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大会发言(摘要)
2024-01-25 08:48:0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做强做优我省数字经济激发发展新动能 林锋委员代表民革福建省委员会的发言:中共中央及福建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为持续优化“数字福建”建设整体布局,做大做强我省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建议:一是建立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出台《福建省数据流通交易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省大数据交易平台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的优势,激励公共数据管理机构进行增值利用,打通数据资产入表到资产交易与运用的全链条。三是打造多层次的数据枢纽体系。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和特色行业,将数据枢纽集群建设成为数据、知识、算法“三位一体”的东南数谷。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四是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生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数字科技企业,打造高校院所、专业孵化器、天使创投基金、链主企业四大主体的生态体系。五是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省内院校增设数据经济相关专业,探索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建设数字经济实习实训基地,健全数字经济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强化政策支撑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林群慧委员代表民盟福建省委员会的发言: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优化我省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议:一是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供给。修改完善地方性法规,统筹应对家庭少子化、生育高龄化的风险与挑战。将生育支持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和绩效考核,建立生育就业歧视问题常态化监管。扩大普惠性托育供给,启动减轻家庭压力负担和生育负面影响的教育体系改革。二是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充分肯定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强化低生育率下的理论研究和数据监测,实现多部门婚育支持数据共享和整合利用,及时掌握育龄群众最新婚育动态,优化调整政策方向。筹措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对孕期哺乳期女性给予关爱服务。三是营造良好职场环境。对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突出的企业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保障生育假期的落实,重视和提升产后女性重返职场能力。建立有效的用工成本分担机制,给予用人单位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建立由财政介入的生育保险补偿机制,增加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允许灵活就业人员自愿参保。 打造对台能源资源中转平台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苏耿聪委员代表台盟福建省委员会的发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要“推动闽台基础设施应通尽通”“加强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新形势下,建议要促进两岸能源资源互通,更好造福两岸同胞。一是放大产业融合效应。做大做优向金马通水,推动“小四通”建设。争取龙头石化台企增资补链延链,全方位提升台湾石化产业园功能,积极争取古雷港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自由港监管模式。二是提升铁矿石中转品牌。推动罗屿港口与淡水河谷战略合作,提高对台散货中转运输规模。持续提升大宗商品基地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港口企业、临港工业企业对接台湾龙头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合作模式。三是强化中转平台要素支撑。推进重点港区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打造对台和“一带一路”的便捷海陆一体大宗散货运输通道,提升码头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东南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强化闽台能源领域合作。 提升消费层次水平激发文旅市场主体活力 张运明委员代表民建福建省委员会的发言:近年来,我省文旅行业呈现全面复苏趋势,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发展动能不断集聚,发展效能不断显现。为进一步提升我省文旅消费层次水平,建议: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文旅项目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要素保障,组建文旅领域智库,持续深化文旅项目“放管服”改革,激发文旅市场主体活力。二是提升产品竞争力。探索成立全省景区发展联盟,鼓励形成老中青文艺人才梯队。扶持以影视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良好的文化创作氛围。三是推进跨界融合。建设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加大美丽休闲乡村景点线路推介。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推动“商贸+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强与旅游电商平台的端口对接引流。四是促进品牌新跨越。鼓励各地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将不同景区乃至跨地市景区“串珠成链”。创新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高速路收费优惠政策,巩固扩大“清新福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举办文旅消费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统筹“三水”治理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黄小红委员代表环境资源界的发言: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建议加快构建“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格局,进一步推进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一是完善水资源保障管理机制。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加快实施闽西南、闽江口等跨流域跨区域蓄引调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强化用水强度控制和定额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探索用水权改革。二是实施水环境治理系统工程。坚持全省水系治理“一张图”,建立流域空间管控体系,推动各流域水质稳定达标,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智慧转型,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深化“河湖长制”。三是构建水生态修复保护体系。持续推进重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水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的生态修复新模式,支持引导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让更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在科技小院里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马祥庆委员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省政协委员小组的发言:科技小院是指依托农林院校,建立在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小院在强农兴农中的重要作用,建议:一是加强科技小院平台建设。依托科技小院,为乡村振兴培养“头雁”人才,增建一批综合性小院,安排科学家和研究生驻点指导,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经营体制改革试点。二是创新科技小院协同管理。将科技小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纳入市县乡村振兴职能部门工作范畴,推动科技和教育协同助力。高校在科技小院集中的区域,探索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安全教育及学业管理等模式,发挥小院育人功能。三是完善科技小院评价体系。建立由科协牵头、高校和市县职能部门配合的联合评价机制。制定科技小院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与经费资助、表彰奖励、退出转型相挂钩,高校可出台师生评价和激励办法。四是健全持续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探索稳定持续的经费支持政策。成立科技小院发展基金,建立专项资金管理账户。支持地方政府将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项目,纳入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的乡村振兴基金。 推进我省贸易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温永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的发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完善服务“双循环”体制机制,是推动我省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数据共享,简化贸易管理。加大数字政府推进力度,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提高审批效率。借鉴“一码关联”做法,信息“最多采一次”,减轻企业和基层负担。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细化贸易服务。强化工程类项目政府招标公平竞争审查,合理设置资质要求和加分项目,对现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梳理自查,及时调整、充实相关政策,探索组建企业“服务管家”队伍。三是创新扶持激励政策,深化贸易支撑。深化实施培优扶强龙头企业行动计划,加大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探索推行国内交易市场使用信用证制度,鼓励企业开展内销业务票据再贴现等业务。四是构建法律援助体系,强化贸易保障。设立海外企业(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对目标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为企业及务工人员提供及时、专业、全面的法律援助。 加快推进闽澳中医药产业合作大有可为 张森华委员代表特邀(二)界的发言:近年来,国家全力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积极推动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大力发展中医药国际化产业。为深化闽澳全方位交流合作,建议进一步深化细化闽澳中医药产业合作,助力福建中医药走向世界。推动闽澳医疗机构建立中医医联体,联合打造数字化中医传承平台、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福建医疗机构和企业在澳门开办中医院等专科医疗机构。推动两地中医药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药质量控制等领域进行联合攻关。推动设立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支持两地建立中医药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一批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闽澳药企授权生产合作、种植生产协作。推动相关机构在横琴和澳门设立分中心,开展中药材国际交易。推动福建中成药、院内制剂及大健康产品落地澳门。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海外发展联盟,支持闽粤港澳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在海外建设中医药产业园。用好澳门中药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积极参与澳门“以医带药”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开展中医药典翻译及海外出版工作。 以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 蔡劲军委员代表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的发言: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为更好适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融合、绿色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议充分发挥民营企业重要作用,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实施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为此建议:一是全力抓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国际化“创新网络”,打造新产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工作平台。二是纵深转动能,加快打造数实融合体系。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组团式”带动数字化转型,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行智能制造顾问制度,推进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三是着力育集群,逐渐形成民营制造业规模效应。实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规划建设工业集聚带,建立各区域产业协同管理、招商、建设机制。四是抢先促融合,持续焕发民营制造业发展活力。建设闽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根据资源对接需求健全合作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品牌技术并购,提升创新能力和规模实力。 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广泛凝聚侨海力量 任义文委员代表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的发言: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为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凝聚侨海力量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议:激发华侨群体参与福建经济建设的内生动力。引导侨商争当“陈嘉庚式”企业家,鼓励侨资侨智流向经济发展薄弱区域和产业发展短板领域,引导侨资侨智向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高端产业项目聚集。引导侨团侨社发挥海外资讯丰富等资源优势,助力福建企业资本或产品“出海”,助力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布局。引进海内外产业“高精尖缺”人才。强化新侨培育,为海外高层次侨界人才赴闽创业就业提供平台和机会,打造福建引才高地。优化引才服务体系,发挥市场配置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以及工业园、产业园和科创园等加速器组团效应,对接海外人才来闽创业就业。充分用好老一辈华侨华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区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针对性地策划有重大影响的涉侨项目,讲好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侨故事,进一步激发海外侨胞对祖籍地的归属感,推动我省引进侨资侨智工作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助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黄惠玲委员代表经济界的发言:中共二十大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强调要“统筹运用好各类金融工具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就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提出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体系。由政府牵头聚合“政、产、学、研、金、服、用”数据资源,打造统一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常态化参与科技金融咨询、决策的工作制度,打造共享共用的科技项目库。二是进一步提升金融供给效能。创新科创评价体系,提供涵盖贷款、投行、资管、保险等金融服务,提供项目对接、需求撮合、顾问咨询等定制服务。三是进一步优化风险缓释机制。优化新型政银保融资担保模式,设立专属风险补偿“资金池”,优化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持续完善容错纠错、考核评价、问责免责等机制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撑。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把民生之本夯得更实 吴丽冰委员代表民进福建省委员会的发言: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为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建议:一是以就业优先为导向,推动稳产扩岗,做大就业容量。将“稳就业”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指标体系,增强各部门与就业政策的协同性。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推动惠企稳岗政策高效直达,增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二是以政策配套为基础,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就业环境。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发挥国有、规上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工资分配向关键、一线岗位倾斜。加强零工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灵活就业政务服务数字化,建立多层次新型职业伤害保险体制。三是以供需匹配为关键,关注重点群体,强化就业支持。接续办好“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优化择业期政策,加强困难群体援助帮扶。在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基础上,增设“招用奖励”和“岗位补贴”。 提高重大传染病重症救治能力呵护人民生命健康 胡志坚委员代表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的发言: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我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全省医疗资源,筑牢“疫苗围栏”,守住院感红线,扎实有力推进分级诊疗、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重大传染病重症救治能力,建议:一是加强医疗应急治理体系建设和资源储备。完善分级管理医疗应急体系,完善重症医学储备医护人员分批闭环方案,健全应急医疗资源配置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加强重症医疗救治和能力建设。加强医疗资源力量统筹配置和区域协同,推进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完善重症病例线下巡诊和线上会诊机制。三是加强重症救治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加大重症救治技能培训力度和人才培养规模,完善跨专科、跨地区人才应急调度机制。四是加强智慧赋能和大数字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互联网+预检分诊”平台,推动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工作,推动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五是加强中医药在传染病重症救治中的运用。组建省级传染病重症中医救治专家组,引导群众树立中医养生和防病的健康素养。 深化闽港科技创新合作助力高质量发展 陈晓津委员代表特邀(二)界的发言:闽港交流交往历史悠久,闽籍香港乡亲时刻心系家乡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创新科技是双方未来合作的重要方向。为此建议:一方面,充分用好香港教育科研能力。闽港两地就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研究相互协作,推动“企业-院校”“院校-院校”项目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技术攻坚。闽港两地分领域、分规模推动不同企业与科研院校进行接洽,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香港的教育科研能力更多惠及福建科技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发挥香港金融优势助力福建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推动香港天使、创投和私募基金与省内优质科创企业对接、对省内潜力企业投资,助力企业在国际化标准和竞争环境中茁壮成长。要围绕绿色金融,加强与香港有关机构的通力合作,助力省内企业到香港发行绿色境外债券,为绿色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要加强绿色金融专业服务合作,帮助省内企业在港获得国际级别的环境影响评估、绿色项目审查认证,为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夯实基础、提供助力。 对外讲好精彩的中国式现代化福建故事 曾祥辉委员代表新闻出版界的发言:福建国际传播基础良好,应把福建国际传播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推进、提升,以福建生动实践故事,映衬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建议:一是整合对外传播矩阵。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外宣主力军作用,构建自主可控传播渠道。鼓励支持记者编辑、智库学界、网红名嘴成为“媒体外交家”。高标准建设并用好“福通五洲”出境服务平台,加强对出国出境人员的省情知识、政策法规宣介。二是擦亮闽派文化名片。以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的影视出版演艺作品,提炼宣传闽人智慧、侨乡情缘,推进中外民间交流。推进两岸广播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国内外导演、制片人在国际传播领域聚集闽派选题。加强出口型文化产品的创作、译制、发行工作,重点扶持贴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微影视剧输出。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外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等合作,深化与境外华文媒体、“走出去”企业合作,组织跨境、跨界联合采访、影像交流活动。注重留学生群体的文化融入。支持《视听中国·福建时间》扩大覆盖面和播出量,提升海外公共传播能力。支持福建主流媒体竞标国际赛事、展会新闻中心建设与直播项目。 本版文字由福建日报记者林蔚、全幸雅、赖昊拓整理,图片由福建日报记者林熙摄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