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从广东引进的红树林桐花树种在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中长得郁郁葱葱。 东南网7月22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通讯员 施由森 姚德纯 文/图) 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红色森林”之称,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河口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在人们印象中,红树林是离不开咸水环境的。但你能想象吗,其实,红树林并非只能“吃咸”! 今年3月,我省首次进行了红树林完全淡水种植实地试验。在著名林学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博导兰思仁教授具体指导下,永春县吾峰镇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科技支撑,引进红树林树种桐花幼苗1万株,进行淡水种植。 如今4个月过去了,这些桐花幼苗长势如何?近日,记者赴实地探访。 引种万株桐花树 吾西村双溪口,位于永春县吾峰镇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是永春母亲河桃溪流域支流霞陵溪的源头。在那里,三交溪、击水溪等汇入霞陵溪,水流湍急。就在交汇口处,一棵棵嫩绿的桐花树苗,密密地长在杂草丛中,亭亭玉立,枝繁叶茂。 双溪口靠近镇中心,以前有村民把猪粪、鸡鸭粪便等直接倒在这里,水稍微大一点就冲走了,隔很远还能闻到臭味,附近村民颇有怨言。近年来,永春县开展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吾峰镇投入600多万元对旱厕和养猪场进行改造,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以农耕湿地为依托,建设全县首个湿地公园。 为更好地改善源头水质和岸上景观,今年3月,吾峰镇政府从广东引进1万株桐花树苗,在双溪口种植近100亩,实施淡水红树林生态与试验项目。7月19日,记者看到,这些桐花苗经过选育,完全适应了淡水种植。随着树木长大,其根系日益发达,不仅能固堤护坡,减少水土流失,还能过滤污水,使水质保持美观清澈,也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和鸟类聚居繁殖。 红树林淡水种植能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些树苗能否“入乡随俗”,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环境。 项目实施中,将7000余株桐花苗直接种植于双溪口。虽然那里流水较急,但土壤肥沃、杂草丛生,将桐花幼苗种植其间,可起保护作用。另外2000多株种植在水稻田里,作为备用,一旦种于溪边的桐花被冲走,也可补缺补漏。 在福建农林大学专业人士指导下,吾峰镇华汇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林非凡成了种植桐花树苗的好手。“刚种下时,桐花苗每株约15厘米,经过四个月时间,在双溪口河道旁的已长到25-30厘米高;在田里的桐花树苗长得更快,已到40-50厘米高。”林非凡说,在双溪口河道的桐花树苗已施两次肥。施肥时,要将桐花旁的杂草除掉,再小心翼翼地在其旁打两三个洞通至根部,将少许肥料送到根茎处填好。 “令人欣喜的是,桐花树苗很坚强,经受住当地两次2小时雨量达88毫米大雨的洗礼。大水漫过双溪口河道,水流湍急,但桐花树苗根扎得深,土抓得牢,树身如柳树枝条一样轻柔,不仅没受伤,雨后还越长越旺。”吾峰镇镇长夏辉亮说,目前桐花树成活率达90%以上。 淡水驯化从未停歇 红树林具有植物界绝无仅有的“胎生现象”和特殊根系,还享有“污水清道夫”美誉。一直以来,业界人士对红树林植株品种的研究从未停歇,他们对测定含盐量低的红树林品种进行引种、选种、驯化,力争培育出适宜淡水的红树林品种。 2004-2010年,专业人士在深圳进行红树林植物淡水种植及品种筛选试验。在红树林植物育苗方面,7个受试品种均获得成功,出苗率较好;在种植方面,9个品种都能在淡水环境中存活。其中,海桑、无瓣海桑和竹节树生长较好,在构建淡水人工湿地时,优先选用。 我省科研院校专业人士也对淡水红树林种植进行探索。福建农林大学自2011年10月起,在校园观音湖里进行引种、选种、培育淡水红树林实验。据了解,当时从广东引进红树林品种秋茄、桐花各1000株,进行全淡水试验。由于生理机理不同,三年后,秋茄全部死掉,而桐花成活率达80%。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人士说,这次在吾峰镇进行实地栽培试验,是基于之前福建农林大学的试验结果,在选择品种上,清一色采用桐花树。 “红树林在淡水中生存、生长,也要一定盐分,不仅是生态需盐,而且生理也需盐。”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金福教授说,盐对红树林是一种必需品,但过高和过低的盐度都会抑制红树植物的生长。红树体内存在一个“盐分银行”,当环境盐度较高时(旱季),它将盐离子储存在体内,而当环境盐度过低时(湿季时淡水环境),它把储存在体内的盐离子用于维持生长。如果盐分不平衡,就可能影响红树生长,这是红树林淡水种植的最大难点。为何有的红树林品种能存活而另一些品种不能存活,原因在于它们所需盐量不同。其实,淡水中含有极低的盐分,经过选育,所需盐分少的红树品种也能适应淡水环境。 必须指出的是,桐花树在淡水试验中最终能否成功,主要看三年后有无胎生现象,以及开花结果后是否“自播”。 美化绿化理想树种 “与传统的草本水生植物相比,常绿木本的红绿植物更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水生态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刘金福说,淡水红树林属乡土常绿阔叶木本水生植物,经10-15年生长,可达8-10米高度。届时,红树桐花不仅能适应淡水、污水环境,更能在城市污水环境中快速生长,发挥“污水清道夫”的功能,通过根、茎大量吸收土壤和污水中氮、磷、重金属污染物,经由代谢作用有效吸收、降解污染物,净化富氧化的河涌、湿地、人工湖中的土壤和水质。 “在完全淡水中实地试验红树林品种很有意义。”刘金福说,一旦成功,可将红树林维持滨海湿地生态平衡功能延伸到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中,为内陆的防洪护堤、城市江湖河涌水污染治理、美化水岸环境以及维护生态多样性发挥作用。 红树林植物外形奇特美观,有膝状、蛇状、指状、板状的呼吸根、支柱根,有伞状、圆锥状等各种美丽树冠,是美化绿化环境的理想树种。刘金福告诉记者,如果完全淡水环境试种成功,并掌握驯化技术,一定将其推广到全省易受污染的江河与水库,并做阶段性规划与推广。 记者感言>>> 随着城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水体生态日益受到污染,水生动植物环境面临恶化。迅速恢复水体生态,改善河道水质,已成当务之急。 培育能“吃污”的淡水红树林,无疑是有益的尝试。淡水红树林,可迅速改善受污染的水生态环境,消除土壤及水体的黑臭状况,增加水生动物数量,为鸟类提供生活空间,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生态效益巨大。我省对淡水红树林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首先要学习借鉴已有的经验,在试点中多增加品种,并通过试验筛选出符合我省种植的淡水红树林品种。同时,迅速建立相关实践数据库,树立“样本”,将淡水红树林广泛应用于河道、内陆湿地等水生态治污及景观工程,为民造福。 |
相关阅读:
- [ 07-15]片片绿叶见证援藏情—记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副局长胡巧立
- [ 07-03]多所院校在闽增补国家农村专项计划 不乏名牌校
- [ 07-03]北大、清华等校增加在闽国家农村专项计划
- [ 06-30]复旦大学:今年在闽增招30人
- [ 06-22]平潭推广农业机械化效果显著
- [ 06-03]福建将从五方面构筑“海丝”核心区金融创新试验平台
- [ 06-03]环南台岛休闲路试验段半年就开裂 路面启动修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