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埭美古村构筑精神家园 建精神地标弘扬传统美德

2016-06-30 09:38:57 林永龙 谢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家风堂工作人员陈水仙每天都会擦拭桌椅。

阅读提示

红砖瓦,灰白墙,燕尾脊,绕村水……在九龙江南溪河畔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藏着一片保留完美且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闽南古厝群。初到的游客都惊异于村里古厝的整齐划一和民风的和谐,更有人把它称为“闽南周庄”,走在村里小道上,仿佛徜徉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

近日记者走进埭美村发现,当不少地方的农村为村庄建设无序头疼时,这座村庄“一张规划管五百年”;当一些村庄盲目快上重复性的乡村旅游项目时,这里村民说:“不着急,我们要先找到自己的精神地标。”

东南网6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永龙 谢婷 通讯员 龙闻)

遵祖先规矩 建筑统一规划

龙海市东园镇埭美古厝群四周环水,3.2公里、30多米宽的蜿蜒水道绕村而过,恰似玉带佩在古厝群,又如一条长龙盘旋着古民居。整片古厝群似飘浮在河面上,夕阳泛舟,古厝映影,形成独特景观。

记者登上观景楼,276座古民居尽收眼底,村中最古老的40多座明清时代的古厝群傍水而建,布局整齐划一,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红瓦石墙,屋顶全部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村里头的古厝排排紧连,下雨天即使不打伞,从村头走到村尾也不会淋湿。”村民陈水仙自豪地说。

为什么村里房子无论建成于什么年代,朝向、高低、布局几乎都一模一样?陈水仙说,村民们但有建房,没人敢破坏祖先的规矩。祖先关于建房的规矩其实就是一句话:房屋建制不逾祖制。

东园镇副镇长周建燕介绍,埭美由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陈仕进开基,全村村民都姓陈,同时也是宋代朱熹高徒陈淳后人聚集地。就因为各家各户的屋脊都不能高过祖厝的屋脊的祖训,历经数百年,没有村民建造过楼房,家家户户都由族里统一规划。

“一张规划管五百年”不仅体现在整齐划一的古厝上,村里的排水系统也从旧时保留至今。记者在现场看到,排水系统四通八达,沿着村庄的主轴,靠北边的是前祠堂,其他古厝沿着它的风格布局建造,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村庄的南北边低、中间高,历经500多年,排水系统依然十分顺畅。

 村里整齐划一的古厝群吸引八方游客。

承优良家风 树立行为规范

“为什么几百年来,祖训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雨打风吹去?”村里理事会秘书长陈四煌介绍,村里几百年来只有一个姓,客观上使得文化的纯度得以保持。此外,先贤陈淳作为从村子里走出去的一代理学大家,一生致力于传承发扬朱熹的理学观念。“作为陈淳的后人,我们也沿袭了维持传统的自觉性,并且作为家风代代相传。这些家风祖训,不仅规范了建筑,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陈四煌说。

村子里的一些细节印证着陈四煌的话。在许多古厝的门扉上,都贴着“入孝出悌”等家训劝语。外地媳妇吴素丽刚嫁进村里时,就觉得“这个村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村里人很少吵架,感觉都像读过书的”。

记者翻阅《龙溪县志》,其中记载:朱熹认为,“忠孝悌节义”是社会安宁的根本,常言“劝喻此身,当知此身本于父母;父母兄弟,天性之恩,至深至重;而爱亲敬长者,皆本心之自然”。而陈淳则将理念不断发扬光大,将其作为漳州地方治理的建言。

“‘忠孝悌节义’这些传统文化里的闪光点,放到现在一点都不过时。外地媳妇在村里待久了,也会自然而然受这种氛围的熏陶。”陈四煌说。

吴素丽在村口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两个儿子都在厦门就业安家。读高二的侄儿陈世念,放了假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帮她看店。陈世念刚出生7天,父亲就因肠癌去世,母亲为了养活他,就到龙海市区去当保姆贴补家用。

吴素丽想到婆婆去世前的交代:“你是大儿媳,一定要代替我照顾好一家人。”吴素丽当时重重地点了头,答应她尽量做到。为了这个承诺,吴素丽把年幼的陈世念带回家照顾。

吴素丽自己有两个儿子,当时小儿子也才9岁。她的丈夫是歌仔戏演员,常年在外地演出。一家几口人,住在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平房内。两个儿子住一间,陈世念最小,就随着吴素丽住。生活当然苦,但在物质和关爱上,吴素丽都尽量给陈世念最好的,“除了没爸爸,其他都让他不输人家”。

在关爱中成长起来的陈世念和吴素丽特别亲。小时候妈妈周末回来带着他睡,他会偷偷溜回伯母家里,然后满脸得意地告诉吴素丽:“我从脚底的被子里钻出来的,妈妈不知道。”小学毕业后,他以全校数一数二的成绩考上龙海二中,而周末和寒暑假,别的同学在QQ上晒旅游和电子游戏,他的状态则永远是看店、学习。

进进出出杂货铺的游客,都会竖起拇指夸陈世念礼貌懂事。“我特别欣慰,在世念这一代,家风的传承也没有丢。”吴素丽说。

去年,吴素丽一家被评为市级五好家庭。而在小小的埭美村,历年来市级的五好家庭就有11个。

村民们过着祥和的农家生活。

建精神地标 弘扬传统美德

在埭美村,经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惊异于村里的美,也急于建言让这份美尽快传播出去。有人说:“这里的美,真的毫不逊色于周庄,要赶紧包装宣传,让更多人知道。”

但埭美村人有自己的节奏。陈四煌说:“在大力宣传包装之前,要先把村子的‘内功’练好,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地标。否则游客到了这里,看不到这个村子的灵魂,到这里和到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今年6月初刚刚落成的家风堂就是村里人认为的精神地标。家风堂由当地村民捐献陈氏祖厝15年使用权给政府进行保护性修缮、布置而成。以“传家风家训,享家

珍家誉”为主旨,设有“家和人乐”“良方教子”“家和万事兴”等8个展室,立足埭美古村建筑“和”文化,通过不同载体、角度展现、弘扬当地的家风文化。

其中,核心展室里,有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等儒家传统美德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剪纸作品。这些不是剪纸名家的作品,而是由12名9-12岁的小

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意在传承,用本地的特色工艺把这些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此外,“良方教子”展室里摆放着的是龙海陈氏族谱,族谱里包含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族规、家规;“团结友爱”展室则以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照摆成爱心墙,展示了家庭和睦的最美细节;“家誉满堂”展室里,则用荣誉榜的方式,圈出埭美民居平面图,榜单上

记录的不是名人名家,而是埭美寻常百姓家,全村276座古民居在上面都能找到,村里获评的各级“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在榜上一目了然。

“透过这些布置,游客们不仅可以看到美景、美丽的建筑,还可以看到这个村子的历史。能把村里的良好家风传播出去,这才是旅游产品的特别意义。”陈四煌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