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开讲啦》!福建“科特派”廖红登上央视!

2023-02-27 10:23:34 作者: 来源:央视一套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把研究“搬”到田间地头

把科技“种”在广袤大地上

他们就是“科技特派员”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科技特派员

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廖红教授

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

《开讲啦》栏目

带来她从“根”上带领群众致富

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多年来,广大科学家、技术员们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用科技反哺乡村, 诠释“绿叶对根”的情怀,为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2月25日《开讲啦》,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科技特派员廖红将来到节目中,与广大青年分享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

image.png

科技特派员,听上去好有范儿?

节目开场,小撒对“科技特派员”充满了好奇。他说,总觉得“特派员”是电视剧里搞地下工作的,转念一想,廖红教授确实是做“地下工作的”。这一比喻,得到了廖教授的赞同,她的科研就是聚焦在地下的植物根系。廖教授说自己天天挖根,走到哪儿挖到哪,一定要“刨根问底。”

好奇宝宝小撒还向廖教授发问,科技特派员肩上扛的责任是什么?廖教授答道,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送到老百姓手上,完成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是“科特派”的责任。原来,科技特派员简称“科特派”,小撒直呼好有范儿!

“时尚女神”变身“乡土达人”

没写完博士毕业论文的刘扬来到节目现场成为一名好问青年,是什么原因让他要如此“冒险”?原来他要爆料廖教授为何是“变装科技咖”。

通过4张照片,我们看到了廖教授的形象变化——从《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上的时尚女神到校园里的知性老师,再到田间地头扛着锄头的乡土达人。小撒惊呼:“这里哪个是廖老师?”廖教授看到照片后即怀念又感慨,怀念杂志封面所穿裙子印着的墨绿色花纹,是来自于她心爱的大豆根系在显微镜下的成像照片,感慨这条裙子如今再穿已经“Hold不住”了。

“变装”的背后,其实是廖教授的研究方向从基础科学的前沿探索走向了田间地头的科技成果应用。廖教授说,看到自己的科学技术能够帮助农民丰收与增收,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满意的科研成果却被老教授当众质疑

在分享环节,廖教授第一次讲了她走上“科特派”之路之前的两个深受触动的故事,第一个是她在学术会议上分享自己让大豆少施肥多增产的科研成果,却被老教授当众质疑:“论文发得也挺好的,也拿到了很高的学术荣誉,但是中国的大豆有多少按照你的方法做的?”

还有一次她看到一位老农民,为了让自家种下的大豆高产,蹲下身子一棵一棵为大豆施氮肥,但是农民却不知道他施肥越多,产量却会越低。

廖教授不禁感慨:“对我们来说是ABC的常识,但是农民却没有用上。”至此,她坚定了“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的信念。

植物根系不仅会“干饭” 还会“对话聊天”?

听完廖教授的分享,小撒感叹廖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对植物全新的认知。原来和人一样,植物也要“吃饭”。

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是它们的粮食,其中90%以上的矿质养分主要靠根系吸收,根系“吃”好了,植物才能长得好。

而植物根系之间是会产生对话的。当廖教授把茶树和大豆间种在一起后发现,茶树的根系就会往大豆的根系方向生长,而大豆也和茶树“手牵手”,为茶树提供天然养分。

当两个不同品种的玉米和同一个大豆分别种在一起,其中一个玉米和大豆的根系“老死不相往来”,另外一个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却使劲凑在一块儿。

廖教授说,植物很聪明的,它一长出来就知道谁是“朋友”。听到这些植物的新知,小撒直呼“太神奇”!

打通科技到田野的“最后一公里”

廖教授创新“茶豆间种”的生态模式,为小小茶叶注入了硬核科技,帮助福建当地的茶产业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让茶叶重归“小时候的味道”。而当地老百姓在新开垦的黄土上扦插茶树的经验,让廖教授发现“植物需要十四种必需矿质营养元素,那我们的结果发现,茶树需要十五种,这多出来的一种就是铝,这是可以写在教科书里边的一个重大的发现。”

在分享中,廖教授动情地说“‘科特派’,打通了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老百姓的经验把我们的理论水平也提升了一公里。‘科特派’这个制度,它真的是非常好。”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