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日8日讯 (福建日报 阮贞江 魏然 林祥聪)在环境质量长期高位运行的高起点上,福建如何优中求进?
动真格、严监督固然重要,治本之策还在于深化改革。
以市场“活水”换来蓝天碧水,福建在用经济杠杆撬动环境治理方面先人一步。排污权交易让原本“无价”的环境资源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让环保不良企业在贷款、评优等方面“此路不通”,推动企业监管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如今,在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思路谋求新突破,福建在创新环境管理体制上同样令人瞩目。把生态红线作为百姓的“生命线”,福建以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推进“多规合一”,让“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难题迎刃而解;以问题为导向,环境质量会商机制不仅要分析数据,还要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效;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GEP核算等试点工作,让后代永享“清新福建”。
排污权交易实施两年多就破4亿元大关、碳市场去年12月开市首日成交额创全国新高、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力争2020年达2350亿……福建向机制创新要动力,走出绿色通途,成就清新福建。
环境质量优中求进,靠天时地利,靠人和,更靠创新,靠改革。在水、大气、生态“全优”的成绩背后,不仅凝聚着顶层设计的智慧,执法监管的严格,更离不开深化改革的勇气,激发创新的锐气。
以“机制活”为牵引,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推动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片蓝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创新环境管理体制
以新思路谋求新突破
小康社会必须要加快发展,但也随之带来巨大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压力。在环境质量长期高位运行的高起点上,如何逆势突破?福建孜孜求索,奋楫勇进。
生态红线作为百姓的“生命线”、生态环境的“保障线”、法律法规的“高压线”,福建不断强化规划源头管控,以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多规合一”,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实行差别化开发与保护政策,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沿海加快产业集聚、山区重点保护生态的发展格局,做到全省“一盘棋”。同时,根据中央将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尽快修订我省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和配套制度,强化红线的刚性约束。
借助“互联网+”,福建还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云平台建设,建设全省统一的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形成纵向连接县—市—省—国家,横向覆盖生态环境监测各相关部门的监测大数据网络。只要打开手机APP,身边空气、水的质量及辐射等生态环境数据一目了然;如果发现污染,执法部门可第一时间精准揪出污染源。
在降低环境保护的压力上,主动把关口前移;在破解环境高位运行短板上,福建始于“问”,却不止于“答”,环境质量会商机制便是一例。
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分析数据,还要找到数据背后的污染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目前,福建已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定期会商和应急会商相结合的机制,动态掌握环境质量状况,确保精准实施环境治理措施。
瞄准问题,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各地根据会商提出的建议,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一些地区的小流域污染、空气质量的问题迎刃而解。
让子孙后代永享“清新福建”,自然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
早在2014年,福建省就取消了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2016年,福建在各设区市陆续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GEP核算等试点工作。今年,福建计划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向全社会公开评价结果。用制度引导和督促地方政府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环保责任底线。
去年,莆田市和闽清县、仙游县、光泽县“生态审计”拉开帷幕,领导干部离任要审“生态账”。今年起,全省全面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意味着,今后,领导干部执政期间如果所辖地区发生严重生态污染问题,即使离任了也将承担责任。
在龙岩,汀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在探索“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机制中投石问路,把水质考核结果和规划项目实施情况作为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用经济杠杆倒逼水质改善,打破了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格局。
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福建还出台《关于有序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实施意见》,促使赔偿义务人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目前已经在厦门、泉州等地开展试点。
……
根据部署,今年我省还将推进建立绿色金融制度、建立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等17项重点改革任务。
推进环保市场化机制建设
用经济杠杆撬动环境治理
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如今,在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保,不再是环保部门单打独斗,不再单纯依靠行政、法律手段推动。
从“谁污染,谁治理”到“排污者付费,专业户治理”,近年来,我省改革传统治污模式,开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模式。根据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导向,以环境公用设施、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域为重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排污要花钱、减排能挣钱。自2014年9月首场排污权交易会以来,福建共举行了48场排污权交易,累计741家企业参与交易,总成交1900笔,总成交金额4.06亿元,走在全国前列。企业逐渐从“要我减排”向“我要减排”转变。去年12月22日,福建碳市场正式开市运行,首日成交1822万元,创全国试点省市开市首日成交量的新高。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得到越来越多企业认可。
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节能减排,那么个别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屡禁不止的顽疾如何破解?
今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分级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通过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引导和促使企业自觉改进环境行为,逐渐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企业分为4个等级,向社会公开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对环保诚信企业将采取激励性措施,环保不良企业将在贷款、评优、资金补助等方面则“此路不通”。目前全省已有2277家参评。
与此同时,我省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斩断污染资金来源。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5%以上,并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0多亿元。
破除“等靠要”思想,各地敢想敢试敢创新,敢闯敢干敢担当,涌现大批改革亮点。如,三明市、泉州市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共为近100家次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约1.6亿元。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今后,环保不是只会给发展拖后腿,也可以华丽变身,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根据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福建省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我省力争2020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3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带动力的环保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聚集度高、优势特征明显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转化平台。
“环保产业如一股清流,随着它迅猛发展,会让天更蓝、水更绿,百姓获得更多生态福利。”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优等生”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持续保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福建靠的正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敢挑最重担子、啃最硬骨头的勇气。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守住生态底线,绿色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清新福建,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相关报道:福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等生"打造福建样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