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创新驱动增动能 福建按下“快捷键” 代表委员怎么看?

2019-01-17 08:21: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着力转型升级,强化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引发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创新驱动,福建按下“快捷键”

东南网1月17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潘园园)“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开路先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

“无论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是新兴产业新经济的培育壮大,都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着力转型升级,强化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引发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2018年,我省突出创新,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升,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前不久,着眼于加快全省创新转型,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七条措施》。

福建创新驱动发展进入突破的重要阶段。然而,长期以来制约我省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我省高端创新资源相对薄弱、全社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如何补足短板?如何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深度融合开辟新方向

经济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路径选择。代表委员们认为,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的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当前,要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含量。

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的方向。

“实体经济要做优做大做强,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先发引领。九牧实现逆势增长,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省人大代表、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孝发给出了解读。

近年来,九牧加大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投入,已获得专利技术3000多项,稳居行业第一。作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九牧积极打造智慧制造研究院,建立全球首创的陶瓷全自动生产工艺研究基地,基于大数据打造工业4.0云工厂。

“智能制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林孝发建议,省政府帮助推进产业云制造,由地方政府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配套信息化平台,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代表委员们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

针对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现象,省政协委员、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郑竹群建议,政府要出台具体政策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转型升级机制中的职责、义务;政府牵头成立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统筹当地高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搭建产教融合公共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开展校企合作、院校与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合作等。

近年来,泉州等地涌现的一些新型研发机构,引人关注。它们以本地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但在运作过程中机构仍面临着多方面约束。

省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黄世忠建议,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参照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和人员编制;探索实行“三无三有”创新体制机制,即“无级别、无编制、无运行费”,但是“有政府支持、有市场盈利能力、有激励机制”;大胆采用合同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打破传统研发机构固有的“铁饭碗”。

让“科学”走出实验室,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随着我省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的深入,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在厂矿车间、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省政协委员、南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潘丽贞建议,完善科特派选派机制,拓展选派渠道,探索跨区域合作交流;多部门协作,避免定位交叉、人才重叠,努力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

核心技术只能靠自主创新

“要提高产业技术的融合发展能力,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代表委员们认为,应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系统布局,推进信息、能源、生物、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和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省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深有感触地说。

“依靠科技创新,我们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电动车电池,10分钟就可以充满电,电池可以用20年以上。”黄世霖告诉记者,通过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大规模生产,迅速抢占市场。

“创新需要平台支撑。”省人大代表、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林科闯坦言,公司创新发展的背后是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NVLAP国际标准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的支撑。

黄世霖、林科闯建议,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研究院,搭建更多创新平台,让创新的“发动机”在创新主体中高效运转。林科闯还建议,对于获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的企业,省里出台配套政策给予扶持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代表委员们还认为,要着力提高创新高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省人大代表、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徐平东建议,深化自创区与自贸试验区、保税区联动,加快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引领行业技术前沿的研发平台,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合作。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林科闯建议,升级公共服务环境,针对人才特点、需求出台全方位、体系化的人才配套政策,在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保险和医疗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

16日,许清华代表(左四)建议,人大在新一年的工作中,要对社会就业情况和政府重大资金的使用进行调研和监督。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14日下午,陈丽委员建议,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助力,要尽快完善扶持农业技术、机械创新的相应政策。福建日报记者 周明太 摄

代表建言:应用新成果 迈向中高端

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全幸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搭建更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应用更多创新成果,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在不少来自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企业的代表中引发共鸣。

“我们原来生产附加值较低的钢铁产品,这些年及时调整方向,围绕供给侧改革,加大创新力度,研发并生产高附加值的电工钢,企业才有了新活力。”省人大代表张维林是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家企业的取向硅钢产品去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取向硅钢,一般用于制作高功率变压器的铁芯。取向硅钢越薄,节能降耗的效果越好,运行效率也更高。0.3毫米到0.27毫米,曾经就是技术难题;如今,新万鑫已具备生产0.1毫米产品的能力,这样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动车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

张维林认为,传统产业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关键靠创新。“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要打通内外双层创新机制。”

外,即借助外力。依托“6·18”平台,新万鑫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国内硅钢专业权威王一德院士前来解决技术难题,开展项目合作。内,则在企业中形成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参与创新。

独具特色的创新氛围和管理环境,让新万鑫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端人才,还建立了省冷轧取向硅钢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并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省人大代表、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华玉也认为,只有专注主业、自主创新,传统制造业才有出路。纺织鞋服行业要对标国际标准,创品牌、提品质,关键在于拼研发、拼人才。她建议我省引导设立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专精特新”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精准扶持;支持企业在国内一线城市设立研发、设计机构。

在省人大代表、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钟可祥看来,人才在企业的创新体系中至关重要。“吸引人才既要引得进、留得住,也要让其发挥作用。”他认为,目前省内不少小微企业研发能力不足,而高校具备科研能力,只是企业和高校间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政府在推动校企融合发展上大有可为。

省人大代表、致公党福建省委副主委徐平东认为,福建是制造业大省,也是数字经济大省,福建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激发新动能。“要建立和完善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度体系,鼓励各地政府依托本地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促进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委员议政:培育新动能 提质又增效

福建日报记者 李烈 林霞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8年,福建省新增高成长企业16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800家。如何以企业创新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省两会关注的焦点。

“要将创新的发展理念运用到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当中。”省政协委员、嘉泰数控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苏亚帅说,转型升级是新时期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高新技术制造产业的发展无疑能够帮助我省各产业提质增速。嘉泰数控几年前就对即将到来的智能制造与5G时代进行市场判断,并果断介入,如今掌握了5G通信所需新材料的关键应用技术及量产能力,推出面向5G技术的硬件产品及工业信息化产品,并参与国家工业信息化标准制定。“我们还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帮助其他企业进一步更新设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苏亚帅表示。

省政协委员、爹地宝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斌也非常关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他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必须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走品牌化的道路。除了企业自身应致力于自主创新外,还需要政府为民营企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认为政府要从两个方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是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降低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二是通过降税减费减轻企业负担。”林斌建议,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执行权和监督权,推进产品质量、环境标准、安全生产等监管,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更好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民营企业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企业创新并非只在技术研发和产品上做文章,还需要创新升级产业链,培育新动能,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路径。”省政协委员、泉州市利源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华伟说,除了要推动企业在产学研用等环节的联合创新,还需要政企的紧密合作,即搭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平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局与难题,将企业的诉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施政之策,建立完善的解决机制,通过建立新型政企关系,推动创新驱动。

省政协委员、厦门万里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精沛认为,福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把经济运行质量和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无疑是必经之路。胡精沛建议,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打好“创新牌”,促进现有市场形成良好预期。

建议摘登:加强科技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省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会副主委、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蔡锋等提交关于加强福建科技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建议指出,省内各类科技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培育、提升、集聚还缺少有力激励措施。要落实运行经费。参照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的补助措施,针对各类科技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出台相关运行经费补助办法,专项连续滚动支持此类平台运行。面向特色鲜明的产业领域,择优品牌认定一批科技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具备权威性的省重点平台。通过认定的省重点平台,定期组织绩效考核和奖励补助。完善重点产业资源共享体系,采用平台虚拟入驻产业园区的共建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通过补助方式,做强做大一批平台,实现平台和产业园区共同发展。

提案摘登:制造业民企需不断创新优化

福建日报记者 黄筱菁

我省民营企业从事制造业起步较早,民营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在全国制造业布局中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与其他制造业发达的省市相比,我省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信息化浪潮中,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更是面临新的竞争压力。

对此,省政协委员、福建大成电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旺章建议,要推动普惠性政策落地,发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完工奖励政策》的作用,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发展绿色高端产品。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省内新能源制造业、高端设备制造的比例,同时帮助传统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增效节能,淘汰落后和亏损严重的传统企业。

在推进工业智能化中,人才是关键。现代化的生产对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杨旺章建议,除了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应该制订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做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

两会感言:加快创新无止境

福建日报记者 黄云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要加大对本土创新技术、创新产品的支持”“市县两级政府也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奖项,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创新靠人才,吸引人才靠机制。要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土壤”……

省两会期间,“创新”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其实,回顾历届两会不难发现,这一话题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也说明,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对加快创新有着强烈的紧迫感。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走进新时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路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推动创新。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创新永无止境。竞争越激烈,越要激发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因此,我们要建立更科学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鼓励创新。要完善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下大力气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条路,我们走得无比坚定,也必将迎来繁花似锦。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