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百年学村传承嘉庚精神

2021-05-05 07:34:31 作者:林泽贵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1日,在漳州长泰林墩开办培训班的林森,特地抽空组织学生及两个儿子,组团到厦门集美学村“游学”。林森说,选择来集美,既是因为他们最方便出行的厦沙高速,到厦门后下高速的第一站就是集美,更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一起探寻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

绿树掩映间,小巷幽深处,一座古朴的宅院矗立,这便是陈嘉庚在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乐安东里的故居。在宅院大厅里,有一副楹联:“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楹联深深影响了陈嘉庚及其家人,至今,陈家后辈仍把此奉为家训而时刻恪守、践行。

集美龙舟池畔对面的集美学村里,集美小学、中学、大学及专科院校皆由陈嘉庚创办,琉璃盖顶、红瓦白墙,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群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摄影爱好者。就连刚揭牌不到半个月的全国首个“嘉庚书房”,也成为网红人文景点,前来打卡的人不少。

集美鳌园景区内,600多件保留完好的闽南石刻造型生动,这是陈嘉庚先生建园时请工匠镌刻的中国人文历史经典片段,不少石刻还对进入新社会的学子进行了文明礼仪规范和卫生健康教育,至今看来依然受用。

“厦门是陈嘉庚先生的故里。在这里,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成为陈嘉庚一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历史见证。”林森跟孩子们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杰出的民主人士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陈嘉庚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被毛主席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出生于1874年的陈嘉庚,17岁之前一直都生活在家乡集美。后来,陈嘉庚远赴新加坡,到父亲开设的米铺学习经营小生意。1903年,陈嘉庚父亲的生意破产,陈嘉庚为还父债,独立经营。他先办起菠萝罐头厂,后又种植橡胶,因其勤奋刻苦、经营有方,仅用20余年的时间便发展成南洋各埠声名显赫的大实业家。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1913年,事业有成的陈嘉庚,怀抱“教育兴国”“兴学报国”的信念,回乡创办集美学校(后称“集美学村”)。他一生资助或创办的学校有118所,把家乡集美从荒僻落后的渔村,建设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专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男女学兼备的体系完整的学村;还把荒冢遍布的演武场,建成厦门大学。不只是办学,陈嘉庚还积极支持抗战,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推动华侨爱国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

“陈嘉庚先生用半个世纪心血建造这座‘教育王国’,真不愧是‘倾资兴学、千古一人’!”陪同的学生家长林彩霞感慨地说,自己从小就敬佩陈嘉庚,但当真正走进集美学村的这一刻,才对陈嘉庚先生的作为与胸怀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在她看来,嘉庚精神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值得学习弘扬。

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陈嘉庚不仅自己捐资兴学,也影响周边的人士;不仅重视教育,也重视家乡经济的发展、医药卫生的改善、社会风俗的文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他对国家兴盛、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有全方位的研究和思考。

如今,厦门大学以陈嘉庚之名命名创办嘉庚学院,传承陈嘉庚教育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许多海外华侨华人更是以陈嘉庚为榜样,捐资兴学助学。上个月,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迎来百年华诞,厦大各地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在陈嘉庚精神的感召下,纷纷捐款接力建设厦门大学,推动厦大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作为嘉庚故里、百年学村,厦门集美区多年来一直着力凸显嘉庚精神的引领作用。集美区把嘉庚精神融入幼、小、中以及大学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不同的校本课程,精细化、分众化推动嘉庚精神进校风、进教材、进德育。同时,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不断探索嘉庚资源的“活化”,让嘉庚精神的讲述和传承更好地融入时代。上个月,由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八音楼”改造而成的“嘉庚书房”正式开门迎客,进一步带动周边街区整体文化氛围提升,为传承弘扬嘉庚精神注入新活力。

“嘉庚精神的内涵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时代精神最鲜活的载体,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生命力。”集美区委宣传部部长黄颖表示,作为嘉庚故里,集美将进一步挖掘呈现嘉庚精神的当代价值,打造更鲜活、更多元的载体,让嘉庚精神贴近生活、浸润心灵。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