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匠心不仅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信仰。深远的立意、精巧的布局、甘于寂寞的打磨,方能别具匠心。除了这些“术”上的操守,匠心的底色还应是一份追求极致的信念。在福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匠心锻造品质,铸就行业的精神和价值,成为推动福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今起,本报开设“聆听匠心”栏目,讲述他们恪守匠心的追梦故事。 东南网7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李超 肖榕)剧本,乃一剧之本。在中国,戏剧剧本的最高奖是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曹禺剧本奖”,每届获奖作品少到一只手就能数清,是无数剧作家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在福建,有这么一位“半路出家”的作者,近十年间三度获奖,省内独树一帜,在全国也凤毛麟角。他,就是国家一级编剧、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 6月29日,曾学文一个月前斩获第六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力作——高甲戏《大稻埕》在宁夏献艺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演绎了一段百年前中华儿女的壮怀激烈,获得高度评价。面对掌声,他将功劳归因于闽南文化的滋养,这片宽厚的土地上,还会继续留下他默默耕读的身影。 “世界在变,人在变,戏剧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戏剧依然关乎善恶,关乎良知,关乎世道人心。”——曾学文 歌仔戏《蝴蝶之恋》黄章辉 摄 直面当下:他的戏剧使命 戏曲演员出身,转行后何以屡获业界“偏爱”?曾学文最大的感触是,积极面对当下,是对文化自觉的最好回应,也是他的戏剧使命。 早在2006年凭借歌仔戏经典《邵江海》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之前,他的作品,就已经陆续成为厦门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个个注脚。 上世纪90年代末,“下岗再就业潮”对40后50后的冲击加剧了社会的人心浮动,身边知青一代的真实生活状态触动了曾学文的笔尖。他早有尝试新舞台类型的想法,又不满现实题材创作常有的说教,当时带有实验先锋意味的小剧场话剧,成了这个创作冲动的突破口——《日子》,开创福建原创小剧场话剧的先河。这部戏的热演,为后来厦门提出创立都市文学、都市艺术的口号提供了灵感。 对“当下”的理解,曾学文认为不仅仅是时空概念,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剧种能否产生积极变化,是他创作时考量最多的两个部分。“我认为包括戏曲在内,呈现最棒的舞台作品,它们拥有的观众群中,最大的部分其实来自年轻人。”他表示,自己对传统艺术的拿捏,也可以说是找寻与年轻一代文化对接的方式。 |
相关阅读:
- [ 05-23]福建戏剧荣获中国戏剧两项大奖|23日新闻早高峰
- [ 04-09]“水仙花”比赛获奖名单揭晓 福建戏剧唱响好声音
- [ 09-17]福建戏剧展演在京拉开帷幕
- [ 05-21]福建戏剧“六度梅开” 孙劲梅得梅花大奖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