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的学生们在制作泥塑。
东山县积极探索和实践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丰富农村孩子的学习生活
农村娃家门口的“特色学堂”
东南网7月17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殷琪 谢晓冰 文/图)
近日,东山县铜陵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手牵小手——走进漳州》“非遗”进校园的节目录制活动。他们边唱边演,用稚嫩清脆的童音精彩诠释了传统文化艺术“东山歌册”,一首《忘不了您呀,谷爷爷》感人至深。一场演出下来,小小歌册班圈粉无数。
接触经典,接受特色教育,农村娃娃的变化,是从学校里开办乡村少年宫开始的。
自2013年以来,东山县就将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建设工作。目前,全县共有7所乡镇中心小学及2所实验小学完成了学校少年宫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各乡镇全覆盖。
农村娃有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夏日傍晚,东山县康美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练习武术基本功,微屈双腿,扎稳马步,有力出拳……在一旁,两位辅导老师时不时纠正他们的姿势和动作。虽早已满头大汗,但到了休息时间,孩子们仍聚在一块儿“比划”功夫,不亦乐乎。
11岁的林书莹是该乡村学校少年宫武术班的一位学员,也是班上唯一的女生。在男孩子中间的她,扎着马尾辫,身材精瘦,练功时动作灵活,姿势标准到位,显得尤其突出。
“女生一点儿也不比男生差,我喜欢武术。”林书莹已经在班上学习了1年有余,因为是自己的爱好,她练习起来更加勤奋刻苦,在课堂外也有机会可以一展身手。
“办乡村学校少年宫,最怕的是千篇一律,走入普通兴趣班的瓶颈中去。”康美镇中心小学校长林历东坦言道。在创办乡村学校少年宫前,学校里仅有合唱、舞蹈、绘画等常规兴趣小组项目,种类少,趣味性不高,学生参与度较低。
现在,学校共有学生398人,12个特色教学班,已经达到100%全员参与的目标。除武术外,还安排了二胡、泥塑、轮滑等丰富多彩的特色项目。平日里放学前1小时,孩子们或参与趣味课堂活动,或如饥似渴地在阳光书吧中阅读。到了暑假,这里更是他们最喜爱的去处。
“我们一直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原则,注重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有些在学习上不怎么突出的孩子,在少年宫里却展现出独特的天赋。”林历东对笔者说,改善农村教育条件落后的现状,让农村学生也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资源,给他们更多学习的选择性。
孩子们在少年宫武术班上练习功夫
志愿辅导员成了“后备力量”
社区文艺工作者欧雁清是东山县铜陵镇中心小学歌册班一位“外聘”的志愿辅导员,在班上,她主要负责教授孩子们掌握歌册的曲调和演唱方式。
“东山当年风沙害,老辈诉说记心内;幸得来了共产党,不忍百姓这惨况……这边音调要稍稍下沉,尾音再拉长一点。”欧雁清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在她看来,孩子是传承东山歌册的新希望。通过边演边唱的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活泼有趣,学生们渐渐爱上了这种民间的歌谣艺术。
“以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东山歌册,现在学会了以后,希望全国小朋友都能听到我唱的歌册,让他们也喜欢上歌册。”歌册班的小学生们期待着。
据了解,“东山歌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研究海岛渔民文化生态的“活样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闽南歌谣艺术价值。为了让这朵珍贵的民间歌谣奇葩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15年,学校向社会各界广泛寻觅人才资源。不仅聘请了像欧雁清一样的社区文艺工作者,还邀请了东山歌册传承人谢溪添先生创作歌词。
“铜陵地区是东山歌册的主阵地,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能有机会接触传统的文化艺术。”铜陵镇中心小学校长林黎光说。立足“一校一特色”,充分挖掘当地文化,更加注重下一代的传承教育工作是当前乡村学校少年宫最突出的亮点。
日前,在教育部公布认定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035所,铜陵镇中心小学传承项目“东山歌册”榜上有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校外”辅导员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放眼全县,一方面,各校继续加强校内教师培训,推行特长教师多校互聘制,实行跨校教师“送教”举措,努力实现校园间师资力量的共享。同时,也积极整合利用了各种社会公益性资源,吸纳“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科技工作者等担任乡村少年宫的志愿辅导员。
在多方努力下,五年多来,乡村学校少年宫得到中央彩票公益金180多万元,县财政50万元,挂钩文明单位70万元及社会各界各有关单位提供设施、设备、人才等帮扶支持。
下阶段,东山县将继续以“建特色少年宫,育幸福农村娃”为目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扩大项目规模和充实师资力量,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长效运行机制。“以各乡镇中心小学为示范点,向各乡村学校引进少年宫项目,把它打造成农村孩子们健康成长、放飞梦想的乐园。”东山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