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屏山时评】有一种精神叫援藏

2018-08-23 08:50:10 领悟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总有一种情怀让人无限景仰,总有一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在西藏昌都采访的10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无数次为这种情怀所打动,无数次为这种精神所感动;这种情怀叫大爱,这种精神叫援藏。

2016年7月以来,289名来自八闽大地的援藏队员先后奔赴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昌都,忍受着高原缺氧奇寒的种种考验,传递着福建人民对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作为我省第一支从林芝转战昌都的援藏队伍,两年来,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治藏方略,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践行“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援藏承诺,怀揣着对雪域高原的真情,不畏艰险、勇于担当、严于律己,为昌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

援藏精神体现在无私奉献上。福建与昌都相隔遥远,高山大川阻隔,环境气候差异很大,生活习俗不尽相同。藏区条件极为艰苦、工作极为辛苦、生活极为清苦,没有不畏困难的强大勇气,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敢也不会迎接挑战的。援藏队员远离家乡、亲人,无论是队员本人,还是队员家属,都要克服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是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援藏队员发挥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战胜艰难险阻,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进了昌都门,就是昌都人”“当好昌都人,做好昌都事”这些思想,已成为我省援藏队员共同的信念。上雪山、下牧场、进乡村、访寺庙,他们与农牧民打成一片……他们用实际行动,坦露了赤诚的内心,展示了无私与大爱。他们人数虽不多,却像火种一样撒遍了昌都的山山水水,让冰封的雪域高原感受到他们带来的热度。

援藏精神体现在创新创造上。“闽八援”面临着对口区域、援藏模式、工作职责的“三个转变”,加上队员最多、任务最硬、纪律要求最严的新形势,他们学习借鉴“闽宁模式”和前七批援藏的好经验好做法,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为口号,创造性地提出了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中心,突出“民生改善、产业共赢”两个重点,援藏资金和项目向“教育、医疗卫生、基层基础”三个方面倾斜,用好“延伸结对体系、全员招商引资、千人培训计划、爱在昌都公益活动”四个抓手的工作思路,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全面展开各项援藏工作。在援藏方式上,除了开展项目援藏、产业援藏、民生援藏外,他们还创新方式,在国道沿线开展高原“厕所革命”、在搬迁点探索光伏扶贫、开发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监管信息平台、探索实施国企人才援藏……这些创新方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援藏精神体现在敢拼会赢上。西藏地广人稀、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不仅制约着昌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相对闭塞的环境阻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援藏,不能单凭一腔热望,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实现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统一。我省援藏干部秉持福建人敢拼会赢的精神,将东部地区先进的思想、观念、制度带到了昌都,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积极拓展援藏领域。事实证明:这样的理念催生出的思路,切合藏区的实际,实现了由“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转变,为援藏工作蹚出了一条新路。“闽八援”千方百计为八宿县引进的海螺水泥公司,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为八宿县带来1.5亿元的收入,解决400余名贫困户就业;投资1.2亿元的闽昌建材物流园暨闽昌大厦项目已开工建设……通过一系列争取来的产业扶贫项目,可解决4000名以上贫困群众就业问题。“福建干部特别能干事,也特别能成事。”昌都的干部群众高度评价“闽八援”智力援藏模式产生的价值。

雄鹰见证蓝天的高远,雪山彰显大地的壮阔。

援藏工作,是人生难得的一次体验;援藏工作,是闽藏兄弟情谊的延续。选择援藏是勇气和魄力,更是一种境界和精神。可以相信:只要闽藏两地共同携手,相互学习,就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昌都!就能让闽藏之情如三江之水源远流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