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5周年:种好“试验田” 当好“排头兵”
2016-12-29 07:41:1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赵舒文 |
分享到:
|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5年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闯关探路、创造经验—— 种好“试验田”当好“排头兵”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林世雄 潘抒捷)26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5周年座谈会召开,回眸走过的激情燃烧岁月,总结宝贵的经验。 35年前,厦门经济特区拉开建设序幕。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肩负着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闯关探路、创造经验的崇高使命。 办特区,没有先例可循。“试验田”,怎么种?广大特区建设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和拼劲,走出一条特色路。 先行先试,发挥“排头兵”作用 郑金沐是原厦门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也是特区建设亲历者。回想建设之初,家底薄、基础设施差。 路怎么走、建设资金如何筹措?厦门先行先试,探索开路。 缺乏资金,向科威特政府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开创举外债搞基建先河;招商困难,率先提出并实践“以港引侨、以侨引侨、以港侨引台、以台引台”的招商引资多元化格局;白手起家,率先成立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没有先例,率先开辟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 1982年1月10日,印尼籍华人陈应登投资兴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投产后,产品填补了国内建材行业的空白。 尝到甜头的厦门人深知,大胆试才能盘得活。郑金沐回忆,于1985年制订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并在全国首次提出按“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设置政府机构。 去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形成负面清单管理、“一照一码”、关检“一站式”查验等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这是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精神的延续和深化。”厦门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熊衍良说。 对外开放,连接“海丝”“陆丝” 设立经济特区,从共性上看,要在全国发挥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作用,从个性上看,不同特区则各有使命。厦门基于与台湾的特殊地缘等关系,被赋予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作用。因而,厦门始终立足“台”字建设特区、发展特区、发挥特区优势。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细数了两岸之间率先的纪录:设立了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金“小三通”直航,是两岸海上直航中断50多年之后的历史性突破;两岸“大三通”开启后,厦门被列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率先实现“大三通”的口岸之一。此外,还共建工博会、海峡论坛、文博会等多个合作平台。 今天的厦门,再次站上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成立自贸片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城市。 自贸试验区是求新敢为的高地。在片区海沧园内,台湾佳格食品(厦门)有限公司葵花籽油项目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明年初将试投产。“得益于负面清单‘允许境外独资食用油脂加工项目,突破大陆方控股限制’的新突破,厦门片区对台投资领域更开放。”熊衍良说。 全国自贸试验区首条中欧班列从这里开出,从最初开通时的每周一列到每周两列、双向对开,并且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台湾地区,中欧(厦门)班列跨越海峡、横贯亚欧大陆,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运行一年多来,大批电子、机械、五金等产品抵达欧洲,欧洲的食品、日用品等走进厦门。”厦蓉欧(厦门)快铁班列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邢屹说,截至11月,中欧(厦门)班列共承运货值超12亿元。 从经济特区到“特区+自贸试验区”,到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今天的厦门,“走出去”的脚步更稳健。 |
相关阅读:
- [ 12-29]厦门社会各界再次掀起向陈清洲学习的热潮
- [ 12-28]厦门嘉庚剧院发布2017年剧目 开心麻花喜剧将登鹭
- [ 12-28]公路部门补植花苗 环岛路添美喜迎厦门国际马拉松
- [ 12-28]污水溢流致鱼死亡 福建厦门松柏湖筼筜湖共打捞死鱼22吨
- [ 12-28]因妈妈不同意养狗 厦门9岁女孩“失踪”了24小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