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 正文

曾学文:福建戏剧新引擎

2017-07-03 08:25:10 杨李超 肖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高甲戏《阿搭嫂》曾学文 供图

闽南文化:他的自由家园

《邵江海》《阿搭嫂》《大稻埕》,还有曾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的《蝴蝶之恋》……曾学文的戏曲作品深深刻着闽南文化包括海峡情缘的烙印,这是他打通人心的强大武器。他常说:“我在这块土地上获得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它让我从容地吐纳心中的爱意和眷恋。”

在省艺校时,曾学文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歌仔戏小生。可惜,嗓音不佳关上了他唱戏的大门,却也让他的艺术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方向。1983年,他调入厦门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赶上国内文化界做“十大集成”,担任《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的编撰,参与传统艺术与民俗的调查研究。这次坚实的学术磨砺,让曾学文收获了“一生最大的财富”,为他今后创作、研究两翼齐飞打下了文化根基。

从学术积淀中生发出创作的翅膀,他的代表作首推“文华大奖”《邵江海》。为了写好“江海仙”,曾学文倾注了十年时间——穿透一个世纪的歌仔戏史,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对这位传奇人物的理解,已了然于胸——对创作过程,他的描述如蜻蜓点水,但其实也只有他明白,这部精品之作背后承载了怎样的心血和汗水。

闽南文化覆盖台湾、辐射东南亚,由此曾学文认为,作品的关照便不应局限于此岸。《大稻埕》的创作始于20多年前他在台湾的文化调查。当年,台湾历史教科书中有三分之一是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记述,而今,很多台湾人却怀念起所谓的“日本占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不发声,这段历史将来就是一本乱账。”出于学者的义愤,也出于对两岸关系的思考,曾学文将台湾抗日最壮丽的一页写成戏剧,在“家文化”的母题背景下,他为作品找到了精神立柱——乡土社会守护中国文化的力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