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卞军凯)
每周三、周五上午8点半,福州市长乐区城区中心的塔山公园,总有数百乃至上千人汇聚在一起,为一个讲坛而来,这就是塔山讲坛。
像这样的“准时开讲、准时赴约”,在塔山公园已经持续了整整6年。主讲人——年近七十的退休高级教师、共产党员黄发祥,也在塔山之巅坚守了整整6年——除了刮台风、下大雨,他都会在大榕树下准时开讲。
如今,塔山讲坛已经“开枝散叶”,长乐城区以及江田等乡镇已经办起多个分讲坛。新思想、好故事,已经从塔山之巅传扬到吴航大地。
“不能照本宣科,要讲故事”
黄发祥原为鹤上中学副校长,2009年退休,但他始终退而不休,每年都热心参加长乐区关工委、社科联等组织的宣讲工作。专门到塔山上开讲,则源于6年前国人关注的一次外交事件。
2012年9月,当时日本挑起的钓鱼岛“购岛”行为,导致中日关系出现严峻局面。“我们长乐老百姓也义愤填膺,很多人想听听我对这一事件以及中日关系的看法。我平时散步锻炼就在家附近的塔山,于是,我就想,不如就在塔山上专门开个讲坛,和大家讲讲。”黄发祥回忆说。
就这样,塔山讲坛开张了。所讲内容也从时事政治扩展到党的方针政策、党史、革命史等方面,以及长乐本土的发展脉动、历史文化、移风易俗等工作。
一旦有新的思想理论,黄发祥就马上学习,加入宣讲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我要向大家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己首先必须要学深学透。”他说。
思想理论是深邃的,但黄发祥讲起来却是那么引人入胜,这要归功于他说故事、问题导向的讲解方式。把党史“讲活”就是生动体现。
很多人都知道中共一大代表共有13人,但对13人的具体情况不清楚。黄发祥讲这段党史,不从一大本身讲起,反而一上来就发问:“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一大代表只有两个人,大家知道是哪两个人吗?”一下子就抓住人心,很多人抢着回答,最后黄发祥给出答案:两个代表是毛泽东、董必武。
然后,他就此展开讲其他11个代表的经历和去向。通过这种方式,黄发祥一下子把革命斗争的残酷、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讲清楚了,而且明白晓畅,让人兴趣盎然,听得津津有味。
“我觉得不能光念报纸,照本宣科,要讲故事,这样才能吸引人。”黄发祥说,塔山公园是开放式的,听讲的人也是随机来的,如果讲得不好、讲得枯燥,很多人就会坐不住跑了。
“你看,如果讲得不好,哪有这么多人来听?”提及黄老师的课,在山上锻炼的陈依伯赞不绝口,“我们平时读党的方针政策、历史知识,理解不深刻,但经黄老师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一点拨,印象深刻,增长见识。”
“影响一个人,带动一大片”
因为讲课精彩,黄发祥的听众从最初几十人发展到一两百人、四五百人,高峰时期超过1000人。塔山讲坛渐渐声名远播,除了长乐城区的听众,很多人还特地从二三十公里外的金峰、漳港、江田等乡镇坐公交来听。
9月12日,黄发祥又一次准时开讲,此次他主要宣讲了习近平总书记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广深港高铁即将开通等时事政治信息。
一大早,古槐镇青山村村民黄雄特地坐公交到城区,爬上塔山,抢占了讲台前的座位。“我听过黄老师的课,觉得很有收获,所以现在只要没事,每周三、周五我都坚持赶过来听课。”已经成为资深“粉丝”的他,还特地带了一箱当地特产——青山龙眼给黄老师。听讲结束,他又主动把音箱设备、讲课材料收拾好,送到黄发祥家里。
黄发祥介绍,过段时间天气转凉,将增加周日一场,每周开讲三次。算下来一年大概讲140场,以平均一场500人次计算,一年听讲的达7万多人次。
今年初,福州市实施基层理论宣传“千军万马”工程,黄发祥又成为该工程长乐区级业余讲师团的讲师,除了在塔山上开讲,还受邀到党政机关、乡镇、中小学宣讲,深受欢迎。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塔山讲坛已经“开枝散叶”。长乐城区新办了两个分讲坛,一个在冰心公园,一个在老干部活动中心。黄发祥的“铁杆粉丝”、今年76岁的江田镇友爱村村民陈依炮,这几年一直坚持到塔山讲坛听讲。前不久,他在村里也开办了一个小讲坛,每天都开讲,把他在塔山讲坛学到的内容,向周边的群众宣讲传播,目前比较稳定的听众已达到50多人。
“黄发祥老师领衔的塔山讲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产生了‘影响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应。通过发动各级领导带头讲、业余宣讲团集中讲、专家学者阐释讲等,长乐全区上下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汇聚了提振精气神、建设新长乐的强大力量。”长乐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子毅说。
“工作上退休了,但党员身份不退休”
塔山讲坛的持续火爆,与黄发祥的倾情付出密不可分。每次讲课,他都精心准备。
记者观察到,9月12日这次开讲,他准备的讲话稿有5页A4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分列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要点、最新国内和国际时事等。“这不是简单地摘抄,而是融入了我的体会和见解,如果照本宣科,肯定没人愿意听。”黄发祥说,他订了《福建日报》《每周文摘》等报刊,每次讲课前,他都要做足功课,花两三个小时从报纸或网络上摘取时事热点要点,并进行归纳整理。
准备一次不难,难得的是每次讲课他都准备近万字的讲稿,这体现的是黄发祥一生为人师表的严谨、认真、负责。
“每次宣讲我都从三个方面要求自己。一是‘精’。宣讲前精心设计讲稿,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宣讲时努力做到充满‘虾油味’,群众爱听。二是‘实’。不管听众是几十人还是几百人,我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绝不敷衍。三是‘活’。多讲鲜活事例,多说身边人身边事,让群众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信得过。”他说。
倾情宣讲事业,于公众是奉献,于家庭则是亏欠。“他啊,现在比上班时候还忙!”黄发祥老伴、同为退休教师的郑凤萍说,做家务、接送孙子上学等,基本上她全包了,“看到他讲课那么受欢迎,我们也很欣慰。所以在家里尽量支持他,不然他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些事”。
“桑榆未晚,为霞满天”,彰显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情怀。“我入党已经有20多年了。虽然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党员身份不能退休。退休之后,做点有意义的事不是更好吗?发挥余热,为党的事业再做点贡献,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黄发祥真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