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人文的融合 《远程控制的护理型洗发机器人》,设计初衷是关怀空巢老人;《可编程的人机互动木偶》,设计灵感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思考;《多功能多驱动健身助行车》是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病人移动、康复……这些极具人文关怀的科技创新项目,都是出自泉州七中学子之手。 以“落叶不扫”刷屏朋友圈的泉州七中,文化底蕴深厚。这所校园不仅有“红叶无声绕芳树”“叶落肩头混不觉”的诗意,更有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创意。 泉州七中校长陈龙斌认为,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人文精神。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使学生兼具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泉州七中秉持的理念。 泉州七中每年举办校园歌手赛、合唱节、书画比赛等各类文艺活动,常年邀请NBA球星、著名音乐家、交响乐团到校交流表演,邀请各界校友回校举办沙龙讲坛等。开放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着每一位七中学子,七中的话剧团甚至能全幕排演话剧《雷雨》,这在全国中学中都不多见。 陈思尧就是一个艺术爱好者,在2014年北京举行的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14岁的陈思尧制作的《可编程的人机互动木偶》项目,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征服了众多观众,最终获得大赛一等奖,同时还获得高士其科普奖。 近年来,泉州七中一直努力构建“做中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亲身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体验挑战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成就创新型的人才。注重过程性控制和任务驱动,以“做中学”的理念和态度,积极创设课程所需的丰富的有活力的软硬件资源。早在2002年,泉州七中就成立了泉州市首家省级机器人工作室,2008年成立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将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学生主动“四动”教学法用于教学实践,以课堂“探究学习”为抓手,渗透科学方法,聚焦社会问题,培育激发创新来源,进而通过动手实践,边做边学习,逐步生成创新成果。 近年,泉州七中大批学生参加竞赛获300余项奖励,五度走向国际赛场,获两金一铜,学校多次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专家、访团观摩。近五年有5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部分项目投入生产应用。 “我们一直把培养中小学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各种途径着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昌裕表示,为了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原反应”,泉州市还发挥基地校的带动作用,通过教学联盟,带动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水平。从2016年实施教学联盟一体化模式,泉州市重点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成绩在全省首次位列第一。 |
相关阅读:
- [ 06-15]莆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践教学中心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 [ 04-18]厦门自贸片区持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打造国际营商环境
- [ 03-02]福建省第五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公布
- [ 01-14]福州晋安区创新人才服务模式 助力企业揽才引智
- [ 08-24]创新人才培育 激荡文化活水 首届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及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举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