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乡村”崇文重教 在刘氏族人看来,土坑村之“名家”,不仅在于高屋华堂,更让人引以为豪的是人文荟萃、精英辈出。据清代谱牒载,土坑村中榜文武进士、晋升仕者高达70多人。祖祠上牌匾满堂,乡村中旗杆林立。 与村南秋甫、吉甫两兄弟双中进士相呼应,村北有开泰、逢泰两兄弟及其侄希颜一门同榜三进士。清朝惠安县共出九个提督,刘开泰居其一。土坑村因而名噪一时,在清末享有“邹鲁乡村”之誉。自小在村里长大的土坑村副主任刘永才说,这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古村落书院、武馆的设置兴办。 说到兴学办馆,土坑村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据说,当时峰尾有一宗亲中榜进士,刘百万备厚礼前往庆贺,被邀到上席。有人窃问此为何人,一宗亲脱口而出:“这是涂坑‘土财主’刘端弘。”刘百万归家后叹息不已,谓家人道:“有钱百万何用,还是被人看‘土’了。”遂找村里另一富贾刘端瑜,共商重振书香门第造就人才之计。土坑村的南北两头从此各设有以“选青斋”和“凌云斋”命名的文武馆。 有了扶助家族子弟学文习武的专设场所,村中自此书声琅琅,马铃叮当,崇学重教之风日盛。 作为古村落的标志物之一,清莲堂门外那株达二三十米之高的木棉树,也见证着族人崇学向上的愿望。相传这树也是赶考书生为了自勉,从村外移栽至此。“小时候的印象中,这木棉树就一直高不可攀。”刘玉和说,木棉树有“露头树”“英雄花”之称,树冠总能冲出重围,争取阳光雨露。 古村落期盼“燕归来”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出外打拼,近年来部分古厝“沉睡”,以至荒废;更让人惋惜的是,有的古宅年久失修,日渐颓败。上世纪90年代尚满是老少住户的27座古大厝,到如今仅剩15座保留着较为完整风貌。 “儿女们成家后,陆续在外盖房或买房。可我和老伴还是更愿意留在老宅生活。”在一座并不起眼而保存尚好的古厝,74岁的老人刘颜坤正在摆弄庭院里的盆栽花木。他说:“这里冬暖夏凉,带天井的庭院通透、敞亮,进出十分方便。”刘大爷说。 穿行于一座座古厝,屋梁间若隐若现的燕巢,仿佛也留着古村落的岁月记忆。“这个时节,燕子南飞过冬。但它们很念旧,明年开春定会回老屋繁衍生息。”刘玉和说,有燕子回归、出入,代表家中人气兴旺、生生不息,因此燕巢被乡人视为吉祥之物。 燕子不忘旧巢,人老常思寻根。每逢大年初八到十五,每一处古大厝都是族人团聚的最佳处所。那些日子里,喜庆的红灯笼总会从村头一直挂到村尾;在外的众多刘氏后人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大厝里,祭拜先祖、共叙亲情。 后龙镇党政办副主任王华章介绍说,在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当地以“抢救第一、重点保护”的原则,开展古村落的历史人文及自然景观保护工作,并委托厦门大学闽台建筑研究所编制《土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最具特色价值或损毁较为严重的18处古建筑已列入首批重点保护名单。同时,土坑村也被列入泉州首批“2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眼下,区镇两级已预拨150万元,作为土坑村前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启动资金。 |
相关阅读:
- [ 10-26]遇见山村之美
- [ 09-16]漳州芗城区天宝镇洪坑古村何日续雄风
- [ 09-04]屏南漈头村和漈下村:山区古村保护战
- [ 11-27]杜鹃园:魁城印象(散文)
- [ 12-20]大雪唤醒南平百年古村 这里曾是出入闽省的枢纽
- [ 05-14]下曹古村45座明清古宅:谁来擦亮这颗客家明珠?
- [ 04-20]中国首部非遗影片《爱在廊桥》在寿宁千年古村开拍
- [ 07-15]出资买百年古宅异地重建 闽侯商人欲再现清代古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