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本报在《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中,聚焦“既要引进大项目,又要延伸产业链——龙头怎么昂起来?”话题,刊发了《龙头链条共舞时》的典型报道,很多读者和网友纷纷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传统新兴双轮驱动 长乐市经济贸易局局长郑金勇:下一步,长乐将加快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准入条件,强化规划引领、技术创新、布局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设立纺织、钢铁等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密切跟踪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动向。 强调专业化 罗源县农业局局长雷霹: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同样强调龙头引领、产业链延伸。罗源由专门的菌包生产专业化企业统一制种,与以往的农户自行制种相比大大降低感染率,成活率达90%以上。由专业的农户从事菌包种植、食用菌行业协会组织专业营销队伍。近年来,当地还新增废弃菌包回收利用环节,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把袖珍菇生产建设为生态经济循环产业链。 产业链循环“1+1>2” 连江县大官坂垦区管委会副主任兰金土: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着眼于抓龙头、铸链条。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为己内酰胺生产提供必需的氨气和氢气,可供应华电可门电厂用于设备脱硝及冷却。华电可门电厂的热电联动项目可为己内酰胺提供充足的热能。产业链内部循环带来“1+1>2”的效应,既实现环保减排,又将产业链上下游的附加值留在港区。 科技创新是生命线 长乐市长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永光:公司之所以成长为现代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是秘诀。长乐纺织产业发展到今天,已走过初期的粗放增长阶段,高度成熟的产业集群对龙头企业内在增长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心得是,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条生命线,龙头企业才能高高昂起。 |
东南网9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宗贵 王永珍) 专营体系,重心下沉聚焦小微金融 今年6月,兴业银行获央行批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成为全国三家符合定向降准条件的股份制银行之一。 这缘于兴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有力支持。2013年末,兴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216.3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81%;较年初增长939.63亿元,增量占当年全部新增贷款的69.68%——两项指标均符合并超过央行定向降准的标准。该行今年可少缴存款准备金约110亿元,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 “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从金融服务的主体而言,无论是企业数量上还是解决就业方面,小微企业都是主力军;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快趋势,促使商业银行加快转型,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重心下沉,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不断创新,推动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兴业银行副行长林章毅表示,作为唯一一家总部设在福建的全国性上市银行,上半年,该行省内新增小微企业客户近3500户,全省小微企业客户达5.23万户。 福建神画时代数码动画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后,一直租用福州软件园厂房,且地点分散,十分不便。去年,福州软件园动漫二期建成,企业想买楼,但手头资金紧,一时无措。兴业银行得悉后,为神画时代办理了按揭成数为七成的10年期按揭贷款2300万元,助其买下两幢6000多平方米的研发楼。同时,兴业银行追加配套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及国内信用证等业务品种,以满足神画时代的日常资金需求。 福州软件园里大多是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后,纷纷变租房为买楼,但因尚未取得产权证,不能抵押贷款。对此,兴业银行福州分行小企业部专门设计了工业厂房按揭贷款,由软件基地管委会提供阶段性担保,共为6家企业发放贷款8450万元。 专门的政策、专门的队伍,服务专门的群体,是兴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新举措。 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参差不齐,发展不稳定,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做好小微业务,既要摸准小微业务规律,又要识别管理业务风险。伴随着客户重心下沉,兴业银行小微金融专业化改革今年全面提速—— 组织体系做加法。在全行建成服务小微企业的专业化组织体系、服务团队及相关机制。截至6月底,共成立超过300支小企业专营团队,为区域小微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业务流程做减法。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强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实质性审查,既更好地把控风险,又简化贷款申请手续、降低授信准入门槛。通过“信贷工厂”集中征信与审查,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的流程化操作和工厂化运作,缩短贷款审批时间。 同时,改变零敲碎打式的低效率散单作业,对区域小企业客群、特色行业集群、优势产业群开展集群式批量化作业,有效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专属产品,服务升级解“两高一难” 厦门某工贸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以房产抵押向兴业银行申请了一笔300万元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按规定,贷款到期,续贷须先还贷。但公司的资金都投入到生产中,抽不出来。去年10月,兴业银行创新推出“连连贷”,贷款到期后无须先还款,就顺延一年,解决了这家公司的难题。 至今年6月末,“连连贷”已陆续在福州、厦门、泉州、龙岩、三明落地,共有68家小微企业受益。 “放款与还款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大幅降低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减少企业贷款违约风险。”兴业银行小企业部总经理李泰顺表示。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风险高、成本高、担保难,直接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去年以来,兴业银行推出一系列小微企业专属信贷产品,从不同角度破解“两高一难”。 针对小微企业差异化经营特征和“短、频、急”的融资需求,设计推出便捷高效的“易速贷”,打破了传统的银行信贷评审模式,创新性地采用标准化计分卡的方式,对小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风险实质状况进行评估打分,简化贷款手续,大幅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易速贷”自去年9月推出至今年6月末,我省共有569户小微企业受益,贷款金额合计17.42亿元。 今年初,兴业银行大胆探索“平台金融”模式,推出免担保的“交易贷”,即依托网络平台,充分掌握小微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信用记录等数据,并进行专业分析,全面了解小微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以此作为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分与合理资金需求的判断依据。目前,“交易贷”已在龙岩成功落地。 专门服务,“芝麻开花”伴企业成长 “8月,我们启动了新三板上市计划,力争明年在新三板挂牌。”安思通(厦门)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佳枝告诉记者,有了“兴业芝麻开花”助力,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至8月销售额同比增长50%以上。 安思通2010年引入香港一家知名制动器公司合资,研发能力迅速提升,订单纷至沓来,流动资金顿时紧张。关键时刻,兴业银行及时给予500万元的授信金额,保障企业顺利拓展市场。今年,兴业银行不但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将授信金额提升至600万元,还积极引导企业冲刺新三板,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早在2010年,兴业银行便推出“芝麻开花”中小企业成长上市计划,综合应用金融服务工具,根据企业在初创、成长、成熟三个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相适应的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截至6月末,“兴业芝麻开花”全国入池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我省企业259家。 一些具备潜力的小微企业迅速裂变,成为行业佼佼者。截至7月底,泉州市入池企业累计101家,已有5家拟上市企业与券商签约辅导,7家准备挂牌新三板,15家具有引入外部机构投资等资本运作需求。 “芝麻开花”使银行由针对小微企业发展某一阶段的服务,转为针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链式”服务,能够在对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真实了解的基础上合理授信,有效控制风险。 今年,兴业银行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百千万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计划到2016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100个小微企业重点作业区域,建立1000个小微企业重点集群,每年新增扶持1万家小微企业重点信用客户,并推动小微金融以量变促质变。 □记者手记 用心了,就会有办法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银行有苦衷,因为不少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资金流向不明,再加上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些关键信息无法共享。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风险高、成本高、担保难,让银行颇为踌躇:贷吧,可解人家的燃眉之急,但风险是明摆着的;不贷吧,一些小微企业很可能因此倒闭,银行也受指责。 难归难,总得想办法解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努力。在对小微企业放贷这件事上,银行怎么发挥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事关政策执行效果和企业命运。这跟银行的专业服务水平有关,也跟银行的用心程度有关。 兴业银行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上,颇为用心。因其用心,他们下功夫研究小微企业成长过程及特点;因其用心,他们从专业的角度,探寻服务小微企业这项业务的规律,识别风险,想方设法予以管控,给予合理放贷。为此,他们设立专门机构、专门团队及专门机制等,建立完整的业务管理体系,根据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而量身订制,推出“易速贷”、“连连贷”、“交易贷”等金融产品,同时预设风险点及管控办法。这些措施让一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加速成长,银行也从中受益。 用心源于责任。我省小微企业呈满天星之状,为其排忧解难,既是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拿出积极主动的态度,用心去想去做,辅以专业的服务手段,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是相关各方尤其是金融机构应做能做的,也相信能做到、做好。 |
福建日报报道引发游子乡愁 在京乡贤建言“百姓富生态美”建设 东南网9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我祖籍连江,在南平出生长大,17岁进京上学,然后留京工作,可谓少小离家。现在乡愁更浓,每年都回去走走看看,看到福建的变化很是兴奋。今天来参加座谈会,也很激动。”8月30日晚,中央国家机关和在京互联网企业的10余位闽籍乡贤聚在一起,讨论福建日报“百姓富生态美”系列报道,分享感受,建言献策,出差刚回来就赶来参加座谈会的陈向红女士的一席话,勾起了大家浓浓的乡愁和亲情。 福建的建设发展,一直牵动着在京游子的心。年初,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分乡贤自发组建“关注福建发展&家乡情·正能量”微信群,讨论家乡变化,畅叙乡愁。本报近期推出的《百姓富 生态美 若干个怎么办》系列报道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积极参与,为家乡建言献策。 在当日的座谈会上,各位乡贤表示,福建省委将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作为奋斗目标,与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一脉相承。中央确定福建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福建带来了黄金机遇期,每位在京游子都有责任助力家乡再腾飞,有义务做美丽福建的传播者、福建精神的传承者和生态福建的践行者。围绕“怎么办”,乡贤们分别谈了自己“怎么看”,就农村养老、土地开发、质量福建、福建文化与福建精神等展开了讨论,提出建议意见。 据悉,接下来还会举办一场范围更广的在京闽籍乡贤座谈会,收集更多的好意见好建议。 |
创新机制,购买、保护重点生态区位林,从“把山当田耕”到“把山当园养”,为生态旅游和健康产业积蓄资本 “森林永安”的双赢之道 东南网9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苏小芳 魏兴谷 杨敏) 许多到天宝岩的人,都会忍不住深吸一口清新空气,再为这里的好生态点赞。 古树高耸入云,杜鹃美丽烂漫,405种动物、1512种植物在此安家——这个16.5万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自然赐予永安人的厚礼。 而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下,永安人要再造一个天宝岩。 这一构想,源于一个追问之下的一项制度创新。 破题:成立一会一基金 分山到户,山农靠山吃山,难免要砍树;但保护生态,却要护山养山,尽量不砍树。——这,似乎是一对矛盾。 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永安如何深化林改,实现林农收益、生态效益双赢? 破题,就要创新。 在建设“森林永安”的总目标下,永安通过购买和保护重点生态区位林,力争用10年时间减少砍伐20万亩。这,相当于再造一个天宝岩。 “这一制度创新的要义在于,由‘砍树—种树—再砍树’的传统林业生产模式向‘少砍树—不砍树—育大树’转变,逐步实现‘把山当田耕’到‘把山当园养’的升级,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应。”永安市委书记黄建平说。 购买重点生态区位林,怎么买?钱从哪里来? 去年12月25日,永安市召开“森林永安”建设动员大会,同时,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设立生态文明专项基金。 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是非营利公益组织,负责发动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永安市委副书记陈胜智出任理事长。 协会重点做三件事。一是购买重点生态区位林,每年买1万亩,10年买10万亩,再以其他方式保护10万亩;二是改造林分质量;三是做好森林管护。资金来自专项基金。 按照“有偿自愿、公开透明、收支平衡”的原则,协会制定年度购买计划,逐年购买重点生态区位林。林木被购买后,林地承包经营权仍属于林农,但林木由专业队伍统一管护,确保一个轮伐期(20年)不砍,以减少采伐、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 入题:算好三笔账 动员会后,永安市民和热心企业纷纷加入志愿者行列,出钱出力。 从广东来到永安的竹产业研究院院长江敬艳捐了1万元,是个人认捐第一人。“永安的绿充满活力,郁郁葱葱。我们享受了好生态,也该有所回馈。”他说,“作为新永安人,我很乐意为永安生态建设出一份力。” 目前,志愿者协会吸纳了近800名志愿者,捐赠单位达257家,生态文明专项基金募集到3200多万元资金。其中,社会募捐1724万元,林业部门筹集500万元,市政府拨出1000万元专款。 燕西街道霞岭村村民范纯标,第一个与志愿者协会签订林木转让合同,他家的74亩林地成为协会购买的第一块重点区位商品林。 范纯标算了一笔账。他家的林地处于限制采伐的重点生态区,可采林木卖的钱还不够支付修集材道、人工、运输的费用;协会购买林木的评估价是20.6665万元,显然更划算。 黄建平也算了一笔账。近10年来,永安累计采伐林地约44万亩,每亩收益按2000元计算,总收益不到9亿元,分到每个农民,人均不到5000元,再摊到每年才四五百元。相比之下,由协会购买,农民的收益更多。 黄建平还算了一笔“生态账”。根据专家测算,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最多不到2000元,但它每年创造的综合生态价值,如生产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高达120多万元。 “10年保住20万亩森林,形成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健康产业,将为永安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竞争力。”黄建平说,这是“森林永安”更长远的谋划。 目前,已有71户林农在协会登记,意向转让商品林15122亩;志愿者协会已投入826万元,向26户林农购买了2510亩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 购买之后,是更重要的保护。 永安已成立森林巡防大队。这支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的专业化队伍,负责购买林的防火、防盗、防虫、防侵占等,目前成员有156人。 生态文明志愿者协会亦担有保护和改造购买林之责,对没有必要改造的林地实行封山育林,让林木自然生长;对重点区位林中的针叶林,进行适当的抚育性采伐,再套种珍贵化、色彩化的阔叶林,提升生态功能。到一定阶段后,除抚育性采伐外,将不再有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营性采伐,林业发展由侧重生产向侧重生态保护转变。
|
矿产采选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明显下降,但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矿山重披绿装 大田:矿业大县再现秀美山川
8月20日,在大田县建设镇建爱村贵竹林矿区生态休闲公园内,村民在游玩。本报记者林辉摄 东南网9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研 单志强 通讯员 张知松) 破碎光秃的山体,粉尘弥漫的天空,这是过去人们对矿区的印象。“山变绿了,城变美了!”这是近年来,许多阔别大田的人重返这个矿业大县时发出的赞叹。 大田有“闽中宝库”之称,煤、铁、石灰石等储量丰富,其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度让当地干群引以为豪。然而,过去长期无序的开发,造成林地锐减,污水横流,被列为全省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 大田痛下决心给伤痕累累的土地“动手术”:清理无证开采,严格规范开采行为,每个采矿企业都要制订水土保持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将不予通过年审,甚至吊销采矿许可证。还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对破坏生态的行为予以打击。 边开采边治理,谁破坏谁治理。8月20日,记者来到太华镇的山贵崎煤矿。矿地边坡和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水塘中,成群的鸭子在嬉戏。“从矿井抽上来的水,经三级沉淀,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养鱼养鸭不成问题。”矿山负责人陈新楼说,脚下这片矿山曾是煤矸石堆场,企业已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生态修复。 废矿正在“重生”。在太华镇汤泉村的一片富硒玉米示范种植基地,长势喜人的玉米收获在即。一年前这里还是汤泉铁矿的废矿区,如今被改造成占地200多亩的良田。在建设镇贵竹林废矿区,山体已披绿,矿区变公园,成为村民游玩健身的好去处。镇党委书记茅有温说:“这个废矿区硫含量高,有些树难成活,我们多次请来专家指导。矿山生态修复,我们虽经验不足,但全力以赴。” 近两年来,大田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25万亩,矿山将逐步修复成工业园、公园、庄园、田园。 开采的步伐慢下来了。去年全县煤产量约120万吨,远低于核定产量。“我们将更注重提高矿产的综合利用率,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在拉长产业链中要效益。由于机械等高科技产业成为发展的新引擎,矿产采选业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已从早期的75%下降到目前的28%左右。”县矿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魏祥强说。 森林覆盖率快速回升。3年来,大田新造林近40万亩,同时在重点地区封山护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多增加到如今的75.5%。 “既要留下政绩,更要留下资源。经济发展须从依靠资源向依靠科技转型。当然,这会有阵痛,如去年大田虽蝉联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排名却后移了。但随着转型的深入,全县经济势必反弹、上扬,这样的回升将是长久的、永续的。”大田县委书记汤俊生说。 今年1至7月,大田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3.16亿元,同比增长14%。 记者手记>>> 重潜绩,方有好显绩 大量开采矿产,来钱快,GDP好看,这是显绩;生态保护,投入大,见效慢,甚至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但赢得民心,这是潜绩。 为官一任,该有怎样的政绩?显然,要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 重显绩,轻潜绩,曾给大田带来沉痛的教训。无序的矿产资源开发,粗放式生产,虽也能给当地财政带来丰厚的收入,但使山川满目疮痍,空气污浊不堪,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环境恶化。如此“显绩”从某种意义来说成了“劣绩”,这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从中央到地方,认识高度统一,逐步改变了各地唯GDP为上的传统观念。由此,大田下定决心,修复生态环境,实现转型发展。 转型难免会带来阵痛。财税收入增长会有阶段性下滑,修复生态系统的投入却很大。转型发展也要切实找准路子,还要做好部分企业主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一切,都需要勇气、魄力和智慧,而见效,也许要在若干年之后。 但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改革没退路。多年来,大田持之以恒地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投入大笔资金,让矿山复绿,并逐步让经济发展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体现了发展观、政绩观的转变——发展不再重眼前、轻长远,不再重立竿见影、轻循序渐进,不再为一时的政绩竭泽而渔。 “功成不必在我”,但干事在我。美好的未来需要今天努力地干事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大田在转型发展中的积极探索是可贵的,不少措施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也许,很多工作还只是潜绩,但只有积累足够多的潜绩,才会有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显绩。 我傍上了一个好邻居 东南网9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 张知松) “只要天气好,傍晚这里天天都会来不少人。”8月27日,大田县建设镇建忠村村民陈生怀带笔者来到自家屋后公园,谈笑间幸福写在脸上。 不过,两年前,他对屋后这片山地还是满怀怨气。原来,这里叫贵竹林矿区,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采铁矿以来,遭遇过量无序开采,运走了矿石,留下满目疮痍的山体,陈生怀与周边邻居最担心的就是下大雨。 “因为缺少植被,一碰上大雨天,泥沙俱下,山脚下20多亩水田就得遭淹,水沟堵塞,河水变浑,道路被毁,弄得房前屋后满是黄泥,苦不堪言。”说起往事,他不住地摇头。 自开矿以来,村民与矿区之间没少闹矛盾。后来,经有关部门协调,矿区企业一度边开采边治理,还挖了排水沟,种上一些树,但因矿区硫等矿物质成分高,废矿土质差,土层薄,栽下的植物难以成活,治理成效不明显,水土流失现象并未彻底改观。 3年前,矿区停止开采,成了一个废矿。 2012年6月,当地政府多番筹措资金,贵竹林矿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一期治理工程面积200亩,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通过建设弃土弃渣回填、截水沟等工程,辅以土地平整、种植树草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矿区水土流失难题。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矿区周边景点一并绿化,还配备了休闲设施。 201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从村道到矿区连成一道风景线,沉寂的贵竹林矿区热闹起来。不只是建忠村村民,周边几个村的男女老少也经常到这里休闲、锻炼。“镇里不少干部也喜欢下班后到贵竹林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建设镇党委书记茅有温说。 行走在贵竹林公园,陈生怀当起了向导,不停地给身边的人介绍他眼中的美景:爬坡栈道坡度平缓,适合老人孩子锻炼;行走于公园各处,可以欣赏花草树木;公园核心区有个3000平方米的广场,顺着广场栈道绕行一圈,满眼绿意;站在公园边,极目远眺,如诗如画的村庄尽收眼底…… “以前,这里空气中硫的成分高,气味难闻;治理后,绿树成荫,空气中有股甜甜的味道。大伙的抱怨少了,开始庆幸傍上了一个‘好邻居’。”陈生怀笑着说,以前觉得背靠贵竹林是祸,如今却觉得是份福气了。 |
种粮大户罗嗣忠(前)和同伴为单季晚稻喷洒农药。张正松刘辉 摄 东南网8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通讯员 王柳珍) 今夏刚开秤收粮,1987年出生的罗嗣忠带领一群90后组团种粮的事就在镇里传开了。“小伙子了不起,能带着一群年轻人一起种这么多地。”建阳市麻沙镇的老乡都夸罗嗣忠。 8月4日,麻沙镇江坝村弓源自然村,顶着烈日,罗嗣忠忙着溶田,而90后小伙子杨代威和陈文厚则在莒口粮食收储站,将刚烘干的早稻卖了出去。早稻收购已近尾声,罗嗣忠、杨代威他们一共卖了11.5万公斤。 80后罗嗣忠、梁建和90后杨代威、陈文厚、梁小文、徐超,原本都生得白白净净。现在,他们整天在田间地头奔忙,走到哪里裤腿都是卷起的,手臂稍微一弯就隆起肉疙瘩,皮肤也黑了,成为农家里手。 长时间以来,村里的种地主力是60岁以上的老人,田间地头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当地人起初也不看好他们。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去年8月罗嗣忠他们决定组团种地,购买两台烘干机,收购了50多万公斤稻谷,纯收入10多万元。 其实,在打定主意种田之前,罗嗣忠在15岁那年首先考虑的是外出闯荡,上北京做面条,搞机械操作和维修,一个月也曾赚过5000块,这么一出去就是6年。后来,父母年纪大了,家里要有人照顾,他就回家了。 回乡帮父亲种地后,罗嗣忠看到了机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很多土地闲置。 “散户种地几乎不赚钱,打工赚得更多,所以种田的逐年少了。”建阳市农业局工作人员说。因为连续两年抛荒会被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少农户就勉强种地,通常能种两季水稻的田只种一季,且产量不高。 罗嗣忠想,如果把大家不愿种的田集中起来,产生规模效应,就能赚钱。于是,去年小试牛刀后,今年1月,他和同伴们共同出资10多万元,成立众人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10多台套农机,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营业务,流转土地1000多亩,迅速发展了120多户农户。 “政策非常好。就说农机补贴,10多台套设备,就有十几万元;土地流转示范片也有相应补助。这让我们不仅种地挣钱,即便专做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每亩也能挣个300块。”罗嗣忠的经济账算得清。 他说,今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比去年高3元,加上直补12元,50公斤早稻最少能卖147元。他又算了一笔账:11.5万公斤早稻收入约33.81万元;下半年打算增加3台烘干机,今年可收购300多万公斤稻谷,纯利润能有60多万元。 “我们正向建阳市团委申报YBC青年创业项目,如果获批,既有创业款,也有导师指导,务农更有奔头了。” “农民,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来自未来的农业,颠覆一切!”罗嗣忠的案头上,大大的两行字特别醒目。 |
政策真给力 种田也风流 建阳涌现返乡接班的“农二代”群体 东南网8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通讯员 王柳珍)8月初以来,早稻进入收购高峰。刚大学毕业的建阳90后曾信仪,没进城找工作,而是回到父亲的家庭农场,担纲财会与产品推销事务。在建阳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只剩“386199部队”的现状正在改变,一批80后、90后“农二代”回到农村,正以更高的学历、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广的视野和更强的市场意识,改变着农村农业的面貌。 “许多‘农二代’回村,说明农业吸引力强了。这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对农业的科技、资金和政策扶持,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村留人的治本之路。”建阳市委书记袁仁旺说。 科技改变了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种田告别了又脏又累的印记。 1985年出生的曾信达,过去在外地打工。2008年,他回到潭城街道回瑶村当起职业农民,成为专业的农机操作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和叔叔曾雄香一起,在家庭农场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科学种地。“使用农业机械,几乎可以做到穿皮鞋种地了。”他说。 1987年出生的涂章峰,在浙江开办过外贸服装厂。2011年,他回到老家建阳崇雒乡做起“农二代”。他父亲利用废弃的茶枝茶梗种出灵芝,成为目前市场上唯一含有茶多酚的灵芝产品。“今年,预计茶树灵芝干品的产量会超过8吨,我们希望至少一半做成泡袋装的灵芝片,把茶树灵芝打造成建阳农业的第一名片。”小涂对产品推广有更远的想法。 近年来,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建阳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广“五新”;申请“建阳桔柚”“建阳白茶”“小湖杨梅”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着力打造品牌农业。 今年4月,我省首家农机专业市场武夷农机大市场在建阳开业,集农机销售、维护、仓储、物流、培训、购机补贴于一体,提供农机一站式服务。如今,建阳市的省部级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全省最多,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名列全省前茅。 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需大量资金。建阳统筹各级扶农资金,今年上半年,市农业局已发放扶农资金5000余万元。 为缓解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资金压力,建阳在全省率先出台《家庭农场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利率优惠。目前,已发放贷款近700万元。 政策真给力,种田也风流,农业在建阳成为香馍馍,“农二代”接班正在兴起。目前,建阳44个家庭农场中,都有80后的身影,1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家理事长是80后。
|
8月22日,本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既要惜地如金,又要腾地造绿——‘城在林中’如何逐步实现?”话题,报道了莆田以保护利用荔枝林带为抓手推动绿化及园林建设的典型做法,很多读者和网友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 莆田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主任柯金国: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要保留不同区域在形态和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别,既要具备城市功能,也要突出田园风光。莆田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提出以“田园风光、都市生活”为主线,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城乡建设融入大自然,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一张图”空间管理平台;划定市域基本生态控制线,优先控制城市“不可建设用地”,构建通海达山、和谐安全、全域一体的城乡生态安全格局。 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瓶颈 莆田市住建局局长林天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无法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今年,莆田成功发行首支11亿元国投债后,以城投公司为主体,整合经营性净资产112亿元,发行规模23亿元城投债,已获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批准发行。同时,市政府与中国银行达成协议,以债券总规模50%额度给莆田14亿元搭桥融资,这个融资模式是全省首创无抵押、免担保贷款。传统的BT融资模式,存在捆绑土地瓶颈、政府收益受挫、工期和工程质量无法保障等问题,莆田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已成功与核工业华东建设集团合作,在莆田成立中核福建合资公司,借助央企优势为莆田项目融资。莆田还积极与证券、银行部门联络协商,把政府性项目打包成可交易的资管产品。 城区土地要充分利用 莆田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刘佳静:如何充分利用城区有限土地做好美化绿化?要积极拓展绿化空间,对城市边角地、弃置地全部实施绿化,结合市政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墙体、屋面、阳台、桥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立体空间绿化。要均衡城市绿地分布,结合旧城改造,通过拆迁建绿、拆违还绿、破硬增绿、增设花架花钵等形式,加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绿化薄弱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此外,要推广节约型园林绿化,并做好树种研究。 有序安排各个功能区 莆田市规划局总工程师郭凤来:未来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非常有限,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日趋紧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序安排和引导各功能区布局。莆田城市“绿心”区是生态环境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要通过功能优化提升及生态严格控制等措施,使之成为保障生态安全、体现地域特色以及供居民休闲娱乐等的多功能区域。(福建日报) |
从“草根工业”到千亿集群,长乐纺织业的成长奥秘是什么? 东南网8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段金柱 摄)发展区域经济,引进、培育大项目至关重要。然而,如何避免这些大项目成为“孤零零的土豆”?这需要在抓龙头的同时,延伸产业链,串珠成链,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格局。 正是牢牢锁定这一路径,长乐市纺织产业由昔日的“草根工业”,一步步成长,锻造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都不多见的千亿产业集群。 龙头起,产业兴 国产经编机领跑者鑫港纺机公司,就是长乐纺织业成长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今年6月,鑫港纺机自主研发的XGHM43/1全电脑多梳栉高速提花经编机,成为全球首台每分钟转速突破1000转的提花经编机。在花边及经编行业,经编机的转速就是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站在纺织产业的上游,鑫港纺机每达到1个亿的产值,就可带动下游花边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鑫港纺机此次不仅再赢得自己的一片“蓝海”,也将惠及下游花边及经编企业。 更具意味的是,七八年前,鑫港纺机董事长郑依福、总经理郑春华父子俩并未涉足纺机制造。那时,他们已在花边生产上摸爬滚打20多年,拥有航港针织等企业。 那他们为什么要挺进产业链上游?答案是——打破纺机国际垄断,掌握产业话语权。 长乐是中国最大的经编产业基地,但长期受制于德国设备的绝对垄断。个中滋味,郑依福至今记忆犹新:“价格贵,一台要1000多万元;交货期长,要一年多;机器坏了请他们修,非常麻烦。” 2000年,航港公司花了近100万元买了两台德国卡尔迈耶的二手设备,很容易坏。求助卡尔迈耶,对方开出的费用高得离谱。郑依福来劲了,自己动手修,居然成功了。这让他不由动心:为什么不自己造?于是,他带领技术团队不断地拆、修、装。2004年底,这两台旧设备被改装成带电脑贾卡的经编机。接着,就有了国内首家专门生产提花经编机的鑫港纺机。 2005年,鑫港纺机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产品面世;2012年,鑫港研发的XGHM43/1提花经编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鑫港的产品迫使进口设备价格下降50%以上,国内花边、经编等产业成本拉低,水平提升。在长乐,每年提花经编机的需求量在400台以上,过去买不起进口设备的经编企业,可以买到鑫港生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经编机,效率大升。 龙头带动,大大拓展了中下游产业空间。长乐现有近千家经编(含花边)企业,其中较具规模的有300多家,年产值逾200亿元,经编产品占全国的3/5,花边产品则占70%以上。 链条舞,龙头昂 如果说,鑫港纺机书写的是龙头带动产业链的力作,那么,力恒锦纶和金纶高纤诠释的,则是龙头因产业链舞动而昂起的精彩。 正如力恒锦纶副总经理陈立军所言:“上下游企业齐备,才能解决后顾之忧。”产业链的推动效益,在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得到生动彰显。 力恒锦纶,是国内锦纶6(锦纶中的主要产品)纺丝行业的龙头企业。在长乐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力恒锦纶瞄准锦纶6产业链上游的己内酰胺、甲苯生产,下游的加弹、经编织造、染整等加工环节,正加快推进长乐恒申合纤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锦纶6聚合切片、纺丝等综合化纤产业基地及原材料供应基地,可提供纺织产品上 下游整体配套生产方案。面对上游原料己内酰胺的大量市场需求,力恒锦纶去年还与全球顶尖的己内酰胺生产商荷兰皇家帝斯曼公司合作,在连江投资400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预计2015年底投产,届时将改变我国己内酰胺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一个产业持续健康成长,有赖于完备的产业链和龙头企业的良性共振。长乐纺织业首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金纶高纤公司,产量在省内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居前,但长乐本土化纤企业就消化了它近70%的产品。“他们买去后再做涤纶产品,市场紧俏时,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金纶高纤董事长郑宝佑说。 长乐纺织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陈木珠表示,像金纶这样龙头企业的存在,使下游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原料,降低了下游企业的物流、仓储成本;而下游企业发展壮大,对原料需求增大,又推动金纶扩大产能。 在龙头企业的有力引领下,企业间协同发展,产业链快速延伸,形成微观企业与中观产业的良好互动。这,正是当年的“草根工业”成长为今日千亿产业集群的奥秘所在。2013年,长乐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744.5亿元,其中纺织行业完成1154亿元。 好经验,可复制 不只是纺织业,龙头引领、链条延伸的经验,正在长乐多个产业中复制。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长乐同样瞄准又好又大的项目,着力推动产业链形成、延伸。 今年省发改委公布的省级百个制造业跟踪推进龙头项目中,长乐有10个项目上榜,福建雪人高效节能压缩机组制造项目是其中之一。从2000年长乐本土的一间小工厂做起,福建雪人股份现在已是中国最大的制冰设备及制冰系统生产商和供应商,技术水平居全球前二、国内第一,是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冰机工作组所在单位和全国制冷标准技术委员会制冰机标准制订单位。雪人股份副总经理林长龙说:“为把企业培育成产业龙头,政府在政策服务、技术奖励、推动上市等方面对我们多有扶持。”在雪人股份的带动下,钢材供应、零部件装配和物流等一批上下游企业得到发展,机械制造产业链日渐完备。 在龙头企业及优势产业链的拉动下,今年上半年,长乐经济亮点频现,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10项指标序时进度均实现双过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规模效应初显。 长乐力恒锦纶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 |
厦门翔安区退耕退养农渔民在新店转产就业基地上班。 东南网8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世雄 蒙少祥 通讯员 林瑞声 蔡江沈)因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需要,部分海域退养了,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大海,渔民出路何在?原来从事海上养殖的许秀枝这样回答:“在家门口就业,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既可照顾家庭,又可增加收入。” 许秀枝家在厦门翔安区新店镇欧厝社区,当地征海后,她经免费培训,到天之娇皮革制品公司上班,保底工资2000元。 天之娇公司在新店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里。7月25日,这个厦门最大的转产就业基地投用,许秀枝等43名当地农渔民成为首批工人。目前入驻基地的两家公司近期还要招收附近农渔民450名。 在大嶝街道,也有一个这样的基地,已入驻5家企业,可提供50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1000多人在家灵活就业。 为助力厦门滨海城市大空间构架的形成,翔安建区10年,征地10多万亩,海域退养约14万亩;退耕退养农渔民达21.3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80%。 去年,翔安被厦门确定为退耕退养农渔民转产就业首个试点,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年满50周岁、不足60周岁的退耕退养农渔民每月发放保障性就业补贴;推动主动就业,提供免费岗位培训,至今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00多期,举办80场招聘会,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 同时,翔安从经营场所、融资、审批、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渔民自主创业。区政府开发的市场、店面等,优先照顾农渔民承包、承租,属于自用的,3年内享受20%-40%的租金优惠;区政府安排创业帮扶资金,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经营上有困难的创业者,由区政府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贴息贷款…… 新店镇溪尾村张月华家的土地和海域被征后,她办起了翔安第一个家政服务公司。如今,公司已有50多名员工。她收:“我要带动更多姐妹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引导一个人创业,带动一群人就业。退耕退养农渔民在翔安南街、新兴街、厦大学生街等处创业的有817户,带动就业1740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托海洋资源,翔安推出大小嶝海岛一日游,备受游客青睐。游客到大嶝肉眼看金门、购买台湾特色商品的同时,还能尽享海鲜大餐。大小嶝之间,退养渔民开设的家庭旅馆已有近百家。 为进一步完善滨海旅游配套,去年,翔安区强力推动的大嶝海鲜美食城开业,许多退养渔民入驻开设海鲜馆。美食城项目,让500多名退养渔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再就业。 去年,翔安共转移农渔民7298人,今年前7个月转产就业4479人。区委书记陈永裕表示,每年要确保转产就业7000人以上,3年内基本实现平均每户有1人、力争2人充分就业。 退养渔民邱才能的诗意生活 他家世代是渔民。他跑过船,海域整治后,他转为经营旅游小店,生意红火。 闲暇之余,他喜欢写诗,算得上当地小有名气的草根诗人。 厦门小嶝岛渔民邱才能退养之后,和妻子一起创办了金龙餐馆、聚集友客栈,过上了诗意生活。这位渔民诗人的创业故事,同样生动。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毕业后,邱才能当了渔民。“渔民下海捕鱼,靠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对海上生活乐观。 厦门新机场选址大小嶝之间,海域退养快速推进。他意识到,“靠海吃饭”非长久之计,便决定另创一番事业。妻子烧得一手好菜,他有了开餐馆的念头,他认准小嶝岛未来的旅游业一定大有可为。 金龙餐馆就这样开张了。 小嶝岛游客日益增多,邱才能又想起了做导游,既能挣导游费,还能将游客带回自家的餐馆消费。去年,他买了辆电瓶车,一边带游客环游小嶝岛,一边用自己创作的打油诗介绍小嶝岛的历史和故事。 他想扩大规模,就申请了政府贴息的10万元贷款。“政府还请来专家免费上课,我学了很多财务、法律知识。” 参加免费创业培训后,他又开办了拥有16间客房的聚集友客栈。许多游客说,客栈卫生、舒适,不亚于星级酒店。 邱才能敢大胆创业,还因为家里老人养老无忧。“我的父母都已贷款参加养老保险。他们每月有700多元养老金,200元作为生活费,其余用来还款,这等于我们没出一分钱。”他说。 在翔安,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人员,若一次性缴纳15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困难,可申请贷款,区国企担保,政府贴息。 现在,邱才能一家过得惬意。他还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创业达人”宣讲团,到沿海巡回宣讲,鼓励渔民兄弟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 去年,翔安区规定,企业新聘1名“4050”翔安户籍劳动者且符合条件的,财政按400元/人的标准给予用工奖励。邱才能目前聘有20多名员工,全是40岁至60岁的就业困难群体。 |
山水荔城深呼吸 莆田以保护利用荔枝林带为抓手推动绿化及园林建设
荔林水乡,城在林中。 陈荣富 蔡昊 摄 东南网8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产业发展要用地,公共设施要用地,城市人多地少,如何做到既惜地如金,又腾地造绿?林绕河转,城在林中——莆田以保护、利用荔枝林带为抓手的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模式,提供了一个示范。 近日,记者在莆田城区赤溪至下店路的四中荔枝林景观带施工现场看到,工人正在拆迁改造河道西侧的旧厂房。国庆节前,这里将成为生态式临水休闲区。 这条名为“荔园诗韵”的景观带,长1.4公里,以展示杜牧、白居易、苏东坡、蔡襄等历代名人描绘荔枝的诗词、书法为特色,另设滨水休闲平台、生态餐厅、休闲栈道等配套设施,文化氛围浓郁。 莆田古时因荔树满城而得“荔城”之名,中心城区至今保留6万亩荔树。除“荔园诗韵”外,莆田中心城区北洋水系荔枝林景观带还有“荔波叠翠”“荔海融春”“荔水溢香”“荔林听风”等11条,总长23.5公里。加上已建成开放的绶溪公园一期、二期荔林绿道,依内河流向打造的荔枝林景观带总长达30公里。 按“荔枝林带重点保护,高楼大厦点缀其中,河道两侧点状开发,新区建设连片繁荣”的思路,莆田以保护、利用荔枝林带为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绿化及园林建设,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莆田市委副书记赖军说,在编制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中,莆田就凸显组团式的城市架构和田园化的空间格局,严格规划保护78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绿心”;利用莆田城区特有的山体、水网和荔林等自然生态条件,腾出山边、水边、路边和街头巷尾等节点造绿。目前,依山而建的5个环城公园已动工,“环绿都市”山体防护绿地体系正在形成;建设河道景观工程和荔枝林带绿道,凸显水清岸绿的“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绿随路走的中心城区12条示范街人行道和4条大道特色景观带,造绿工程接近尾声…… “有效保护和利用6万亩荔枝树,为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了示范。”赖军说,中心城区荔枝林带建设可新增绿地约14.5万平方米,新增公园面积18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有6公里绿道单侧贯通。 “各项目正加紧施工,力争年底全线贯通。”莆田市城市园林服务公司负责人说,“我们通过绿道结合新建景观桥,把区域公共空间有机串联起来,既保留各段河道荔枝林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又可拓宽景观带的休闲空间。” 西天尾镇北大村前的荔枝林带,已被打造成“荔水溢香”公园。“截污清淤后,河水变清,岸边的荔枝不长虫了,划着小船就能摘到垂在河边的荔枝。”常在这里散步的姚大伯说。 不卖林地卖空气 东南网8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傍晚,莆田城北的绶溪公园热闹起来,许多人在此散步、运动、垂钓、游玩。 绶溪公园面积189.44公顷,是莆田市也是我省中心城区最大的绿地公园。经一年多的打造,绶溪西侧一、二期项目5.1公里的荔枝林绿道已贯通,原有的荔枝林和植被,新铺设的慢行绿道,与沿线的小桥、流水、驿道等连接,形成一道独具荔林水乡特色的风景线。 “以前可没这么热闹,进进出出就我们村的人。”住在公园东侧延寿村的杨大爷说,公园西侧原先除了一排荔枝林,就是杂草丛生的山坡地,后来,荔涵大道从这经过,城市扩建,这里成了黄金地段。 “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捷,又有成片荔枝林,是房地产开发的宝地。”一名房地产开发商说,“没想到政府不但不卖地,反而花了2亿多元建公园。” “6万亩荔枝林是城市的绿心,要把它保护下来,营造好环境、好空气,为市民谋绿色福利。”莆田市委副书记赖军说。 事实上,莆田不但不砍树卖地,还充分利用山边、水边、路边和街头巷尾等,腾地造绿。 “好空气不仅能卖钱,而且能卖出好价钱。”莆田市住建局城建科长林天明算了一笔账:按前两年行情,绶溪公园这片绿地可卖十几亿元;政府不卖地,还花钱建公园,表面上看,好像是做赔本生意,但实际上,因为有了公园,环境好了、空气清新了,周边的房地产迅速升值,公园周边的溪白片区、万辉小区、荔城经济总部等增值了50亿元以上。 “绶溪那地方过去是乡下,平时老人家找个能唠嗑的都成问题。如今,虽然房价涨了,大家还愿意买,不就是冲着那里有个大公园?”一名网友说。 □记者手记 一道选择题 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土地越来越珍贵,是砍树铲绿建楼盘,还是腾地造绿保生态?这道选择题看似简单,但要写出正确答案,颇费思量。 莆田城区有6万亩荔枝树,如果砍树卖地,可收入1000多亿元,政府日子自然好过。但他们没有选择这样的“好日子”。 莆田也没有因为他们的选择就过上“苦日子”。既要好空气,也要GDP——大力发展不冒烟、少占地的产业,是莆田给出的经验。 着眼长远,兼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近年来,莆田在古典家具、雕刻、珠宝、油画等产业上频频发力,成效显现。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7%,连续3年居全省之首。 莆田用事实证明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
东南网8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 8月14日,本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既要立足对台,又要全方位开放——平潭如何探索全面扩大开放新途径?”话题,报道了《平潭进入全方位开放时间》的典型做法,很多读者和网友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帮助企业最大化享受优惠政策 平潭综合实验区地税局局长郑建新:平潭的财税优惠政策多、含金量高,如何让这些政策释放出最大红利?这需要相关部门主动服务,上门宣讲财税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研究政策,让企业最大化享受优惠政策。平潭已率先实行“三证一章”“四证一章”审批制度改革,我们要把改革进行到底,打造与国际更为接轨的投资机制,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根据定位面向全球招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平潭不是第二个昆山、东莞,不能让什么产业都进来。平潭发展定位为“生态、低碳、智慧、开放”,这样的定位很好。如今,平潭已具备产业落地条件,这时,要有足够的耐心,严格把好关口,根据发展定位面向全球招商,引进优质企业、总部企业、国际资本。 重点发展三大产业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保税监管司副司长吴海平:封关后,平潭要发展什么产业?首先是加工制造业。平潭有近400平方公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很大,用好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加工制造业在平潭一定前途无量;其次是物流业。平潭的政策框架和监管模式设计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因此,平潭要有全球视野,打造两岸商贸物流基地,还要朝自由港方向发展,做成国际性的物流基地;第三是服务业。平潭有好的政策,要用好用足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城市。 打造开放包容的城市 平潭台胞协会副会长薛清德:立足对台、面向世界,才能打造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共同家园城市。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也是面向全球的,平潭要做好软硬件环境,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这样对台资企业、台湾人才更具吸引力,才能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促进两岸产业对接、社会融合。
|
东南网8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贤伟 通讯员 郭东福 黄国轩 郑智敏) 九龙江西溪沿岸的榜山、颜厝等镇,曾集中了龙海大部分的落后产能。一批规模小、工艺差、能效低、污染重的造纸厂、皮革厂,尽管贡献了大量的工业产值,却给西溪带来极大的环境压力。2011年以来,龙海市将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利刃首先“砍”向落后产能。 同时,龙海主动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项目,并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增强产业吸引力。据统计,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增速比全省平均高4.7个百分点;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0个,其中新投产26个。国税收入更是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前168天完成全年任务。 淘汰落后,引导转产转型 在省政府下达的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中,龙海占据了造纸行业的“大头”。“事实上,按龙海自身设定的时间表,这些落后产能在去年就已全淘汰。”市经贸局局长林茂成说,在皮革行业,尽管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仅1家企业、23万标张的产能,但龙海对余下的5家企业、近120万标张产能全部关停。 截至目前,在造纸行业,龙海整体关停企业13家、部分淘汰企业3家,拆除生产线44条、产能超18万吨;在皮革行业,此前也已淘汰3家企业40多万标张的产能。林茂成说,今年底前,龙海将彻底告别造纸、皮革行业的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不是一关了之。对有条件的企业,仍要引导其转产转型。”副市长李亚容说,去年9月,市政府专题会议明确支持企业转产和厂房改造;去年12月,市政府出台淘汰落后产能本级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市级财政对转产转型企业予以奖励。在工信部给予的淘汰奖励之外,由市级财政对2012年至2015年期间按计划完成淘汰目标的企业进行奖励,造纸行业每万吨奖励20万元,皮革行业每万标张奖励5万元。同时,鼓励上规模、有市场的企业在完成淘汰任务后,开展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 昔日的颜厝镇东珊造纸厂如今已更名为诚龙纸业,淘汰造纸业务后,改由从外省购进半成品纸,再切割加工成生活用纸。“新引进的全自动生产线不但实现了清洁生产,而且每月产量轻松就可达150吨。”董事长黄清龙说。 华发纸业是我省最大的瓦楞纸板、瓦楞纸箱生产商,但其自身生产上游的瓦楞原纸长期存在“小马拉大车”问题。如今,通过技术改造,一条年产10.5万吨的高强瓦楞纸生产线全新上马。“新生产线不但成倍增加了纸品宽幅,提高了抗压性和耐破损程度,而且在使用等量气、电的前提下,产能增加了7至8倍。”总经理许雪芬说。 林茂成告诉记者,还有企业正尝试跨行业转产探索。如颜厝有的造纸企业准备将厂房改造成冻库,为蔬果加工和罐头产业提供物流仓储配套。 填补缺口,产业提质增效 针对落后产能淘汰后出现的缺口,龙海一方面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尽可能培育新兴项目,并发挥其带动作用。 食品加工是龙海的一大产业支柱,对全市工业的贡献超过六成。现在,龙海的食品产业正攀向价值链高端。 半公斤面粉,加工后卖到50多元。海新集团从法国引进亚洲首条生产线,将风行欧洲市场的热烘焙糕点伯力爵带到国内,巩固了其在龙海食品行业的龙头位置。“现在设备已基本调试完成,再过一两月,就能正式投产,到时可新增年产值5亿元。”副总裁蔡龙狮颇为自豪。 正鸿富食品从全国有QS认证的2万多家饼干企业中脱颖而出,与江中集团联姻,将自身酥性饼干配方与江中猴菇提取液结合,生产江中猴菇饼干。仅此,企业每年可新增产值2亿元,而且学到了更严格的质量管控技术。 通过引进新兴项目,龙海舞动龙头,铸链成群。 两个月前,宽大光电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为品牌智能手机生产黄光细线路薄膜式触控面板。董事长王圣灵说,订单每月都在增长,8月就超过40万片,预计下月还会成倍增加。“一旦达到月产200万片的设计规模,每月产值就有3000万元。” 据了解,宽大光电引进的高技术设备,是大陆第三条同类生产线,生产的触控面板能为用户提供超薄、超窄边框的使用体验。同时,宽大还利用现有设备,针对安卓手机自主研发出全球首款能用上手机屏幕边缘空间、在保护膜上设置快捷功能键的智能贴膜。目前,首批1万多张贴膜已投向市场。 在南太武高新区,台企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2012年2月投产,并逐步向日产15万条的亚洲最大电动车、摩托车轮胎生产企业迈进。投资3亿美元的7个关联企业纷至沓来,一个百亿产值的橡胶工业链正在形成。 产城互动,提升承载能力 年初,龙海市委1号文件吹响加快工业发展的号角,正式提出做大“一区”、做强“多园”。其中,新的项目承载平台——南溪湾创业园要在节约集约上做足文章,要求高层标准通用厂房容积率高达2.01,高新产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超200万元,是过去指标的2.5倍。 “过去,龙海重工业经济,轻城市建设,一直在用‘一条腿’走路。”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规划办主任念海仁说,龙海让城市建设作“反哺”,提升产业项目承载能力。 省道西浮路串起海澄、东园、浮宫等工业强镇,但其中海澄至浮宫路段破损严重。现在,一场彻底的大修战役已在西浮路上打响。其南侧,还将建起一条复线,缓解目前西浮路途经城区带来的交通压力。 在城区北侧,依西溪而建的锦江大道,直通厦漳跨海大桥,到厦门只需30分钟,成为龙海连接特区的最快通道,更具优势承接厦门产业转移。 在疏通产业发展“经络”的同时,龙海瞄准自身城市配套薄弱、公共服务欠缺的环境瓶颈,为产业发展打造更高城市品位。明发广场带来首家五星级国际酒店和首座5A级写字楼,泷澄集团即将建成首座总部经济大楼…… 限落后、兴产业,龙海已经破茧,成蝶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