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茶树满山,茶香满村,传统的制茶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里是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如今,这里正演绎一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协奏曲。
“文化”坦洋,以传统哺育现代
茶山蜿蜒而上的古官道,是当年“坦洋工夫”红茶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
东南网9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燕 吴旭涛 林双伟 通讯员 吴庆堂 文/图)
茶往事,诉说古村百年兴衰
丰泰隆茶行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茶叶作坊。
“云雾缭绕于四境丛峦,瑞雪皑皑于岁末冬寒;溪水中流于涟漪碧潭,清风徐爽于夏日林间……”夏末,循着张炯的这首《坦洋赋》,我们来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探访闽红三大工夫的“坦洋工夫”的发源地。
村口横卧的巨石,一块刻着茶界泰斗张天福题写的“坦洋工夫发祥地”,另一块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的题刻“工夫红茶甲天下”。隔着一条坦洋溪,对面的茶山连绵不绝,山上古道纵横。我们走过真武廊桥来到对岸茶山,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条茶道都有百年历史,山脚下鹅卵石铺就的路,能通往社口镇上,而茶山中蜿蜒往上的,是去往寿宁县和更远的古道。我们想象着当年挑夫们或高歌或吆喝来来往往的热闹场面。
村里25座保存良好的古民居,安详而静谧地看着世事更替。施光凌故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座。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大门上方“武魁”牌匾,透露了大宅主人的身份。
1851年,茶商胡福四与中武举后回乡的施光凌一起,在“坦洋菜茶”的基础上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新制作的茶香气高爽,滋味醇厚,茶韵深远,“坦洋工夫”一时名声大噪,外地人慕名而来,茶叶远销西欧,并成为英国王室的特供茶。1915年,坦洋工夫和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村里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横楼,这是施光凌创建的“丰泰隆”茶行。村党支部书记李钦告诉我们,这是当地最有特色的建筑,外围有三层,每层横排有11开间,44米宽,横楼因此得名。楼内至今依然保存着传统的烘焙篓,晾茶的大簸箕,制茶季节茶香四溢。
一首当地民谣,向我们描述了坦洋村当时摩肩接踵、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贸易场景:“花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透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那时,茶行都有自家的商标商号,有自己发行的“茶银票”,政府在村里设立茶税局,课以茶税。村中各色商铺酒楼戏园等达140多家,“坦洋工夫”声名远扬。据传,从国外寄来信件,无须冠以省、府之名,直书“中国坦洋”即可送到收信人手中。
民国初年,坦洋村中拥有70多家茶叶大户。随着街区的发展和财富的积聚,他们筑起了城垣,垒起了12座炮楼,武装卫队最多时达360人。如今,这些炮楼只剩下2座保留完整,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流连于村里古民居、古茶行、古宗祠、百年炮楼、妈祖古庙间,我们知道,这座古村的历史,是与“坦洋工夫”的历史交融在一起的。
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茶都在坦洋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茶产业,夯实古村的“基”
夕阳西下,暑气退去。村里的茶农们,有的坐在古厝的天井旁,有的在自家门口屋檐下,还有的在热闹的村口小店旁,开始为刚采来的茶叶择青。
“我帮人家择青,工钱13块钱一斤,一天至少能择4斤。”村口,一位大姐熟练地择着茶青,她告诉我们,现在茶叶价格好,茶青一斤能卖30多块钱,有专人上门来收。
此时,满村飘荡着茶青的清新气味。
“茶文化是坦洋的灵魂,我们以前丢过,现在找回来了,所以倍加珍惜。”村主任胡晨潮说。
上个世纪,在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以及“红改绿”“红改乌”的折腾后,“坦洋工夫”尚存无几,与之相关的文物古迹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1989年,宁德地委提出闽东学“三洋”(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福鼎叠石乡竹洋村、古田鹤塘镇西洋村)后,村里党员带头挖山种茶,打破“祖宗山”和“祠堂山”的老规矩,“谁种谁有”,茶山面积在短短几年内增加到3000多亩。”
经过一任接一任的努力,如今的坦洋村终于恢复了茶园苍翠、茶香四溢的景象。目前,全村拥有茶山4000多亩,茶行18家,家庭作坊也达到35家。
2007年,“坦洋工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当年9月,坦洋村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福安市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组织成立了闽东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坦洋新味茶叶专业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使用化肥、统一鲜叶收购、统一生产加工、统一组织销售,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坦洋工夫”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坦洋村的农民收入日益提升。
今天,茶产业已经成为古村的命脉,“坦洋工夫”,经历风风雨雨,穿越百年历史,虽厄运连绵,浮沉起伏,但经历一代代人的努力,茶香如故。
坦洋村里的妈祖庙是当年为了祈求妈祖保佑“坦洋工夫”红茶从水路行销海外而建的。
茶文化,重铸古村的“魂”
“传统产业的回归,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和发展的一种途径。”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楼建龙对坦洋村进行调研之后,认为其传统制茶产业的恢复对古村落保护具有良好的作用。
“传统产业曾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支撑着名镇名村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作为特色名片,理应成为支持名镇名村再发展的重点内容。坦洋村现在种茶、采茶、择茶、制茶、卖茶依旧是村民的日常生活内容。延续以茶为中心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礼仪文化,甚至保持在住宅里制茶的传统家庭作坊生产方式。”他说。
今天,我们走进坦洋村,千米长街整洁宽敞一路大红灯笼高挂,装修考究的“坦洋工夫”茶庄茶店鳞次栉比沿街矗立,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古民居修旧如旧后古色古香,已有百年历史的横屋前建起花园景观,穿村而过的坦洋溪溪水潺潺,河道整洁……
“制茶的传统产业恢复起来之后,我们紧接着把文物古迹都修复起来。”福安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林著介绍,早在2007年,当地已经请厦门大学团队编制完成《坦洋村古村落建设和保护规划》。目前,与“坦洋工夫”茶文化相关的主要文物已经修复。“近两年来,坦洋村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主题公园、横楼民宿文化茶博馆等工程的建设,‘坦洋工夫’生产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
对于坦洋村的保护理念,福安市副市长林炤告诉记者:“福安市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首要的是做好保护规划,按照规划,当前有能力实施的部分,按照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慎重地进行。没有能力的部分
保证不乱拆建,并做好加固和防火等安全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于周边与之不协调的违建,逐步进行拆除。除此之外,对古村落中的‘非遗’等文化内涵注重挖掘和传承,以保留每个村落的独特之处。”
“文物古迹,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应为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他说,福安市将文化之魂注入古村落保护,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上更有力度、更有持续性。
2014年9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和主管部门大力挖掘、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产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茶产业竞争力。
据介绍,下一步,坦洋村将继续对古村文物古迹做好修旧如旧的工作,配置丁步桥、水车,恢复古码头等相关工作,把坦洋村打造成一个既能留得住乡愁,又现代化气息十足的集生活居住、茶文化展示、古民居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