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愁老人体面地生活
——长汀瑞希颐养堂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每天的午餐保证三菜一汤,并有一个肉菜。
东南网10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陈天长 文/图)
核心提示:
时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成为不少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的主要人口。生活上的无助、精神上的孤独等,让这些期盼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老人生存状况不尽如人意。
解决好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事关农村养老大局。今年初,长汀县在古城镇丁黄村丁屋岭建起瑞希颐养堂,将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集中在一起,安排专人负责他们的日常饮食。数月过去,瑞希颐养堂的运行情况如何?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上是否提供了借鉴?日前,记者进行了调查。
旅游开发的副产品
从长汀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一路向西北行驶,约半个小时之后,当绿意更浓、林莽愈深之际,穿过古朴的石寨门,高山上的丁黄村丁屋岭就到了。
“瑞希颐养堂是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办起来的,可以说是旅游开发的副产品。”穿过有些逼仄的村中小巷,走过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井,长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名城管委会主任陈日源带着我们,来到了一座刚刚修葺过的老宅前,门楣上,正是“瑞希颐养堂”的黑色匾额。
听着陈日源的述说,我们渐渐了解了瑞希颐养堂的来龙去脉。
去年,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下基层摸底的陈日源发现了这个客家村落。小桥、亭台、宗祠、木屋、吊脚楼、池塘、水圳、古井等保存完好,原生态地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场景。
“闽西客家村落很多,但保护这么好的很少,村里基本没有现代建筑,整体景观和谐统一。近些年,村里很多人搬出去了,我们想把它保护、利用起来,为长汀旅游增加一个景点。”陈日源说。
很快,以客家山寨丁屋岭为主题的旅游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正是这一决策,促成了瑞希颐养堂的设立。
去年冬天的一天傍晚,陈日源在村道上遇见一位老人家挑着一捆比自己还高的柴火往家里赶。
老人已90多岁,儿女都不在身边,早上吃过饭上山拾柴火,中午就在山上吃冷饭,晚上回来再把早晨的剩饭用开水泡一下吃,一天就这样对付过去了。
“看着老人风餐露宿,连口热饭都经常吃不上,感觉很心酸。”陈日源说。他想到把村里的老人集中起来办个食堂,保证一日三餐,费用除了老人交一些大米外,联系慈善机构解决。
很快,村里给出了数字: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89人,70岁以上的近40人,有意愿在大食堂集中吃饭的有34人。
随即,陈日源联系了福建陈柏村慈善基金会。基金会负责人主动提出“保证每天每位老人1两半肉,每个月出6800元”。最终,经过仔细测算,朴实的村民发现用不了这么多钱,主动把每月费用缩减到6300元,基金会每季度支付一次。
钱有了着落,开设食堂的步伐大大加快。丁屋岭外出乡贤丁学成主动把闲置的老宅让出来,长汀县名城管委会出资数万元修缮房子,配备了桌椅、灶具、餐具、冰箱、消毒柜、电视等。
经过筹备,今年1月,丁屋岭食堂开张在即。恰在此时,追寻成龙脚步而来的韩国影星张瑞希来到丁屋岭,听说有这么一件事,主动提出资助丁屋岭的留守老人。
陈日源说:“我们想,如果能够利用她的名气扩大食堂的影响,加快推广,可能远比捐点钱要有意义得多,所以就把食堂命名为‘瑞希颐养堂’。”
今年1月25日,瑞希颐养堂正式投入运营。
丁屋岭有不少这样孤单的留守老人。
颐养堂里的幸福生活
中午11时许,瑞希颐养堂的炊事员丁火火开始为老人们准备午餐。
“保证有一个肉菜,至少三个素菜,今天中午给大家做猪肉炖豆腐、清炒苦瓜、炒茄子,还有一个青菜。”丁火火一边说一边忙活。作为瑞希颐养堂的专职炊事员,他每月工资1800
元,在这个偏远的山村算高的了。“尽可能根据老人们的口味准备一些可口的饭菜,比如米饭蒸软些,菜的口味清淡些,让老人家吃得舒服。”他说。
这是老人在颐养堂用的普通一顿饭。村主任丁石宝告诉记者,全村有1065人,目前常住的还不到100人,绝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到瑞希颐养堂吃饭的基本上是70岁以上的,正常情况下有20多人。颐养堂负责老人的早中晚三餐,确保午、晚餐至少三个菜,其中午餐至少有一个肉菜,按时开饭,餐具统一配,老人们吃完饭连碗都不用洗就可以回家。
“现在,老人们把到瑞希颐养堂吃饭看成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管干活再脏再累,每顿饭前都要洗洗脸,换上干净的衣服,精神面貌也好多了!”丁石宝十分感慨。
11时50分左右,老人们陆续来到颐养堂,围坐在两张桌子前,边看电视边等待开饭。丁火火把四个菜端了上来,老人们从消毒柜里拿出餐具自觉排队打饭,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没办食堂前,自己做饭,很孤单。如今大家一起吃饭,天天有肉吃,还能聊聊天,心情也好。”丁思俭老人说。
94岁的邱玉英老人因为50多岁的儿子有智障,生活拮据,现在天天有肉吃,一个劲儿地说:“好!好!”
受惠于瑞希颐养堂的老人们也没有闲着。10多位老人种起了蔬菜,免费供应给食堂;有的老人从家里拿菜来,颐养堂的当季蔬菜基本不用买;有的老人义务参加文明新风倡导队,负责村里环境卫生监督……
对瑞希颐养堂,大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爱。丁石宝说:“现在住在村外的村干部回村时都会带上一些肉、菜什么的给食堂,大家都习惯了。”
瑞希颐养堂的故事传开后,周边群众和到村里的游客深受感动,时不时送些猪肉等给食堂。颐养堂开办半年多来,共收到60多人次捐赠的猪肉250多公斤。截至今年6月初,食堂专用资金结余20595元。瑞希颐养堂已经成为当地孝老敬亲的一张名片。
下一步的期待
不过,在陈日源看来,“食无忧”仅仅是第一步,对于瑞希颐养堂的未来,他有很多的想法。
“故土难离,说到底是离不开这种乡愁,老人们一起吃饭,分散居住,心里不舒服了可以到自己熟悉的山上田头散散心,甚至到老伴的坟头哭一哭,心情能够得到排解,这是城里任何养老院都很难做到的。”陈日源说,“老人们还有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下一步,瑞希颐养堂将结合村里的旅游开发,把活动场所建立起来,组织更多的老人文化活动。目前,长汀新福音医院已经对颐养堂的老人实施特别的医疗救助政策,对生病住院的老人新农合报销之外的部分,60岁以上老人免一半,70岁以上全免。结合景区医疗室建设,村里还将建起常态化营业的乡村卫生所,让老人小病不出村。探索菜抵钱、柴抵钱的新机制,安排身体健康的老人在景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为颐养堂运营提供资金保证。
“有一天我下来办事,中午在村里午休,醒来后发现门口坐了五六个老人,每人提着一小袋东西,有鸡蛋、菜干、笋干等,怕影响我休息,都不说话,一直到我醒来,非要把东西送给我,说我为他们办了件大好事。当时我很震惊,感觉这件事是做对了。”陈日源说,下一步,他们将在逐步完善瑞希颐养堂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在长汀县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这种模式,让更多的农村老人,能在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更体面、更愉快地安度晚年。
可复制的养老模式
东南网9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咱们还是快点走,要不等会儿开饭,被老人家看到,肯定走不了。”临近开饭时间,一直从容有度的陈日源似乎有点“怕”了起来。
果不其然,话音刚落,几位来用餐的老人就把陈日源围了起来,拉着他的手絮叨起来。虽然听不太懂他们在聊些什么,但老人脸上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满足,让记者为之动容。
从这个地处偏远、过去曾经以光棍多而出名的小山村里发端的瑞希颐养堂,虽然目前仅仅还是星星之火,却让记者看到了农村养老的一种极具前景的模式。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农耕文明时代传统的三世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在时下的农村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形单影只的留守老人。诚然,在面对生老病死这样的大事时,他们一般都会得到外出子女的照顾,而在面对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琐事时,大部分老人只能自己承担。
然而,一力承担往往导致很多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凑合。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山村,记者听到了太多令人心酸的故事。如何让留守老人既能在辛劳了一辈子的老家生活,在心情愉快、留住了乡愁的同时,又能提高生活质量,体面地颐养天年,确实考量着我们的智慧。
在偏远的客家山寨丁屋岭,记者似乎看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样本——吃饭顿顿有专人做,热饭热菜顿顿吃得到,无须再开水泡饭凑合一天;茶余饭后,熟悉的老人一起拉拉家常;住在自家的房子里,不用进城面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身体还行时,可以种种菜、拾拾柴,或参加村里的文明劝导工作,不至于太劳累也不至于无所事事……既照顾到了老人们日常的吃饭问题,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可以说是最适合他们的养老方式。
采访中,陈日源一再说,瑞希颐养堂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可复制性,只需要有限的资金、场所、设备和热心人士,就可以复制出无数个瑞希颐养堂,解决事关千家万户的农村养老问题。“像丁屋岭这么偏远的山村都做得起来,其他地方没有理由做不起来。”他说。
据预测,到201 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6%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将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期待成效显著的瑞希颐养堂模式早日星火燎原,让更多的老人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