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厦门:海漂垃圾专业“智”理先行者

2021-04-02 10:12:09 作者:陈旻 张颖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厦门海漂垃圾转运。 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摄

东南网4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张颖)

“海上环卫”常态化系统化

3月24日8时许,厦门雨后初霁,海面澄碧如洗。潮水涨到高位,200吨的机械环卫船从西堤环卫码头缓缓驶出,开始一天的海漂垃圾打捞作业,船身上“海上环卫”大字醒目。近岸处,小型的环卫木船早已开始巡查打捞。除非极端天气,这样的作业每天都会持续,入夜方停。

“厦门的海上环卫站成立已久,1994年就开始负责鼓浪屿生活垃圾出岛转运及10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漂垃圾清理。”厦门峻鸿环境固废处置有限公司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党支部书记张梁华介绍说。

为了做好海漂垃圾治理,厦门成立了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并由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牵头统筹,每年市、区财政投入约4000万元保障。

张梁华说,海上环卫站从成立之初的2艘保洁船舶、7名作业人员,发展到目前130余人的专业化海上保洁队伍,海域保洁设施设备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200吨位机械清扫船为全国最大的海域保洁专用船。同时,海上环卫站还储备1支应急保洁队伍,应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海漂垃圾量骤增。

随着力量壮大,海上环卫站的海域保洁面积也扩大至180平方公里,保洁范围从岛内逐步向岛外延伸,基本覆盖了厦门重点近岸海域,2020年又增加了6个无居民海岛。除了这支市级海上环卫队伍,厦门还拥有九龙江入海口海沧港区的海沧区海上环卫保洁队伍、各区设立的海域海岸线保洁队伍近500人,实现湾内、沿岸全覆盖打捞收集。

除了西堤码头,厦门还有西部海沧岸线、东部翔安岸线两座作业码头,作为垃圾上岸靠泊转运点,实现垃圾上岸的无缝衔接。海漂垃圾上岸后,分类进行回收资源化利用、焚烧发电、填埋处置等,各区的沙滩、岸线垃圾对接城乡环卫体系处置,实现海上收集、陆上处置,形成源头减量、治污保洁、清理转运全链条的海漂垃圾治理体系。

信息化能力加速迭代

“厦门海域面积约355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26公里。海漂垃圾是移动的,茫茫大海,如果无的放矢,再多保洁船也难以覆盖。”张梁华说,是科技给了他们“方向感”——每天海上环卫队伍在出动前,已经根据预报,得知垃圾出没的大致方向;船只出动后,每艘200吨机械清扫船配备1台无人机,以机械清扫船为起飞点,对半径约6公里的开阔海域进行巡查,如发现海面上有明显的漂浮物聚集,船舶立即前往进行打捞清理,极大地提高了保洁效率。

“每天的海域打捞作业,综合了海漂垃圾漂移轨迹预测预报系统、远程视频监控、无人机拍摄画面等,以及监管部门、涉海作业等单位协同互动反馈的信息。”张梁华说,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系统全面分析海漂垃圾分布位置、面积,合理调配不同类型的保洁船舶。

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重点监控九龙江入海口以及滨海旅游景区的垃圾情况。据介绍,厦门发挥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优势,通过视频图像识别、水动力数值模拟及智能分析预警系统等技术,建设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每日对九龙江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分布区域预测预报,以支撑精准清理保洁。2017年起,预测预报成果向社会公布,并同步发布在“海漂垃圾治理工作群”,如今还纳入福建“生态云”和厦门“智慧环保”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部署保洁力量提供参考指导。

在常态化、系统化、信息化的综合治理之下,2020年,厦门海域8个岸段共19.08公里经无人机航拍巡查,海漂垃圾密度为每公里240.4平方米,为全省沿海7地市最低;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从2016年的56.7%逐年提高到82.4%。

碧海更净,带来厦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厦门成为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中华鲎等多种海洋珍稀生物在此休养生息,更高颜值的花园城市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多获得感。

碧海银滩也成为金山银山。厦门的河口生态安全敏感区、珍稀海洋生物保护区以及重要海珍品、水产品功能海区的海湾生态健康和食品安全大大提升。据2019年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结果显示,厦门市清洁海洋价值8.55亿元、海洋休憩服务价值959.72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21.13%、66.14%。2020年,厦门海漂垃圾治理机制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向全国推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