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病死畜禽是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处理是否妥当,关乎公共卫生安全大局。但长期以来,囿于技术、监管、成本等掣肘,病死畜禽处理普遍被视为公共治理难题。早前发布的《福建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提出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种养业根基深厚的漳州,试图聚合技术与资本的力量,进行病死畜禽处理流程再造。当地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构建病死畜禽第三方工厂化集中无害化处理机制,将病死畜禽转化为有机肥,实现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这项始于2014年的探索,经过三年努力,即将实现漳州市域全覆盖。
东南网1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杨志慧 龙闻)
在全程监控下,专业技术人员把卸下的病死猪投放进无害化处理设备。 洪锦城 图
黄浦江死猪事件引发的反思
林俊豪是龙海市白水镇人。2013年,23岁的他从部队退伍,返乡寻找创业项目。其间,正值上海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占据舆论焦点。那次事件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黄浦江松江段水域出现超过万头病死猪。从小就饱受病死猪之扰的林俊豪,对此格外关注。
林俊豪所在的白水镇是传统农业重镇,在当地开展生猪养殖整治之前,全镇生猪存栏量常年保持在22万头以上,1000多家养殖户集中于庄林、磁美等少数村庄,养殖密度高,是全省最重要的生猪输出乡镇之一。
在漳州市农业局总畜牧师蔡泽华看来,黄浦江死猪事件的背后,是国内病死畜禽处理的困境。蔡泽华介绍,从2008年起,漳州要求存栏500头以上的养猪户自建容积不低于15立方米的化尸池。对于养殖散户,则以村为单位建设公用化尸池。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漳州共投建1000口、总容积4万立方米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
但其局限性很快显现。“尸体腐烂缓慢,部分处理池很快被填满,继续开挖势必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同时还可能污染地下水,带来安全隐患。”龙海市农业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技术员赵永乐说,除了化尸,焚烧与掩埋也是常用的处理方法,但同样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
从黄浦江死猪事件中,林俊豪不仅看到了病死猪处理困境,更看到了市场机遇。他决定以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为林俊豪提供技术支持的,是漳州人雷建强。
经过处理后,病死猪被处理为有机肥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洪锦城 摄
病死畜禽无害处理流程再造
“病死猪经过技术处理,可变废为宝。”雷建强通过技术手段,对病死畜禽尸体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流程再造。
雷建强所在的漳州市天洋机械有限公司,从2012年开始研发病死畜禽机械化处理技术。“当时国内缺乏技术参照,只能逐步探索,其中用于切割的道具最为讲究,其材质、扭矩、耐腐蚀性等参数,都需要不断实验与校正。”同年6月,雷建强的处理机试制成功,但机械化处理病死畜禽,在当时属新生事物,市场尚未培育。半年后爆发的黄浦江死猪事件,在唤起公众对病死猪现象关注的同时,也为雷建强带来了市场契机。
2014年1月,雷建强与林俊豪在白水镇合作成立龙海市益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白水全镇病死猪处理,日处理能力5吨。这是漳州探索病死畜禽工厂化集中无害化处理机制的第一个试点。
“先在设备中添加木屑、干鸡粪、糠粉等垫料,再投入病死畜禽尸体,运转半小时后,再加入专用的微生物菌,随后设备自动对动物尸体进行分切、绞碎、发酵、杀菌、干燥。”雷建强表示,这套设备最多能实现每批次3吨的处理能力。
12个小时后,动物尸体便转化为可被利用的粉状有机肥。来自漳州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的检测数据显示,其产出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约85%,氮、磷、钾含量分别达到4.08%、1.83%、1.62%。
“处理过程产生的水蒸气经汽水分离器分离,气体经管道回到料筒内,液体则通过自动排水阀排出,经由三级厌氧处理后排放。”雷建强说,这套技术体系能实现全流程无烟、无臭、节能、高效。
发端于白水的第三方公益性工厂化处理模式,很快在漳州得到推广。除了技术手段,各地还构建了更为完善的病死猪处理机制。
何俊鹏原是漳浦县长桥镇的生猪养殖户。眼下,他转型投身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领域。其领衔的众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漳州最新投用的病死畜禽第三方无害化处理厂,配备6台无害化处理设备,负责全县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可实现日均6吨的处理量。目前,众福公司每月处理的病死猪数量约为1万头。
“我们构建了‘镇村收集、专业转运、集中处理’的模式。”何俊鹏表示,目前漳浦各个乡镇都配备了病死猪收集员,他们负责每日上门,收集养殖户家的病死猪,并运到各个统一存放点,而后由运输车定时定点转运到处理厂,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防止病死猪在运输途中出现遗漏、转移,漳浦还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运输过程中及时留下影像资料,记录收集种类、数量、重量、畜主姓名与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做到收集、运输、入库的病死猪头数、来源一致。”何俊鹏表示,这个过程还将接受政府畜牧系统的监督。
为提高养殖户参与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漳州还与保险机构配合,“只有经指定的第三方无害化处理工厂化处理,才可以进行保险理赔”。吴锦松表示,2016年开始,白水镇开始推广育肥猪政策性保险,目前已覆盖全镇养殖户。
来自漳州市农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漳州市已设立12家公益性工厂化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企业,日处理死猪能力达38吨,全市病死猪由第三方处理量占到总处理数的91%。而这套经验也在广东、河南等5省份得到推广。
运输病死猪的车子进厂前须经过自动喷淋消毒。 洪锦城 摄
公共服务与商业模式的探索
在漳州,畜禽无害化处理,被赋予了公共服务属性。当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养殖户免费提供无害化处理服务。何俊豪表示,“靠补贴赚钱”是第三方处理厂的生存常态。
该做法的政策依据,是我省2014年9月发布的《关于做好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相关工作的通知》。这份通知要求,按照“谁交出(病死猪)、补贴谁,谁处理、补助谁”的原则,对养殖者和集中无害化处理者给予每头共80元的补贴。
“以漳浦县为例,无害化处理厂获得50元的补贴,养殖户每提供一头,给予补贴10元,乡镇场管理费为每头10元,病死猪收集管理员每收集一头获得10元绩效。”何俊鹏表示,目前我省已将无害化处理一体机列入设施农业补贴目录,工厂基建也有相应资金扶持,“若区域生猪养殖量降低导致处理量有限,当地政府还将根据盈亏平衡点给予补助”。
病死猪经过机械化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被运用于有机蔬菜生产
为对政府购买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与监管,漳州各地主管部门对第三方处理厂定期开展生物安全评估,并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按照目前技术水平,每吨病死猪配比半吨辅料,能够产出1吨左右的有机肥,处理成本大约为1400元,其中辅料成本六七百元。但有机肥的市场效益却相当有限。”何俊鹏说,下游产品收益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在龙海,由于市场接受度有限,有机肥几乎处于半卖半送状态;而广泛种植蜜柚的平和县,对有机肥需求量则大得多,每吨售价近千元,但依然无法覆盖成本。
当前,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降低,第三方处理厂生存前景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以白水镇为例,开展生猪养殖整治后,当地生猪存栏量已从20多万头,降至当下的不足5万头。
对于市场现状,受访者大多认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应坚持政府买单的公益属性,但同时也认为拓展产品体系,试水产业化与商业化路径,未尝不可。浙江省桐乡市尝试在有机肥基础上养殖蝇蛆,延展了产业链。
何俊鹏设想了无害化处理技术的更多商业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城市宠物主,面临着宠物死亡后尸体难以处置的烦恼,我们能提供这样的专业服务。未来我们还可以拓展有机肥的品类,延伸产业链,带动农户发展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
雷建强则在龙文区投建了新厂房,致力于新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其正在研发中的无害化处理机,能够产生油脂、肉汤、肉骨粉三个产品,分别可加工为油漆光亮剂、植物营养液、有机肥等精深加产品。而新的技术体系下,每吨病死猪的处理成本可以降低至500元。
扫一扫关注助村
记者手记>>>
让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成为一门可持续的生意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传统方式不管是深埋还是焚烧,都把病死猪当成废物和麻烦,处理起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漳州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领域,探索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路径,既消除危害,又产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机制。但要想走得更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周全考量。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这套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模式,高度依赖政策补贴。但政策补贴标准存在下调乃至取消的可能性。如果第三方处理企业习惯了政策输血,缺乏应对政策变动的能力,稍有变数便可能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究其原因,在于技术成本过高、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下游产品体系单一,收益不足以覆盖成本。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其公益属性的一面,当前政府的补贴与引导至关重要。但作为从业者来说,如何进一步理清思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有更多市场与商业考量,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清晰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只有这样,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才能更加可持续。
当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还需要更多配套,譬如监管的完备、行业自觉、金融保险等机制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