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丨好好“桥”,福建人的传统艺能
2022-10-05 16:52:37 来源:新福建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 国庆出游去哪里 既能看风景也能成为风景? 卞之琳的诗已经给出答案 福建负山面海,最早期的交通主要依仗于江河,但水路能够通达的范围却相当有限。 于是,修桥成了福建人的传统艺能。 福建的桥,也因此多种多样,独具特色—— 有海上的桥,还有海下的桥; 有石造的桥,还有木编的桥; 有技艺在全世界堪称独创的桥; 还有技艺至今无法破解的桥; ……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这个热闹的假期里,我们一起来瞧一瞧,福建那些最具特色的桥。 细数桥里,那些智慧的门道。 会隐身的桥 在福建,有一座怪桥,渡桥靠“时机”。 这座桥边立有一块标识牌,上面用农历日期标注了海水退潮和可以通行的时间段。只有在正确的时机,桥才会从水里浮出,这是当地人独特的“等桥来”生活。 图源:CCTV 这就是位于霞浦沙江镇联结竹江村与小马村的汐路桥,全长3651米,只在涨潮时显露,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泥泞的滩涂之上,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 图源:文旅霞浦 汐路桥的与众不同还得从竹江岛说起。竹江岛地处霞浦县东吾洋西北部,四面环海,潮涨时四面环海,潮退时泥滩环抱。 岛上居民上岸,一直以来均乘舟而渡,但潮汐涨落,退潮后的广袤滩涂隔绝了岛与陆地,出行就成了问题。 图源:文旅霞浦 于是,竹江人选择了在滩涂上修桥。清嘉庆十六年(1811),经过当地乡绅郑秀轩,其子郑启昂及其孙郑琼森三代人的努力,终于修起这座涨潮没于海水、退潮显现的汐路桥。 图源:文旅霞浦 在又软又湿的滩涂上,如何建起这座庞然大物? 原来,修桥时,人们先往淤泥中打下密集的松木桩,再横铺松木条和草皮,在此之上用条石垒砌,共计三层,最后再用条石一块挨一块铺设路面,通过力学原理,减轻石块下沉的作用力。 图源:CCTV 此外,全桥使用弧线设计,减少了潮水的正面冲击力。 路桥最宽1.8米,途径七座桥,最高2.9米,其中有四座桥,桥孔上下二层,边有小孔,具有排水防潮作用。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汐路桥还采用了“牡蛎固基法”,利用牡蛎繁殖迅速、附着力强的特性,把桥基和桥身胶合凝固,融合了生物建筑学与桥梁工程学。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数百年来,汐路桥成为竹江人退潮时唯一的出路,等桥来也成为当代人独有的生活方式。 编织一座桥 在闽东北山区,藏着被学界公认为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形态——贯木拱廊桥(也被称为编梁木拱廊桥)。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座拱形桥梁宛如飞虹横跨汴水河,桥上熙熙攘攘、桥下舟船忙碌——这座浓缩北宋市井繁华的桥梁,便是著名的“汴水虹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图源:新华社 这种桥建造时用梁木搭接,把长度有限的木材上下交叠编织组成大跨度的无柱拱桥,结构简单,却又十分坚固。这种巧妙利用自然材料的桥梁建筑形态,在宋室南迁后似乎逐渐失传了。 木拱廊桥结构图(图源《“非遗”项目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辩证传承——以福建木拱廊桥为例》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惊喜地在闽浙一带找到了众多和汴水虹桥一样具有“编木”拱架结构的木拱桥,而且造桥工艺有所创新,这就是闽浙木拱廊桥。 屏南万安桥曾是我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张国俊 摄 木拱廊桥与《清明上河图》所绘虹桥外观上有较大差别,可以说是木拱桥2.0版。南方多雨,在木构桥梁上加盖廊屋是常规操作,这种桥梁被统称为木廊桥。而“木拱廊桥”比“木廊桥”多了一个“拱”字,就表示该廊桥采用了与汴水虹桥一样的拱架结构,可以实现木构桥梁的单拱最大跨度。 屏南县千乘桥 屏南县木拱廊桥保护协会供图 我国现存的110多座古代木拱廊桥主要集中在山高林密、谷深涧险的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其中,福建省占70%以上,并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 福建多山而少田,尤其是闽东北,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溪深,因为缺乏平地,村落大多沿着溪流边的谷地分布,对于桥梁的需求格外迫切。加之山地树木多,匠人们就地取材,因此让编木拱桥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千年。(知识链接:《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跨山过水、见证巨变的木拱廊桥》) 寿宁县鸾峰桥 龚建 摄 木拱廊桥充分体现古人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是典型的山地人居建筑遗产。作为学术界公认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建筑形态,木拱廊桥至今仍在峰岭耸峙、丘陵连绵的苍茫闽山间跨山过水,闪耀着福建先人智慧的光辉 重量级大桥 木置水中日久必朽,与闽东北山区的木质桥梁不同,闽南沿海的桥多为石桥,泉州的洛阳桥与漳州的江东桥堪称其中的代表性桥梁。 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的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距今有960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洛阳桥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洛阳桥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3—1059年),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创下中国古桥多个第一的记录。 首创“筏形基础” 洛阳桥建于江海交汇处,“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在传统打桩方法不可行的情况下,采用船载大石块抛入桥址江底,形成一条长宽得当的矮石堤,并利用一处江心洲连接桥南北。这种“筏形基础”广泛运用于当代桥工也才100多年,而洛阳桥900多年前就已采用类似做法,可谓中国桥梁史上的一项重大创举。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养蛎固基 桥墩以长条石纵横相间砌筑于松散的抛石基础上,在江流潮汐夜以继日冲击下难以维系。善于观察的蔡襄利用当地牡蛎的生长特性,繁殖牡蛎于桥墩上,使石块胶结固基,且历代均严令禁取桥墩蛎房。把生物学运用到桥梁建筑上,又是一项杰出的自然科学史创新。 洛阳桥的筏型桥基上密密麻麻生长着牡蛎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浮运架梁 洛阳桥石梁最重达20多吨,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富有创造力的泉州造桥工匠把采好的石梁放置于船上,乘涨潮之时驶入二墩之间,并利用牵引设备使石料就位,待落潮时石桥梁妥帖就位。“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巧妙地借用自然之力。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船形桥墩 把桥墩一端砌成尖劈状,可减缓水流冲击力,蔡襄传承并发展了这种在唐代已采用的桥墩工艺,把桥墩迎江流海涛的两端都砌成船首形,因势利导分水,以达到保护桥墩的目的。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洛阳桥的成功,意义与影响十分巨大和长远。自此掀起两宋泉州地区长达150年的“造桥热”。《泉州府志》记载,在宋代修建的桥梁有110座之多。1131年至1162年的30年间更是“造桥热”的高峰时期。 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论构造雄伟和石梁巨大,当推漳州的江东桥。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江东桥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之一。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以桥梁跨度大、桥板长、重量重占有重要地位。 江东桥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它犹如埃及金字塔一样,建造方法一直是个谜。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古桥悠悠,岁月静柔 桥是工程,是风景 是人情冷暖 是古人冲出阻隔的智慧和勇气 历史从桥上匆匆而过 但桥的智慧和技艺 还将在时光中传承 内容来源:《古道亭桥》 (福建古建筑丛书编委会 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新华社、文旅霞浦、CCTV《地理·中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