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洛阳桥、安平桥:闽中桥梁甲天下 泉州桥梁甲闽中

2020-10-19 10:00: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
两宋时期,泉州桥梁建造技术已经纯熟,并且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成就。洛阳桥以首创“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载入世界桥梁史册,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安平桥又以其“睡木沉基”等先进的造桥技术和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伟大成就,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世界遗产·文化】

福建日报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办 

2020年第20期

洛阳桥全景

安平桥双尖型桥墩

文物名片

洛阳桥、安平桥

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现桥长731米、宽4.5米,花岗石砌筑,船型桥墩45座。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首创“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建桥技术,代表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至二十二年(1138年—1152年),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盛誉。桥基采用“睡木沉基”法,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安海港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的重要载体。

两宋时期,泉州桥梁建造技术已经纯熟,并且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成就。洛阳桥以首创“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载入世界桥梁史册,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安平桥又以其“睡木沉基”等先进的造桥技术和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伟大成就,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前世传奇

900多年前的跨海“基建狂魔”

讲述人 吴艺娟(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

 宋元时期,泉州跃居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相媲美。这一时期所造桥梁不仅数量多、速度快,而且技术水平高、工程规模大,还发明了许多先进的造桥技术,在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是空前的,以至后人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美誉。

泉州在宋代以前桥梁的建筑数量非常少。两宋时期是泉州造桥热的高峰期,32年内就修建了25座桥梁,长达五六千丈(约三四十里)。绝大多数的桥梁建于滨海或海湾之上,贯穿泉州通往闽南、南粤的交通,连接城南港区和城市中心网络,大大方便了海舶运输集散货物的需要。“如果当时来往海外的船只不多,就不会开辟那么多的港区,没有那样多商货丛集的港区,也不会有这些靠海长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清乾隆《泉州府志》载:“万安桥(即洛阳桥)未建,旧设渡口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而死者无数。”因此渡口取名“万安渡”,祈望万古安澜。据《福建通志》记载:“宋庆历初(1041年),郡人李宠始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僧宗设及郡人王实、卢锡偶为石桥,未就。会蔡襄守郡,踵而成之。”

蔡襄在前人作浮桥的基础上,架石为梁,首创了现代称为“筏型基础”的新型桥基,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掷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直到19世纪末,世界各地在现代桥梁工程中才采用“筏型基础”,运用迄今只有百余年的时间,洛阳桥已筑成同样做法的桥墩底盘,这是我国桥工在900多年前的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桥梁》一书称洛阳桥“为梁桥的代表”,《泉州府志》卷七十五则称之为“海内第一桥”。据记载,北宋泉州有十桥,其余桥梁最长仅八十丈,而洛阳桥则长三百六十丈,是以称为“第一桥”。

“睡木沉基”这种筑基法,是继洛阳桥“筏型基础”后的又一项可贵创造,在当时泉州所造桥梁工程中较普遍应用。1980年11月,值安平桥(五里桥)重修之时,从桥墩考古发掘工作得出,安平桥建造时也采用“睡木沉基”的做法,也叫“卧椿沉基”。由于有些港道水深泥烂,抛石容易陷下散落,浪费大量石材,而“睡木沉基”法是在泥滩上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排便渐渐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

安平桥桥墩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长方形墩,第二种是双尖船型墩,第三种是单尖船型墩。南宋时期泉州修筑的桥梁,未再有洛阳桥的“筏型基础”筑基法,而多采用“睡木沉基”法。如泉州石笋桥、顺济桥、南安丰州金鸡桥等。

明人何乔远《洛阳万安桥赋》有句:“洛阳长桥卧海波,江翻流撼奈桥何?垒石重栈屹不动,牡蛎戢戢生咸鹾。”诗中赞美了海蛎对洛阳桥的作用。“养蛎固基”是蔡襄善于观察事物,合理地应用于桥梁基础上的科学方法。《宋史·蔡襄传》载,他“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史书的记载,证实养蛎固基是人为有意识的做法,并非自然附着,而且推而广之,应用到胶固桥墩。人们在所抛石块上大量繁殖蛎房,利用其生长迅速、繁殖力强、胶凝性好的特性,将江底石块黏合成坚固的整体基础。

由于这种“养蛎固基”的效益显著,桥建成后,历代均严令禁取蛎房。明代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云:“盖蛎附址石,则涂泥聚,而石得相胶蟠以固。故忠惠公(蔡襄)于桥之南北表石为台,以识其界,禁敢取蛎界内者。”“址石所累,蛎辄封之”的固基法,虽然在内江内河建桥筑基时无法应用,但这种把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固桥技术,在历史上也是首创。

宋时泉州所建桥梁,从桥基、桥墩至桥板,均采取地产花岗岩作建桥材料,石构建筑坚固耐用,但其质地沉重,给搬运、起落、就位带来一定难度。1993年大修时实测,洛阳桥桥板,最大长11米、宽0.98米、厚0.8米;安平桥桥板,1980年大修时实测,长8米~11.2米、宽0.4米~0.8米、厚0.34米~0.82米。按每立方米花岗岩2.7吨~2.8吨计算,每条石板重数吨,洛阳桥梁板有的重达15吨。

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还云:“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所谓“激浪以涨舟”,也就是罗英所著《中国石桥》说的,将沿岸采的石梁预先放在木排上(或船上),趁涨潮之时驰入二墩之间,俟潮落木排下降,石梁便架于墩上。所谓“悬机以弦牵”,则指当时的吊装设备,在海水落潮木排下降时,由于波浪的涌动,木排不稳定,因此一绳千钧,悬箩装石,牵引石料就位,筑成石墩,架正石桥,完成桥梁安装。这是潮水可及的一些地方,筑墩架梁可采取的科学方法。

两宋时期,泉州桥梁建造技术已经纯熟,并且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成就。洛阳桥以首创“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载入世界桥梁史册,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安平桥又以其“睡木沉基”等先进的造桥技术和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伟大成就,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