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淑霞 图为福建日报资料图片)
“助村”又一年了。
这一年,我们怀着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怀农民的赤诚之心,一如既往,汇集多方力量,用心地守望乡土,合力助村。
梳理2017年近50期的报道,不难发现,精准帮扶、乡村振兴、农技创新,成为这一年的重要主题。我们以此圈点,和大家一起回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他们对家乡有使命感、有行动力、有发展潜力,但是还需要各种支持,包括资金支持、能力提升、媒体宣传、技术指导等。为此,2017年,福建日报助村栏目联合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滋农游学共同发起“大地之子”乡村人才培养计划,5年内在福建寻找30名愿意扎根乡土的有志之士,给予资金扶持、资源对接、培训服务、媒体宣传等全方位的跨界联合支持。(详见本报2017年7月13日9版、10版报道)
首批10名2017“大地之子”是从156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有的曾经是担任上市公司高管的IT精英,有的曾经是事业有成的商界人士,有的是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有的是城市白领回到农村,有的是基层村干部,有的是普通村民。无论是怀抱着梦想和情感,带着在城市里打拼积累的资本、技术、现代经营理念回归家乡的“城归”一族,还是居于垄亩,守望邻里,心系桑梓,带领乡亲们一起打拼的基层村干和普通村民,他们尽管身份各异,年龄阅历不同,但都捧着赤子之心,用自己的力量去追逐梦想、开创事业,在乡村努力探索人生的方向。
乡村振兴
“大地之子”为乡村振兴培养生力军
2017“大地之子”正式亮相。
年终之际,看看几位给“助村”发来心声的“大地之子”写些什么吧。
浦城县莲塘镇东源村黄灵武:这一年因为“大地之子”的入围,以及后期一系列的系统培训,认识了非常多优秀乡建伙伴和在乡建路上的优秀导师,让自己的乡建情怀愈发浓厚,可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是我们会努力奉献自己之力。2017年是自己创业七年多来转型的关键年,这一年的重心是把团队建设放在首位,要把团队的每一位伙伴培养起来,让他们都能独当一面。2018年,我们将把种植水稻、养殖鸡鸭羊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短生物链体系进行生产。2019年,我们将带动村民开启整村农田统一标准的稻鸭模式统一生产模式,力争带动更多村民参与。
南靖县南坑镇高竹点王静辉:返乡创业三年,今年的挑战最大。对自己而言,最幸福的莫过于儿子的出生,他的到来给家里增添了无限的欢乐,同时对自我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大的收获是自我认知的逐渐提升。在面对复杂情形与各种矛盾时,慢慢学会跳出自我思维定式,站在更高的层次或者更大的系统来思考与解决,这点得益于“大地之子”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让自己的视野不断开拓,思路更加清晰。对团队而言,最大的挑战与历练来自团队的裂变。当我们由助力产业升级到逐渐推进整个乡村建设,这个过程是由单一产业向平台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不管是对团队每个人的能力要求还是对各方面的资源需求都大大增加。这个过程很艰难,好在我们在不断试错实践中,慢慢摸索也慢慢成长起来。感恩“大地之子”项目方,还有其他关注支持我们返乡创业的各位爱心人士,感谢你们的陪伴与支持,是你们的陪伴与支持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不断攻坚克难,为家乡的改变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沙县富口镇盖竹村邓享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怀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我放弃了福州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很多人不理解,但我知道我的根在这里。其实,回来后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下降,因为光宽带、4G、数字电视配备齐全;反而我觉得提升了不少,家乡的山美、水美、人也美,天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回来后有幸竞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身上的担子重了不少。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点跟不上乡村的发展。幸运的是,在2017年7月份,入选了“大地之子”这个项目,在这里学习和收获了很多。我认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不光是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要发动乡村的内生力量和社会各类组织共同参与。”
建瓯市水源乡桃源村张云波: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像一股浩荡东风,更像一把火炬,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大地之子”厉行一年来,一路艰辛,一路风景。目光所及,好庆幸,一路有太多的同行人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共同前行!乡村的问题单靠个体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乡村带头人为纽带,连接村庄内外的资源和力量,进而推动乡村的发展。通过五年十年,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你慢慢会成长成一棵大树,会为更多的人遮阴挡雨,发挥更多的光和热。感谢我敬爱的老知青,感谢省农科院,感谢各级领导和帮助过的朋友和团队,感谢“大地之子”的伙伴们一起成长和进步。相信我们一起“植根乡村 造福桑梓”,乡村就会越来越好!
希望伙伴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们是一群能够回馈大地,懂农业,爱农民和农村,有格局有原则底线的“大地之子”,坚持一条可持续、科学的乡村振兴道路,就一定能成为有所作为的“大地之子”!
农技创新
创新引擎发展的新动能
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未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多地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端牢饭碗的关键力量,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出路。2017年年初,稻米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措施落地。政府在执行托底政策13年后,首次调低各类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其主要目的是刺激优质品种的种植。作为全国水稻育种的重要力量,福建省农科院的水稻育种团队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提质增效的新路径,以绿色、高效为目标,以分子技术辅助育种, 致力于培育出高效益、低风险的超级稻品种。从传统田间地头的杂交育种到现代实验室的分子育种,另一层面上的“精准革命”正在水稻育种领域发生。我省的水稻专家,正利用现代信息和生物技术,通过杂交、分子标记选择和对基因遗传机理的了解,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精确育种”的跃升。(详见福建日报2017年5月10日5版相关报道)
当前,绿色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我国畜禽养殖每年产生的粪污量约38亿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福清市星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农科院进行科企合作,探索生猪粪污无害化处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零排放”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现代循环农业“星源模式”,不仅让“星源的猪场赛花园”,更让星源发展成为一家集生猪养殖、无公害蔬菜、水果、食用菌种植以及有机肥生产与销售的大型综合农业产业化企业。(详见福建日报2017年8月3日9版相关报道)
作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力品种,南美白对虾已经引进中国大陆近30年。由于具有肉多且鲜嫩、生长快速、适盐度范围广(海水、半咸水、淡水均可生长)等特点,养殖面积和单位产量从2005年开始迅速提升。但是近年来,福建的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只有20%。针对现状,福建省农科院科研团队与福建元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益生菌加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中试实验,目前已经摸索出一套“益生菌+循环水”绿色健康模式,攻克南美白对虾养殖难题。(详见福建日报2017年11月30日9版相关报道)
精准帮扶
帮到农民心坎上
给农民贴心的帮扶是媒体人的责任。
今年2月初,原本喜庆的春节,晋江安海镇曾埭村的菜农们,因为花菜滞销,过得有点闹心。
种菜,是曾埭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由于去年冬天气候晴暖,北方花菜产量高涨,供应饱和,以往来收购的客商都不来了,曾埭村种植的花菜出现严重滞销。
“助村”通过融媒体平台,呼吁“500亩花菜滞销,曾埭菜农盼援手”。
很快各方爱心力量集结,助力曾埭菜农渡难关。一周后,曾埭花菜的销售量超5万公斤,成熟花菜的滞销困境得到基本缓解。(详见福建日报2017年2月8日3版相关报道)
前年,仙游盖尾柚农陈建荣种的200多棵白柚树光开花不挂果。他买书看、上网查、四处求教无果,向“助村”求助,“助村”记者联系了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卢新坤上老陈的柚园现场“把脉诊断”。一年多过去,陈建荣的白柚树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且,他周边的柚农们也面临相同的遭遇。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向助村求助。“助村”再施援手,5月下旬,在“助村”记者的陪同下,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卢新坤教授再次前往老陈的白柚树林现场细致察看。“白柚这个品种没问题,这里的气候、土壤也完全适合它的生长,主要是管护和种植的技术不到位。”卢新坤教授不仅做出了“诊断”,还开出了“方子”,并让柚农加上他的微信,“有问题就把照片及时传给我,我也好及时给你帮助”。(详见福建日报2017年5月24日3版相关报道)
9月21日, “助村”栏目以《人瘦了,鹅大了,卖难了》为题,报道了回乡养鹅的两位90后年轻人,本钱花了,人瘦了,鹅大了却卖不动。报道推出后,为两位差点发誓“再也不养鹅”的年轻人带来了“峰回路转”的好运。余岚清500多只鹅卖了400多只,留下100只做种,搞自繁自养。邱继全1300只也快卖完了,正准备进鹅苗扩大规模,赶在春节上市。对此,“助村”以“鹅卖了,人笑了,又养了”还推出了追踪报道。(详见福建日报2017年9月21日和10月26日9版相关报道)
“助村”团队觉得,帮扶不在大小,也不在于多少,能帮助解决农民燃眉之急的事就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