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六十年前第一批引种,六十年后仍有两株枝繁叶茂
种在区公安局大院的木麻黄 1990年摄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王光慧 念望舒
60年前,木麻黄入岛,其中两株种在区公安局大院里。如今已亭亭如盖,见证着平潭岛的绿化传奇。
昨日,记者一走进在公安局机关大院,两株绿枝纷披的木麻黄,亭亭如盖,像迎宾一样欢迎着来客。平潭老一辈林业工作者都知道,这是岛上的第一代木麻黄,几十年来,世事变迁,办公大楼几次改建,然而,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被保护了下来。
木麻黄原产于澳大利亚,具有耐碱、耐干旱、抗风固沙等特点。据《平潭县志》记载,1954年开始引种,1960年后大面积推广,成为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如今木麻黄是平潭沿海地区防风固沙和农田防护林的当家品种。
记者找到了当时的亲历者之一,原平潭县苗圃主任郑辉琪。据他介绍,平潭的第一代木麻黄是1954年从在长乐的闽侯专区苗圃引进,当时交通不便,等了很多天,由木帆船运输到平潭,这一过程就费时14天。
“经过14天之后,有些木麻黄都已经快死掉了,尾巴都发黄了。当时县里头把这批苗木运到中楼附近,山上种了一片林带。同时也在这批木麻黄中,当时还是县委副书记的白怀成选了几株种在了如今的公安局大院里。
“芦洋、中楼基干林带的木麻黄苗木本来就不好,后来管理不善,没有做好防风等措施,第一代的木麻黄在当年大部分都死光了。仅存下来的两株,一直在如今的区公安局大院前。”郑辉琪回忆说。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现区公安局大院内的木麻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东山引来。记者查阅《东山县志》后得知,东山县1958年以前,县内没有林业种源,造林育苗的种子均由外地引进,而且东山真正引种木麻黄是在1958之后。
“无论何种说法,这两株木麻黄是平潭仅存最早的一代木麻黄了。”原平潭林业局副局长杨业武认为,木麻黄生长几十年后会自然老化,但公安局大院内的两珠木麻黄经历十几次台风后,依然耸立在大院内,风采依然,是平潭防风林建设的见证者。
种在区公安局大院的木麻黄 2014年摄
讲述:今冬备苗400多万株明年准备大种一场
“2010到2014年,这五年来平潭造林的面积分别63519亩、22867亩、16693亩、16907亩、16014亩,合计13.6万亩。”问起过去五年的造林数据,林銮勇脱口而出,而且数据丝毫不差。
8日,天还下着蒙蒙细雨,林銮勇又再一次地来到马腿村的山顶,察看今年幸福洋造林的情况。作为省林业厅下派到平潭支持生态建设的林业专家,林銮勇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幸福洋造林地了。
同三年前的滚滚沙丘相比,现如今幸福洋一期是草木葱茏,处处绿荫。幸福洋造林,是我区近些年来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五年的大规模造林绿化,全区森林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森林与园林局局长林庆兴说。
“2010到2014年,这五年来平潭造林的面积分别63519亩、22867亩、16693亩、16907亩、16014亩,合计13.6万亩。”问起过去五年的造林数据,林銮勇脱口而出,而且数据丝毫不差。
据区森林与园林局的数据显示,这五年造林成绩,占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12.41万亩的109.6%。其中绿色屏障造林10万亩,环岛路、金井湾大道等绿色通道造林1万亩,绿色村镇1万亩,绿色城市工程面0.6万亩,“三沿一环”林分修复补植完成1万亩。
眼下,虽然已过立冬,一从娘宫二线卡口进来,道路两侧绿化带的红色三角梅怒放,笑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出金井湾大道外,环岛路、坛西大道等主干道三角梅、月季花争相怒放,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平潭岛已基本建成了带、网、片、点相结合,多树种相配套,初具抗御风、沙、水、旱、潮五大灾害的海岛防护林体系,海岸线上绵延数十公里的防护林傲然挺立,形成了守护平潭大开放大开发的“绿色长城”。
“伴随着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实验区的对外形象得到了提升,逐步改变了两岸民众对平潭的印象,为建设森林园林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外界对平潭开放开发的信心和决心。”林庆兴说。
而习大大对平潭生态建设的关心,让林銮勇这些老林业工作者,倍感振奋。“今冬要准备400多万株树苗,明年准备大干一场。”说起下一阶段全区的造林计划,林銮勇信心满满。
他说,根据目前区森林与园林局的初步计划,下一步造林要突出重点区位。“幸福洋将在明年种植5000亩,极大的风口造林继续加固,特别是突出远中洋风口的造林,此外将在三十六脚湖周边的水源涵养林基础上,加大彩化、花化、美化。”林銮勇说。
此外,林銮勇认为还要加强全民的保护意识。“保护森林,它们也有生命。”林銮勇说,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召开会议,了解乡镇的具体保护情况,预防林木被滥伐,防止烧山的情况发生,还将利用闲杂地、边角地和暂时没用的耕地,扩大租耕还林。
见证:幸福洋三年成林记
昨日,记者再一次来到幸福洋吹沙地一期造林所在地。如果记得没有错,这是今年第七次踏进这片林地了。每次来到这里,感受皆不一样,每次都喜欢爬到马腿村的山顶最高处,登高望远,半边是海,半边是林,颇为壮观。
滚滚沙丘,曾是这里的写照。三年前的一天,也差不多这个季节,记者迎着风走在沙堤上,沙尘扑面让人寸步难行,人几乎是侧着身体前行,几乎不敢睁开眼睛。
虽然风力强劲,但脚下的沙子却没有“随风起舞”,站在林子前,风速明显减少。即便随着狂风不停摇曳,林苗依旧坚挺。厚重的云层裹挟着一片林海,向远处望去,当时的绿洲已蔚然成林。
身边的老林业工作者说,幸福洋是由沙地吹填形成的“大陆”,从2012年开始,开始试验种树。木麻黄作为主打防风树种,被运用。选择了大苗、壮苗等“优质股”,加大了区域种植密度,年年改进造林做法、增加种植苗木面积,由于吹沙地土壤肥沃,造林作业规划设计合理,目前新造幼林平均年生长量可达2米以上,林分高度郁闭。
据介绍,第一年500亩、第二年5000亩、今年8000亩,幸福洋吹沙地已完成造林13500亩,营造木麻黄大小容器苗木近350万株,起到了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随后,记者走进三年前种下的那片木麻黄林内,眼前的防护林已初具规模。记者在现场观察到,最高的已有8米多高,林内杂草丛生,生命旺盛,三年的造林,已初步形成一道屏障,成为一片树林。
可以说,脚下的这片林,闯出了一条独具平潭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为海岛、海岸线绿化提供了范例。
手记:平潭四年生态嬗变
四年前的夏日,我踏上了这片土地,刚来平潭那会儿,最大的感受便是这里的海风,清爽的海风吹来,让人惬意、舒适。可是几个月后,肆虐的东北风,一改了我的夏日印象,走在街头,风大的时候,前行都很困难。
那时候还没有环岛路,见过最多的树苗就是木麻黄和相思树。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并没有什么鲜花,除了木麻黄外,便是石头了。在这个岛上生活,跟着大伙参加了几次义务植树造林,看到了建设生态平潭的决心。
后来在新闻采访中,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林业工作者。为了平潭这个岛多一片绿,多一份美丽,他们很拼。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园林工人总是无所不在,行走在新建的道路上,他们几乎是不分昼夜地种树,越来越多的绿色出现在眼前。
随着环岛路雏形的出现,我认识了区森林与园林公司种花的张博士、培育土壤的王博士,并称他们为花博士和土博士。2012年底,第一次在花博士的苗圃里看到了那么多的月季花,当时我一脸诧异。
去年的春天,这些100多万株的月季花被依次种在环岛路上,并且逐渐开花,整个环岛路成为了一个花的海洋。不仅仅是月季花,环岛路上三角梅、美人蕉也浓妆艳抹登场。这是起初来平潭的年头里,几乎不敢想象的事情。
这几年,在报社我也组织了几次的植树造林,也见证了幸福洋造林地的从无到有,看到了长江澳风口造林的艰辛。在采访的日子里,我也看到了未来这里将是“碧海蓝天、湖光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