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时政 > 正文

福建重拳整治小流域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2017-04-17 07:50:4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房小奇 林雯晶  
分享到:

福建河流纵横、水系密布、自成体系,除了740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外,还有星罗棋布的小流域,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主要干流的上游。尽管全省主要河流水质多年保持为优,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但由于受畜禽养殖、农村污水垃圾、农业面源等污染的影响,小流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个别地方黑臭水体、“牛奶溪”仍然存在,推进小流域环境整治刻不容缓。

为了让乡间小溪重现清澈流水,近年来,一场针对小流域整治的治水新战役在全省各地悄然打响。去年,省政府制定实施《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的整治目标,明确提出2018年消除省考断面劣Ⅴ类水,2020年90%小流域要达到Ⅲ类水以上。

为巩固和提升小流域整治成效,我省转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观念,明确提出“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四有机制,构建起一套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护机制。经过积极整治,到去年底,全省已有18条小流域水质得到提升,其中15条消灭劣Ⅴ类水体。

开展小流域治理,治理的不仅仅是“水”,而是要以“水”为抓手,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对“山、水、林、田、路、村庄”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近年来,各地突出小流域和溪流沟池治理、乡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重点,在“拆、截、清、治、引、构”上下功夫,全面拆除小流域周边违法建筑,截污纳管,清除底泥垃圾,治理污染源,引导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系统,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涌现不少典型亮点和经验做法。

编者按

作为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小流域不仅关系到全省主要河流水质好坏,也承载着百姓的殷殷期盼和浓浓乡愁。

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清。小流域就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堵了,脏了,整个流域大血管清洁通畅就难以实现。我省河流众多,水系密布,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一些小流域污染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农村水环境方面,一些小流域水体脏臭、垃圾漂浮,沿岸垃圾成堆、蚊虫滋生;还有一些小流域沿线村庄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畜禽粪污随意排放,与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我省各地打响小流域整治新战役。各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涌现出不少亮点和典型,为全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提供了新样本、新经验、新思路、新路径。

综合各地小流域整治心得,我们总结出以下几大“法宝”:

1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在推进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坚决落实党政同责、属地管理责任和环境监管责任,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整治目标、任务、责任、人员、资金“五落实”,构建上下游、左右岸紧密协作、责任共担、问题共商、目标共治的联防联治格局,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强大合力。

2 必须坚持整体规划,综合治理。

回顾以前的小流域整治模式,主要以治理河道为主,对污染源产生和整治重视不够,结果边治边污,治标不治本。因此必须坚持全域规划、水岸一体、综合治理,实现多方共赢。

3 必须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水环境的改善不是一夕之功,任何一项措施不到位,水污染就会卷土重来。因此既要有统筹推进、标本兼治的战略,又要有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的战术,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定力。

4 必须坚持机制创新,长效保持。

通过全面实行河长制,以及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扶持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干部考核机制等以利益导向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和控制机制,把小流域污染治理纳入科学化、法治化轨道,形成推动治污的强大内生动力。

5 必须坚持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流域综合治理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只有人人动员、人人参与,综合治理才能持久。要充分发挥群众、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作用,真正赢得市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公众智慧“最大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构建“政府牵头、各方参与、全民共治”的多元治理格局。

厦门海沧

重现20年前清澈水流

海沧区在过芸溪主干流中下游流域共实施坛头村段绿道工程等10个流域整治提升工程,切实改善沿岸生态环境。

过芸溪小流域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干流总长15.12公里,流经8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43.46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厦门开展过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流域内天竺山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洪塘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最美休闲乡村”。流域上游已实现无劣五类水体,逐渐恢复20多年前水道宽阔、水流清澈的景象。同时,初步形成集种植、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9%。

怎么做到的?除了各级领导重视,真抓实干,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以统筹发展为理念,明确思路目标。坚持“多规合一”和“共同缔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各要素,将小流域治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唤醒乡愁的重要抓手,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系统协调治理,使流域治理、生态农业、山体修复、水系整治、景观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达到“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目标。

环境改善最终要让百姓受益。近年来,海沧区结合乡村特色,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引导群众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以区域内休闲农业公园发展协会为载体,发展城市菜地、香草园、辣木园等现代都市农业,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已初步形成集民宿、农家乐、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格局,带动小流域范围内村民房屋、土地等租金上涨及村民就业,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500人、惠及试点范围内近15%的人口、月均可增加工资性收入近3000元。

环境整治离不开全社会参与。海沧区充分发挥群众、社会组织、市场力量等作用,变传统“以政府为主导”为“以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多元治理格局。建立市指导、区主抓、街道为责任主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四级联动共治机制,并构建全社会共同缔造机制,引导成立了花卉苗木、民宿、农家乐等6个行业协会,形成了“党委+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农户”的“4+1”共治模式。另外,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城建集团、海旅集团等企业积极参与,成功扶持多家养殖业主将鱼塘淤泥加工成有机肥销售,促进香草园等休闲农业项目发展。

莆田

污河变身最美公园

绶溪公园

作为妈祖故里、海滨邹鲁,莆田是我省的“江南水乡”,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小流域众多。从2013年起,莆田市率先构建小流域监测体系,在完成木兰溪、秋芦溪主干流10个国省控断面以及4个城市内河监测点位监测的基础上,开始对流经木兰溪流域的支干流水质开展监测。2016年,将水质监测扩大至全市的所有流域和水系,实行定期监测和传送。

从2014年起,莆田实施东圳水库水源地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市、区成立了指挥部,累计完成投资19.5亿元,建设生态林1.8万亩,拆除库区46万平方米畜禽养殖场,库区3个镇区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村庄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全面清理了环库区2400立方米的历史填埋垃圾。经过三年综合治理,东圳水库实现了“大坝安全、环境优美、水质合格”的目标。

针对畜禽养殖污染,莆田市在省里要求的“流域干流1公里、支流500米范围内”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将整治范围扩展到保护区全流域,以村为单位划定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共关闭拆除畜禽场30349家、面积962.7万平方米。同时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全市累计完成市级扶持规模猪场污染治理71家。截至目前,已基本实现以规模化、规范化的畜禽养殖场代替千家万户散养的整治目标。

“综合治理”,贵在“综合”。莆田市全面开展木兰溪、萩芦溪流域综合整治以来,创新治水理念,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如,企溪流域整治打破了以往的做法,不再仅仅对河道进行单一清淤或护砌,而是秉承生态治河的理念,统筹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商住区开发,以水为设计元素,结合不同的功能需求,打造多样性的水流生态及丰富水岸景观空间,同步实施截污治污。同时,注重生态补水,实施“引清入城”,建设北渠、下戴河等引水工程,实现北渠、护城河、延寿溪等内河水系连通,日引进约45万立方米木兰溪水入城区内河,有效改善内河水质。

同时,莆田市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公园、绿地、绿道,建设景观休闲、健身及水上娱乐等设施,修建亲水戏水平台、休闲栈道,打造“沿溪、沿河、沿水”生态景观走廊。如,打造绶溪、北渠、后卓溪、蒜溪等一批安全生态河道,实现河道互联互通、绿道连线成网,绶溪公园成为该市最大、最美的河滨公园,木兰溪仙游段20公里防洪生态景观成为该市最长的休闲亲水长廊。

通过水流域综合治理,目前木兰溪、萩芦溪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均为100%,城市内河水质满足水功能要求,东圳水库、外度水库、古洋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农村基本消灭了“垃圾河”,初步形成“河在城中、城在河中”的生态环境。

泉州永春

创新理念 治管两相宜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承担着保护晋江下游饮用水源安全的重任。从2011年起,永春县经过重拳整治小流域和农村水环境,“颜值”不断提升,成为全国100个农村污水全面治理示范县试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县域内5条主要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率达100%,霞陵溪、济川溪2条支流小流域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Ⅲ类,汤城溪、桂西溪2条支流小流域水质由Ⅳ类分别提升至Ⅱ、Ⅲ类。

很多人认为小流域太小,没必要大动干戈去治理,永春则不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规划是工作的龙头。”永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永春的经验就是敢创新,为推进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多次远赴外地“取经”,完成4个规划和项目可研、环评报告,提出“突出生态理念、统筹资金资源”的全新做法,根据各河段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特点,将桃溪流域规划设计出城镇风貌型、交通游览型、历史人文型、生态自然型等不同类型,确保流域综合治理高起点开展、高标准实施。

多管齐下,多元治污。严管工业污染,全县不再审批化工、电镀、制革、造纸、印染等影响水质安全的建设项目;强化重污染行业整治,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全退出。因地制宜,创新污水垃圾治理模式。县城区及周边污水能纳入污水处理厂的,全部铺设收集管道纳入进行处理;镇区污水采取建设中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农村污水采取“集中+分散”的方式进行处理,村民集中区域实行多户联建小微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全县236个行政村农村污水处理率达100%。

以水质论英雄,建立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核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县、乡、村三级河长、河段长和村管员做到全覆盖。发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县财政投入8000万元撬动投资31.22亿元,推进377个项目,实现“以水生财、以财治水”的运作方式。

三分治七分管。永春县探索新的环境卫生整治有效机制,推行保洁市场化运作,目前全县所有乡镇都已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日常垃圾清扫收集承包给有资质的专业保洁机构,同时逐步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维护。

三明大田

首创河长制,让河流有人管管得好

通过严管、勤查、联动、重罚,大田县全力打好治水持久战。

大田县别称“岩城”,是三明的“南大门”,主要有均溪和文江两大河流,辖区内大小河流近230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河道断面水质合格率逐年下降。

过去,治水大多采取截污清淤、渠化河道等传统方式,实践证明,这些举措确实让部分河流变清了、河岸变美了,但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弊端。为破解这一难题,大田县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污在水中,源在岸上”的理念,探索建立水流域综合管理体制,2009年起,率先全省在境内均溪和文江两条主要河流试点实行“河长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13年全县所有大小河流全面实行“河长制”。

自2009年推行河长制以来,8年来,大田境内均溪河、文江河等流域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2010年7月,大田又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首支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专门负责全县的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处罚。这一创新之举,引起了国务院法制办的重视,经省市相关部门批准,2013年10月,该县整合水利、国土、林业、环保、安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乡(镇)配套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分局,较好地发挥了“生态警察”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由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2013年9月,大田又在全省率先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至“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节能降耗、污染物防治等五大工程,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大田县政府表示,今后将创新管护机制,全面推行“一河三长”(即“河段长”“督察长”和“农民河长”)管护模式,各驻村领导为河段长,督察长由乡纪委书记担任,聘请各村有责任心的老党员担任农民河长,打通河道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着力流域修复,建设河清水净新景观。以临河耕地种植莲花、百香果、油菜花等为依托,以水保生态护岸项目为落脚点,做美做亮流域风景,真正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新局面。

龙岩武平

重拳整治生猪养殖污染顽疾

开展河道清淤行动

上世纪90年代,象洞镇在龙岩武平县率先发展生猪养殖。大大小小的养猪场造成的污染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曾经以清澈美丽著称的象洞溪变黑变臭。

作为福建广东跨省界水体,象洞溪污染整治不仅关乎福建,也对下游广东部分河流水质有影响。为了还象洞溪一汪碧水,去年4月,武平召开生态环保攻坚战役暨象洞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行动誓师大会,举全县之力开展象洞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由260名党员干部组成的百日会战工作组奔赴象洞镇三大片区,用100天关闭拆除猪舍36.3万平方米,削减生猪存栏24.2万头。象洞溪水质由长期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水标准,意味着这个闽粤交界处断面水质提前3年达到三类水质目标,“一江清水送广东”的图景正逐渐变成现实。

今年以来,武平县又专门成立岩前、十方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指挥部,抽调100名干部进驻岩前、十方,从2月20日起开展“百日攻坚”,截至3月12日,共签订关闭拆除协议594户16.8万平方米,关闭拆除15户约5000平方米。

通过全力推进生猪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武平县内流域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全县17个乡镇断面水质全面好转,其中15个乡镇达到三类水标准,2个乡镇预计今年三季度将达到三类水标准。

猪场拆了,群众的出路何在?武平县按照遴选扶持示范户、带动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形成主导产业三步走的转产转型思路,分批进行转产扶持。制定出台生猪退养户转产扶持办法、象洞镇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转产示范镇扶持政策,县财政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生猪退养户发展果茶、蔬菜、瓜果、花卉、养殖等特色种养业给予资金补助;制定出台小额担保信贷贴息扶持政策,给予最高额度10万元、年3%的1年贴息扶持,解决转产资金难题。共打造了1个转产示范镇(象洞镇)和一大批转产示范户。

编后

阮贞江 魏然

除了这些典型亮点,还有很多地区小流域整治战役也可圈可点。如,福州市加强畜禽污染整治,对小流域水质超标、整治项目进度滞后等情况定期进行通报,晋安桂湖溪、闽侯大目溪等小流域水质得到改善。漳州市建立流域保洁队伍,常年打捞清理保洁工作,有力地保障小流域河畅水清。泉州市创新性开展小流域“赛水质”活动,41条小流域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三明市实施“以赛促治”,开展“最美河流”“最差河流”评比,并配套奖罚措施,推动小流域水质改善。南平市从“拆、转、治、清、管、查”六个方面综合发力,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短短时间内削减存栏生猪200多万头,延平区王台溪等8条小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宁德市实行清单管理制,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推进措施和时限要求,扎实推进重点小流域整治,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平潭加强三十六脚湖治理,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

经过努力,到去年底,全省列入省级考核的44条小流域已有18条水质得到提升,其中15条消灭劣Ⅴ类水体。尽管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目标还有距离。我们期待,通过各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让八闽大地的每一条大河小溪水体更绿更清、焕发生机活力、富有诗情画意、留住乡愁记忆,为百姓交出一份满意的生态答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