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从福建省直机关到宁德市寿宁县亭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王仁翻,最近正忙着和年轻人一起修建村级敬老院,争取让孤寡老人在年前搬进新居。“有这么多年轻人一起做事,离不开团组织的动员和支持。”王仁翻说。

去年4月,福建把贫困程度高、自然条件差、扶贫开发难度大的235个村确定为第四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从省里选派235名党员干部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其中,曾经的“老少边穷贫”地区宁德就占了52名。

“基层团组织力量较为薄弱,我们可以尝试和驻村干部联合开展工作。”基于这样的想法,团宁德市委组织省、市下派挂职和驻村干部成立了“宁德市青年联合会来宁挂职及省派驻村青年干部联络组”,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扶贫开发重点村团建工作,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团组织与联络组成员在扶贫开发重点村的组织队伍建设、人才智力引进、青年就业创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加强联络,将扶贫开发重点村团建作为工作考评重要项目之一。团宁德市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举整合干部资源,发挥团组织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助力扶贫开发重点村实现精准脱贫。

王仁翻至今还记得刚到亭溪村时面临的困惑:全村登记人口1522人,实际留在村里的只有292人,成年人中除两位中青年外,其余均为60岁以上的老人,“虽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思路,但缺少年轻人如何开展工作?”

团寿宁县委一方面通过举办“寿宁县十大人气村”评比活动、“乡愁古韵多彩寿宁”美丽乡村寻宝活动为亭溪村凝聚人气,另一方面和王仁翻等村干部一起动员在外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创建了生态硒锌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今年村支部改选中,团寿宁县委明确了加强团建工作,由专人负责为全村17名团员建档。村委会主任叶旺生对1年多来村里的变化感触颇深,“以前卖猪肉的两天才到村里一趟,还卖不了10斤肉,而现在一天就能卖出60斤左右”。

在激发农村团建活力的同时,团宁德市委还围绕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发展需要,与高校对接,组织大学生到扶贫开发重点村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屏南县后龙村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洪惠阳通过团组织的牵线搭桥,“吸引”来了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古村落的保护、农村电商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


开展电商培训近年来成了当地团组织帮助农村青年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柘荣县创业青年吴裕辉原先采用传统方式销售太子参,“订单不多,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转”。2012年,他参加团组织开展的电商培训后开起了网店,年销售额由原来的不足10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300多万元。

据介绍,作为助力扶贫工作的主线,2014年年初以来,团宁德市委举办各类就业创业培训113场,培训青年6792人次;组织2558名青年上岗见习,其中1099多名青年实现上岗就业;帮助1363名青年获得青年创业小额贷款6985万元,带动4105人实现就业。2015年,团宁德市委还依托市青年创业协会自筹700万元担保金,在福安市试点众筹青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模式,截至目前共发放3273万元贷款,惠及347名创业青年。

省下派宁德市驻村干部领队傅新星认为,农村的扶贫开发离不开年轻人,而团组织善于凝聚和团结青年,与驻村干部联合开展工作有利于打开局面,形成合力更好地推进扶贫工作。(林智仁记者陈强)

龙岩永定区堂堡乡磜下村助农脱贫有门道——

“三件宝”奏响精准扶贫“三部曲”

东南网12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莫志强 马斌)光伏电站逆变器显示屏里的数据实时增长,预示着发电收益逐步增加;电站所在的村部一旁,高粱酒厂正生产当地特色酒“三堡高粱”;往更远方望去,是竹林葱茏,竹腔里“种”有优质高粱原浆酒……

红高粱、竹节酒、光伏电,是龙岩市永定区堂堡乡磜下村这个第四批省派驻村干部扶贫开发重点村助农脱贫“三件宝”,奏响了当地精准扶贫的“三部曲”。近日,记者慕名前往探访。

特色农业增收曲:红高粱种好来

“扣除成本,去年半亩高粱赚了400多元,今年种3亩,若收成正常,赚个2000多元不成问题。”刚干完农活回来的村民阙三妹说,“我还可到高粱基地做短工赚钱。”

让年近六旬的阙三妹受益的是磜下村发展红高粱特色种植采取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该村以三堡酿酒公司600多亩高粱种植基地为依托,成立立足磜下、面向全乡的三堡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扶持贫困户种高粱。三堡公司以每公斤8元的保护价向农户收购高粱,合作社做好农资配送服务,目前已带动当地48户农户种高粱1300多亩。

而一些不想种高粱的农户,可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租金收益,文化水平较高者还可到酿酒公司长期就业。600多亩基地中有260多亩土地是从43户贫困户手中流转而来,平均每户年可增收1200多元,而在公司上班者平均每月也有近2000元收入。


产业扶贫进行曲:竹节酒“长”出来

67岁的村民阙绍河的老伴患有胃癌,为给老伴治病,老阙欠下10多万元债务。不过,以10亩竹山入股去年11月村里成立的裕农竹木合作社后,老阙如今每年都有3000多元收入,今年10月,他又追加10亩竹山入股。

与老阙一样,磜下村年收入低于3000元贫困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户32人。如何让这些人脱贫,成为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王霖和区人大代表、村支书阙培汉的一块心病。

去年7月的一天,他们从媒体上看到竹节酒的相关报道后颇受启发,觉得磜下有酒有竹,亦可一试,随后便赴漳平、宁化等地参观考察。而后村里成立起合作社,吸收社员200余人,其中贫困户15人,发展一期竹节酒竹山基地80亩,其中25亩为4户贫困户和2户计生户的竹山。

说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阙培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亩竹山中约有300根竹子可用于生产竹节酒,合作社以每根15元向贫困户收购,与砍倒卖仅赚约3元相比,每根可增收12元,10亩就是3600元。

据介绍,高粱基酒被注射到竹腔内后,历经7个月发酵而成的竹节酒,更醇香可口,市场前景看好。“以后,合作社壮大了,贫困户还能有分红,日子会更好。”乡纪委书记、磜下包村干部谢学优说。

项目支撑发展曲:光伏电卖起来

红高粱、竹节酒,能助农脱贫,但毕竟还有市场风险。如何让贫困户有更持久而稳定的收入,同时又破解“零村集体收入”困局?

“光伏发电项目投资灵活、管理方便、效益稳定,能让贫困户更直接受益,同时村集体收入又有长期保障。”乡党委书记赖天鸿道出磜下建设42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初衷。

已于11月中旬正式并网发电的该电站由村委会与贫困户共建,村里以省级帮扶资金及其他向上争取的资金共23万元入股,约占72%股份,自愿加入的9户贫困户每户通过区里补助3000元和农行优惠贷款7000元(由村支书和村主任共同担保),筹得1万元入股。电站平均每月可并网发电5000千瓦时,村集体和每户贫困户平均每月可分别收入约3500元和150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乡推广运用这种‘造血扶贫’模式,同时通过争取向上协调,将光伏电站列入保险范围,使之稳上加稳。”赖天鸿说。

截至2014年初,周宁县140个建制村中,无村集体收入的有104个,是该县区域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短板。一年多以来,周宁多管齐下,因地制宜进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村庄创业起 告别“零收入”

热词:精准扶贫在福建

东南网12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周天鑫)

有了收入 穷村“活”了

11月27日,周宁气温降至1℃,在玛坑乡首章村的五保幸福园里,却暖意融融。这是该村利用村集体收入为“五保户”老人建设的新家。

“搬进这里后,村里给每间房都添了电热毯、厚棉被,大伙是身子暖和,心也暖和。”五保户郑旺忠感慨地说,以前冬天是最难熬的,土坯房漏风严重。

首章村是周宁的贫困村之一,去年初还属零村集体收入村。“原先村集体收入一分钱都没有,但困难群众的生活、村庄的保洁、村民的生产发展等问题,都要花钱。”村支书陈桂清回忆道,“跑部门虽能要到钱,但没稳定的收入支撑运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在周宁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首章村开始创业。“我们结合各级扶贫资金,推行党群协作发展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把村里空闲的旧校舍出租,今年村集体收入16万元。”陈桂清说。

这笔钱成为村子发展的启动资金。紧接着,通过继续筹措,村支部又出资20万元,入股该村茶叶合作社,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帮助合作社成功打造“丹山梦园”茶叶品牌,并利用各种资源渠道促销。截至目前,合作社盈利30多万元,村集体可分红6万元,入股茶农人均获利4000多元。

有了村集体收入,首章村根据村民诉求,将集体收入用途分为建设小型村级公益设施、扶贫济困和投入生产发展等三大块。“我们把闲置小学校舍改成乡村游接待处,以前一直缺失的垃圾焖烧炉、路灯等项目也先后完工;村两委节日有钱给困难户送慰问金了,也成立了助学金;村里有了垃圾箱、垃圾车,还配备专职保洁员,村貌焕然一新。”陈桂清说。


因地制宜 村村有财

除了通过“无中生有”盘活村集体经济的首章村,周宁还有更多消除“零村集体收入”的成功案例。

2014年初,周宁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县140个建制村中,无村集体收入的达104个,村集体收入年超5万元的仅有7个。

一边是零资产的村集体,一边是大面积抛荒的山林田地,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成为周宁县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要课题。

2014年以来,在广泛走访调研后,该县相继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举措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对拥有资金、资产、资源这“三资”的村,该县组织乡镇和村的力量,在核实存量的基础上,通过租赁、入股、开发等形式,盘活村集体所有的关闭企业厂房、仓库、废旧机器设备以及闲置校舍、会堂等资产。如七步镇溪头村,通过出租旧校舍发展农家乐,年收租金2.5万元。

此外,周宁按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流转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建立“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新型利益连接机制。同时,该县结合旧村复垦,将新增耕地交由村集体经营管理。纯池镇福山村就是依靠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年获利2万元,告别“零村集体收入”时代。

“县里针对各村实际情况,开展‘一村一策、分类指导’,每年还安排50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周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孝镛表示,该县力争通过3年实现各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

创新管理 后盾有力

为管好新增的村集体收入,周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按有关规定,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提交专业投标公司公开招标,50万元以下的则没明确规定。而村级项目,基本上都在50万元以下。为让村级项目运作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周宁在乡镇设立招投标委托代理服务中心,50万元以下的项目也公开招投标。

周宁还在全县实行村、居“三资”管理“阳光三级”机制,即“事前阳光规划、事中阳光运作、事后阳光评议”,实现公开、透明、民主、有序管理。

此外,该县还配套推出“阳光评议”机制。村集体项目竣工验收后,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村民,以无记名的方式对村干部抓项目落实完成及公开情况、项目运作中资金收支合理性、项目落实中党员干部勤廉情况等进行评定。

统计显示,“阳光三级”实行至今,全县各乡镇按“阳光三级”模式运行的项目共有222个,项目总额8873万元,为村集体节约1010万元。

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同创业,管好村集体收入的同时,激发村干部带头创业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要。但由于经济待遇低、工作任务重、养老没保障,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长期受挫。为此,周宁落实村、社区干部补贴政策,采取村集体和个人按比例负担的办法,为全县符合条件的在职村(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逐年提高。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锦荣说,这政策鼓舞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激发了村级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打好村庄创业组合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在三四年内消除全县四分之三建制村无村集体收入的现象,可以说难之又难。但从目前来看,周宁一步步稳扎稳打,目标实现可期。

增加村集体收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周宁的可借鉴之处在于,通过实施各项政策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的同时,还拿出与之配套的多项制度保障,打出组合拳。

村集体收入对周宁大部分村来说,还算是比较新鲜的事物。如何管好从无到有的村集体收入,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制度设计,同时还要点燃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因此,周宁前设“禁区”、后有激励的一条龙式管理制度,为其实现目标提供了保障。

热词:精准扶贫在福建

东南网12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胡斌) 10日,省委书记尤权主持召开常委会议,学习贯彻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精神。

会议指出,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我省宁德主持召开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是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促进东部地区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突出精准,即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突出时限,即到2020年全部脱贫,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突出责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层层签订责任状。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此次座谈会精神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紧盯脱贫攻坚目标,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会议强调,我省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要细化分类,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村要“搬”,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保”,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扶”。要围绕“精准”两个字,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通过造福工程搬迁脱贫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二要把扶贫开发工作与“三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善农村交通、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教育文化医疗以及电商等普惠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以“三农”工作的成效为扶贫开发工作创造条件。三要落实责任,有扶贫任务的地方,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问责机制。四要认真研究“摘帽”和退出机制,从长远讲还要考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五要提高对口扶贫协作的力度和精准度,及早谋划中央部署安排的我省经济强县与西藏、宁夏等对口帮扶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健全完善扶贫协作机制,下大力气帮助对口支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东南网12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国萍 吴旭涛)3日,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进村的环岛路正在拓宽。“从2009年起,溪邳村被列为财政部、国家扶贫办的第一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成立了村经济发展互助协会,并向需要发展项目的村民提供小额贷款。去年,村集体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90元。现在,有资金做一些基础设施提升,改善百姓生活。”村主任江宽全说,溪邳村是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村,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连家船民分批上岸,现已告别居无定所的生活。

溪邳村的幸福嬗变是宁德扶贫开发成就的一个缩影。

宁德,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为脱贫致富,宁德人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奏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山海交响。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摆脱了长期排在全省末位的历史,2014年达11302元,同比增长11.7%;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77万人下降到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5%以内;6个省级重点扶贫县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达10.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坚持“四下基层”——

扶贫开发与排忧解难、扶志扶智相结合

多年来,宁德积极落实并不断深化“四下基层”制度,与访贫问苦相结合,做到贫困村“村村有领导挂钩”、贫困户“户户有干部包户”,全市确定包户干部10213人挂钩贫困户16306户。

立足于“下”,大力推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市领导带头挂钩到县、乡、村。仅2012年以来,全市就有1.6万名干部每月“无会周”驻村“三昼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着力于“解”,通过写好“蹲点手记”“民情日记”,逐一对贫困村、贫困群众建档立卡,建立扶贫台账。针对缺思路、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从市、县、乡、村四个层面,逐级落实挂钩责任单位,帮贫困乡村、贫困对象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破解瓶颈。

求效于“促”,通过与基层群众一起找问题、理思路、议对策,确保70%以上强农惠农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村倾斜支持。近三年来,各县(市、区)平均每月征求群众意见建议100多条,得到解决或明确答复的超85%;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8亿元,帮扶“造血”项目1230个,不少村子通过一线扶贫脱贫摘帽。

为增强基层脱贫致富核心力量,宁德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先后选派四批近2000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市、县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子890对,干部与残障贫困人员结对帮扶3684人次。通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创建一批能看、能学、能赶的党建扶贫示范点,快速实现以点带面。


坚持“关注难点”——

扶贫开发与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相结合

连日来,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最后一批120户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正进行内部装修。下岐村原有连家船民782户3546人,现已建成2个新村和6个安置点,累计有600多户3000多名连家船民上岸。

村支书郑月娥是土生土长的下岐人,她亲眼见证了连家船民的生活巨变:“上岸后,全村走出40多位大学生,这在以前难以想象。”

造福工程是宁德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德政工程。从最初的“分散搬迁”“插花安置”,到“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再到“整村搬迁、集镇安置”,闽东造福工程已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特别是2008年以来,宁德坚持“关注难点”,把扶贫开发与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相结合,统筹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平均每年搬迁2万人。

在柘荣县英山乡荣华厝造福工程现场,十几户村民正在自家的新房里挥铲拌浆、砌墙上砖。“建房用地由乡政府免费提供,还有各类补贴,年底前我们就能搬进新房。”看着刚建起的三层半小洋楼,村民叶国游很是满意。

今年,英山至柘荣城关的田南公路建设被摆上全县“镇镇有干线”项目议程,英山与城关仅相距10多公里。为加大乡镇的聚集度,该乡将原来筹建办公楼的100多万元全部用来征地,免费为造福工程搬迁户提供建房用地,惠及地灾点群众180多人。

任务依然艰巨。宁德明确市本级每年安排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新增部分8%,2014-2017年每年统筹1亿-2亿元,2018-2020年每年统筹2亿-3亿元,全力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市450个贫困建制村整体改变面貌,12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基本完成整体搬迁。


坚持“丰满羽翼”——

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

摆脱贫困,必须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多年来,宁德坚持农业先动、工业带动、三产联动,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大力培育一批千亿百亿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234个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点、30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90%的农业人口实现增收。

今年3月,柘荣县英山乡凤洋村出资1万元帮贫困户陈后发流转50亩土地,引导他加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杭白菊。10月采收时,合作社以市场价全收购,全家赚了近10万元。英山乡乡长杨升昌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精准扶贫表,上面详细记录着陈后发的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扶贫措施、挂钩帮扶人、完成时间等。这样的精准扶贫表,英山共有147张。

柘荣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各乡镇围绕县域医药养老产业主线因地制宜发展,楮坪乡连片种植三叶青、覆盆子、昆仑雪菊等;黄柏乡上黄柏村建起油茶基地,并在林下套种败酱草,脱贫底气大增……

周宁县泗桥乡溪口村12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因穷出了名,而今发展起峡谷漂流、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村民琢磨着如何在家门口就业。

12月初,在外务工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村民蓝语香回到家乡,发现大变样,高兴地说:“牙赤公路通了,进城时间从近两小时缩短到40分钟,村里的旅游业带来很旺的人气,我打算回乡创业做茶叶。”

农村的全面小康,是关键也是难点。接下来,宁德将按每年20%左右的脱贫率目标,确保到2020年6个省级扶贫重点县、14.5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稳定脱贫。

“‘硬骨头’得下大力气啃。我们将坚定信心、瞄准方向,咬住目标、攻坚拔寨,团结奋斗、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打赢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攻坚战。”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说。

汪洋在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学习借鉴宁德扶贫经验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宁德市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了解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记者 张永定 摄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宁德:奏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山海交响

东南网12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胡斌/文 张永定/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6日至7日在宁德调研扶贫工作,并出席7日在宁德召开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和有效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书记尤权,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于伟国分别陪同调研并出席座谈会。

福建宁德属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宁德始终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树立“弱鸟先飞”意识,坚持“滴水穿石”精神和“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实施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移民搬迁等扶贫工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汪洋与会议代表一起深入福安、福鼎、霞浦等市县贫困村,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考察整村搬迁“造福工程”、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产业扶贫等工作。他充分肯定宁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

汪洋指出,东部地区是国家发展的“排头兵”,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在深化精准脱贫、加快脱贫进度、提高脱贫水平、健全脱贫机制、探索脱贫路子等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脱贫攻坚积累经验。

汪洋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不断丰富内容、拓宽领域,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平。要建立精准对接机制,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加对口帮扶资金和人才等的投入,实施好经济强县和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发挥好市场机制和社会帮扶的作用,加快西部地区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汪洋在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学习借鉴宁德扶贫经验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新华网福州12月7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7日出席在福建宁德召开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和有效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福建宁德属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宁德始终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树立“弱鸟先飞”意识,坚持“滴水穿石”精神和“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实施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移民搬迁等扶贫工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汪洋与会议代表一起深入福安、福鼎、霞浦等市县贫困村,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考察整村搬迁“造福工程”、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产业扶贫等工作。他充分肯定宁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

汪洋指出,东部地区是国家发展的“排头兵”,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在深化精准脱贫、加快脱贫进度、提高脱贫水平、健全脱贫机制、探索脱贫路子等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脱贫攻坚积累经验。

汪洋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不断丰富内容、拓宽领域,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平。要建立精准对接机制,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加对口帮扶资金和人才等的投入,实施好经济强县和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发挥好市场机制和社会帮扶的作用,加快西部地区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新华网福州12月7日电(记者 董建国 郭圻)当记者再次踏上“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宁德市磻溪镇赤溪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水墨画似的舒展开来:瓜果飘香的田野、鳞次栉比的农舍、安居乐业的百姓。

而30年前,作为闽东地区为数众多的畲族村落之一,当时的赤溪村是众人皆知的穷苦之地,群众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

赤溪村的可喜变化仅仅是宁德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30年来宁德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致力脱贫攻坚,目前贫困人口已从77.5万下降到11.3万(国定贫困线),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万元。

历史上深居山林之中的畲族是闽东的困难群体。1995年,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族群众成为福建第一批整村搬迁户。此后20多年,350多户800多名畲族群众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

受益于搬迁优惠政策,古老的九都镇九仙畲族村焕发了活力。十米高的仿古村寨门楼高耸壮观,村道遍植花草,民居一律是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而28年前,这个畲族小村遭遇泥石流,31人遇难。而今,家家户户电视、冰箱一应俱全,村民钟郑英说,她自己种植一些茶叶和水果,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

连家船民是闽东另一个困难群体,他们常年踡缩在船上狭小空间,腿弯曲变形,被人称为“曲蹄”,受尽歧视。山民下山的同时,连家船民也陆续上岸。截至目前,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已全部实现上岸定居梦,海上漂泊终成往事。

安居还要乐业,关键要有稳定的致富门路。新时期,宁德市积极谋划布局一系列特色农业和富民产业。

“对从山区搬入的村民,由主村养殖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养殖技术。”霞浦县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说,同时村里还依托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大力推广紫菜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和紫菜加工业,目前全村养殖紫菜2000多亩,紫菜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紫菜1000多吨,产值4000多万元。

广泛种植茶叶是贫困户脱贫的又一利器。太姥山镇太姥洋村村民陈青童之前是村里的低收入户,几年前他和天湖茶叶公司合作,种植福鼎大白毫,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5亩地一年收入7-8万元,农闲时夫妻俩还在公司打工,一个月共有六七千收入,每年家庭收入十几万元,“以前只能种些水稻,仅够家人的口粮,现在有了企业的帮扶,生活有了质的提高。”陈青童说。

以福鼎市为中心形成白茶种植基地,目前全市茶园面积21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18.5万亩。企业出技术、出茶苗、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农出劳力、出管理、严格按标准操作;培育的“品品香”与“天湖”茶叶品牌荣获国家驰名商标,累计带动近1.5万户茶农脱贫。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据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介绍,近年来,宁德扶贫思路适时调整,从几家几户到突出整村推进。“一帮三年”的整村推进战略去年进入第四轮,全市33个市级重点村,由厅级领导与市直单位挂钩,下派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每村拨给20万元专项资金。

同时,宁德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14.5万(省定贫困线)扶贫对象、6个重点县和450个贫困村,提出到2020年,山区和沿海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省定贫困线下人口全部脱贫。(完)

对并不轻松的扶贫任务,我省在“滴水穿石”的践行中,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精准扶贫的福建实践

东南网12月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这是一组牵动人心的数字——

73.5万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低于3310元;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合计起来的生产总值不到全省总量的1/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不到全省的1/20;需要帮扶的贫困村,则有2200个。

这是一张令人鼓舞的成绩单——

近两年这23个县GDP增长都达到两位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政和、古田、柘荣、松溪等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2014年全省20万人的减贫任务如期完成。

面对并不轻松的扶贫任务,我省在“滴水穿石”的践行中,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时不我待,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在福建工作期间写下《摆脱贫困》一书,亲自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到如今屡次强调精准扶贫,扶贫是他“花的精力最多”的事。对福建的扶贫开发工作,他也始终牵挂。

上世纪80年代,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开展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典型做法:率先在全国开展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工作,对缩小山海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在全国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搬迁,20多年来累计搬迁超过百万人;率先在全国选派党员干部到重点村驻村任职,万名优秀党员干部让村庄面貌明显改善,内生动力明显提高……

尽管成绩卓著,但我省至今仍有尚未脱贫的73.5万贫困人口。他们分多数处在偏远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差,资源禀赋严重不足。

让这部分人与全省人民一道奔小康,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庄重承诺。这是一场紧迫而艰巨的攻坚战。

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2013年,省委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将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提出造福工程、定点挂钩、产业和信贷、智力、社会等多形式扶贫措施,形成扶持重点县、重点村、贫困户三个层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今年9月,全省深化精准扶贫工作会再度聚焦精准扶贫。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从原来的撒胡椒面式、光输血式的扶贫,转向订制式的、有针对性的扶贫,从开“大处方”、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扶贫,转向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扶贫。

全面深化精准扶贫,不是选做题,而是必答题。

确保每年减少5万户、20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18年,完成国定贫困线以下人口的脱贫任务;到2020年,完成省定贫困线以下人口的脱贫任务。目标既定,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念好“准字经”,“漫灌”变“滴灌”

“娃娃在镇上念书,我想在集镇开个小店,好照顾娃娃。”长汀县红山乡山阳村贫困户刘树发说。

去年的一天,当结对帮扶干部上门征求意愿时,刘树发很诧异:“这事我说了算?”

“你的想法符合实际。”干部赞同他的选择。不久,小吃店就在各方帮扶下开了起来,如今生意红火。

贫困户“点菜”,政府“下厨”,因户施策成为扶贫新方向。

现阶段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是否精准。

龙岩市制定生存救助、就业辅助、生产扶持、住房援助、医疗援助、就学资助、科技帮扶、社会捐助、结对帮扶九项精准扶贫到户工作措施,从识别、帮扶、管理、考核等四个方面发力,把宝贵的扶贫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结合“九到户”,龙岩逐村逐户制定差异化、个性化帮扶方案和措施,实行“菜单式”扶持。这意味着,全市10万余贫困群众每户都将有专属的脱贫良策。

识别扶贫对象需“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等划分,在此基础上,采取结对帮扶、创业培育、入股分红、资产盘活、基地托养、订单带动、资金互助、搬迁改造等八种帮扶模式,精确制导,一户一策。源自宁化的“348扶贫创新机制”,也已在全省范围推广。

从扶贫对象到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第一书记),各环节的精准,保证了脱贫成效的精准。

在屏南,金融扶贫成为突破口。从县到村的小额信贷三级联动平台,实现金融扶贫不出村;创新推出的合作服务型、承包管理型、信托分红型三种金融扶贫模式,让有劳力和劳力弱的家庭都能享受到金融活水带来的可持续扶贫效益,让每一分钱,都花在脱贫的刀刃上。

在长汀,全县开展干部“联乡挂村帮户建点”活动,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手拉手、一帮一”,每个贫困村都有下派干部任第一支部书记或蹲点驻村,每个贫困乡都有一个县领导挂钩,副处级以上干部挂钩两户以上,副科级以上干部挂钩一户以上,一般干部、村主干挂钩一户以上贫困户,做到挂钩贫困户全覆盖。

在德化,戴云黑鸡养殖公司为留守老人、残疾人、贫困农民免费提供母鸡、包销鸡蛋,戴云花卉苗木农民合作社无偿提供大苗给贫困户并提供劳工帮助栽植等精准扶贫好方式得到推广。全县803家农民合作社积极探索托养式帮扶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输血更造血,扶贫亦扶志

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一年多时间,从村民房屋参差不齐、河塘沟渠生活污水横流,变成粉墙黛瓦、湖光山色。

钱从哪里来?“通过拆除危旧房屋215间,新增耕地27.6亩,获得土地增减挂钩资金810万元。”石壁镇党委书记阴晓萍介绍说。

为了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早日脱贫,宁化县对贫困村采取特殊倾斜政策,改变原有土地增减挂钩收益金县、乡、村三级分成模式,全额返还贫困村。

居住环境好了,村民还获得了更多实惠:立面改造,对一般农户补助总额的70%,对35户贫困户全额补助;旧村复垦新增的27.6亩耕地,贫困户可以每亩50元价格优惠承包,种植经济作物,村委会免费提供种苗;3名贫困户被优先聘为村庄保洁员。

如今,村里正谋划打造十里樱花观光长廊,最大程度发挥这里的观光旅游功能,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造血与输血结合、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新时期的福建扶贫开发,呈现新的视野与新的格局——

县级脱贫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园区。省里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对口帮扶县(市、区)均建成1个以上共建产业园区”的硬指标。其中晋江在长汀设立的产业园区已落地项目13个、总投资51.66亿元。政和同心产业园已入驻企业56家、总投资58.6亿元,其中开工37家、投产17家,县域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让小额信贷成为脱贫活水。2013年开始开展小额贷款担保创新试点,一年时间,各级财政筹措风险担保金7000万元,为2万多贫困户担保贷款3亿多元,较好地缓解了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如今,这一小额贷款担保创新试点已扩大到全部23个重点县。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缓解23县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骨干教师不足等矛盾,今年起,省教育厅在全省公开招募150名左右优秀退休教师赴重点县城关以外的中小学、幼儿园支教。退休教师可根据专业特长和当地需求,开展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研讨课或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协助学校做好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等。

坚持整村推进,集中力量打好消除贫困“歼灭战”。第四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定了省级重点村235个,省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经费4680万元,安排每个重点村20万元,确定了180个省直和中央驻闽单位进行挂钩帮扶,每个重点村选派1名党员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

热词:精准扶贫在福建

松溪:下派书记显身手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邵承通)

上个周末天气晴好,松溪县渭田镇东边村又迎来一拨游客,大人带着小孩开展亲子游,体验干农活。

村里原有一座野茶山,以前村民采来卖茶青。2013年,下派书记赵勇建议村民倪贵清成立合作社,建立茶叶加工厂,把野茶做成有品牌的茶叶出售。去年,倪贵清做了1500多公斤茶叶,有一半是打自己的品牌零售。他还借助村里开发乡村游的势头,在家里开设“茶艺坊”,游客到他家参观茶叶制作技艺,顺便买一点茶叶。

村主任吴得荣说,来自省发改委的下派书记赵勇给东边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村集体收入只有3000多元。2011年1月,赵勇来到东边村,引导村民成立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山露、水果玉米等。合作社办起食品加工厂,把笋壳做成罐头包装,把山露、笋等做成罐头出口日本。由于村集体在合作社占有股份,村集体收入去年达1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4年的8300元。

东边村向上争取到资金用于建设村庄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30个项目,评上国家级生态村;村集体成立“桃源东边”旅游开发公司,一年吸引游客几万人次;村民在统一规划下,纷纷在家开设“草药坊”“豆腐坊”“糍粑坊”“米粿坊”等观光体验购物点。

2014年,松溪县委、政府给赵勇等4位省下派书记记三等功。省人大常委会的陈义下派祖墩乡刘源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1956元提高到2013年的7300元;省人大常委会的鲍向阳下派茶平乡铁岭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1900元提高到2013年4800元;省船舶工业集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蔡清宋下派花桥乡花桥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3438元提高到2013年的5912元。

松溪自2000年至今,已有173名党员干部到91个村任职,覆盖全县建制村总数的89.2%。通过5轮下派,该县91个下派村争取项目670多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均超15%;有14个下派村获评国家级生态村,38个下派村被列为“美丽乡村”星级创建村。特别是在第5轮下派的2010年至2014年,11位下派书记为下派村争取项目资金55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736元提高到7341元,村集体收入从平均19.8万元提高到34.3万元。


古田:兴村富民靠人才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我们虽只是个镇,但科研人才不少。”近日,记者来到古田县黄田镇,镇干部李华告诉记者,目前,已有多位博士在镇内工作。

福建福大百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黄田镇引进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团队力量强,有6名归国博士,现有员工80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公司总数的35%。公司今年预计投资3500万元,年产功能糖系列产品3000吨。

“镇里组建一支招商、选才队伍,由书记、镇长挂帅,班子成员分组负责,带领镇干部上门拜访,加强与镇内私营业主、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互动联系;对本镇在外的名人、能人梳理排查,利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邀请他们回家乡聚会,共商发展。”李华说。

古田县是全省三个人才强县试点县之一。从2013年7月起,古田实施“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扶贫工程,从全国分批选聘博士、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或产业发展顾问,帮助制定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计划,发展富农产业项目,带动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实现三年双倍增。

通过引进人才成为导师,还能以才育才,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和实用技术人才。古田以电商创业园为育才摇篮,打造省内第一家食用菌电子商务创业园,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农村青年入驻,提供电子营销技术培训。古田还以落地企业、项目为育才载体,通过祥云牧业、“千亩高优”农业基地等经济实体,分批吸收1000多名农民就业,让农民在岗位工作中掌握新技能。

引进人才达到一定程度,还能以才引才,形成“滚雪球”效应。前垄村产业发展顾问邱栋梁教授到村任职后,帮助邻村韦端村对接引进果蔬专家马翠兰博士,马博士又促成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支部与韦端村水蜜桃合作社达成共建帮扶协议。与挂钩帮扶前相比,全村新增种植面积300多亩,改造500多亩,预计可增加产量1300多吨,年人均收入提高6000多元。

至2014年底,古田已分2批选聘17名博士、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到17个试点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或产业发展顾问,帮扶实施产业项目49个、总投资2.9亿元。

2014年,17个试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幅超过20%,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民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11个村,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8个,村集体收入实现倍增的有9个。


平和:一个能手改变一个山村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雷光美 通讯员 黄建团 杨祥隆)

“电商都到我们山村里了。”看着来自厦门的物流车辆远去,游友国脸上又添了些许欣慰的笑。车上载着大袋小袋的铁皮石斛产品包裹,也载着平和县秀峰乡秀峰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

不久前,游友国通过村选程序连任秀峰村支书。“上一届任期内,游友国廉洁履职,壮大村级经济等承诺落实到位,村民满意度高。这一届,游友国高票连任,回应了群众期盼。”前来了解村主干履职情况的县纪委书记张建兴表示。

2012年,游友国看着村里壮劳力外出、土地抛荒,内心纠结。而抛荒原因在于,秀峰村地处偏远,人多地少,难形成规模种养效应,也没找到适合的项目。能不能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吸引好项目、大项目?这个想法对应了他的承诺,也成为村两委的共识。

身为蜜柚种销大户、经济能人,游友国对接上厦门仙草堂公司的铁皮石斛项目。村民的热烈响应也为土地流转承包打好基石。基于对市场的了解,游友国为大家算一笔账:以设施农业模式种石斛,亩产值约30万元,大大高于传统农业项目。

仙草堂项目落地后,村里绝大多数富余劳力都被聘用,享有薪金、土地租金等收入。因为这个项目,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2014年的4000多元。项目收益明朗,荒地盘活,村集体收入镇管、收支公开、村干不沾钱,群众积极性高涨。

“选好配好村级带头人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之一。”张建兴表示,平和通过建立健全村干部廉洁履职、承诺兑现考核等制度,收获了初步成效。

记者点评>>>

贫困的根源,既有客观因素,如气候恶劣、灾害多发、土地贫瘠、人多地少,也有人的因素。在我省不少贫困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较落后,缺乏脱贫的主动性和方法,思想的贫困与生活的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越穷的村越留不住人才。现在的贫困地区比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要脱贫,就必须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能力,带头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强人才配备,才能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平和县支持致富能人当好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古田县选聘博士、企业家、技术人才担任村干部、乡村顾问、创业导师,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富农项目;松溪县充分发挥省下派村支书的作用,结合生态优势,掀起建设生态村的热潮。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表明,精准扶贫要出成效,关键还看有无精准使用人才。  (本报记者吴柳滔)

东南网12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召开前夕,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对宁德扶贫开发工作进行集中采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农民日报、中新社等中央媒体派出精干报道队伍,深入福安溪尾镇溪邳村,霞浦三沙镇东山村,福鼎磻溪镇赤溪村、店下镇三佛塔村等地,走村入户采访,全面总结报道宁德精准扶贫经验和做法。

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宁德 精准扶贫久久为功》,10版刊发通讯《滴水这样穿透石——福建省宁德市精准扶贫工作纪实》,从精准扶贫观念、精准扶贫施策、精准扶贫效果等三方面总结宁德精准扶贫经验做法。配发的评论《摆脱贫困的生动答卷》认为,宁德以“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在帮助农村摆脱贫困的问题上作了一次生动解答。

7日,新华社推出的报道《福建宁德:扶贫立下愚公志 滴水穿石换新颜》说,安居还要乐业,关键要有稳定的致富门路。新时期,宁德市积极谋划布局一系列特色农业和富民产业,如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的紫菜养殖、以福鼎市为中心的白茶种植基地等都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门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以《福建宁德30年滴水穿石矢志脱贫奔小康》为题报道说,宁德市通过30年的努力,脱掉了多年福建省“垫底”的帽子,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

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福建宁德:滴水穿石 推进精准扶贫》,关注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和“造福工程”搬迁,解决贫困户下山后的生产出路问题。报道说,一步一个脚印,一任接着一任干,这种精神和方法是战胜贫困的法宝,也是解决发展难题的源头活水。

经济日报在头版开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栏目,发表通讯《立下愚公志 誓将穷根拔——记福建宁德30年致力脱贫攻坚》,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可贵的扶贫开发“宁德样本”》指出,要总结宁德扶贫“至贫能富”的重要经验,要弘扬宁德扶贫“弱鸟先飞”的宝贵精神,要学习宁德扶贫“滴水穿石”的工作作风。

东南网12月8日讯(福建日报客户端APP-今日福建 报道)

新罗区委书记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8日,龙岩市新罗区委书记刘友洪到铁山镇增坪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提出要进一步摸清扶贫对象底子,做到“扶贫、台账、挂钩、措施”到户,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要谋划好发展思路,编制好三年扶贫规划,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产业发展,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打下坚实基础。(温连光)

宁化县长调研农田建设项目

8日,宁化县长余建地陪同省、市有关领导到济村乡、泉上镇等地,调研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要求解决好资金问题,持之以恒做好百姓增收等各项工作。(刘才恒)

仙游县委书记主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

7日,仙游县委书记郑瑞锦参加并主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郑瑞锦说,教育公平、精准扶贫是十三五的重大课题,也是会后大家要思考的问题,并提出培育一千亿的文创产业、发展两个新兴产业、继续提升原有三大产业、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园区的“一二三三”发展举措。(詹兴妹)

武平县长参加政府经济工作务虚会

7日,武平县长廖卓文参加县政府2016年经济工作务虚会,分析研判明年经济发展形势,谋划政府经济工作安排。他提出要立足追求质量效益型发展,坚持招商先行,突出项目实抓,提升城镇建设,促进资源集聚,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爬坡过坎、行稳致远。(王发祥)

华安县委书记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

7日,华安县委书记侯为东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县委“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多方征求意见建议,着手谋划明年社会经济发展思路、目标和举措,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陈佳平 黄阿彬)

光泽县长与太平洋集团签订合作协议

5日,光泽县长赵明正率代表团赴南京市,与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签署了投资规模达20亿元的PPP合作框架协议。通过ppp合作模式引进中国太平洋集团参与光泽县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水利工程等方面建设。这将将对该县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起到促进作用。(高德运)

热词:书记县长在忙啥

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曾被称为黄金海岸线上“断裂带”的福建省宁德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以“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理念与精神,铁心拼搏,精准扶贫,27年间,全市贫困人口从77.5万下降到14.5万,其中现行国定贫困线以下11.32万人;贫困面从30%下降到4.26%,预计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万元,增幅连续5年位居福建全省前列。

不等不靠,苦战持久,精准扶贫观念

宁德俗称闽东。她是山区,全市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拔过千米的山就有696座。她又是中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全市评定的老区重点村和基点村就有1909个。

山高路远、无地可用、抱海无为、有策难施,闽东之穷,穷在“不通”——路不通、货不通、策不通、人不通。不通则痛,穷则思变。然而在如何摆脱贫困的观念上,在当时的宁德却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寄希望于国家能给宁德多批几个大项目,一下子就抱上个‘金娃娃’。”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珊娜回顾历史。

面对来自广大干部群众的热议、面对从上到下的迫切期待,时任宁德地区主要领导并没有仓促作答,而是卷起裤腿、顶着烈日、拄着木棍,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闽东9县的山山水水,还顺带走访了相邻的浙南3县。边走边看边思考,闽东这只“弱鸟”究竟何以能先飞?

调研结果出来了,却是给大伙泼了一盆冷水,一盆醒脑醒心的冷水。

“同贫困作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从治山治水这个‘笨’工作上下功夫,是改变不了贫困落后面貌的。”其声虽远,其思尤深。透越历史,回响至今。

先飞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地区可以贫困,但思想观念不能贫困。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观念,都应成为“先飞”意识的组成部分。由此,新的一整套闽东脱贫的思路渐渐清晰。

从此在闽东的群山之中,每到农闲,便有无数个村庄、无数个劳力,不等不靠,凭借着原始的工具,挥汗如雨,挖山不止,筑路不休。至2014年,宁德农村公路从1998年的1700公里增加至9500公里,9县“县县通高速”,124个乡镇、2135个建制村,全部完成公路路面硬化;2500多个地处偏远、水电难至、地质灾害频发的自然村、33万群众走出大山,搬至靠近省道国道的新村。

滴水穿透石,弱鸟志高飞。在2015年的今天,为了帮扶最后一批贫困群众、面对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场更为精准到户、到人的扶贫战役,正发起最后的冲锋……


建档立卡,分门别类,精准扶贫施策

2014年9月,霞浦县委办副主任陈广昱接到一项“从来没干过”的任务——率领县委办对口挂钩三沙镇东山村,不脱贫不解钩,时间3年。

东山村是个畲族村,世居半山腰间,村民住在没水、没电、没路、没窗的茅草屋中。直至1998年,福建省委领导实地考察现场指示,一定要集中力量,彻底解决深山茅草屋和海上连家船两个特困群体的搬迁脱贫问题。

“旧东山”已是“新东山”。粉墙青瓦、绿树红花,清溪钢栏,壁画歌台,冬日里也尽显一派春意。如今的东山村主村除了集中安置容纳了自家的5个自然村外,还包括更为偏远的二坑、三坪两个畲村,人口达到413户、1500多人,是过去的3倍。在村两委班子带动下,全村群众转而利用靠海优势,发展紫菜养殖和加工,每亩收入是过去在山上的三四倍。

可还是有一小部分因病、因灾、因没劳力,仍然贫困的群众,一共22户。“这22户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两次投票、再由我们村干部逐一入户调查确定的。”村委会主任陈李寿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22户“拖也要拖出贫困的泥潭”。

档案有了,“病根”也找到了,可是发展什么呢?

几经商量,22户决定养牛。牛源先是想从山东引,咨询了县农业局专家后,决定还是从本地找。养多少?那得先看草场大小,还不能影响其他人家的果园,仔细推算过后,定下30头为第一期;本金呢?市县两级财政和金融单位都有专项款。最难办的是怎么养?

本来就是或病或残,把牛交到谁手上,谁也不放心。他们又查资料又四处请教,折腾了几个月,想出一招:从22户中找几个最有能力的当主管,替大伙统一负责放养;每户掏一些钱给他们付工资,最后分红大家一起算。

万事已备,只差牛来。“已经订好了,再有几天就来了。”趁着这两天有空,陈广昱甚至连未来合作销售的店铺也看好了。“这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本小说了。”扶贫从广泛到精准、从漫灌到滴灌,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作风。

宁德从1988年就率先开展干部“四下基层”,派出“扶贫工作队”,推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2012年以来,全市又率先实行“每月无会周”,其间1.6万名各级干部驻村三昼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攥指成拳,精雕细刻,精准扶贫效果

条件好了,项目有了,能不能保障扶贫成功、各方有效益呢?为这事,庄庆彬总结出一套“精雕细刻”的理论;为这事,林挺则是想写个“循环闭合”的题目。

老庄今年52岁,早先曾在闽东医院工作,后来回了闽南老家从事房地产开发。赚了钱后,便一直关注着第二故乡的扶贫建设。曾因本报报道而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2004年进入扶贫攻坚的第三阶段——“输血”“换血”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决定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造血”。

作为当地第一家被引进的客商,一进来就挨了盆冷水:原本以为靠近华东名岳太姥山,等着游客上门,应该不难。可是山路弯弯,客人们还没下车就已被转得七荤八素;原本以为生态不错,自然吸引目光,可没啥特色,来过一次,再无下回。

老庄急,小林也急。作为宁德下派到福鼎市店下镇三佛塔村的第一支书,他原本以为要完成的任务并不难,怎么说也号称“福鼎粮仓”,土地肥沃,发展个赚钱的农业项目应该容易。可没想到,项目选好,要引进企业时,人家要地、要劳力。而要解决这两条,就要把分散在13个自然村的群众集中安置到中心村,那原本就脏乱差的中心村,就得重新规划,可村里本来就没钱,“转了一圈,问题又回来了。”

亏了近2000万元后,不肯认输的老庄“买”出了教训:天然的条件再好,也得把产业项目精雕细刻出特色来。2010年,老庄专门请来个研发团队,将户外运动与风光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九鲤溪10多公里长的峡谷特色,索道旅游一炮打响。“光研发费就花了500万元。”当年旅客就来了1万多人次,去年已猛增至14万。

旅游业彻底改变了赤溪村。且不说全村开起40多家农家乐和小店铺,也不论又赚地租又做生意的本地群众,每年纯收入中的44%来自旅游,光是在老庄公司里上班的村民就有180多名,“每个月光工资就发50万”。绿山青山原来真的是吃不完的金山银山!

小林那头,在市里协调下,宁德第一家村镇银行——恒兴银行去年已被引进了三佛塔。以每户5万元的低息贷款给愿意从事大棚农业的群众;同时再给引入的农业企业贷款200万元,专门用于土地流转和设施建设。有了生产资金的群众,搬迁改造也顺利实施。两年间,恒兴发放小额贷款150多户、金额1000余万元。恒兴也获益,成立虽晚,却在全省所有村镇银行中利润率高居前列、不良率最低。

用现代工业思维抓农业。至今,全市已培育形成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76个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点、4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市80%的建制村,全市农民50%以上收入、贫困户60%以上收入来自特色农业。“富在农上”,成了现实。

“2014—2017年和2018—2020年两个时间段,我们决定每年将再新增地方财力的1%—2%和2%—3%,点对点地精准投入于扶贫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一定要完成300万闽东人民脱贫致富这个梦寐以求的夙愿。”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说。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近年来,河南省嵩县坚持易地搬迁与完善设施相结合、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分户施策相结合,努力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整合搬迁资金“挪穷窝”。精准扶贫需要整合资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千万不能“撒胡椒面”,让有限的资金打了水漂。嵩县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实行四大班子领导联乡包村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离岗。大力整合搬迁资金,将每户补贴标准提高到3万—5万元,创新搬迁模式“挪穷窝”。对无搬迁能力的孤寡人员,由政府出资建设周转房,产权归集体所有,免费周转使用;对特困户,通过差别化重点补贴,提高补贴额度,建设保障房;对有一定筹资能力的一般贫困户,建设普通安置房。通过周转房、保障房、普通安置房“三房”建设,较好完成了4300户1.68万深山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任务。

抓好特色产业“改穷业”。精准扶贫不仅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而且要“稳得住”“能致富”。嵩县是集山区、老区、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们在大力实施搬迁安置规划的同时,着力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以发展特色产业“改穷业”。立足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让贫困群众既“上楼”又“上岗”,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机制,为每个贫困户解决3万—5万元贴息贷款,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与此同时,引进多家省内龙头企业,鼓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2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551元增加到2014年的8041元,贫困人口由8.464万人减少到6万人。

加大教育投入“拔穷根”。精准扶贫成效如何,要“先看房、次看粮、再看读书郎”。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重在增强“造血”机能、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拔穷根”。嵩县积极实施“培训一个带动一户”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教育费用全免,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实行新招录教师到农村支教两年制度,规定县直学校教师晋升职称须有1年以上的下乡支教经历,以尽快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

实施整村推进“换穷貌”。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开展整村推进“换穷貌”,是精准扶贫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少的三两户,多在七八家”,这是嵩县一些贫困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们在搬迁安置深山贫困群众的同时,着力改善贫困村的水、电、路、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完成了140个村的整体推进。下一步,县财政拟每年拿出2000万—3000万元专项资金,涉农部门按不低于年度资金总量的50%投入,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剩余54个贫困村的整体推进任务,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嵩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