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建阳:告别“夺命溪”,搬迁户的日子安稳又踏实

2014-06-13 08:27:1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建阳市麻沙镇长坪造福工程新村,聚集了9个自然村的160多户村民。过去,这些村民要么居住在地质灾害点,要么每天出行得渡过一条50多米宽的大溪,日子过得总是提心吊胆

告别“夺命溪”,搬迁户的日子安稳又踏实

建阳麻沙镇长坪造福工程新村风景如画。

东南网6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通讯员 王柳珍 文/图)

“房子宽敞明亮,出行又这么方便,我们过得安稳又踏实,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5月26日,记者驱车从建阳市麻沙镇出发,5分钟后就来到长坪造福工程新村。在这里,记者发现新村水、电、网络等配套设施完善,连垃圾也有专人回收。由于新村靠近镇区,搬迁户还能享受到镇区幼儿园、邮政局、农村信用社、卫生院等提供的服务。

记者来到村民陈大发家,他正坐在一楼客厅的沙发上陪老伴看电视。71岁的陈大发告诉记者,他从小居住在洲墩自然村,到镇区要走10多公里山路,途中还得蹚过一条50多米宽的大溪,曾有不少村民在过溪时溺水身亡。2009年受益于造福工程,他举家搬到新村。

在陈大发的带领下,记者决定到这条大溪看看。从镇区驱车约10分钟后,记者看见路边有一条狭窄的山路,车辆无法通行,大家只好下车步行。路面坑坑洼洼,加上刚下过雨,路又湿又滑,记者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约20分钟后,记者来到大溪边。

“村庄在大溪的北面,但北面的地少,很多年前乡亲们就陆续到南面开荒,每天劳作都得蹚过大溪。”陈大发说,在他小时候,溪水不多,村民们可直接蹚水过溪。上世纪70年代,溪水突然多起来,村民出行很不方便。为此镇政府帮村里购置了一艘船,村民们又集资雇了一位船夫。从此,村民们每天外出都得乘船过溪。出行方便了,可一旦遇上恶劣天气,安全仍然没有保障。“有一年秋天,正是稻谷收割时节,但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天阴雨。乡亲们不忍心谷子烂在田里,便冒雨抢收。在回来的路上,因溪水暴涨,他们乘坐的船侧翻了,2位村民落水后不知去向,连尸体都找不到。”陈大发告诉记者,那些年,因为事故频发,这条大溪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夺命溪”。

搬迁户陈大发过去居住的旧房屋。

记者边走边看,发现溪边矗立着一座长50多米、宽3米多的水泥桥。这是前几年,在政府帮助下,村民们出钱出力建的桥。“即便如此,遇到下雨天,溪水上涨,有时还会淹没桥梁。村里没有医生,可外村的医生听说这条溪经常发生事故,都不愿意来出诊。遇到孕妇临产或小孩发高烧,乡亲们只能干着急。”陈大发说。

为了过上安稳踏实的日子,村民们盼了很多年。2009年,包括陈大发在内的几十户村民陆续被列入造福工程扶助对象,他们终于告别了这条“夺命溪”。

按规定,政府不但帮助搬迁户安排了建房地基,每户人家还获得1万-3万元不等的补助金,经济困难的还可找镇政府帮忙贷款。“新村占地100多亩,是按照省住建厅的规划设计的,除房子内部装修由村民负责外,基础设施的配套、公共场所和村民住房的立面改造等全部由政府埋单,总共花了500多万元。”长坪村主任郑福忠说,新村的搬迁对象涉及9个自然村的村民,他们原先有的住在危房,有的住在地质灾害点。

29岁的村民陈文军,过去一家七口人住在竹田自然村,那里经常发生山体滑坡。由于厨房靠近山边,发生山体滑坡时,厨房的外墙经常被冲垮。“2004年夏季的一天,我正在客厅里吃饭,正在厨房炒菜的母亲突然发出一声尖叫。我冲进去一看,脸都吓青了:母亲的双腿已经被泥土掩埋了一半。我马上叫来几位村民,好不容易才把母亲救出来。后来,只要下大雨,我们要么不煮饭,要么轮流值守,时刻监视山体情况。”陈文军说,由于财力有限,镇里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帮忙运走因山体滑坡带下的泥土。

“家里的经济非常拮据,我初中毕业后学过几年种植技术,回乡后本想创业,可由于家人都住在地质灾害点,日子过得很不安稳,我根本没有心思。”陈文军告诉记者,2010年,他一家人通过造福工程搬迁到新村后,镇、村多次出面帮他协调,成功流转了20多亩土地。如今,他已是一个拥有2亩食用菌、3亩葡萄和20亩烟叶的种植大户,一年的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

如今,新村村民大多有了稳定收入,他们有的开杂货店,有的到附近工厂打工,有的从事手工艺,还有的自主创业,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村民们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