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庠”风光不再 在平潭,旧时有“金东庠银塘屿”的说法,足以说明这两个地方渔业的地位。 在东庠乡8个建制村中,孝北村最小,目前有户籍人口571人,因为依山傍海的地理条件,这里曾经是周边最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当年全乡10对双拖渔船中,有5对是孝北村人买的,那时候大大小小的渔船停在海上,真是壮观!”林君财指着渔港外面的海面,现在那里空荡荡的。当年,那些300匹马力以上的渔船从这儿开到台湾海峡,开到钓鱼岛去捕捞马鲛鱼、鲳鱼、带鱼。 在林恩平的印象里,当时全村都是渔民。“渔船都是木壳帆船,靠人划桨,但每天不管多累,也要把渔网渔船拖回家,如果不这么做,渔船可能半夜就被风浪冲走了。”林恩平说。 因此,林恩平当选村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避风港,这被认为是孝北村走向辉煌的开始。 1984年快入冬,林君财从一个亲戚那里得知,上海渔业公司要卖一艘旧船,便找到林恩平,说服他组织村民把船买回来。最终,全村包括林恩平、林君财在内,共有32个人入股收购这条250匹马力的双拖渔船,每人出资7000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 “为了凑钱,我把集体分的小船卖了,得了500元,其余的钱向亲戚借的,其他人也大抵如此,还有人借了高利贷。”林君财回忆说。 春节的时候,林恩平带人到上海将渔船开回村子,“当时村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船,那船停在海上,如同一座小山”。 “拖网船捕鱼就是厉害,一网下去几百担,每次返航都有上万斤鱼。”林君财说,“而且不愁卖,平潭流水镇那边很多买鱼的船就在码头等着。”几个月之后,这批人成了全乡最早的万元户。 之后,这种大马力双拖渔船在孝北村不断增多,最多时达到5对,如今的福建国航远洋集团董事长王炎平当年也入股买过1对双拖渔船,后来他将渔船改成货船跑运输,最终成为航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和弟弟王炎平一样,王安平在孝北村度过了少年时代后便涉足海上运输业,如今已是天津畅明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旗下有3家经营水路运输的子公司。 “当时村里的小青年,很多在王炎平的船上当水手。”林恩平说。 但林君财不爱多提王氏兄弟,他认为正是他们转型去做运输,抢走了渔船所需要的船长、轮机长、船员,导致孝北村捕捞业的衰落。“那时,就是在货船上做普通船员,赚的也比在渔船上多。1996年我买了1艘船,才捕捞了2个月人就走了,害得我只能把船亏本卖掉。”林君财说。 渔船卖掉后,当时为了大干一场而花费2万多元购置的2张新渔网就搁在门前的大石头上,每次林君财出门看到那个大包裹都会心有不甘。“我一直想把渔船再开起来,但是你知道现在造船贵、人工贵,海况也不如以前好。” 停在孝北港的渔船越来越少,从海坛岛那边过来买鱼的客商也渐渐不来了。孝北村成了“空壳”,很多房子除了过年过节,平时都没人住。“现在连吵架声都听不见了。”林君财摇摇头。 几年前,村里的小学被撤并,很多人举家迁到平潭城关,打零工或是进工厂。林君财的几个儿子也搬到了城关,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守着一栋三层楼房。林恩平也不在村里住,前几年他将房子卖掉,到城区买了新房。 “户口上有571人,实际上住在村里的不到100人。”林恩平说。 |
相关阅读:
- [ 08-02]平潭草屿岛驻岛警官DE建军节
- [ 07-31]福建检验检疫局支持平潭开放开发出台服务新举措
- [ 07-30]全力支持平潭数字化建设
- [ 07-29]平潭是青年创业圆梦的地方
- [ 07-29]“平潭处在转型阶段”成共识
- [ 07-29]平潭是台湾青年创业的上佳选择
- [ 07-29]福州新区将成为平潭发展腹地支撑 两地融合发展
- [ 07-29]福建出台意见打造平潭“升级版” 力争2016年实现全岛公交全覆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