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社会 > 正文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2016-10-25 09:15:15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用生命点亮山村——追记福建古田县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

他叫周炳耀,福建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村里老少都叫他“耀仔”,叫了几十年。

今年9月15日,中秋节,当村民最后叫响这个名字时,天人同泪!

那天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福建,袭击山村。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周炳耀毅然趟入汹涌溪流奋力排险,不幸被洪水卷走,献出了45岁的年轻生命。

100多名村民闻讯赶至,在狂风暴雨中追着狂奔的溪流,发疯似的冲向风雨交加的山谷寻找周炳耀。寻至下游5公里,对着周炳耀伤痕累累、全身冰凉的遗体,发出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最后呼喊:“耀仔!——”

追悼会那天,全村老少相携赶往古田县殡仪馆,见耀仔最后一面;几十名外出打工乡亲从全国各地赶回故乡,送耀仔最后一程。

……

“我没见过耀仔这么好的人”“这样的党员越多越好”……村民表达无尽的怀念。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周炳耀憨厚的笑容成为家人和村民永远的回忆(周炳耀家属提供)。

亲情守望——“一个村就是一家人”

庄里村位于闽东北山区。入秋以来接二连三的台风袭击,造成进村道路阻断,几经改道,记者得以进入。

一条条山路上,写满周炳耀与乡亲的亲情。

周炳耀聪明、手巧、勤劳,会安装彩钢瓦,懂水电工技术。除了靠好手艺揽活补贴家用外,多年前买了台农用三轮车,农忙之余,在四邻八乡拉拉客人,跑跑运输,挣点活钱。每每出车,遇到庄里村乡亲,必定捎带,连人带货,不收分文。

“一个村就是一家人,我不能挣乡亲一分钱。”周炳耀曾这样说。

在中国农村,偏僻往往与贫穷联系在一起,庄里村也不例外。

“小时候,家里穷,有肉时,父亲总是让给我们吃,他自己只用筷子蘸点肉汤……”周炳耀儿子周铭灿回忆。

担起家庭,是周炳耀成年后的头等大事。

村里山地贫瘠、人多田少,求生维艰。20多年前,周炳耀也曾离开山村和亲人,到深圳打过工,去北京卖过香菇银耳,跑南平做过装修……年迈的父母、病弱的妻子、幼小的儿女、故乡的一草一木让他割舍不下,很快,又回到了大山深处。

崎岖的山道,留下了周炳耀辛勤奔波的身影,也送走了一个个远走他乡寻梦的姐妹兄弟。他的一对儿女读完初中后,一个去了东北打工,一个远走海南谋生。完全可以凭能力在外闯荡的周炳耀,始终留在了山里,守望着些许寥落的村庄。

“有一年,我从东北去承德打工,打电话告诉我爸说想去北京看看。他说,香山和八达岭长城很好玩,并教我坐哪路公交车。他在北京待的时间很短,离开快20年了,还记得那么清楚。”周铭灿说。

在周炳耀的遗物中,有他当年在北京天安门、故宫拍的几张照片。在他家老房子的抽屉里,记者意外发现了他保存的1995年在北京办理的公交月票,套着红皮,贴着照片,盖着蓝印,崭新如昨……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在周炳耀家老房子的抽屉里,记者意外发现了他保存的1995年在北京办理的公交月票。新华社记者 廖翊 摄

周炳耀的父亲周新柜,做过几十年村干部,关心村里建设。受其影响,周炳耀为人厚道,乐于助人、热心集体。这个家,在村里很有向心力。75岁的老支书周宁德看中了周炳耀,做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2001年1月,周炳耀入党。2009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他38岁。

担当使命——“党的人要听党的话”

走进庄里村,但见水泥马路连通全村,机耕道通向村后梯田,流经全村的庄里溪修好了水泥护坡,各家各户用上了自来水,3层楼的老人活动中心人气很旺……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都是耀仔领着大伙儿干的。

一个个种植食用菌的大棚点缀于庄里村房前屋后、山坡溪谷,成为一景。村民说,这是耀仔的心血。

担任村支书那天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他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写于宁德的《摆脱贫困》一书,他看了多遍,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庄里村人多田少,靠种地很难脱贫,周炳耀动员乡亲种香菇、银耳。古田是全国著名的食用菌之乡,过去没人牵头,村里种菌者寥寥,周炳耀是其中之一。

“我去年就种了一万筒,挣不少呢,你做吧,我教你,做不好我帮你出钱。”周炳耀挨家挨户做工作。

村民刘长钟外出打工,两手空空回乡。周炳耀借给他3万元建起了菇棚。从搭棚,到播种、灭菌、采收,直到销售,周炳耀提供“一站式”帮助。刘长钟当年投产两万个菇筒,挣了6万多元。

而今,全村124户人家,近80户种上了香菇、银耳。2009年周炳耀上任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480元,2015年达到1.28万余元,超过了全乡人均收入,村民渐渐脱贫。贫穷落后的庄里村,挂上了“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的牌匾。

“没钱的家难当!”周炳耀的搭档、村委会主任刘长务说,庄里村没有村办企业,集体收入为零,办事很难。

由于村内道路狭窄,大货车进不来,影响到商家进村收购香菇。扩路、修路迫在眉睫。2014年下半年,周炳耀一次次带着村干部到县里跑项目,筹资金。最后还差钱,他只有把为儿子办婚事的3万元垫了进去。

村里每做一个公共项目,几乎都是周炳耀发动村干部先垫钱,他从来是第一个掏,而且掏得最多。修自来水工程,为了省钱,他带着村干部去10公里外的水源地挖沟埋管。他从不等靠要,只想赶紧把事做起来,让村民受益。

“集体的钱,他一分都不舍得花。去县里跑项目、要经费,油费路费都自己掏,从来没有误工补贴,吃的是一碗青草汤加米饭……”刘长务回忆。

周炳耀走后,农信社信贷员上门了,所有人、包括他的家人才知道,他欠下了6万元贷款。

“他是宁可割自己的肉,也要省公家的米。”刘长务说。

“党员就是党的人,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周炳耀说。在他心里,听党的话,就是为老百姓做事,帮老百姓脱贫,这是他的使命。

9月17日,站在周炳耀落水的地方,村民张华忠指着被水冲垮的河岸回忆险情。新华社记者 黄鹏飞 摄

“全职”书记——“照顾的是全村”

“永远都是带着笑容,说话和和气气”“从来没见过他生气”“谁找他办事都不会拒绝”……村民们描述周炳耀。

张巧明不止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每次都泪流不止。

2014年农历6月,她出生4个月的女儿因肺炎高烧不止,半夜一点多找到周炳耀。周炳耀二话不说从床上爬起,开车将母女俩送到古田县医院,处置不了,又驱车3个多小时直奔福州省妇幼保健医院,到了后帮助挂号,安排住院,并垫上几千元医药费……

“等安排好了,天都亮了。”张巧明说。

其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孩子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周炳耀送福州就有七八次之多。

“送到福州后,他都会说,出院时告诉一声,我来接你们。给他汽油钱,从来不收……”

还有一次,张巧明家的花菇筒坏了,修好后送回来已是晚上9点。她家菇棚在山上,丈夫有病,正愁怎么把成千的菇筒弄上山时,周炳耀看见了,赶紧叫来村主任,摸黑帮着一担一担地挑到了山上。

“一担一百多斤重,何况他本身腰不好,有时痛得下不了床。挑完后,我在家里煮了花生汤给他们喝,他们没吃就回去了……”

“他照顾的不是我们一家,是全村。”

村里外出务工人员交医保社保都找到周炳耀,他不厌其烦地一年年、一次次帮忙代办,一些留守家庭的电费也由他代交;

冬天,村民家水管、水表冻裂,他无偿帮助修理、更换,连材料钱都不收;

为了让村里70多位老人不孤独,他发动村两委垫资建起老人文化活动中心,逢年过节,备好礼物、慰问金去看望;

每到下雨天,或是周末,他提前开车到3公里开外的乡中心小学,把村里的孩子安全接回家;

种香菇、银耳最忙时节,为了不误季,让大伙省下雇工费,他组织全村人轮流帮工,他一家一家地去帮;

……

2011年,周炳耀用2万8千元买了一辆二手比亚迪,这台小车成了全村的“公务车”“救护车”“校车”,跟当年的那台农用三轮车一样,他成了全村人的司机。

“村里没钱,做事难,我们理解,没人责怪。修路时,我老公和邻居家老人都自发地帮忙修地基,大家很团结,有力出力。”张巧明说。

远在安徽合肥打工的刘长锋,千里迢迢赶回家乡送别周炳耀。

“他每次路过我家,都会进去坐坐,问我父亲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还经常用微信告诉我家里的情况,让我放心。每次回家,行李多,打摩的不方便,他知道了都会来接。有一次我自己回来的,他说,为什么没叫我?……”

这份贴心,深入骨髓、血肉相连;这份亲情,温暖全村、凝聚人心。

连续三届,他当选村支部书记。

誓言无声——“我的责任,必须要去”

周炳耀最后的背影(村民张华忠提供)。

周炳耀住的房子位于溪畔,是在外打工的哥哥周炳铨多年前盖的。周炳耀一家一直住在透风漏雨的土坯老屋里,周炳铨看不下去,将房子半卖半送地给了弟弟。住了7年,楼上还没装修;楼顶天台漏水了,一直撂着。因为没钱,也没时间。

周炳耀的妻子刘冬菊患脑垂体失调症,体弱多病,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忙完村里,周炳耀得回家做饭、做家务,打理自家的菇棚,还得挤时间打工,替人家安装彩钢瓦……周炳耀一直是兼职村支书,每月工资1200元,家庭压力大于常人。

周炳耀走后,沉浸在悲痛中的家人,回忆起周炳耀,都是美好和温馨。

“和他结婚20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过争吵和埋怨,一直是他照顾我,晚上给我刮痧。去年10月,他腰椎间盘突出,痛得直叫,一个礼拜都出不去,我帮他揉。”刘冬菊说。

“每次回来,爸爸什么家务都不让我干,连碗都不让我洗,说你在婆家辛苦,回来就好好歇着。”女儿周巧兰上次回家时,用手机悄悄录了一段父亲洗碗的背影,这是她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

“三、四年前,秋天天冷了,矿上活多,忙不过来,他就跑到辽宁帮我拉石头,干了整整一个月。这是我爸最后一次出远门。”儿子痛忆。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周炳耀(右四)旧照(周炳耀家属提供)。

让周炳耀最不安的事是因为没钱,垫给村里的钱一直报不回来,儿子领证多年,孙女都出生了,没有补办婚礼,觉得对不住孩子。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带妻子坐坐动车和飞机,去厦门看看,因为她最远只到过宁德……

“他平时很省,出门口袋里会装几百块钱,人家有需要就掏给别人。心里只装着村里,在家里吃饭,常常吃到一半就放下碗筷走了,因为总有人找他办事。”刘冬菊说,“我们都理解他,不会埋怨。”

9月14日晚,子女打来电话问候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这是他们与父亲最后的通话。

几个小时后,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狂风暴雨袭击庄里村。

早上5点多,周炳耀提前起床,穿上雨衣,在如注大雨中与村支委一起,一处一处巡查,一家一家叮嘱。周炳耀办事认真仔细,按照上级防汛抗台工作会议精神,预案、部署、排查、转移……该做的做了好几遍,他仍不放心。

窄窄的庄里溪,成了暴雨唯一出口,溪水夹着泥沙和各种杂物狂泻而下。涌至村中一桥洞,杂物堵塞,溪水陡然暴涨,越过桥面近1米,危及附近7户土木结构房子。周炳耀见状迅即趟过去,狠命拔走堵塞桥洞的竹竿。竹竿松动了,疏通的水流瞬间加速,眨眼间,“气旋”般地将周炳耀强力拽入、吞噬、卷走……

这一幕,快得没法反应,没有任何声音!

妻子刘冬菊的心里,一直回放着与丈夫分别时的最后对话——

“雨那么大,我跟他说,不要出去了。他说,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我的责任,必须要去。”

抗台风村支书周炳耀|用生命点亮山村

9月17日,记者来到卓洋乡庄里村,村里依然下着雨。新华社记者黄鹏飞 摄

石板桥跨过小溪,溪水早已回落,一切归于平静……记者寻至周炳耀殉职处。其时,距离那一天过去半个月。

庄里溪水挟着台风过后的枝叶,流过石板之下的桥洞,流下山脚。循着溪流眺望远山,无声而壮烈的一幕恍若眼前,村民们对周炳耀最后发出的呼唤重现耳畔。

一声声呼唤,发自肺腑,迴响天地,震撼人心。

这一刻,让生命永恒。

记者:廖翊、黄鹏飞

视频:林凯、张濠培

新媒体编辑:王贞、唐荣桂、郑晗(实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