体收入也从2010年的几千元增加到9.2万元。村支书杜家住告诉记者,按目前的富民政策和产业项目走下去,3年后村民人均纯收入将实现翻番,村集体收入也可达30万元至50万元。

“我们将继续秉承科学扶贫、持续扶贫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落实,帮助赤溪村早日实现小康梦想。”福鼎市委书记陈其春表示。

细雨阵阵,野菊花开。走在赤溪村湖里景区,迎面而来的是,越走越宽的小康之路。

滴水穿石摆脱贫困

福建日报评论员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本报发表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扶贫巨变的通讯,就是中国扶贫开发光辉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得紧、重持续、成效大。2001年,习近平同志曾为《福建扶贫史》一书作序,指出我省扶贫开发是邓小平共同富裕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强调,虽然福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扶贫开发任务还很艰巨。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近18年,其间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扶贫开发,对摆脱贫困、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许多经验总结和实践体会,成为指导我们工作的重要遵循。

秉承“滴水穿石”精神,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从局部抓到全局抓,从单纯分散救济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开创性地实施了造福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也进入第四轮,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明显增强。从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变迁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带领八闽儿女摆脱贫困、消除贫困的奋斗历程,感受到广大干群持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转变思想观念的积极探索,也由此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扶贫开发,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受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我省至今仍有少数地区特别是一些革命老区和偏远山区发展相对滞后,有些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限越来越近,深入扶贫攻坚,突破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重大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加强薄弱环节上,放在解决发展的短板问题上。这就要求我们弘扬“滴水穿石”精神,扑下身子、摸清实情,持之以恒、埋头苦干,抓好新时期扶贫开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坚持造血与输血、扶贫与扶智、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保持干事创业的韧劲,进一步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