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 正文

“美猴王”变身“玄奘” 六小龄童来闽话“西游”

2018-05-24 09:45:01 张颖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六小龄童指导小朋友学孙悟空经典动作。

东南网5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实习生 张思婕 文/图)“新朋友、老朋友们,俺老孙来也!”5月19日上午,身着红帽、红衣、红球鞋,59岁的“美猴王”六小龄童携纪录片《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一身“红火”地现身福建福州,参加由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和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主办的点映会。

六小龄童所塑造的孙悟空的荧幕形象,深深烙印在几代观众心中。与36年前不同,这部纪录片中六小龄童撕掉“美猴王”的标签,剃发、身着红色袈裟,化身“玄奘”,与曾出演过电视剧《西游记》的“猪八戒”马德华、“沙僧”刘大刚及“唐僧”汪粤四人途经甘肃瓜州、河南洛阳,探寻玄奘出生、出关、受戒、圆寂足迹,生动呈现1300余年前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之路,同时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多彩的生活。

从徒弟到师傅,从大圣到大师,从青年演员到自导自演,六小龄童感慨地说:“玄奘历时17年艰辛西行取经,这和我们拍摄《西游记》时长跨度一样,我们想要传递一种‘玄奘精神’,就是追求理想信念时应该永不放弃,一生做好一件事。”

访玄奘故里

“玄奘是丝绸之路的形象代言人”

当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六小龄童想到自己一生非常推崇的人物玄奘大师:当年玄奘到印度求法,历经磨难,向西而行,走的就是丝绸之路,并最终为弘扬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玄奘其实就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形象大使”。

六小龄童认为纪录片是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化传播载体,通过演绎重走玄奘路的生动故事,有利于观众深入理解 “一带一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让纪录片更加鲜活,六小龄童决定剃发,使自己更贴近玄奘形象。

在已完成的第一季拍摄中,六小龄童先后途经玄奘出关的甘肃省瓜州县、故里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主持修建的大雁塔,并且到访法门寺,采访当地学者,与玄奘家族后代交流。

接下来,六小龄童将继续前往玄奘圆寂地陕西铜川、受戒地四川成都,甚至远赴印度,以弥补当年《西游记》剧组因经费等原因未能去“西天”印度拍摄的遗憾。今年7月,六小龄童将带着这部纪录片参加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的展映。

忆闽地渊源

“三十多年前就和福建结缘”

在本次点映之前,六小龄童已多次来闽,他称赞说:“福建福州是福地,人美山美水更美。福建的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36年前,因拍摄电视剧《西游记》,六小龄童便与福建结缘,片中许多镜头是在这里取景、录制,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比如第一集《猴王初问世》中的猴王问世、划着竹筏去学艺的镜头就是在福建拍摄的,你们知道在哪里吗?”“漳州东山岛!”在现场讲演时,六小龄童刚抛出问题,马上有观众抢答。

“没错!还有剧集《祸起观音院》取景自福州鼓山涌泉寺,‘黑熊怪’的老巢‘黑风洞’是在连江县青芝山拍摄。”六小龄童笑着说。

纪录片点映的前两天,六小龄童先后到长乐、罗源六所小学开展“大师伴我读经典”的活动。部分学校的孩子们还与他分享了一起描绘的孙悟空画像,挥墨撰写“西游”主题书法作品及制作工艺品,以此描绘心中独一无二的“西游世界”。

把西游文化推广至校园,六小龄童已完成超过1000场公益讲座。他认为,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孩子们的兴趣点,“我把西游文化‘掰开揉碎’去讲,《西游记》中的许多表演形式技巧来自传统戏曲,孩子们可能不喜欢纯粹的戏曲,但是你教他们‘孙悟空’如何挠痒痒、瞭望、拿金箍棒,他们一下子就懂了,容易产生兴趣,有兴趣就是好事”。

谈人生规划

“用后半生讲好西游故事”

一会抓耳挠腮,一会手放在额头上做瞭望状,一会肩扛金箍棒,一会转动金箍棒形成棍花……配合着快节奏的音乐,六小龄童现场即兴表演孙悟空经典招式,让现场观众激动不已。

六小龄童说:“如果我的前半生是传承猴戏艺术,下半生则要讲好中国的西游故事。”作为国务院新闻办首批“讲好中国故事”文化大使,六小龄童觉得自己有责任、义务,传播戏曲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他鼓励说,人生要“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七十二变是孙悟空的本领,就像每个人的专长,努力把特长做到不可替代、难以超越,便能立于不败之地;笑对八十一难,苦难总会有办法解决。”

福州市民卢女士带着88岁的外祖母、59岁的母亲以及4岁的女儿,一家四代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她回忆说最早是在小学的时候看过《西游记》,“六小龄童老师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平易近人、精神抖擞,看了他导演的纪录片,让我对玄奘大师有了更多的了解,进一步体会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辛,感悟并汲取正能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