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 正文

曾学文:福建戏剧新引擎

2017-07-03 08:25:10 杨李超 肖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高甲戏《大稻埕》省剧协 供图

南音,不可谓不古老。但在曾学文的笔下,从2002年获得文华奖的南音乐舞《长恨歌》,到《情归何处》以及获得2015年省戏剧会演音舞类第一名的《凤求凰》,一一透出他对南音美学风格的追求。以他的创作为蓝本构筑的舞台上,有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还有新颖的戏剧手法,流传千年的曲艺在他手中有了许多时代的亮色。

不过,曾学文又慎言“创新”,坚称他对南音和其他传统戏曲的思考只是一种“丰富”,“好比一条河,在当代创作者手中不断汇入支流,下一代受到的滋养就能更丰沛”。为了和更多观众对接,他始终强调舞台作品要有新东西,但不是让其固化成后来者的“样板”,而只是证明“传统在当下可以有蓬勃的活力”。就拿《凤求凰》来说,它既是最南音的,又是相当国际化的。故事中,卓文君以两千年前的古雅姿态且歌且行,但主人公对自我和女性价值的把控,依然对现代的观众启发良多。

6月上旬,河南一女子因无人救护遭二次碾压身亡的新闻一时刷了屏,曾学文也不禁在朋友圈疾问:“阿搭嫂去哪儿了?!”书卷气的沉静外表下,他有一颗敏感炽热的心。

塑造古道热肠的闽南阿婆,带给曾学文人生第二座曹禺剧本奖奖杯。《阿搭嫂》,是他对举国热议“老人该不该扶”的叩问,演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

“《四书》读透透,不如一个阿搭嫂。戏演了十几年,我们现在更加需要千千万万阿搭嫂。”原本,这部喜剧是曾学文记忆中特别愉悦的一次创作,而梅花奖得主吴晶晶等主演对于高甲戏传统程式的“生活化”运用,也让他十分满意。然而这个插曲,又让曾学文感到,创作不仅要根植传统、直面当下,还要着眼未来,“能有一些比观众更有预见性的探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