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乡村“讲古”人的心事

2014-10-16 09:20:0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0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  王建成)

76岁的余书本老人坐在自家的厅堂上,闭上眼睛,口里喃喃地讲着,那么津津有味。一如当年村里人围坐在他家厅堂,静静地听他“讲古”的情景。

而睁眼却是空荡荡,人群不见了。他怅叹一声,站起来走到门外。前后是山,中间是田,一条道路穿插而过。山村位于山脚下,小桥流水,竹林、水塘、老屋,一派田园风光。如今,他所在的光泽县鸾凤乡崇瑞村的吴家洋自然村,中年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几个和他一样看家的老头老太,忙家里田里的活都来不及,谁还有闲心再听他“讲古”。

山村有个“讲古”人

“讲古”在当地是讲故事的意思。在闽北光泽县这个有4000年历史的地方,乡村民间文化极为丰富。特别是许多民间故事饱含人生的智慧,经过一代代村里人的加工,成了宝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没有电视、广播、报纸、电脑、手机的年代,“讲古”是乡村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节目。茶余饭后,村头老樟树下,夜晚的晒谷场上,劳动歇息的田埂边,家中的厅堂,都有人绘声绘色地在“讲古”。

“讲古”人往往是村中年岁较长,德高望重、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先是通过听老人讲,自己搜集整理、提炼总结,丰富完善了许多故事。天上地下,神仙鬼怪,古今中外,山川地理,树木花草,人间百态等,无不是故事的内容。讲起来情节跌宕起伏,诙谐有趣,富有哲理,而且引人入胜,让人受益无穷,回味不已。

余书本就是这样的“讲古”人。他今年76岁,个子不高,皮肤黧黑,手脚粗糙,一看就是长年在地里劳作。他小时家中贫苦,但富有远见的父亲说:“我们虽穷,但不能让孩子不识字,有文化他们今后才能过上好日子!”父亲咬着牙把他送到私塾读了三年书,并给他取名叫“书本”,意味着要读书有文化之意。余书本读书很用功,三年私塾学了不少东西。后来他到部队当兵,又学了不少文化,退伍后就在村里当文书。

村民的精神食粮

崇瑞村的吴家洋自然村是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二三百人的古老村庄。这里离城北面约10公里,散落在一条不长的山谷中。前后左右都有村子,过去人们南来北往都在这里歇歇脚。余家祖先清初从江西迁来,至今已繁衍十五六代,成了村里的一个大姓家族。余书本从小就对先人传下的故事感兴趣。他到处听人讲,用心揣摩,不断提炼,肚里的故事也日渐精彩。后来一个个“讲古”的老人去世,留下的故事更让他珍惜。他自己也开始“讲古”,平时劳动时许多人爱跟他在一起,为的是听他的故事。中午晚上他家门口厅堂上围坐着很多人,等着听他讲故事。

余书本口才好,村里人夸他“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上的全知道”。他讲的故事内容丰富,范围很广。比如神话故事“何公菩萨传说”“槠将军”,有祖辈创业的“笑山公的故事”,有当地村名的“吴家洋为何没有人姓吴”,有助人为乐的“诸公桥的传说”,有财主害穷人的“断腰田”,有寓言故事“天上为何不下雨”等等。一个个故事经过他的加工,变得有滋有味,诙谐有趣。作为一个乡村“讲古”人,他除了考虑故事的娱乐性,还针对不同的对象,注重故事本身的启迪教育意义。如他讲的“月望儿”,是教育人不要贪心;还有为人要行善,不要坑害人的“不知饿滋味”、“空心秤”故事,以及提倡家庭和睦的“兄弟分家”等。92岁的余祚连老人说:“在过去的年代,余书本的故事就是村民们的精神食粮。”

“讲古”文化盼延续

这些年来,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传到了乡村,为他的故事注入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千百年在乡村民间流行的“讲古”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讲古”的老人一个个离世,一个个流传久远、村民喜爱的故事在消失。村里的人也大都外出,听众也没有了。现在余书本也老了,经常站在家门前,站在村口的老苦槠树下,望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这片土地出神。这里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每一丘田,每一棵树,那百年的老屋,那走了几十年的青石板小桥,那祖先一代代传下的故事,都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不希望这些民间故事失传。

从今年开始,虽然年事已高,余书本还是用类风湿多年关节变形的手吃力地提起笔,戴上老花镜,端坐在桌前,一点点回忆那令他神往而陶醉的故事,一点点写下来。现在他已整理出了五六十个故事,准备让儿子打印编成《余书本故事》第一集。老人说:“我还要接着写,让传承千百年的乡村‘讲古’文化延续下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