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大济镇乌石村挖掘旅游特色,以乌石水库、岩顶山塘、双桂岩景区、茶园、四季果园等为依托,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水果采摘等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区已初具规模。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东南网10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话语掷地有声,再次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作为全国较早实施扶贫开发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山海协作联动发展、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和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等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工作。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脱贫攻坚作为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建立产业就业、资产收益等稳定脱贫机制。
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对象从2012年底的110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4286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把力量下沉到第一线
摆脱贫困,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干部群众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福建通过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五级书记齐抓脱贫攻坚。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从主要领导做起,每位省领导挂钩一个重点县,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带头谋划指导、带头督促检查、带头狠抓落实。
2016年初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45.826万人。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我省对每个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挂钩、一户一策等精准帮扶到户措施。
安溪县除了对没有能力脱贫的低收入贫困户实行兜底救助外,实行三级挂钩制,即县领导干部每人挂钩帮扶1个贫困村和2户贫困户,县直单位科级干部每人挂钩帮扶1户贫困户,其余贫困户由各乡镇安排乡、村两级干部挂钩帮扶。如今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与6000多个贫困户“结穷亲”。干部们用自身的热度温暖贫困户们,帮助其制定合适的精准扶贫“菜单”,既夯实了基层组织,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帮扶干部尚卿乡副乡长章丽香的帮助下,安溪县尚卿乡尤俊村的残疾人谢水珠夫妇俩在国公山合作社找了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结上了好‘亲戚’,有了主心骨,脱贫致富不犯愁了。”谢水珠对打赢家庭“翻身仗”充满信心。
除了帮扶到户,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基层村脱贫难度大,为迅速改变这些贫困村的面貌,福建省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2004年以来,全省累计选派省、市、县三级1.6万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担任贫困村或村级组织薄弱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通过“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工作机制,驻村干部们撬动更多的资源,共落实帮扶资金170多亿元,扶持贫困村项目10万多个,一大批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2017年开始实施第五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数量从第四批的236名增加到400名,全省现有在岗的下派驻村“第一书记”2997人。
除了驻村第一书记,福建省自2015年起,先后选派两批干部8381人驻村蹲点。2017年2月,福建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推动科技扶贫,目前全省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特派员近4000名。
将党建引领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动机,思想到位、重视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福建的精准扶贫将触角延伸到第一线,把力量下沉到第一线,各类资源整合到第一线,各项制度、责任都落实到第一线。
天喔(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迎来晒果季,工人们在天然晾晒场里晾晒桃子、李子、青梅等果实,为生产出优质果脯做准备。 该公司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加工带动能力强,每年仅从全省各地收购的鲜果就达1.5万吨左右,带动大量果农增收致富。 福建日报 周明太 林剑冰 陈峰 摄
创新机制,以精准施策提升实效
脱贫攻坚既需要因地因人制宜,也需要因时因势创新。长期以来,福建持续创新山海协作对口帮扶、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机制,推动三明市、屏南县两个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和“长(汀)连(城)武(平)”扶贫开发试验区改革创新。
连续25年,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一直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搬迁170多万人,整体搬迁7000多个自然村。据统计,搬迁群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成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
对口帮扶也是福建扶贫工作的特色经验。其中晋江长汀的山海协作成效显著。2013年,晋江(长汀)工业园区开始共建。目前园区落户企业近百家,总投资近50亿元,吸纳县内贫困就业人员就达到326人,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延伸解决贫困人口就业643人。双方的协作从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等延伸到旅游、农业开发、人文交流等领域。2017年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和经济发展十佳县评选中,晋江与长汀双双名列榜首。
共建产业园区作为深化山海协作的重要抓手,在项目招商、技术帮扶、产业链延伸、资金落实和用工帮困等方面实现共建,以此实现“输血”济贫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产业扶贫升级。截至目前,福建先后共认定了32个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其中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与对口帮扶的沿海较发达县建立了共建产业园区。
山海协作不仅限于省内,跨越23年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更是中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经验。截至目前,福建累计投入援宁财政资金16.98亿元,援建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400多亿元,先后选派10批161名党政干部、80批次专业技术人员赴宁夏挂职,有力助推宁夏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在宁夏的闽籍企业(商户)56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近5万个,宁夏在福建的稳定就业人员达4.5万人。
从群众“痛点”找药方,各地频出创新之举,先后涌现龙岩市“九措到户”、三明市“348”、宁德市“664”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屏南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等系列好经验好做法。
2016年开始,我省每年按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筹集资金,专项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7年以来,省级以上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3011万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办法。
建宁县里心镇将上级拨付的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部分村自筹的35万元加上他们的耕地作为股金,入股精准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期上缴27万元固定利润用于出资村、贫困户分红,使“一次性”扶贫变成“细水长流”。
明溪县去年共整合各类各级财政涉农资金3977万元,重点用于集中安置、产业培育等五个方面,实现了扶贫资金“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
贫困户发展慢,慢在资金少。如何让金融活水最大程度地助力脱贫攻坚,2016年福建有60个县(市、区)全面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5万元以下无抵押、无担保生产性贷款,并由省级财政给予全额贴息。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2.19亿元,扶持689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贫困户平均覆盖面为45.21%。
为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宁德市农信社还在全省首创“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卡”,专门为贫困户量身打造。截至2017年底精准扶贫卡已覆盖宁德各县(市、区),累计发卡1152张,授信2420.6万元。
近年来,大田县立足当地高山生态资源和茶产业发展优势,加快特色品牌建设、加快茶旅融合发展、加快全产业链升级,促进茶业提质增效、茶农持续增收。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汇聚合力,吹响精准脱贫“集结号”
精准脱贫需要激发内生动力。要提升整体脱贫质量,还需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除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合力也在探索增收新办法。
全省各地开展“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每年培训4万多人次;保洁、护林员、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更让贫困户从生产发展、就业创业中实现稳定脱贫。
今年初以来,我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每人每学年可领取3000元扶贫助学金。
目前剩下的4286个贫困人口基本是贫中之贫,孤寡老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群体。如何从注重平均发力向更加注重向特殊贫困群体重点着力转变,我省多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健康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
从2016年起省定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每年提高350元,2018年全省平均标准达6637元,提高低保兜底水平。
在落实好原有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基础上,福建采取财政支持与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办法,筹集2.4亿元资金,为贫困户再增加一道保险,有效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截至2018年4月,平均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从72.01%提高到80.44%。
社会扶贫,唱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2016年福建启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活动,撬动了民营企业(商会)资源,灵活运用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智力扶贫等帮扶方式,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进程。
“所有贫困户已实现全部脱贫,下一步计划在继续引导村民抓好茶叶这个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强村里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努力将脱贫成果辐射到每位村民。”寿宁县平溪镇燕窠村村委会主任黄高英高兴地说道。
地处寿宁县与周宁县两县交界处的燕窠村曾经是贫困村。2017年年初,宁德市军绿农业有限公司与燕窠村结对帮扶。企业在村里建厂,采取“合作社+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不仅茶农收入翻番,户均增收3000多元,茶厂用工也让贫困户获得了稳定收入。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118家企业、商会帮扶1107个贫困村,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43亿元、公益捐赠1.52亿元、技能扶贫投入232.21万元。
其中河仁慈善基金会就筹集慈善资金3000万元,帮扶长汀、屏南、永泰等3个重点县实施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增收脱贫。港澳台侨胞和社会各界还捐资3000多万元,组织101家商会与103个贫困村结对子,帮助1600多户困难家庭制定帮扶项目。
去年9月,福建省扶贫基金会还正式接收了省扶贫公募账号单位首笔来自国外的捐款。印尼华侨翁俊民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0万元用于资助我省省级扶贫开发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同时,基金会正式上线“一元扶贫 共献爱心”APP,尝试将扶贫与互联网结合。
精准监督,打好攻坚战役“后半场”
精准扶贫除了精心组织、精心规划、精细实施、精深参与,更需要精准监督。
近日,由福州市纪委监委和市财政局申报的“基于‘互联网+’的扶贫惠民资金精准监督创新”项目荣获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
2017年9月30日,福州市惠民资金网监督平台(www.fzshmw.com)正式上线运行。网站平台将发放到人(户)的扶贫惠民资金公示到互联网上,使全民监督落地可行,倒逼基层权力规范运行,为群众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效载体。今年6月,网站平台将财政下拨资金及相关建设项目内容上线公开,增设“村务公开查询”栏目,将全市173个乡镇街道涉及2690个村(居)的村务村财,共计95亿元收支数据“晒”出来,实现了从“晒个人”到“晒集体”,从“晒资金”到“晒项目”的延伸,扩大了监督范围,有效地回应了群众诉求。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福州市惠民资金网公示了64类资金项目,惠及群众140万余人,涉及金额51亿元,共计1400多万条发放记录,网站总访问量已突破2000万人次。
针对部分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偏慢、资金结转结余率偏高等问题,我省出台办法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使用管理。
从2017年开始,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每年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通过建立月报和进度跟踪制度,推动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今年1月1日,省级扶贫资金在线监管系统建设正式开通运行,对省级以上21项扶贫资金和2项救灾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全过程智能化在线监管,促进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