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 正文

2017年终回眸:守望

2017-12-29 10:29:28 树红霞 洪东妹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晋江围头村

东南网12月29日讯 家园是什么?家园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居所,是魂牵梦萦的精神依托、心中永远的圣地。“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住有所居、心有所栖。家园建设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期待,凝聚着社会发展的共识。

2017年7月福建日报改版后新增的家园版,在继承此前政文版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侧重绿色家园建设和环境治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关注人文情怀,传承文化根脉,寻找诗意栖居,留住美丽乡愁。

2017年,在城市的喧闹处,在偏远的乡村里,记者见证了变迁、汗水和欢笑,为此而谱写出一曲曲和谐的乐章。承载着梦想、奋斗、幸福、未来,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守望温馨美丽的家园。

永泰仁和庄

福州油纸伞与菊花相映成趣。

活在当下,非遗传承老树开新花

□ 树红霞

从象园木雕到福州剪纸再到福建漆艺,从千年油纸伞到永春纸织画再到闽菜博物馆,重拾采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心里依旧是暖暖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于活的精神,在于技艺背后人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你能看到,他们为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事实上,正是有了这群最可爱的人,散落在八闽大地的非遗才得以活起来传下去。

保护非遗,重点是保护好非遗中的古老技艺。我们把非遗传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是希望非遗为闽文化创造注入灵魂和活力。

在第二届亚洲漆艺展上,不论是黄时中、黄文华父子分别创作的脱胎漆器《梅花》《空》,还是蔡水况、蔡士东父子分别创作的漆线雕《四方至尊》《宝相金花瓶》,都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漆艺在途,传承有序。同样,一大批象园木雕艺人至今仍保留着对传统手艺的敬畏和热爱,坚守艺术性、思想性和创造性相统一,不给粗制滥造产品留土壤。

非遗,不仅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里,也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之中。因此,重视非遗,最终要落到人上,通过尊重人的价值、情感和习惯,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

为寻回福州茉莉香,续写“灯下美人月中狮”的美谈,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负责人翁文峰,坚持古法窨制,重塑茶摊文化,6年免费向市民赠送茉莉花苗110万株。他心里有个愿望——让家乡重现“小时候的味道”,把福州种成中国最香的城市。

创新是激活非遗的永恒指向。当85后“理工男”严磊,意外接触到走在消失边缘的油纸伞,他毅然辞掉火力发电厂的工作,一门心思复兴这项传统技艺。为了让千年油纸伞优雅地走进现代生活,他痴迷于改良与创新,从淡化桐油的异味到改制成油纸伞灯,不断发掘油纸伞的艺术价值。

非遗传承,就是与时间赛跑,亟待扩大传承人群体系。我们欣喜地看到,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闽菜文化,今年9月底,福州市闽菜博物馆投用,专门设置了佛跳墙制作体验区。更重要的是,聚春园有专门的厨师团队与院校合作,开设闽菜烹饪班,做好闽菜传承。

非遗,还需现代淬火。文化遗产正逐步融入当代文化生活中,并转化为今天的文化产品、文化追求和文化向往。实践证明,唯有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以发展的眼光全链条审视,以改革的思维整体统筹,非遗才能老树开新花。

2017年12月15日家园版

相关报道

★8月11日 《织纸成画,民艺瑰宝待逢春》

★8月18日 《北艺南传,鲜为人知的莆田景泰蓝》

★9月22日 《象园木雕,雕出别样精彩》

★10月20日 《守住文化根脉 剪出别样味道》

★11月24日 《大漆文化,值得期待的复兴》

★12月1日 《以文化为滋养,闽菜味更浓》

★12月8日 《一株茉莉花,香飘千万家》

★12月15日 《千年油纸伞,焕发新生机》

永春蓬壶镇

南安市蓬华镇华美村

书香相伴,阅读推广永远在路上

□ 树红霞

从读书日到读书会,从书展到沙龙,在八闽大地,阅读推广活动风生水起,阅读之风越来越浓。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政府、各类文化机构、民间组织和阅读推广人都不遗余力地为读书的梦想付出切实的行动。

印象最深的是,在我们身边活跃着一支阅读推广人队伍,他们撒花播种,将一本本好书带到孩子们身边,传递阅读乐趣,分享智慧光芒,换来缕缕书香。

在第十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雷劲荣获“年度点灯人”称号,儿童阅读推广之路上的她,沉稳而执着,温柔而坚定。如今,像她这样的热心阅读推广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城市阅读风气也渐渐浓厚。

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没有全民阅读作为根基,全民素养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所幸,全民阅读,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阅读是一项和心灵塑造、人文培育有关的活动,有魅力的校园,首先是散发着书香的。

因着这个理念,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独创鳌峰亭读书会,创新开展课堂引读、师生共读、家校齐读、社区助读,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今年5月,2017华夏阅读论坛在三明学院举行。论坛上,构建学习型家庭、书香校园、图书馆阅读推广“三位一体”全民阅读推广方略首次被正式提出。

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想要家里有个小读者,就少不了一个大读者。在福建省少儿图书馆,每个周末都有亲子类的公益讲座,前去陪伴孩子一起聆听的,多半是年轻的父母。在山区大田县的图书馆,每到周末,很多家长习惯性地陪孩子在公共阅览室悦读,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阅读改变人生,也改变城市的气质,城市因阅读而高贵。我们看到,尽管实体书店的日子仍不好过,但市场开始向好。

“梦,是最真的现实”,这是大梦书屋的标语,也是其逆袭的最好注解。有了让书店成为都市文化地标的梦想,图书经营者就会多一分责任担当,多一些创新精神,努力拉回读者,重拾阅读带来的美好体验。

进入自媒体时代,阅读推广的展开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省很多阅读出版机构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还出现了一些阅读新媒体联盟、读书会新媒体联盟,其核心就是要在阅读和新媒体之间搭建有效的匹配,以期实现阅读推广效果最大化。

文化自觉,不妨始于自觉的阅读。如何引导更多人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提供便利的阅读条件?这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因为,阅读推广永远在路上。这也是我们推出“阅读推广在路上”专栏的初衷。

2017年5月4日政文版

相关报道

★5月3日 《用阅读温暖孩子的童年》

★5月4日 《让阅读直抵孩子内心》

★5月19日 《阅读推广,如何播下“读书的种子”》

★5月25日 《网络时代,用什么滋养孩子的心灵》

★6月7日 《我们一起“悦读”吧》

龙岩市小池镇汪洋村

内外兼修,家园建设美丽更宜居

□洪东妹

都说天生丽质难自弃,但再美的容貌,也要精心呵护才能保持。

保护绿水青山,建设宜居环境,延续传统文脉,守望美丽家园,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朴素的愿望,他们齐心建设美丽家园,各自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记者关注这些宜居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剖析它们生态宜居、清新富饶的背后,究竟有多少的付出和投入。

建设美丽乡村,考量着各级政府对美丽的认识能力,如何避免“见木不见林、好看不中用”现象?光泽县寨里镇的答案是,一个规划抓到底,以点促片,N村共创品牌,培育发展新动能。

华安县官畲村的生活生产用水全赖于一股发源于山顶的细泉。300多年前畲族先民迁居至此,就划出水源涵养林,任何人不许入林砍伐。一代代官畲人谨守规矩,立下严格的保护措施,如今,那片山林依旧葱郁,“生命之水”潺潺流淌。

沉寂600多年的永泰县巫洋村,仰赖天恩祖德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村民们同心协力建成美丽乡村后,又开始了“幸福家园”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宜居。

传统建筑物是悠久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应当认真保护传承。在福安坂中乡松潭村,70后郑华秉持这样的理念,自己动手修补老厝,20多年来用心坚守百年古宅。

惠安县小岞半岛被称为“原生态惠女保育区”,吸引了大批画家、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小岞人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设生活艺术岛,让生活融入艺术,以艺术滋养生活。

……

每一次编读这些稿件,我总是被深深打动。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等待着记者去挖掘。我们期待,只要每人都多一点付出和投入,未来会有更多幸福家园春暖花开。

2017年7月14日家园版

相关报道

★3月30日 《畲寨,三百年传承护林“公约”》

★7月14日 《巫洋 天赐祖恩600年“世外桃源”展新姿》

★7月28日 《坚守老宅20多年,演绎别样人生》

★8月25日 《村民自治,共建“最美三江源”》

★9月8日  《小岞,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11月3日 《复兴古村落古庄寨,永泰在行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