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东南网12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 陈挺 林世雄)

近日,一艘满载6.7万吨原煤的印尼货轮驶入厦门港。这船漂洋过海的原煤,迅速通过铁路,发往江西瑞金电厂和井冈山电厂。

几乎在同一天,来自江西南部的60柜微晶玻璃,经铁路运输到厦门港装船后,运往沙特阿拉伯吉达港。

一来一往,一头通向海丝沿线地区,一头承接中国广阔的中西部腹地——这是始于2004年的厦门海铁联运的常态。10年间,厦门海铁联运已形成闽中、赣南、赣北、赣中四大基地14个网点,散货年发送量达1000多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万多标箱。

海铁联运,是厦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抓手之一。

根据刚出台的《厦门市关于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的行动方案》,厦门将在基础设施、贸易、双向投资、海洋经济、旅游会展、人文交流等领域展开重点建设,敲定了东渡邮轮母港、厦门金旅客车菲律宾散件组装项目、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邮轮东盟友好航线等31个重点项目,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

海铁联运优势凸显

“2004年,厦门在永安、三明设立首批海铁联运网点后,海铁联运由此发端。”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清泉说。

2005年,海铁联运第二批网点铺开,相继建立了江西南昌、赣州、吉安陆地港或办事处,形成闽中、赣南、赣北、赣中四大区域中心基地和14个揽货点、2个陆地港交通枢纽。通过在三明、吉安等陆地港的便利条件,在当地口岸联检作业区报关,就近完成全部通关手续,快速便捷的海铁联运,迅速成为厦门港对接中西部的重要窗口。

来自泰国的木材、非洲的矿石,在赣州被制成家具产品、钨产品、稀土产品等,再通过厦门港,销往国内外;德化的陶瓷,运到厦门港,循着海丝之路出口海外;埃及干脆在吉安开工厂,生产微晶玻璃,再卖到中东……这样的原料、产品双向往来交易案例,不胜枚举。

厦门外代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德华说,海铁联运利用铁路大运量、低成本和节能环保的优势,以铁路作为航道的延伸,充分发挥厦门枢纽港和中转港的功能,将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便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杨清泉认为,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审视,当年厦门布局海铁联运,可谓眼光前瞻。目前,厦门港140多条航线四通八达,重点辐射东南亚、欧美市场,海丝沿线国家几乎全面覆盖,这为厦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厦门港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达800.8万标箱,同比增长11.2%,增幅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排第二。2014年,在集装箱业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厦门港货物吞吐量预计可突破2亿吨大关。


提升港口辐射功能

10月30日,江西吉安。厦门港物流推介会走进这座内陆城市,积极揽货,当地关检、铁路、商务、开发区、企业等热烈响应。

厦门港口管理局港口物流处负责人陈耀辉说,这样的异地物流推介会,厦门今年已办了四场,分别在潮州、三明、南平、吉安,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大推进了货源腹地拓展。

不仅如此。6月17日,厦门港与潮州港合作建设的小红山码头项目开工。该项目通过潮州港至厦门港的支线运输,可满足潮州地区货物进出口需求。

正是一笔笔的业务往来、一个个的硬件建设、一场场的宣传推介,让厦门港的港口资源优势为内地所熟识,深化了腹地贸易企业对厦门港的了解,提升了厦门港对腹地的辐射功能。

作为全国第八、世界第十七的大型港口,厦门港建设正在谋求大规模提速,加快建设互联互通、更加便捷的海上通道。

据厦门港口管理局建设处处长陈金炼介绍,厦门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集中,包括打造四大港区,重点建设海沧集装箱运输核心港区,启动实施古雷、后石和翔安港区的规模化开发,引导大型散货运输向古雷和后石港区转移;

完善大型深水航道及配套锚地等公用设施,重点建设厦门港主航道扩建四期工程、后石航道二期工程、古雷航道三期工程、海沧角美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等,2020年建成满足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通航的深水航道,东山湾建成满足30万吨级油船通航的深水航道,建成10万-30万吨级船舶锚地;

加快深水泊位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建设古雷南3号30万吨级(结构45万吨)原油码头、海沧20-22号7.5万吨级(结构10万吨)泊位等大型码头项目,推进刘五店港口支持系统建设,2020年完成海沧14-19号集装箱泊位结构等级提升,满足15万吨级以上集装箱船靠泊要求。


开辟东盟新支线

“现在,我们有两大设想。其一,广西是我国对接东盟的重要路口,厦门正争取开通至广西钦州港内支线,开辟厦门到东盟地区的海上新通道,建立和完善与东盟市场对接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其二,我国的西南线,主要是四川、重庆,到沿海港口城市的距离都差不多,厦门要利用辐射东南的航线优势,争取成为这些西南大城市新的出海口,吸引内陆物资走厦门港。”厦门外代国运副总经理白德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厦门正全力构建客货双向对接东盟的新通路。陈金炼说,客运方面,厦门正加速邮轮母港建设,未来将依托邮轮母港推动开通厦门至东盟国家的国际邮轮航线,重点推动东渡港区0-4号泊位改建工程,具备接纳15万吨级邮轮能力,预留22万吨级船型接待能力;加快推进5万吨级豪华邮轮建造项目,培育本土邮轮企业。

他表示,至2020年,厦门完全有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邮轮母港,至东盟国家的邮轮航线达5条以上。

在货运方面,厦门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正深度推进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海上通道,发挥厦门集装箱干线港的优势,加强与各国港口城市的合作,开通或加密货运航线;打造对接东盟的进出口基地,利用古雷石化基地,吸引更多的东南亚地区大宗物资,打造东南沿海能源矿产进口重要口岸和加工基地。到2020年,厦门将建成国际一流集装箱枢纽港,稳居千万标箱大港行列,通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上货运航线达40条以上。

东南网12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近年来,三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子。近日,三明市委书记邓本元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三明的生态优势在哪里?

邓本元: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6.8%;第二,水量足、水质好、水景美;第三,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既有自然美也有建设美。

记者:三明是怎么保持优势的?有哪些亮点?

邓本元:一是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我们坚持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以林区生态文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发展林下经济、主体功能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试点。今年,我市跻身全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泰宁县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县(市)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

二是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我们加强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改造,促进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使他们既能获得资源出让的收益、又能获得加工增值环节的收益。尤溪仙林村、沙县西霞村、三元星桥村等地的实践正在起步。

三是创新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今年,我们围绕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着力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森林生态效益等补偿机制创新,积极开展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全力争创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闽江源被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

记者:三明有8个县取消了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如何引导地方政府转换思路、寻找出路?

邓本元:目前,我们正研究建立体现主体功能区特点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提高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工作的比重。同时,我们牢牢抓住产业这一根本,推动一产组织再造、二产技术改造、三产业态创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抓龙头引领。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为载体,加强与央企深度合作,改造传统产业结构。突出49家龙头企业,集中政策、集聚要素重点扶持,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抓链条延伸。这两年,我们以6条特色产业链为重点,加强产业链条梳理、整合、推介,推动上中下游产业紧密联系、大中小型企业相互配套,一批产业链条正加快形成。

三是抓集群共进。我们围绕“把一个产品做成一个产业链、一个企业做成一个园区、一个项目做成一个基地”的既定思路,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资源向龙头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2家百亿企业和1个超400亿元产业集群。

四是抓创新提升。我们创新业态,目前全市近四成企业“上网触电”,涌现出一批孵化基地,培育出一批电商企业新亮点;又加快推进中机院海西分院、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记者:实现生态和发展的融合共生,三明有了哪些具体实践?

邓本元:重点抓了六个方面——

一是围绕发展生态产业,把好环保审批关,引进一批生态环保型好项目落地建设,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二是围绕建设生态园区,推进园区污染治理和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省级循环经济园区,努力打造产业强、环境美的生态园区。

三是围绕培育生态城镇,重点加快中心城市周边重点组团开发,探索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在县城着力“建新城、管旧城、修古城”,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在乡村把“点线面”攻坚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建筑物立面改造、小流域治理等结合起来,乡村面貌明显改观。

四是围绕构建生态流域,把流域整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平整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三条主要水系16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98%,其中金溪、尤溪水质达标率100%。

五是打造生态景观。六是倡导生态家居。

如今半月湾沙滩成了海堤和道路。 何祖谋 摄

昔日“半月沉沙”美景。陈赞和摄

东南网11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惠安县崇武半月湾,形似弯月,以“半月沉沙”而闻名。雪白的沙滩,苍翠的林带,天然的海滨浴场,疗养胜地,半月湾曾有“南方北戴河”之美誉。2005年,崇武海岸与海南三亚的亚龙湾、台湾基隆的野柳及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湾等同时列入“中国最美丽的八大海岸”,就是以半月湾为代表。

然而,近十几年来,3公里多长的半月湾却成了另一番景象:厚厚的沉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长的海堤和道路。落潮后,宽阔的中、西侧滩面上,仅留下一层薄薄的沙泥与大大小小的碎石。

半月湾失去从前的游泳功能,这一湾“半月沉沙”究竟去哪儿了?

崇武渔港崛起美丽海滩沦陷

半月湾沙滩地大部分属靖江村,宛如一弯月牙,静静地镶嵌在崇武古城与崇武渔港之间。

“半月湾之美,在于沙滩。”崇武镇靖江村村主任苏国南说,每当大潮时,干、湿滩宽有两三百米,一对对拉网队伍渔歌互答,好不热闹。渔民海边撒网捕鱼的画面,多年来一直是崇武古城景区门票的宣传画,遗憾的是,如今已成回忆。

他指着村前沿半月湾海堤的道路对记者说:“以前这里是白茫茫的美丽沙滩。海堤外,从前也是广而厚的纯净沙滩,不像现在,光脚一不小心就会被尖石扎到。”

是什么原因让半月湾沙滩变了模样?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雷刚分析认为,半月湾位于泉州湾的外湾口东侧海区,因相邻的崇武中心渔港东、南防波堤的建设和扩建,改变了半月湾海岸水动力相对平衡条件,造成如今的局面。

位于崇武镇三屿的崇武渔港,是台湾渔船在祖国大陆停靠最早的渔港,也是停靠次数最多的渔港。崇武渔港自小避风港发展成大避风港,之后逐渐扩建成崇武一级渔港、崇武国家中心渔港。

据了解,崇武一级渔港一期工程2001年11月开工,2003年9月完工,从原大岞避风坞出口南端礁石区向西南偏西布置。项目由东护岸、防坡堤、拦沙堤、码头、陆域、港池6个单项工程组成,其中防坡堤长539米。崇武国家中心渔港则是在崇武一级渔港基础上扩建,自2008年12月开工至今,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向东北方向延伸布置,主要新建防波堤330米、引堤190米、护岸1299米,并形成陆域约2万平方米。建成后,港内可供1500艘渔船避风,避风能力提升了5倍,大大增强崇武周边海域防灾抗灾能力。

崇武国家中心渔港的建成,有利于崇武小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形成新的渔港产业链,促进闽台交流与合作。

然而,港口建设固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利器,但也给岸线保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保护方案已出期待美景重现

“从上世纪末叶以来,受渔港建设和沙滩无序采砂影响,半月湾沙滩平衡状态被打破,由季节性动态平衡变为西冲东淤的海滩调整模式。如今,半月湾沙滩逐步退化,中段、西段沙滩消失殆尽,仅东段沙滩处于稳定和轻微增长之中。”雷刚说,崇武中心渔港东、南防波堤的建设和扩建,改变了半月湾海岸水动力原来相对平衡条件,使得沿岸输沙运动总体自西向东。这是造成半月湾沙滩中、西部岸段侵蚀退化的根本原因。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数据表明,受崇武中心渔港南防波堤工程影响,半月湾沙滩沿岸自西向东年净输沙量约为4万立方米。2005年以来,其沙体流失趋势越来越明显,风化残积层出露并遭受不断侵蚀。2007-2008年不到两年时间内,半月湾中、西段海滩岸线后退十几米。至2009年,海岸后方道路的路基已出现侵蚀破坏。

半月湾声名远播,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如何挽救半月湾沙滩,成了当地各级政府关切之事。2010年,崇武镇政府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专题研究挽救对策。经过一年多的综合分析,半月湾沙滩修复方案出炉。

“渔港工程对半月湾沙滩的影响,使得沙滩中、西侧的持续蚀退,绝非短暂的泥沙局部调节就能恢复,而要沙滩总体收支获得平衡。”雷刚说,只能通过人工工程措施,使半月湾岸线趋于具备典型的岬湾海岸形态,改变水动力条件,进而维持半月湾海岸输沙之动态平衡。

“人工工程主要是建一条拦沙堤,其作用是改善半月湾海岸现有的水动力条件。”雷刚说,拦沙堤要建在半月湾海岸西侧、崇武古城岬角处,长250米、顶高4.2米。在拦沙堤东侧与崇武中心渔港西侧突堤之间填沙修复和营造沙滩,形成长约1.6公里、滩肩宽度30-50米的沙滩。

保护方案虽然已出,但因资金缺口,目前尚未实施。

人们翘首以盼,半月湾早日重现往昔美景。

记者手记>>>

港口建设需统筹考虑

如何解决好港口建设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专家认为,要树立岸线保护意识,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实现海岸工程建设与环境生态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地方,由于没有处理好岸线开发与周边环境关系,海岸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时有发生,如围海造地、修堤建闸、堵湾截流以及港口工业、港区建设等,导致海洋水动力改变、纳潮量减少、污染物累积,造成岸线缩短、湾体变小、浅滩消失,加速了港池、航道淤积,港口水深条件发生变化。

若一味只顾开发与建设,必将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港口建设开发的同时,相关部门要考虑到工程建设是否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事前应多调查、研究、分析,做好科学方案。

东南网11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王国萍)

近日,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深化学习贯彻中央及省委一系列战略部署,进一步把握机遇、提升思路,抓早抓紧、积极作为,抓住重点、改革创新,坚持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宁德经济的升级版。

廖小军说,对宁德这样的后发展地区而言,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有扎实的产业支撑,亟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为此,全市确定了“今后几年GDP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固投增速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的奋斗目标,将坚持“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示范带动强的新兴产业,加快推动转型发展。

打造大产业。加快打造3个千亿产业集群。冶金方面,加快建设宁德(漳湾)、福安(湾坞)两大临港生产加工区,逐步把宁德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冶金新材料生产基地和贸易研发中心;电机电器方面,要坚持低成本路线和高附加值路线“两条腿”走路,完善产业协作配套,开发节能高效电机系列产品;新能源方面,在发展清洁能源示范项目的同时,抓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延伸,延伸开发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

多上大项目。遵循“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的嘱托,按“立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要求,3年多来已对接民企产业项目460个,总投资2074.34亿元。下一步,侧重开展产业链项目招商,吸引重点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落地宁德,特别要舞好鼎信系列项目这一龙头,带动国内不锈钢龙头企业甬金、宏旺也布局湾坞。鼎信系列项目及其产业链配套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超900亿元;宏旺、甬金不锈钢冷轧项目投建投产后,又将新增500亿元工业产值。通过精深加工带动下游制品行业发展,可带动产业链相关产业附加值增长5-10倍。

建好大平台。加快培育一批重点(特色)产业园区。近中期,要重点规划建设好中韩(宁德)产业园、赛甘下坞军民产业融合示范区、漳湾湾坞省级冶金新材料园区,打造承接临港重化产业落地的平台;努力提升电机电器、医疗器械、新能源、中科高科技示范园等若干重点产业园区,推动协同配套、集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高标准推进“一县一园区”建设,培育发展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提升县域产业发展水平。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廖小军表示,全市上下将进一步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思想,实施“四个推动”,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一是推动形成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布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统筹优化空间布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推动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促进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主导产业向先进高端发展,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推动构建生态优美文明祥和的“绿色城镇”。深入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和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计划,进一步对山水林田湖海实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把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

四是推动建立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导向”。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东南网11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 近期,福建日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资源如何沉下去,水平如何升上来——社区医院怎样才让人方便又放心?”话题,刊发《厦门:名专家下到社区,大医院办到社区》的典型报道,关注厦门建设社区医院的情况,读者和网友纷纷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分级诊疗”使患者从大医院移至社区医院

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杨叔禹:厦门从去年开始重点开展基于“慢性病一体化全程服务”的分级诊疗模式的试点。主要的做法是:慢性病患者由医院专科医生确诊、制定治疗方案,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全科医生根据慢性病防治规范和专科医生治疗方案定期随访、观察,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全程规范化管理。

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计生人员的宣传优势和群众优势,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促使慢性病患者从大医院下移至社区医院。社区计生站有器械、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社区居委会的计生管理员长期和群众打交道,群众优势明显,厦门创新“分级诊疗”制度,提倡“大病到大医院解决,小病慢性病到社区解决”,特别需要这股力量。

政府应给社区医院明确定位

厦门市湖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清松:2007年,厦门岛内1 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被一分为二,社区公共卫生的功能交由区政府管理,社区医疗的功能分别交由三家市级三甲医院实行差额管理。实行两个“婆家”2年后,矛盾开始暴露,弊端明显。201 1年起,社区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这两大功能重新合并,由三甲医院管理。但三甲医院是差额拨款,社区医院是全额拨款,体制差异导致医院管理效率低下。去年起,岛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次恢复成独立法人单位,但仍由市属三甲医院管理,听说现在又计划改由区政府管理。

政策怎么变都可以,由区政府管理,可能会侧重公共卫生的功能;让大医院管理,则有利于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只是政策多变不稳定,会让基层工作无所适从,也搞得人心不稳。所以,政府应先给社区医院明确定位,到底是以医为主,当作三甲医院的门诊部延伸服务,还是以防为主,做市民健康的守门员?否则,定位不清会导致权责不明。

水平提高更重要的还是吸引人才

厦门中山医院社区部主任李文萍:为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个办法就是让大医院的大专家到社区坐诊,可社区医院的医药目录限制较多,跟大医院的目录不统一,专家到社区后面临着开处方药难的问题。建议放宽社区医院的医药 目录,实现跟大医院目录对接。此外,让专家下到社区,若要形成长期的机制,有必要对他们的劳动补偿等进行配套,提高专家到社区坐诊的积极性。

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靠大医院专家的定期坐诊,更重要的还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仅要提高社区医生的待遇,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提升、晋升的渠道,如在评职称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人员招聘和引进要有自主权

厦门市海沧区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登科:社区医院在人员招聘和引进也要有自主权,应根据基层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来制定条件,并构建多元化的分配激励制度,在兼顾公平原则下,打破绩效封顶的束缚,充分调动各个岗位职工和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

此外,加大三级医院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绩效奖励,畅通多点执业渠道,推动三级医院专家定点服务社区。

社区医院也要懂得宣传

患儿家长陈雨轩:孩子感冒都是到大医院看,主要是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不是很了解,一直以为这边只会给孩子体检而已。社区医院在提高医疗水平外,也要懂得宣传,看病的人多了,也会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东南网11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如何在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南平市委书记裴金佳表示,南平市将围绕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全面发力、补齐短板、加速追赶。

必须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绿色发展走新路。对南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始终是最为急迫的任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才能为“百姓富、生态美”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当然,我们要的GDP是绿色的GDP、可持续发展的GDP、能惠及民生的GDP。关键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扬长避短,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坚定绿色发展的方向,加快走出一条有别于沿海地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绿色发展,核心是发展,关键在转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立足南平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集中培育食品加工、旅游养生、生物工程等能充分发挥南平特色优势的产业。

必须扎实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面貌。消除贫困是实现“百姓富”的最基本要求。我们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关键要围绕“强县富民”目标,帮助贫困县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好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路怎么走”的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引导各县围绕绿色发展方向,加快培育1—2个主导产业,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二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方面,对接用好上级扶持政策、项目和资金;另一方面,树立经营理念,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发展建设资金问题。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聚更多要素,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特别是通过改革的办法,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等市场领域改革,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三是“人才怎么办”的问题。在争取上级人才支持的同时,研究制定加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贫困村人才及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办法。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探索柔性引进人才机制,特别是加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力度;坚持一线用人导向,推动各类干部人才向贫困地区、艰苦岗位流动。

必须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守护好绿水青山。一要坚决划定红线、守住底线,始终把牢项目准入关和排放总量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引不上;逐步关停、淘汰高耗能和技术落后的企业。二要持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特别要“出重拳、下死手”,坚决抓好茶山整治工作。一方面,严控面积,全市茶山面积控制在65万亩以内,只减不增,对违规开垦茶山和毁林种茶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加大生态、有机茶山茶园的改造力度,尤其重点整治改造“秃顶”山,新开茶山全部按生态茶园标准建设。三要着力先行先试,创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鼓励国有林场转变经营方向,变“种树砍树”为“种苗卖苗”,鼓励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等,并积极探索节能量、森林碳汇、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打响南平的生态品牌。

必须持续抓好队伍作风,以实干求实效。要用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树立“干”的导向、倡导“实”的作风、创新“抓”的方法、打造“强”的班子,切实把改作风的成效引导到实干争先上。持续深化“三级联动、重心下移”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抓实乡镇干部驻村蹲点,用好“我与百姓拉家常”、“六要”群众工作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方法,健全完善“民生110”做法,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中持续转作风、抓落实。

东南网11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莆田有两大特色:一是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二是港口优势凸显,已建成60多个深水泊位,开通运营了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和多条疏港公路,一大批临港重大项目纷纷投产。”新到任的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持之以恒地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发展与环境相得益彰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路,是当前最关键和最紧迫的任务。

如何铺展城市生态美景?

在城市建设中,莆田大力发展城市森林,重点保护中心城区78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绿心”。大力推动河道景观工程和荔枝林带绿道建设,建成10多条面积约180公顷的滨水荔枝林带。同时,还建起10多个城市近郊公园和城市水上公园,依山而建的5个环城公园已动工。

“今后三年,莆田将投入25亿元整治约200公里河道。”周联清说。

莆田把土地划分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非饮用水源保护区,设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分层次综合管理。

今年,莆田再次启动东圳水库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湖滨缓冲带搬迁治理工程、大坝加固工程、库区污水治理及截污工程、保护区退耕(果)还林及库区生态林工程、道路桥梁改造工程、提升库区环境卫生保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7项重点工作,将在两年内投入30亿元,努力完成库区水环境综合治理。

如何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周联清说,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形成产业关联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的生产力发展格局。

其一,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如,湄洲湾北岸、兴化湾南岸着重发展石化、能源、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中心城区着重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金融保险、研发咨询、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山区着重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环保产业。

其二,要引导各县区(管委会)差异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和税收贡献为导向的产业促进机制。鼓励各县区(管委会)发展2-3个重点产业,形成有自身特色、有明显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其三,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来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努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比如,对传统产业,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研发、生产和流通一体化的快速创新模式;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积极扶持,使其成为引领工业发展的先导产业。

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落到实处?

周联清说,一方面,要整合优化工业园区;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整治工业园区,旨在强化园区管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园区对产业的带动集聚作用。”如果每个园区能培育壮大1-2个特色产业,再把产业链关键环节填平补齐或上下游配套,就能集中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9月17日,莆田市委举行六届七次全会,讨论并确定《关于进一步加快莆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行动计划》和《莆田市深入实施生态市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

“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须落实在生态文明上,努力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发展新路。”周联清说,争取到2018年前后,莆田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东南网11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 何祖谋 整理)

1 0月29日,本报9版《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既要开发港口,又要保护岸线——临港优势怎样发挥?”话题,以《平潭:建设热中有冷思维》为题,对岸线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进行深入采访,很多读者和网友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规划先导 因地制宜

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副处长游华:平潭不仅有众多良好的港湾和深水岸线资源,还有长约70公里的美丽沙滩。随着实验区开放开发,在岸线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明确岸线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岸线资源开发规模、速度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岸线资源有序开发。强化生态优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以增强岸线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开发中,我们绝不能以牺牲有限的岸线资源为代价,尽量不影响海洋生态资源和海洋景观。并花大力气进行海岸修复、保护岸线资源。

实行涉岸项目准入制

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开发处副处长刘贞文博士:随着实验区开放开发,涉岸项目将会越来越多,应实行准入制,建立项目资源利用评价制度。涉岸项目使用岸线及依托陆域,应根据它投资强度、建设规模及项目关联情况,择优选择,合理安排。同时,对项目开发给岸线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应进行全方位评价,综合分析开发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借鉴江苏省沿海开发的经验,规定涉岸项目占用岸线长度与配套土地纵深长度比不低于1∶3,引导项目尽可能向陆域纵深布局,减少岸线占用。同时,建立完善的岸线综合管理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渔业与岸线资源有机整合

大福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正斌:平潭岸线资源,海蚀地貌和海滨沙滩尤为宝贵。这些资源依山傍海,海域广阔、岸线曲折、岛礁众多,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基础。合理开发与利用岸线优势,将氛围浓厚的平潭渔业与岸线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开发渔事体验游、渔家生活游,开展沙滩拉网捕捞、渔排垂钓、沙滩挖蛤、礁屿捡海螺等活动,并利用沿海渔村成片石厝经营民宿旅馆,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让游客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坐渔家船、干渔家活。这样,既能使旅游产品多样化,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岸线开发要依“规”

省海洋与渔业厅资源环境保护处负责人: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快速发展,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也渐渐凸显,如自然岸线资源保有率与开发利用、排污总量与海洋环境承载力、岸线开发与防护林体系,以及海洋环保监管队伍薄弱与岸线资源开发热等,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当,将有可能导致沙滩、防护林体系以及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进而造成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水质恶化。因此,在保护与开发岸线资源中,应严格按照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进行开发利用,并遵守《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中提出的海洋环境保护要求。严禁违规开发岸线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同时,科学、合理设置各功能区排污口,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并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发动社会各界一起参与海洋环境监督,促进涉海项目规范排污。

修复后的龙凤头海滨浴场,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

东南网11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文/图)

平潭之美,莫过于碧海银滩。全区约408公里海岸线,海滨沙滩占约70公里,几乎每块沙滩都是平展展、白茫茫,似少女的肌肤般冰清玉洁、珠圆玉润。

然而,随着来往政务商务人士与日俱增,游客汹涌而至,沙滩生态环境受污染、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美丽的沙滩弥足珍贵,如何做好开发与保护这篇文章?

【以前】沙滩被人为截成两半

平潭最令人魂牵梦萦的沙滩,莫过于两处。一是紧挨着县城的海坛湾,那里的海滨沙滩绵延25公里,被人们赞誉为“黄金海岸”,尤其南段的龙凤头海滨浴场,是游人的最爱;一是坛南湾连绵22公里的沙滩,有“白金海岸”之美誉,滩面平缓,细沙如银,近来惊现“蓝眼泪”奇景后名气更大,是一个即将开发的“处女滩”。

龙凤头沙滩的妙处在于,广袤平缓,沙细晶莹,海水澄碧,前有星罗棋布的岛礁,后有茂密的森林,滩上可以行车走马,海中可以畅游娱乐。

“这么大、这么好的天然沙滩就紧挨着城关,在全国也十分罕见。这是大海的馈赠、上苍的恩赐。每位平潭人都要善待它,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平潭县政协委员李遵云说。

但曾经我们并未如此,而是肆意掠取污染。

曾几何时,随着平潭房地产兴起,城关出现大量自建房。由于监管缺失,人们无节制地滥采乱挖沙地,加上生活污水直接从城关排向海湾,美丽的沙滩出现大面积黑化、臭化、泥化。

“大约在2009年之前,龙凤头沙滩上的沙被大量挖去做建筑材料,城关生活污水从南北两侧通道日夜不停地排向沙滩。”李遵云说,那时他去龙凤头海滨浴场游泳,常发现裤子上粘着许多黑泥,久洗不净。“有几次潜入水中,贴近沙滩,感觉发臭难闻。后来才知,落潮时沙滩会将污物吸入,涨潮时沙里的污秽又被吐出。”

生活污水把陆上的土壤一起带下来,沙滩逐渐泥化、富营养化。那几年,不知名的小蛤类多起来,海藻也疯长,严重影响了海水水质。

更糟糕的是,2001年,龙凤头沙滩突然被3公里多长的海堤,拦腰截成两半。

原来,龙凤头是个大风口,每当台风来临,风大浪高,对县城安全构成威胁。平潭便将省里所拨专款,用于在龙风头沙滩上建造防洪防浪堤。

“这严重破坏了海浪淘沙系统。”李遵云说,防洪防浪堤不仅破坏原生态沙滩,还让海流将堤下的沙往海里“拖”,使得沙滩自我修复能力变差,日趋硬化。

海堤建成后,龙凤头附近开始修建宾馆、酒店,开发旅游项目。游客逐年增多,管理却没有跟上,对沙滩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越来越严重。

平潭一中老师高居祥曾多次写信给县领导,要求拆除龙凤头防洪防浪堤。他说,这堤弊端很多:一是广阔沙滩被生生截断,破坏了自然美景;二是沙滩变小后,潮涨到一定位置,游客便无法后撤,不能长时间游玩;三是涨潮到堤后,游客难以找到上岸的堤口,很可能会发生险情;四是下雨时,堤内脏水全流向沙滩,造成污染;五是游客容量变小,减少沙滩面积也就减少了吸引力。


【现在】分三期进行生态修复

值得庆幸的是,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不仅很快拆除了龙风头海堤,还建起污水处理厂,截住了生活污水。同时,分三期进行沙滩生态修复。

一期修复工程自2011年7月至9月,南起龙王头,北至龟模屿,修复岸线长约1.4公里,总补沙量近40万立方米,总造价为3000多万元。二期自龟模屿至红岩山庄,修复方案目前还在论证中。

“龙凤头沙滩人为破坏程度大,修复难度也大。”参与龙凤头沙滩生态修复工程的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海岛保护处副处长刘建辉说,大海沙滩之美在于它动态生成,而之前被人为在潮间带截成两半,无法随潮起潮落进行物质交替再生成。久而久之,美丽的沙滩就不复美丽了。如今,只能根据平潭强潮、强浪、强风等海域特点,进行水动力环境监测和波浪周期监测,通过技术干预,尽量恢复它的自然原貌。

如今,修复后的龙凤头海滨沙滩华丽转身,容貌不减当年,风姿更加绰约。

沙滩尽头建起了广场、公园、木栈道,处处凸显平潭海洋文化元素。美丽的沙滩吸引了许多重要活动,多次举办国际沙雕节、台湾美食节、沙滩音乐节、国际风筝滑板冲浪赛、海峡两岸马拉松比赛,打造一系列平潭旅游节庆品牌,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今后平潭沙滩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李遵云说。

“沙滩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保护应为先。”平潭县政协副主席俞兆强说,如今回过头看当时的龙凤头沙滩上防洪防浪海堤建设,应该说有利有弊,利的是防护林成活率高,挡住了大风;弊的是,这堤破坏了自然规律,潮汐、水文、流向等受到影响,对沙滩自我修复也造成影响。

由此他建议,沙滩开发应尽量顺应自然规律。规划很关键,一定要有前瞻性,避免高密度开发。平潭海岸线很长,澳口很多,除了开放开发建设需要外,一些岸线和澳口应尽量保护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提高市民素质,平潭原来是一个孤僻的海岛,要通过宣传等提高市民素质,让他们告别一些陋习,主动地参与保护;在开发中,管理要跟上,特别是沙滩烧烤要管理规范。

东南网11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近日,龙岩市委书记梁建勇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省委提出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在福建的生动实践。“百姓富”依托于产业发展,这要求我们有中生新、无中生有,把产业做大做强、做实做优。“生态美”是红线,贯穿于“百姓富”的全过程,让生态反馈产业、产业富裕百姓,实现产业生态两全其美。

梁建勇告诉记者,龙岩传统产业、资源型产业比重大,要按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思路,既要跳出资源的束缚,又不把资源作包袱,“有中生新”,找准传统产业、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无中生有”,瞄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导产业要高端化。梁建勇说,机械、金铜产业是龙岩大力培育发展的两个千亿级产业,主攻方向是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做大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要新型化。重点做好烟草、纺织、建材、煤炭等传统产业加减法。要以“智”做加法,纺织、烟草等产业要引入高科技,注入电商等新模式、新元素,打造新品牌。要以“慧”做减法,加快建材、煤炭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上大压小、上优压低,减少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型的企业数量。

新兴产业要规模化。长汀稀土、连城光电以及武平不锈钢、新型显示等产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扶强做大;智能机械、环境科技、生物技术等发展前景好的产业,要下大力气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梁建勇指出,抓项目,要有前瞻性眼光。要围绕龙岩市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策划推动一批全局性、战略性的大项目。真正把项目工作谋在前、推在前、建在前,形成浓厚的项目氛围和强大的投资场面。

梁建勇告诉记者,龙岩市今后五年安排工业能源项目201个,总投资3592亿元,要下大力气把这些项目落实下去,确保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45%以上,促进全市经济总量做大、产业结构优化。抓项目,要有做“大文章”的气魄。突破一个重特大项目,就可以培育一个产业,甚至形成一个新增长区域。要坚持“抓大带小”,坚持“三轮驱动”,把招大商、招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瞄准产业高端项目,紧盯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引领延伸更多的产业链项目。要“两手抓”,一手抓新项目开发,一手抓项目落地建设,不能只顾“招得进”,也要注重“落得下”、“可生根”、“能开花”、“会结果”,为闽西老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梁建勇表示,要探索一条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路子。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今人栽树、今人护树、今人乘凉”的现实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做到山河不绿,绝不收兵,为未来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在谈到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百姓致富的优势时,梁建勇表示,要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做足山上山下大文章,持续改良土壤和树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坚持“文化驱动、产业富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以文化为媒,为生态产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建阳扩容增加学位,强化师资力量,实施特色教育,促进教育均衡——

让“择校费”“借读费”成为历史

东南网11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张贵兴 杨成生)

建阳城区7所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校际之间差异不大。

从中考录取省级重点中学建阳一中的数据来看,城区2所初中建阳第一初中和建阳二中,录取率分别为34.66%和32.04%,相差不大,而11所农村初中录取率均在20%左右。

“教育均衡,让‘择校费’‘借读费’这两个词在建阳成为历史,现在市民都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就近入学。”建阳市教育局督导室主任刘天成说。

入学,不用看户口

近日,建阳师范附小一座教工宿舍楼已被拆除,工人们在清场,校长徐金增与规划人员现场沟通协商。

“拆除教工宿舍楼,建一座5层的综合教学楼,可增加12个班级,学校班级数将由现在的24个增至36个,扩容项目总投资1500多万元,明年9月就可投入使用。”徐金增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建阳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南平市武夷新区建设,建阳城区的学生数量激增。据统计,城区小学的学生里,约三分之一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进城打工人员子女。能够做到不看户口,保证每一个居住在城市的孩子顺利入学,是建阳市近年来大力扩容学位所取得的成果。

完成考亭中学撤并及学生整体分流工作;城区的曼山小学、曼山幼儿园、水东小学幼儿园投入使用;做强郊区考亭、赤岸村级完全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先后完成建师附小、桥南小学、实验小学、第一初级中学扩容学位工程建设……

近三年来,建阳市共完成教育建设项目27个,总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总投资8118万元。建阳市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从2010年的2.2亿元,增至2013年的3.8亿元。今年暑期,建阳市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民办学校课桌椅修缮添置、教室装修改扩建、活动场地硬化、多媒体教室建设、图书仪器配备、学生食宿条件改善等,通过硬件升级,今年秋季开学,城区小学增加了300个学位。


老师“转”起来

麻沙中心小学的“90后”女教师刘娜,这个学期回到镇里教学。一年前,刚从福师大毕业的她被派往麻沙镇界首村小学。

麻沙镇共有23个村,所以有23个教学点。三年来,麻沙中心小学每年派10名教师到村教学点任教1年,强化村里的师资力量。

此外,每个村教学点,都配备了3套多媒体设备。某个教学点如音乐老师薄弱,可从麻沙中心小学拷贝课件,拿回村里播放。

“在麻沙镇,无论多小的教学点,都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远程教育系统可保证开足每一堂课,不比城区小学少。”麻沙中心小学校长柯尉胜说,“老师们都是照着电视里的课件来讲课,孩子们在哪里上学都一样。”

近三年,建阳市教师交流700多人次,平均每年交流人次达全体教师人数的11%。城乡交流,让教师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今年9月,建阳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许国华被交流到麻沙中学任教。“乡镇中学教师普遍单干,没有教研集体备课意识,相互交流沟通少,大家的长处不能共享,不利于整体质量提高。”许国华表示,自己准备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把城里良好教学氛围带给他们。

而刚从水吉中心小学“进城”到西门小学任教的陈萍妹老师说,城里锻炼机会多,教研氛围好,大家争先创优意识强,赛课、论文机会多,有助于自己成长。

此外,近三年,建阳市新招录教师184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让学生发挥特长

几乎每个周日的下午,都会有数百名小学生欢欢喜喜来到麻沙中心小学。他们有的穿着舞蹈服,有的背着小电子琴,有的拎着画板……

2012年,麻沙中心小学成为建阳市第一所“乡村少年宫学校”。从此,每逢周二、周四、周日下午,麻沙中心小学就成了小小艺术家的海洋。

麻沙中心小学开设32个艺术班,培训拉丁舞、刺绣、钢琴等22个艺术项目,全校99%的学生都有参与。早在2005年,该校就把剪纸艺术作为特色教学,渐渐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是建阳教育界努力的方向。

建阳一中,在学科奥赛、科技创新大赛屡获殊荣;建阳二中,因“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办学思路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全国特色教育实验校”;实验小学,铜管乐队、书法、摄影、舞蹈等艺术教育成效明显;漳墩民族中学,先后荣获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奥林匹克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此外,还有莒口中心小学的体育教育、水东小学的“双语”教学、小湖中心小学的经典诵读、童游中心小学的“阅读发展银行”、水吉中心小学的“陶艺特色”……

深化教育改革,使建阳的均衡教育进入高级阶段,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林剑波) 经3年的保护性整修,泉州古船陈列馆于今年国庆节期间重新对外开放,日均接待近2万人次。镇馆之宝宋代古沉船,残缺部分长24.2米、宽9.15米,有13个水密隔仓,是见证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一件考古实物。

宋元时期,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出现过“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商贸盛况。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商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他们不仅带来一船又一船商贸货物,还留下一处又一处历史古迹。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泉州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省级96个。目前,泉州与“海丝”相关的代表性遗产点有18个。

早在10年前,泉州就出台法规,禁止在“海丝”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区内进行有损文物的活动。

近年来,该市又相继投入上亿元资金,修缮文兴码头、天后宫等重点文物单位,升级消防安全设备,保护“海丝”文化遗产,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对“海丝”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同时,泉州还扶持“海丝”文艺创作,挖掘“海丝”文化元素旅游产品、创意产业,通过整合“海丝”重点文保单位和非遗、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了一批“海丝”旅游示范基地。

去年,泉州获评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在新的历史契机下,该市又启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重点改造文化遗存密集的西街片区,并以当代文化艺术馆等文化项目为带动,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系列项目建设,在保护文化生态的基础上,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泉州‘海丝’文化遗存丰富,保存完好,代表性与典型性突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要重视保护‘海丝’文化,进一步提升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城市的影响力,打响文化品牌。”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说。

文化搭台,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不断迎来新的合作机遇。去年,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130亿美元。目前,泉州征集到48个与“海丝”相关的建设项目,包括中国-沙特阿拉伯石化产业合作泉州园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等。

■手记

重塑“海丝”荣光

□刘益清 林剑波

泉州历史悠久,千百年间,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迎来不同肤色的域外商贾,泉州人也扬帆启航,走向世界。

历经岁月打磨,在新时代,泉州人不骄不躁,发展经济的同时,用心呵护文物古迹,完好保存了大量“海丝”历史遗产。眼下,这份宝贵的遗产正回馈泉州人,给力泉州新一轮发展。

泉州是著名的民营经济特区和中国品牌之都。当前,围绕建设“一带一路”和“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新挖掘“海丝”历史资源,复兴古城古港,拥抱新朋老友,加强同“海丝”沿线国家在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重塑文化自信,进一步延伸发展触角。

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泉州模式”“晋江经验”,经济总量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产业基础雄厚……有着这样的优势、这样的底气,泉州申报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定将重塑“海丝”荣光。


借力“海丝”,顺美提速

东南网10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陈志明)

“我们这次参加广交会的展品,是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的工艺陶瓷,很受欧美客商欢迎。”近日,带着展品参加第116届广交会的德化顺美集团董事长郑泽洽十分高兴,“我的祖先300多年前就创办大兴陶瓷商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让陶瓷走向世界。作为传承人,我们要再续辉煌,让更多的陶瓷走向国际市场。”

这在顺美重点打造的陶瓷文化生活馆得到了体现。在国际文化区,圣诞节系列、情人节系列、丰收节系列、复活节系列、格林童话系列……各国的文化、民俗都在陶瓷工艺品上得到生动阐释。郑泽洽说,他的企业拥有完善的全球销售网络,和沃尔玛、迪斯尼、乐购、可口可乐等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开展合作,很多客户在下单时表示,看中的是顺美的文化实力。

经多年发展,顺美的陶瓷、树脂、纸制品、塑料制品等融入多元文化元素的产品,远销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省文化企业十强。

“今年企业预计出口22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以上。”他说,能取得这样的业绩,除了产品创新、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更重要的是打造文化品牌,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眼下,泉州正依托独特的经贸、港口和人文优势,着力打造“海丝”先行区。郑泽洽说,这将为企业“走出去”带来更多机遇。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郑长辉 雷光美 通讯员 黄水成 王一雄)

平和蜜柚正迎来丰收季。近日,在平和县山格镇高际村的蜜柚园里,村民林金龙正忙着采收。这片蜜柚园预计可采收3万公斤,收入20多万元,比去年增收6万多元。

蜜柚是平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去年,在大力实施蜜柚产业提升工程的背景下,平和推广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量120万吨,产值50亿元,人均创收11837元,惠及全县80%的农业人口。此举,是漳州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的成功缩影。近年来,漳州把产业扶贫作为核心载体,全面谋划推进“体系式”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增强平和、云霄、诏安等3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的内生力。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

“针对扶贫重点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底子薄等客观实际,漳州提出扶贫开发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漳州市委农办主任郭福泉说,“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漳州推进现代农业扶贫的独特模式。此举一改以往小而散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使产业扶贫更具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为扶贫重点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明显作用。

在农业部鼓励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漳州提出培育特色农产品专业村、专业乡镇,逐渐向“一县一业”发展,并培育产业链。平和、云霄、诏安恰好围绕在乌山山麓。三县针对不同的小气候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县域优势品种,形成平和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等“一县一业”特色农业,相继捧回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除平和蜜柚外,去年云霄枇杷产值突破8亿元,诏安青梅产值突破10亿元。

在平和蜜柚的产业发展中,平和注重质量提升、品牌创建,推动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目前,平和与福建农林大学、农科院合作,推广蜜柚套袋技术,选育出红肉、黄肉、三红等蜜柚新品种,并常年在全国各地开展市场推介。与此同时,市、县积极支持蜜柚出口备案基地建设,开展国际质量认证,每年出口蜜柚15万吨,还扶持开发出柚汁、罐头、蜜饯、果胶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一县一业,就是要以工业化理念提升农业,实现品种、品质、品牌同步,内销、出口、深加工三头并进,原产、生态、健康三牌齐出,出口基地、有机肥推广、农民创业园三平台共用,大大提高规模效应和附加值。”漳州市委农业办有关负责人陈海波说。

为扶持“一村一品”,漳州进一步挖掘百个贫困村的自然、地理、人力等资源禀赋,推动云霄“淮山三宝”、诏安“太生蔬菜”、平和“长乐米粉”等100余种贫困村产业层出不穷。同时,鼓励并实施百家龙头企业联系百个贫困村项目,全市24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福建南海食品公司每年季节性解决农村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就业1.5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8000多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政策创新 突破农业

产业扶贫,漳州从政策层面鼓励突破农业,引导新兴产业发展,为造血式扶贫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朱国荣是云霄县火田镇后埔村村民,也是村引办企业漳州互惠光电公司员工。“县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我也从外地回到家门口工厂上班,月工资2500元,而且还能就近照顾家庭。”互惠光电主要从事蜂鸣器、电感、电容等电子产品加工,每年为村民增加工资收入300万元。

2013年,云霄光电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实现税收7001万元,同比增长105.6%。目前,云霄1.5万名农村劳力参与免费产业培训后,投身光电产业。同时,诏安海洋生物产业园、平和科技产业园区等新兴产业平台的建设,享受有关扶持政策,也日益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亮点和支撑。

为夯实扶贫开发工作,漳州着力推进政策创新。目前,漳州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市本级的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市县资源,以2012年财政地方级收入为基准,按千分之三比例,连续五年安排扶贫开发资金,每年821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850万元,用于重点县、欠发达乡镇和贫困村的扶贫项目建设。

在“千分之三”政策率先推出时,漳州进一步要求非扶贫重点县区结对帮扶重点县17个欠发达乡镇,每年每乡镇80万元,同时安排市级财政投入4000万元专门设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基金。一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5亿元。村容整洁重点村指标向贫困地区倾斜,每年安排30%的比例给贫困村;金融部门实行倾斜性的信贷管理政策,对3个重点县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执行比其他地区低2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率,引导增加涉农信贷投放;交通设施、农田水利、医院学校、造福工程等一系列优先建设的项目,进一步夯实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出台扶贫开发工作责任量化制度,确保扶贫更精准到位。

富了“脑袋”,才能鼓起“钱袋”。漳州扶贫开发注重人才科技支撑,大规模培训种养业能手、农民技术员、手工艺制作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去年,全市共培训1.65万人,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科学历教育招生1748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6.1万名,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产业主导、全方位联动,漳州扶贫开发工作已形成体系化的格局。

平潭独特的岸线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 关建东 摄

东南网10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王凤山)

一踏上平潭,激情的建设场面扑面而来

金秋时节,记者赴平潭综合实验区采访。

在平潭港金井作业区2、3号泊位项目工地,往日尘土飞扬的沙地已消失无踪,4台37米高的红色门机如巨人般停放就位。“主体工程已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推进,有望11月份开港。”中交三航局吉钓码头项目部副经理陈国平告诉记者,2号是2万吨级客货滚装泊位,3号是5万吨级多用途件杂货泊位,远期可停放15万吨级邮轮。

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示范区、先行区,平潭的建设速度令人瞩目。6月,平潭海峡大桥复桥正式通车,进出平潭岛双向六车道通道形成。7月,平潭封关运作,成为“特区中的特区”。进入10月,福平高铁施工现场也传来好消息,北东口水道特大桥大练段栈桥即将完工。与此同时,海峡客滚码头待泊泊位基本完工,进入剩余水电部分施工的扫尾阶段。

丰富的岸线资源是实验区开放开发的后发优势,是实验区永续发展的动力。素有“千礁岛县”的平潭,拥有126个岛屿和702处岩礁。约408公里海岸线上,天然港湾、澳口有283个,其中可建1万-30万吨级泊位的有10多处,具备建设大型物流港口的条件。

“良好的港湾、优越的深水岸线,为建设大中型港口提供了条件。”平潭综合实验区有关负责人说,平潭港分为四个作业区——金井作业区以货物运输为主,并发展邮轮等旅游客运;澳前作业区近期以对台客货滚装作业为主,并服务渔业产业;流水作业区作为远景规划预留港口岸线;草屿作业区则具备良好的深水港建设条件,也作为规划预留。目前,澳前作业区已经投产,金井作业区即将投产。


金井作业区2、3号泊位准备就绪,不久将开港。 关建东 摄

平潭综合实验区森林与园林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林默爱说,设置风障才能有效地阻挡强风来袭,保证幼林成活。 何祖谋 摄

要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

岸线优势为发展港口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如此热情的建设劲头,难免对岸线生态造成改变和破坏。规划者和建设者对此当然有所考虑。

如何有效地保护岸线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服务于平潭的发展呢?

争取到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落户平潭综合实验区,是个很棒的思路,不仅有力促进平潭的综合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更大程度上在海岛规划开发、海岛海岸带保护与修复以及岛屿使用论证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虽然平潭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要先行。”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开发处副处长刘贞文博士说,平潭不仅有众多避风条件良好的港湾和深水岸段,而且具有丰富的不可替代的垄断性岸线旅游资源——返璞归真、自然天成的优质海滨沙滩,雄奇壮丽、神秘诱人的海蚀地貌,加上奇岩、海湾、岬角、明屿、暗礁、沙带以及断层构造、海蚀造型的穿插点缀,整个旅游环境显得层次繁复,回旋余地大。

刘贞文说,有些岸线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破坏较大,特别是沙滩。有的由于防浪堤建设不当,导致沙滩蚀退、滩肩变窄;有的排洪沟渠年久失修,渠道内杂草丛生,加上护岸破损,容易造成入海排洪通道受阻,对沙滩直接构成威胁。

令人欣喜的是,在海岛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平潭正紧锣密鼓地投入“受伤”岸线的修复保护中。其中,海坛湾与坛南湾的生态景观修复改造在按计划进行。该项目包括海坛湾景观工程、海坛湾沙滩整治修复工程及坛南湾北段海岸生态景观改造三大工程,项目计划投入1亿多元,预计2016年6月完工。这将大大改善实验区海岸线生态环境,提升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服务能力和旅游层次。

刘贞文建议,要对实验区岸线资源统一规划,分用途、等级和时序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划定岸线控制线,为岸线开发与管理提供刚性约束。将岸线分类,如可分为生态岸线、旅游岸线、自然岸线、渔业岸线、港口岸线、工业岸线以及发展预留岸线,提出有效地保护管制与开发措施。对生态岸线实行分级管制:一级需重点保护,禁止任何开发建设行为;二级可适度开发,在保护自然景观、合理限定旅游容量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低污染的开发,并严格限定开发范围;三级已遭受破坏或生态价值较低的,采用人工保育手段,恢复和提高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

“岸线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平潭综合实验区有关负责人说,“要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


石漠化荒山治理是平潭造林绿化的最后一个难关。关建东 摄

敢叫石山披绿装

东南网10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王凤山)

山坡上,南洋杉、台湾相思树等迎风挺立;石头缝隙低洼处的小小围堰中,滨柃、海桐、夹竹桃等苗木顽强地展现生机。

经过5个月精心养护,“光长石头不长草”的平潭澳前镇龙山村石头山,终于披上了绿装。“这75亩试验植被,从目前来看,成活率达90%以上,但还要看今年过冬情况。”平潭综合实验区森林与园林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林默爱说,平潭的冬天,风力达到七级以上,对新种的植物是巨大考验。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5年来,投入6亿元植树造林5000万株,森林覆盖率从29%提高到39%,在全省增幅最大。在解决风口造林、吹沙地造林后,目前只剩下石头山还未攻克。

“石漠化荒山是最后一个难关。”平潭综合实验区森林与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卓华玲说。

平潭地理区位特殊,风害突出。岛上临海岩岸山地长期受风雨冲刷和人为干扰,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石砾堆积,形成石漠化山地,开展常规造林绿化收效甚微。如今,这七八千亩石漠化山地,成了实验区生态建设的薄弱点。

为改变这一状况,今年5月,平潭启动为期3年的“岩质海岸石漠化山体植被恢复”课题试验,省林科院提供技术支持。

石漠化治理,全国没有成功范例。石头山风大、石多、水少、土层薄,如何着手?

“首先是挖大穴、下客土。”省林科院高级工程师聂森说,石漠化山地多是风化石砺,在这样的非常规环境下种树,就须在石缝上凿穴,还得用挖掘机和钻机挖。穴挖好后,填上150公斤客土,并结合基肥,配成种植营养土。苗木种上后,雇人每周1至2次用水车运来水,用水管泵送到山上。

“水是生命之源,水不够分量,幼树无法成长。”聂森说,他们物色了一种保水剂,吸水能力特别强,能吸收自身重量百倍的水。经测定,每个穴须放25克的保水剂颗粒,这些颗粒能吸收2500克的水,长时间保持土壤饱和含水量,刺激作物根系生长和发育。

龙山村是平潭一大风口,强劲台风和东北季风从龙凤头海滩方向刮来,挟裹着盐碱泥沙打在树上,时间长了树叶发黄干枯。

“风障是保障树木成活的关键。”林默爱说。风障是由杉木桩和尼龙网做成的防风篱笆。有了风障,植被长势良好,平潭2号水培木麻黄比种下时长高了七八十厘米。厚藤从20厘米蔓延到五六米长。

从现场看,石头山上乔、灌、藤、草相搭配,错落有致。“本着‘适地适树’原则,以本土树种为主,通过合理搭配,加快植被恢复成效。”林默爱说。

“通过探索总结,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全面治理平潭石漠化荒山。”卓华玲说,争取短时间内改善和美化石漠化山体生态环境,同时为全省石漠化山体植被恢复和海岛生态建设提供依据。


记者手记

保护更美的未来

□何祖谋

“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这是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者的共识。

平潭素有“海滨沙滩甲天下,海蚀地貌冠全球”之美誉,海岸线长约408公里,人均全省第一。独特的岸线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保护好宝贵的岸线资源至关重要,不能随意开发使用,有的要严格控制保护起来。”实验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平潭把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看作头等大事,“舍得买个‘指南针’,不留遗憾给子孙”。

在建中的平潭环岛路全长108公里,目前已建成50公里。它依山傍海,既是平潭综合实验区重要交通要道,又是最美风景线。规划者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将路线建在防护林内侧,不紧挨着海边走,这是充分考虑不破坏海岸原生态环境,把宝贵的沙滩还给群众。

同样为节省岸线资源,位于澳前镇观音澳的海峡高速客滚码头和与扩容后的国家一级中心渔港东澳渔港紧挨着,两者同步建设,相辅相成。澳前片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平说:“项目一开始,区里就考虑如何节省岸线资源,统筹起来建设。如今,不仅两个项目共用一个防波堤,而且客滚码头以及客运旅检大楼、口岸查验配套设施与渔港共用一个陆域海岸线。这样既节省了岸线,又避免巨大投入。”

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独特的岸线资源必将成为重要优势。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平潭将会永续发展;在开发中有效保护,平潭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东南网10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崇龙 陈亮 通讯员 沙观球)

正值金秋,从将乐县万安镇驱车赶往安仁乡余坑村的途中,一路稻浪飘香,农户们在忙着抢收抢晒。伴随着稻谷烘干机的响声,记者走进位于余坑村的雾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庆斌正和几个村民聊着秋收后土地流转的事。

托管分利,雾野小试牛刀

朱庆斌就是余坑人,在上海做生意已多年。今年5月,他带着两个兄弟从上海返乡,办起雾野公司,旗下有农腾农业、健辉农机、鑫农植保等3个专业合作社。

“回到村里搞农业,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朱庆斌说,土地流转可不是小事,须做出成绩来,村民才会跟着你干。

安仁乡是个以种植烟稻为主业的农业乡镇,全乡1.3万多人,有6000多人在外务工经商,留守的大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家里只剩老人的,只能就近种自家口粮,稍远一些的地就抛荒了;家里有劳动力的,自己能种一些,把外出打工的亲朋的地也拿过来种,秋收时给些口粮当租金,但这些种植户往往技术又不够完善。这样一来,有的地荒了,有的地虽也在种,产能却不高,条件成熟的大户想做大规模,又无法实现土地流转,形成了“有田无人种、有人要田种”的局面。

余坑村也不例外。对此,以公司为主体,以核心农户为纽带,请村级组织参与协调,雾野逐渐摸索出“托管+分利”、土地入股、择项托管经营等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其中,托管分利是指农民将责任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种植,合作社支付农民托管费,同时负责将公司在收购环节30%的利润分给合作社成员和未入社的托管农民;土地入股,则是农户带地入社,按年度合同交由合作社统一种植,合作社承担全部生产成本,入社农户以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入股耕地面积分红。

这样一来,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不仅有农田产量三成干谷的托管费,还可分利30%,带地入社的农户可按股分红,暂不愿流转的,也可由合作社提供耕、种、管等一条龙服务,在合作社的技术支持下,提高产能。

今年,雾野流转了600亩,试种绿色果蔬和优质稻,因技术成熟,品种新颖,出产的果蔬市场价格比其他农户的高出好几成,共为入社的60户农民增收85万元。


广种优质稻,绿景农大显身手

“土地流转不论是何种形式,最根本的还是要保障农户的利益,因而在企业、项目的选择上,乡里是慎之又慎。”安仁乡党委书记邓永保说,去年由将乐商人林远辉等投资的绿景农的进入,让乡里吃了颗定心丸。

绿景农主要生产加工优质大米“将银99”。几年前,总经理张敦祺拿着“将银99”水稻、土壤、水等的样品到上海食品研究所检测。各项数据表明,“将银99”符合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

将乐是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3万亩,而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仅5万亩左右。张敦祺看到其中潜力:“家乡有资源,上海有平台,正是回乡创业的好时机。”

山区水稻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低,种粮效益偏低。为此,绿景农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每50公斤“将银99”收240元,比常规稻高出约一倍。公司还统一提供优质稻种和农业生产资料,降低农民种植成本。种植过程中,公司委派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指导,施肥、灭虫等工作采取统防统治,由公司雇用专业团队完成,种粮户只需做好常规管理。

“不仅多卖了钱,还少挑了几担谷子呢,明年还要继续种。”村民余新旺说,他家有6亩多地,往年种常规稻可收2500公斤,却只能卖6500元。自改种“将银99”后,今年收了2000多公斤,却卖了9000多元。

为打消农民的销售顾虑,公司与种粮户统一签订生产购销合同,在优质稻收割后两个月内,采取现金结算方式,种粮户随交随结。

“利用商会多年来拓展的销售平台,加上产品本身的好品质,市场销路不愁。今年产出的大米已陆续发往上海,一公斤售价将近40元。”张敦祺说。

将乐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朝锐介绍,近年来,将乐着力建设生态高优粮食工程,做大做强优质米生产基地,为推进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种植优质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减少了土地抛荒,提升了土地产值。去年试种面积仅500亩的安仁乡,今年的种植面积已增至4100亩,明年还将进一步扩大。

未来几年,绿景农在“公司+农户”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计划在多个乡镇扩大公司自有基地的规模,逐步建立起以安仁乡、大源乡等2万亩优质水稻种植户为基础,辐射全县及周边地区20万亩水稻种植户的大型种植基地。

记者手记

土地流转要因地制宜

水稻生产集约化水平低,种粮效益偏低,制约着将乐农业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至关重要。

当地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留守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劳动人口年龄结构决定了“有田无人种、有人要田种”的土地利用现状。这,成为当地土地流转的症结。

首先,针对外出上海创业人员多的优势,该县积极做好乡村干部挂包联系外出创业户的工作,引导、对接有实力的乡亲返乡创业,解决了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经营亟待解决的资金、人才、销售等难题。

其次,根据农业人口结构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采取“托管+分利”、土地入股等多样的流转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最有效利用,实现了利益的最有益分配。

最后,在种粮品质和技术方面,创新创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更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因地制宜,就是找到问题症结,使之反转为撬动发展的支点。

1 2 3 ...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