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爱好者在府埕一角写生。 东南网7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 郑蔡乐 杨特团 林立宇文/图) 烈日当头,一张条案临门摆开,不到下午3点的府埕老茶舍门前,围满了人群,里三层外三层的。手执一把折扇,75岁的漳州“讲古仙”颜森炎身着唐装如约而至。“袁承志命群盗发射暗器,守住山岗。群盗本已一败涂地,人人性命难保,突然有人出来领他们暂脱险境,怎么可能不听命于他的吩咐呢?”颜森炎不时挥舞着右手,笔画出各种姿势,极力向听众描述着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听客们或探头,或托腮,或跷脚,或摇扇,个个如痴如醉。 府埕顾名思义就是古时府衙前的大埕。位于芗城区中山公园南门外的漳州府埕,如今是满足外地游客对闽南文化好奇心的理想去处,随处可见端着相机的人不停地穿梭在木版年画、剪纸艺术、布袋木偶等传统特色店铺里。 往日的喧嚣繁华 摆上三两茶食、沏上一壶清茶,82岁的吴老伯与自己的茶客牌友们悠闲地坐着,笑看府埕里的市井生活。对于打小便生长在漳州古城这爿繁华之地的他,红砖厝、燕尾脊、青石条,还有翠绿栏杆,这里的一切熟悉得就像自己的眼睛;香港路、台湾路、修文路……伽蓝庙、文庙、明朝牌坊……只要游客说得出的地点,他都能一一指引出来。 漳州府埕也是无数游离海外的漳州华侨魂牵梦绕的老记忆。这条长约50米、宽20米的马路,古时是漳州府最宽敞的交通要道和最重要的历史舞台,文武官员出入仪式均在这里举行。 “清末民初,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既有大树可栓高头大马,又有树荫供轿夫歇候,还有衣着光鲜的纨绔子弟、豪商富人。在西北侧那株古榕树下还曾设过一处说书场,兼营糕饼和茶水,还有几个流动的理发摊,随时为听说书的群众服务。”谈起府埕最初的样子,长期研究漳州文史的庄宗沛老先生介绍道。 民国初年,援闽粤军陈炯明入漳,古府衙被拆建成“漳州第一公园”,到北伐军入漳后才易名为“中山公园”。那时起,与公园相连的府埕,趁势在东西两侧新建两座南洋 风格的骑楼式2层楼房,东侧11间,西侧10间,瓦连墙接,拱形门窗,相向对望。漳州人将这种骑楼市街廊称为“五脚距”,意为不露天的人行道。 新中国成立后,府埕这块立锥之地逐渐成了漳州小吃的天堂。一盏茗茶落肚,吴老伯的脑海便开始回放出往日的场景:“最繁荣时,洋楼的底层及‘五脚距’,连同埕内的树荫下,排满了小吃的摊位桌椅,多达五六十家。你能叫得出的漳州名小吃,无一不能找到。卤面、五香、手抓面、蚵仔煎、猪蹄面、沙茶面……当你数到后面的时,肯定会把前面数过的给忘了。” 当年,这里有好吃的,也有好看的玩意儿。每天下午总有一些类似“乌番仔”捉蛇、“臭头仔”舞大刀等打拳卖膏药的摊子开场,有时也会有外地好汉在此舞枪弄棒、弹拨拉唱,讨点小费。另外还有数家卜卦摊,他们既不是瞎子算命运前途,也不会掐指测生辰八字,而是靠小鸟随意啄出签书,指点迷津。 “代书先生不时地打着小盹,出租小人书的店里总是座无虚席;大老爷们提着鸟笼摇摆过市;而那时候的我,常常在讲古场、打拳卖膏药摊头和算命桌之间穿来穿去,消磨时光。”倾听着吴老伯的叙述,仿佛令人身临其境。 |
相关阅读:
- [ 06-07]永泰两古宅惊现4幅航海壁画 见证福船远航阿拉伯
- [ 01-12]福建省政协委员呼吁:保护性开发城市古民居
- [ 10-29]福州连江新发现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古民居群落
- [ 06-13]龙岩培田古民居修复工程提速
- [ 05-24]连江发现当地规模最大古民居群 已传承22代
- [ 05-13]泰宁明清古民居文化项目完成投资超亿元
- [ 04-15]罗源陈氏古民居遭黑手 保护乡村古物文物成难题
- [ 04-11]"一年之计在于春" 周末来培田古民居赏春景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