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福建育种“候鸟”在海南

2018-05-08 07:25:12 林永龙 程枝文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接力,唱响敢拼会赢

作为省农科院水稻育种首席专家,59岁的郑家团研究员像农民一样下田劳动,甚至农民不做的事他也要做,育种过程所有环节都亲力亲为。

7时许,已在田间作业一个小时的郑家团,回到基地后简单喝了两碗粥,又投入工作。骄阳升起,他戴着草帽,随身携带铅笔、记载本、一根有刻度的竹竿,下田观察筛选水稻育种材料,随后写标签、拔穗、脱粒、装入种子袋……重复着这些机械的动作,不知不觉已过11时,此时所有工作人员的衣服都已湿透。

“现在,海南雇工越来越难。整地、播种、插秧、耙草、打药、做杂交等,往往都是自己做。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已经习惯,说不上苦不苦了。”郑家团说。

对他们来说,年过古稀、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谢华安,始终坚守在农业科研与实践的前沿,就是最好的榜样。谢华安告诉记者,他很愿意做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因为自己出生在农村,外婆就是因饥饿离开了人世,挨过饿的他,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大家有饭吃。

正是老一辈所践行的南繁精神,时刻鼓舞着下一辈勇往前行。“不能把种子的问题留给农药专家,更不能把有问题的种子推向生产一线,让农民来承担风险。”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占志雄介绍,如今的南繁育种队伍,既有30后、40后等老专家,也有80后、90后的青年人,更有撑起天涯育种半边天的女专家。据了解,今年,基地90多人中有女性16人,她们得一起参与田间劳作,每年进行数千个重复枯燥的杂交试验。

传承,助力“中国饭碗”

育种工作辛苦,以水稻尤甚。据了解,水稻抽穗扬花时间很短,却是配组杂交、孕育新品种的关键时期,而且育成良种概率只有万分之几,必须在水稻花期几天之内,做好成千上万个杂交配组。

15时,所有的南繁育种人员出发了。他们顶着烈日,在田间一刻不歇地抢时间,选株、挖株、剪穗、套袋……直到为次日授粉的工作准备就绪,才陆续回到基地。最后一个回来,已是18时30分。记者蹲点采访的3天中,专家们都在挑灯夜战,或继续考种,或整理试验数据、撰写科技报告。

一些年纪大些的老专家说,与当初相比,南繁如今的条件已变化很大;而不变的是,南繁精神、种业精神一直在传承。

1983年出生的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鹏,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到水稻所工作。第一次参加南繁育种,看到试验田里老专家事事亲为,比农民更辛苦,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工作9年来,他夫妻两地分居,去年初为人父,一年见儿子的时间不到3个月。“育种的不少环节是苦差事,雇工没保障,只能自己干。对很多南繁人来说,能与家人吃上团圆的年夜饭,是一件奢侈的事。”他说,但这些困难与早年的南繁专家相比,都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只要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出力,再苦也值得。

40多年来,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荣获国家、省部级等各种科技成果奖63项,育成24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万公顷,新增社会效益150多亿元,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在超级稻、三系杂交稻、二系杂交稻、航天诱变育种、抗瘟育种、水稻高效生产生理生化和再生稻高产栽培等技术研究方面,我省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