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 正文

2017年终回眸:升级

2017-12-29 11:03:1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曾经并非稀罕物的中国鲎,现在已踪迹难觅,濒临灭绝。《两岸专家呼吁拒食“海洋鸳鸯”》倡议餐饮业者拒售中国鲎。

东南网12月29日讯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消费》版从2017年7月改版后,侧重从消费升级、民生话题、共享经济等方面入手,紧跟消费潮流,呼应百姓日常生活,解读“共享+”背景下的消费新模式。

设在福州部分商圈内的招商银行ATM机,通过“刷脸”就能便捷取款。“靠脸吃饭”的时代真的来了。

消费升级经济增长新引擎

本轮消费升级是随着收入提高和产出结构改善而发生的。在经济运行中,原来的“重投资、轻消费”的模式已经起了根本变化,尤其是在我国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消费涨势明显,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由此前的45%左右提升至64.5%(2017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消费占比和增速持续上升,在经济增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消费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出现了积极变化,新的消费热点不断释放出新的消费潜力。

近来,消费升级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热门词汇。回顾上世纪我国出现的消费升级热潮,从以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为代表的“老三件”,到以冰箱、彩电、洗衣机为代表“新三件”,两次消费升级还能概括出流行的消费品类,而此次消费升级已远远不止消费品的升级,消费观成为升级的主角。

“从价格敏感到品质敏感,从追求稀缺到追求体验,从财富区隔到能力区隔,从注重实用到追求精神。”在业内人士看来,新的消费升级本质上折射出社会结构和思想的变化。

“中国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不是跑步前进,而是直接跨越前进。”有媒体评论认为,中国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得到了重新整合,消费升级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被重置,产业链上的企业会基于全新的消费欲望构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

如今,在消费市场上,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正日臻成熟,新旧之间的融合转化也更加自如。

前三季度,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9.1%,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更快,达到52.8%。与此同时,线下消费也持续回暖。商务部重点监测的专业店、百货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和1.6%;专卖店、便利店销售额也实现了较高同比增速,分别达到8.4%和7.1%。

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积极变化,消费将继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与投资、出口相比,消费是一台更稳定和更具韧性的经济增长引擎。未来消费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消费》版面从今年7月起,持续关注消费升级话题。

7月8日,阿里的无人超市“淘咖啡”,在“2017淘宝造物节”上高调亮相。这个2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可同时容纳约50人购物,是一家“自动识别、即走即付”购物与餐饮相结合的无人零售店。一时间,各种相关新闻、分析刷爆了市民的朋友圈。在沸腾的舆论话题之后,“无人超市”是否真的将开启消费新时代?7月14日,《消费》版面刊发本报记者陈旻采写的《无人超市冲击波》,从《舆论热点还是“新风口”》《自助+人工,传统商超升级》《无人商店,畅想零售新时代》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并配发专家访谈《“无人超市”的惑与解》。

8月2日,《移动支付上演“三国演义”》;8月11日,《绿色外卖风乍起》;9月8日,《“刷脸”时代来了》;10月27日,《传统零售行业的抉择之路》;11月10日,《“双十一”将至,优惠套路多,“剁手”需谨慎》;12月8日,《早教机器人方兴未艾》……《消费》版面紧跟消费潮流,持续不断推出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动向的报道。

9月初,一款通体橙色的共享电动自行车进驻福州大学城内部分高校。大学生们表示“它很萌、很实用,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

聚焦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消费升级、新消费之外,《消费》版面也不遗余力关注民生话题。

7月21日,《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8日,《消费》版面刊出本报记者林智岚采写的《〈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为百姓健康撑起保护伞》,为您解读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整治餐桌污染,保障百姓得到绿色、放心的食品,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同样在7月,本报记者程枝文发现,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都会储备常用药以应急,但过期药品如何处理一直是个难题。过期药品不同于一般垃圾,不能直接丢进垃圾桶,其中含有化学成分、重金属,属于重要环境污染源,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一旦过期药品被非法收集包装重新上市,还会极大威胁市民的健康安全。带着这个报道题目,程枝文和三个实习生黄柳洁、杨小燕、林梦琳冒着酷暑走街串巷,调查了福州市30家定点药店的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寻找过期药品回收处置链条上的“堵点”,采写的《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究竟难在哪?》刊发于7月21日《消费》版。文章从过期药品回收现状着手,既分析目前出现的过期药品回收率低的原因,也给出相应的解决之道,还配发一组《他山之石》,归纳整理欧美一些国家针对过期药品回收的做法。文章刊出后,不少药店纷纷行动起来,又设立了定点的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

7月31日,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宣布,首批进口的HPV疫苗(宫颈癌疫苗)通过中国相关部门的检验,正式供应中国市场,中国适龄女性可通过疫苗接种预防宫颈癌。8月8日,泉州一名女生接种了HPV疫苗,成为我省首位接种者。随着疫苗陆续到货,宫颈癌疫苗的适用人群、接种费用以及接种效果究竟如何,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8月18日,《消费》版面刊发《家门口可打宫颈癌疫苗了》,详尽回答了上述问题。

8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这是一个象征爱情的节日,但对于海峡两岸湿地保护、生物保护的专家们而言,每年的这个节日却不仅仅是谈情说爱那么简单,因为这一天也是“海峡两岸鲎保育日”。中国鲎——已在地球上生活、繁育了四亿五千万年的物种,如今处于濒临灭绝境地。“七夕”情人节前3天,《消费》版面刊发了本报记者郭斌采写的《中国鲎数量急剧减少,保护迫在眉睫——两岸专家呼吁拒食“海洋鸳鸯”》,得到海峡两岸200余位湿地研究专家、海洋生物专家及热心保护海洋环境的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他们联名向两岸餐饮业发出呼吁,恳请商家们结盟拒售、拒食濒危“海洋鸳鸯”——中国鲎。

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然后上传心仪的照片,很快就能拿到免费打印的照片,而且画面清晰,打印纸也不错。今年初以来,这样的“好事”在我省各地不断上演,颇受年轻人欢迎。同时,由于这种打印照片的机器,既可以减少等位顾客的枯燥感,还能为商家聚集人气,也受到众多商家欢迎。然而,细心的市民发现,他们扫描二维码后关注的公众号中,有些需要实名注册,有的还要获取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不少市民表示担忧:免费打印照片的机器安全吗?会不会泄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谁来保障?9月1日,《消费》版刊发《受热捧的免费印照安全吗?》,提醒广大消费者谨慎使用这种免费印照以防信息被盗。

阿里的无人超市在上海首度亮相后仅两个月时间,福州首家无人超市9月也正式开张迎客。

共享经济行稳致远正当时

共享经济,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

共享概念早已有之。传统社会,朋友之间借书或共享一条信息、包括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一种形式的共享,但这种共享受制于空间、关系等要素,一方面,信息或实物的共享要受制于空间的限制,仅限于个人所能触达的空间之内;另一方面,共享需要有双方的信任关系才能达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时下,我们身边的共享产品越来越多,各路资本逐鹿共享经济。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衣橱等“共享+”消费模式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7月7日,《消费》版刊发本报记者吴洪撰写的《“共享+”,这把火能烧多久》,从《从“我”变成“我们”颠覆传统消费模式》《物品需求不同“共享+”冷热不均》《推广绿色理念 避免过度共享》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共享经济。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们指出,虽然尚存在诸多问题,但资本大举布局共享产品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大背景下,物品所有权的重要性将不断降低,“拥有”反而意味着要花费更多时间、金钱、人力去维修、保养和升级。共享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物品使用效率与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及相关政策引导下,“共享+”的消费模式必将逐渐规范、成熟。

进入第四季度,关于共享汽车的新闻不断。省内的,一些共享汽车运营商借助资金实力,在部分城市实现异地借还车了;全国性的,国家有关部委发文,明确支持和推动共享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有研究表明,一辆正常使用的共享汽车,其利用率相当于10~12辆私家车,因此共享汽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拥堵,提高道路和停车资源的利用率。从使用成本来看,租赁共享汽车也比养私家车更合算。当共享汽车足够便利的时候,你是否会放弃私家车,成为共享汽车的“铁杆粉”?12月初,《消费》版面刊发《共享汽车越来越方便,你还买车吗?》,为读者朋友们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一周开车2~3次,每次行驶1~2小时来算,租赁共享汽车,每周总的费用也就100元左右,而养一辆私家车,购车的资金投入,加上例行保养、保险、维修费还有油费、停车费等,一年少说也要万把块钱。

受共享单车冲击,不少城市公共自行车遭遇滑铁卢,或被搁置无人问津,或主动退出市场。沙县却扬长避短,重新定位目标群体,找准特色拼服务,通过改进车型、优化服务、增设站点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本报记者程枝文的《公共自行车,如何便民更利民》,对城市公共自行车这一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如何做得更好做了解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