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之福建篇

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昂首奋进,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八闽大地日新月异,新福建建设硕果累累,壮美的时代画卷正在展开。

 资  讯 

电子政务:引领“数字福建”走前头

即时 | 2019-04-30 07:46

原题:电子政务:引领“数字福建”走前头

         ——迎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述评之二

东南网4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戴艳梅)

“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互联网时代,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以来,我省把电子政务作为“数字福建”的引领工程,持续发力,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电子证照应用、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健康医疗大数据、“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信息化建设领域先行先试,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福建路径和福建方案。

统建共享,打造“福建最强大脑”

今年初,福建省公共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正式开通,首批开放数据集超过500个、服务接口超过900个、结构化数据超过1亿条,涵盖信用服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教育文化、闽台合作等21个领域,与群众生活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19年前,“数字福建”建设伊始,就作出“要统筹,不要多头”的重要部署,于2003年开始建设政务数据共享工程,2012年建成全国最早的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2015年启动实施省级政务数据整合汇聚与共享应用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省直部门政务数据统建共享、汇聚开发。

而今,位于福州滨海新城的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并列着“两朵云”——政务云和商务云,成为“福建最强大脑”。其中,政务云汇聚了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省直部门和各设区市有关法人、自然人、信用、电子证照、传感监测等1700多类27.7亿多条数据,累计承载178个单位650个项目,共1455个应用系统。

政务云平台实现了不同电子政务系统间的信息融合、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两年来,共为全省各设区市和30多家省直部门提供了600多项数据批量交换服务,日均交换记录数167.3万条;2018年6月底以来支持了全省各设区市和20多个省直部门的在线调用服务,日均调用5.6万次;实时接收了140多万户“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变更和注销信息,支撑了各地区各部门涉企事务的同步办理,避免了企业办事重复提交材料。目前,各设区市也加快建设政务数据汇聚平台,并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

我省还建成无线政务专网、超算中心二期、政务高清视频会议公共平台、全省行政服务中心远程视频监督平台、社会用户统一实名认证平台、省级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等一批公共平台,并加快建设金融服务云、健康医疗云、农业云、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等一批特色云平台。

指尖轻点,政务服务更高效

近日,福建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再添多项新功能。上线的福州海关全球质量溯源体系、口岸通关时效评估系统、物流综合服务平台、贸易真实性核查与融资登记系统及口岸人员进出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等,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便利化。

福建“单一窗口”自2015年8月运行以来,在全国率先实现船舶运输工具“一单四报”和检商“两证合一”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进出口货物申报从4小时压减到5~10分钟,船舶进出境申报时间从36小时减少至2.5小时,一般货物贸易出口全流程从16天缩短到8天,大幅提升了福建通关能力,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目前,平台已连接43个单位,涵盖108项口岸政务管理和贸易服务功能,服务企业6万多家,去年业务总量达4253万票。

去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电子政务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90%以上事项可网上办。省网上办事大厅全面建成,全省行政许可、公共服务、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奖励、行政给付、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10类行政权力事项以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入驻,“一网服务”。共接入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6.5万项,全省86%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省市县三级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过90%。

“马上就办”掌上办。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我省创新网上政务服务模式,于2017年10月上线闽政通APP,实现网上政务服务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变。目前,闽政通APP已接入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超过16万项,实名注册用户约300万,轻点指尖,公众和企业就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服务,服务能力在全国25个已建省级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排名中位列第3。

我省还建成全省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文件证照电子化应用,已有41个省直部门、2745个市县部门实现在线同步生成电子证照,累计生成电子证照5200多万份,共享1900多万次,省电子证照共享工程列入国家“互联网 政务服务”示范工程。

创新应用,政府决策更科学

去年10月7日15时,福建“生态云”平台上,连续多个时段出现大气环境异常数据,环保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生态云平台模拟计算,多部门即刻开展联合会商研判。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马上启动轻微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指挥指导相关设区市开展本地污染管控和区域联防联控……10月8日19时,4个沿海设区市的臭氧轻微污染成功消除。

据统计,2018年我省应用生态云平台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减少50%以上的轻微污染天数(80多天),有效提升了空气质量。

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全国首个“生态云”平台大屏幕上,全国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省4座大气超级站和200多座空气自动站空气质量等数据一目了然。建成投用一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生态云的作用,全面掌握区域、流域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布、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质量等状况,深度挖掘海量“沉睡”数据价值,实现可靠溯源、有效预测、精准治污,推动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转变,助力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电子政务的创新应用,有力推进了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

去年1月,福建省扶贫资金在线监管系统全面运行,共纳入21项省级以上扶贫专项资金和2项救灾资金,涉及农业、发改、住建、林业、教育、医保办等10个部门和18家在闽银行,资金总规模约30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对象69.6万人,有效促进了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去年6月,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信息追溯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平台覆盖人民群众日常基本消费食品,贯穿“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的追溯管理,并与省、市各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协会等现有追溯平台联通对接,通过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对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精准监管,建立起以数据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机制,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至2020年,我省将基本形成网络泛在普惠、技术创新活跃、服务丰富全面、资源开放共享、安全保障有力的信息化应用新体系,建成数字中国建设的榜样区。一个“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的“数字福建”,正加速度扑面而来。

海峡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平潭探索

即时 | 2019-04-25 07:17

原题:海上的流动乐章

         ——海峡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平潭探索

东南网4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薛东 王凤山 林霞)

四面环海,是平潭最大的资源优势。上世纪80年代,敢拼会赢的平潭人打造出了全国闻名的“航运之乡”。

相距仅68海里。上世纪80年代起,平潭东澳码头就与台湾有经贸往来,并建成大陆首个台轮停泊点。1981年,平潭获批为对台小额贸易点,东澳码头就是当时主要经营点。

基础差,产业弱,“航运之乡”平潭过去未能发挥“蓝色”优势。2009年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201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平潭成为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平潭考察时指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区位、政策优势,构建对台、对外大开放格局,平潭发展定位更加明确。

走进平潭采访,一组数据引起记者的注意:去年“双十一”当天,依托两岸快件中心,平潭核放跨境电商清单43.3万单;去年,实验区累计进口台湾冷冻水产品1997.01吨、冰鲜水产品252.85吨。

开放、发展的水平,往往从人流与物流的指标体现出来。从对台小额贸易起步,到现在形成海峡大物流产业,一路蝶变,平潭奏响了一曲海上的流动乐章。

船来船往通道便捷

直航通道,从2011年“海峡号”首航台中港,到如今对台东岸重要港口全覆盖

4月14日,平潭金井作业区。又一批从高雄出发的农渔产品乘坐“台北快轮”抵达平潭,快速通关后发往各地。这是今年1月高雄—平潭货运直航航线正式开通后的第5趟航班。

“这批农渔产品通关后,部分将直接进入平潭台湾农渔产品交易市场。”福建中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兹钿说。他长年从事对台进口贸易,已成为高雄—平潭航线的“老顾客”,累计采购近500吨台湾水果。他从台湾果农手中直接订购台湾水果,除了在平潭台湾农渔产品交易市场、澳前台湾小镇等销售外,还同步在省内超市门店销售,一些产品还配送到武汉、杭州、上海等地。

高雄—平潭货运直航仅需9个小时,具有物流成本低、时效快、通关效率高等特点,对运输生鲜农渔产品具有较大优势。

“早在2015年,我们就预估了台湾水果在大陆的销售前景,开拓了台湾水果市场,与台湾果农建立了成熟的订货渠道。”李兹钿说,从近期销售数据来看,进口一批台湾水果仅需3天就可销售一空,“货未到已订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由于市场供不应求, 李兹钿还选择借由“海峡号”“丽娜轮”进口台湾水果。

2011年,“海峡号”首航台中港,开启了两岸双向旅游的一条黄金通道。第二年,“丽娜轮”投入平潭至台北航线。这几年,这两条航线不断加密航班,已实现每日往返岚台两地。“丽娜轮”“海峡号”往返台北、台中,再加上高雄—平潭货运航线,平潭已实现对台东岸重要港口全覆盖。

对于未来的发展,李兹钿有着新期待。他说,台湾农渔产品采购频率可达一周进货两批,高雄—平潭航线每半月一个航班的确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台湾新鲜时令水果主要集中在南部,借由“海峡号”“丽娜轮”航线,需先运往台中、台北,再集中运至平潭,时间成本、物流成本比走高雄—平潭航线高。

这是一个矛与盾的问题。从高雄过来的货运量有了,但从平潭出口到台湾南部的货运量仍有限。这导致“台北快轮”返台的路线呈“三角形”架构,它从平潭口岸出发至台北,运载一些货物后由台北转至高雄,最终再从高雄驶回平潭。很显然,高雄—平潭航线的航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加密航次,没有充足货物将导致航线“吃不饱”,而不加密航次,那么一些商家开拓市场又受到了制约。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记者来到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最大的原因是目前从平潭出口高雄的业务量不够大,市场仍然在培育阶段。”副局长林贤华说。他半年前从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调到平潭任职。他认为,平潭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发展中会碰到难点堵点,但平潭是实验区,实验的意义在于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在发展中创造条件补齐短板,深耕蓝海,平潭在努力。

船来航往,双向直航。高雄—平潭航线迈出了常态化的第一步,开通平潭—高雄航线,是补短板。据了解,高雄—平潭航线将随着贸易量增长适时加密航次,同时平潭正酝酿平潭—高雄货运航线,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两岸直航通道。

正在建设的两岸中药材交易中心,将成为推动平潭—高雄海上货运双向直航的重要抓手。据了解,该中心位于平潭金井湾片区,着眼于在平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集中医药仓储物流、生产加工、电子交易等为一体的海峡两岸中药材集散中心,总投资1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大陆中药材输出的重要口岸基地和区域调拨中心。

台胞蔡亮传来岚已有4年,主营农业饲料机、环保设备等零件出口业务。但身在平潭的他只能依托福清江阴港将大陆的零件出口至台湾。“大陆出口零件的体积都比较大,且我的业务范围主要在台湾南部。”蔡亮传说,他期待平潭—高雄航线开通,如此一来可经由“台北快轮”出口大陆零件,实现“空运速度、海运成本”。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空运速度 海运成本

跨境电商,从零开始到2018年入区货值近6亿元,成为我省跨境电商的重要通道

在平潭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空运速度、海运成本”。平潭的物流业为什么能风生水起?也许答案就在这里。

“去年‘双十一’当天,依托两岸快件中心,平潭核放跨境电商清单43.3万单,菜鸟仓订单出仓率99.99%,出货时效和通关效率位居全国近40个菜鸟仓中首位。”平潭海关副关长高思维说。

记者来到位于台湾创业园的福建有好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新办公区已装修完毕,南北方向均已打通,面积扩大至1000平方米。而两年前,公司创立时,办公面积仅8平方米,2个工位。总经理林泽宇直言,公司创立后发展迅猛,翌年在台湾创业园租下6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如今公司再次扩大。

林泽宇是福州人,名副其实的海归,2015年在澳大利亚读完大学毕业后,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澳洲做普通的上班族,另一个就是回国创业。他选择了后者。“未来的生活如果一成不变,这样的生活我并不想要。”

回国后,林泽宇首选平潭创业。“首选平潭,是因为作为综合实验区,这里充满机遇,一二线城市的市场较为饱和,平潭如一张白纸,我可以和实验区共同成长,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向。”林泽宇说。刚开始,林泽宇瞄准了国际贸易这块业务。因为在澳大利亚读书期间,结识了不少澳大利亚的品牌方。但两年下来,出现了亏损,这条路也堵了。

“想过放弃离开平潭吗?”记者问。“没有。”林泽宇说,“我坚信平潭处处是机遇,只是自己还没摸索到合适的创业之路,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机遇真的来了。2017年5月,林泽宇在平潭开办福建有好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将业务重心转向跨境电商业务。谈及原因,他说,一方面,跨境电商在2015年已成一股趋势,平潭试点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区位、政策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一般贸易进口业务的门槛越来越高,对于中小型贸易公司而言,有难度。

一条新的通道呈现在林泽宇面前。有好货逐步发展成为集采购、销售、仓储、物流等为一体,以第三方电商平台网易考拉、唯品会、天猫等为主要渠道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公司,致力于提供跨境电商在运营和物流上的解决方案。

林泽宇没有想到,公司在跨境电商这条路上很快就驶入“快车道”。“公司队伍从4人发展到60人,去年保税进口业务达400万单,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单。”林泽宇说,借助台湾桃园机场,货物可迅速从日本、韩国等地中转至台湾,再通过海上直航抵达平潭。

平潭把航运物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促进航运物流业形成产业聚集,使其成为当前平潭最具活力、潜力的重点发展产业。高雄—平潭货运航线开通后,已累计进口293个集装箱,货重2750吨,货值3260万元。如果说,依托该航线,台湾农渔产品有望成为平潭2019年商贸物流产业新增长点,那么,从零开始到2018年入区货值近6亿元,平潭已然成为我省跨境电商的重要通道。

华信(平潭)物流有限公司隶属于台湾华冈集团旗下子公司,业务涉及航线运营、跨境物流、海外公共仓、邮快件转运、海空联运,在平潭航运物流产业已占据了极大的市场。公司总经理陈祥佺说,自从3年前在平潭转型做跨境电商以来,每年的增长率不低于50%,去年更迎来爆发式增长。

海空联运,使空运速度与海运成本得到了完美结合。“从平潭出发,3小时即可到达台北港。公司通过整合往返于两岸间稳定密集的高速船舶和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巨大的航空运力的航班资源,使得海空联运这一种创新型的模式得以实现。”陈祥佺说。

如同双向直航的矛盾需要破解一样,物流仓储也一度成为瓶颈。“4月初,平潭金井口岸正式通过国家级验收,目前正着手申请水果、冰鲜水产品的指定口岸,多年以来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终于要被打破。”林贤华介绍道。

据了解,平潭已完成金井湾跨境电商物流园一期、澳前保税物流园仓储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冷链库,计划开工一批新仓储项目,与此同时,对区内急需的仓储建设用地,实行“先租后让”的供地模式,“筑巢引凤”的力度愈发加大。

创业之初,林泽宇的有好货公司需要借助公用仓作为保税仓库。现在,公司已成为平潭金井湾跨境电商物流园区4号仓库的运营方,面积达2万平方米,除了提供给自家货物,还能为其他合作方提供仓储服务。陈祥佺告诉记者,随着平潭口岸供应链生态圈日益完善,公司正推进构建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为平潭口岸跨境贸易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持续整合集货仓、备货仓及分拨仓功能。

构建对台、对外开放格局,促进海峡物流产业发展,平潭的政府部门不断补短板铸链条,平潭的企业也在积极地参与。

厚植沃土 多方参与

现代物流,从单一对台一般贸易到如今百花齐放,现代物流全产业链不断延伸

类似华信、有好货这样深耕两岸市场、放眼全球布局的企业并非个例。自2017年10月平潭两岸海外公共仓储有限公司进驻台北,设立平潭在台湾的首个海外仓后,已在物流、仓储等方面创下多项佳绩,截至目前进出货值已突破1.6亿元。

高雄—平潭货运航线开通后,平潭海外仓特别增设高雄仓。平潭两岸海外公共仓储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助邱孟溱说,位于台北的仓储空间已频繁爆仓,目前公司已对接高雄等地区大型农特产销合作社,透过快速物流通道,可以将众多台湾优质品及新鲜农产品运输至大陆消费者手中。

如今,平潭现代物流产业链从最初单一的对台一般贸易逐渐拓展到跨境电商贸易、海运快件、冷链物流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一批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进驻平潭,形成百花齐放发展态势。

张舒福,来自台北,2015年的一次看似无意的考察,让他与平潭结下不解情缘。不同于大多数在岚经商的台湾人,他由台湾关贸网路派遣至福建跨境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2017年5月,作为台湾专才,他被引进到实验区经发局,现任物流处副处长。“这个成绩体现在去年平潭在跨境电商、海运快件等业务突飞猛进。但在正视成绩的同时,深究产业发展可见产业配套设施完善与否,对产业发展影响很大。”他说,平潭现代物流业好比是加速行驶的列车,如何让这辆车稳定加速,是下一步平潭面临的挑战。

让这辆车稳定加速,现代物流产业在平潭发展需要摸索许多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采访中,许多台商告诉记者,遇到问题汇报给管委会领导或有关部门领导,他们都会抽空开个会议或者交流一番,大家都在为平潭海峡物流的发展而努力。

政府在努力。平潭出台了《关于航运物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产业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进行了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支持航运物流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强对跨境电商与国际快件的完整产业链企业的入驻保障。

企业在努力。平潭两岸快件中心探索实施“一个中心+N个保税仓库”的运作模式,推动了两岸货物、服务、资金等各类要素融合发展。截至去年底,平潭电商产业园已吸引9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两岸快件中心吸引了14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

平潭海关在努力。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采信、启动两岸检验检疫认证证书互换互认采信政策试点正在推进。同时,实验区还依托平潭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隔离处理中心开展了长颈鹿等大宗大型野生动物进口业务、推动发展微电产品出口,还进一步探索台湾与东南亚贸易通过平潭转口的贸易业态。

“随着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公铁跨海大桥的开通,平潭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未来将在建设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基础上,争取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政策,拓展商贸金融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从事物流工作的张舒福,对未来显然有着更多的期待。

平潭,是两岸的平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构建平潭—台湾—全球海空联运的黄金物流通道,依托航运物流业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进而繁荣旅游业、贸易业,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平潭前景广阔。

厦门大学成功发射火箭 将助力国家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

即时 | 2019-04-24 07:16

“嘉庚一号”火箭在我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成功发射。 厦门大学供图

厦门大学成功发射火箭

将助力国家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提升民航飞机速度

东南网4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通讯员 黄伟彬)23日上午7时28分,由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携手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嘉庚一号”火箭在我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成功发射。发射后火箭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最大飞行高度为26.2千米,并实现在指定着陆点成功回收。

厦大方面介绍,“嘉庚一号”火箭是厦大“双一流”重大项目支持的一款新型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总长8.7米,宽2.5米,起飞质量3700千克。火箭从立项到成功发射历时仅七个月。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验证由厦大航空航天学院提出的双乘波前体布局空气动力学性能,并验证火箭的回收重复使用技术。

2017年6月,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将“民机涡轮基组合动力系统”列为工学部材料与智能制造学科群牵引性发展方向,旨在助力国家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5倍以上,实现2小时内全球直达。“嘉庚一号”成功飞行并演示验证双乘波布局的气动性能,是该项目达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节点。

此次发射中,双乘波前体布局装在“嘉庚一号”头部。飞行中,火箭将双乘波布局运送到指定高度和速度,完全复现真实的飞行条件并开展空气动力学测试,然后以“带翼水平滑翔+伞降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体回收。火箭的整体回收,同步验证了包括地面无线测发控、伞降回收系统、低成本电气系统等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迈出了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厦门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早创办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20世纪40年代,厦大就创办了航空工程系,培养了以闵桂荣、张启先、陈一坚、艾兴、阙端麟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2008年,厦大航空系复办。2015年,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由原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成建制合并,组建成立厦大航空航天学院。

永安竹:一朝破土指云天

即时 | 2019-04-22 07:22

永安心无旁骛培育竹资源,依靠创新为产业赋能,连续两年全市林竹企业税收过亿元,成为我省首个林竹产业税收突破亿元大关的县域

永安竹:一朝破土指云天

东南网4月2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魏兴谷)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说,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永安经营竹林历史悠久,主要开发其“吃”的价值,如今还保存着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旧址——笋帮公栈,开创了入股聚资、集体经营贡川闽笋干的先河。2004年,笋帮公栈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十八大以来,永安市心无旁骛培育竹资源,依靠创新为产业赋能,近两年迎来爆发期,成为国际竹藤组织唯一顶级战略合作伙伴在世界竹藤大会亮相;在西亚国家约旦首都开设竹产品体验馆;连续两年全市林竹企业税收过亿元,成为我省首个林竹产业税收突破亿元大关的县域。

以竹养林

——理念上高一头,行动上早一步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而永安竹农已开始了新一年的收获。

走进永安市西南部的小陶镇,华昌竹业外排起了两条长龙。

“去年一吨毛竹620元,今年涨到700元,价格领先全国。”一车车毛竹变成人民币,竹农们笑开了花,咱林区基本都有个百把亩竹林,管理得好,熟一批卖一批,年收入十万元不成问题。

“永安的竹家具板质量好,不开裂,我们客户点名要,价格贵点也值。”由于供不应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住在镇里不走,就为排队把货运回去。

“这里的竹子大,肉厚,是上等的原材料,我这家厂一年就能‘吃’掉160万根毛竹。”去年,华昌七成的板材进入宜家,变成家具销往世界各地,来自江西的陶宗京是华昌竹业总经理,目前全家人都已迁至永安发展,看中的正是竹产业的广阔前景。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可食、可用,其代木功能也非常强大。作为我国主要竹产地,我省现有竹林面积1600多万亩,占全国1/3。地处闽江上游的永安林业资源丰富,全市379万亩森林中就有竹林102万亩,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6.7亩,全国第一。既要为下游守住绿水青山,又要解决农民致富问题,以当地最优势资源发展竹产业是个好选择。

人均第一,效益却一般。本世纪初,永安决定把竹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引导竹农精耕细作竹林时,不少人认为,只是简单地出售原材料,一根毛竹砍下来,给个七八元钱就卖了,以后多了不怕烂山上?

2005年,永安成立全省唯一的林竹产业发展局,一方面引导林农把竹山当田耕,施肥浇水抚育竹林,一方面引进企业发展竹精深加工。也正是在那一年,陶宗京被当地农民经营良好的竹山吸引,从江西来到小陶镇,当时当地只有200多家小作坊,从事竹帘、竹香芯等初级产品加工行业,财税贡献不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小陶镇分管企业领导黎录松告诉记者,如今,小陶已成为具有全国价格话语权的竹板材生产基地。辖区内共20多家板材加工企业,集聚效应不仅把毛竹收购价推至全国领先,收益林农从周边50公里扩大到150公里。去年创造税收1500多万元,占全镇税收三分之一,吸收当地3000名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占全镇青壮年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有产业,留住人,乡村振兴就有希望。”在永安市委书记蒋先东看来,这根竹子“吃”好了潜力无限。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生态环境不能丢。尽管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难关,但历任市委市政府始终咬定这根竹,将继续循环利用好占全市不到三分之一森林面积的竹林,实现产业活,养活另外超过全市三分之二的森林,通过只砍竹、少砍树、养大树,实现生态美。

以竹胜木

——借力引智实现弯道超车

对林农来说,一吨毛竹价值700元,而在有竹科技公司,身价则翻5倍。

“我们把竹子碾成竹丝,用特殊的技术和胶水做成重组竹,1立方米身价高达1万元,比红木还贵。”总经理尹毅剑说,客户开玩笑说“价格霸道”,可这就是创新的价值。

今年初,海南一个户外景区项目试用了永安的重组竹之后,马上修改方案,决定用重组竹取代钢材,原因是更美观、更牢固、更经济。

“其秘诀就在于密度,钢材的密度是7.9,而重组竹为1.25,也就是说,要达到同样的强度,只需四分之一的价格。从这个层面来讲,不仅是以竹代木,一些领域已实现以竹代钢。”尹毅剑说。

这块板的研发凝聚着全行业多年来的技术积累。

竹制品在代木过程中,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也有天生的短板:太干,遇雨水容易发霉;太湿,阳光晒久易开裂。如何把握产品的含水率是关键——永安地处南方山区,空气中含水率达20%以上,春天含水率更是高达40%以上。产品到干燥的北方和欧美国家,更易变形、开裂。

一系列难关不攻克,永安竹产业必然难以走得更远。

2013年10月,经过多方努力,全省首家竹产业研究院——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我国培养的第一位竹家具方向博士江敬艳带领的竹产业技术团队从深圳进驻永安,为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常态化服务。永安竹产业自此有了智库作后盾。

这是一个公助民办的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营竹产业研究、竹产业技术开发、竹产业人才培训等业务。

“以前,政府出去招商,很难和企业实现紧密顺畅的沟通,现在由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进行具体运作,等于是通过市场化的科研机构,搭建了一个政府与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成效更明显。”永安市林竹产业发展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把市场交给市场”理念的引导下,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福建分中心、“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永安)分院、竹天下众创空间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相继落户永安,十余个竹业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部门重点项目计划,其中3个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个相关国家标准和3项省地方标准由永安主持编制,并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尹毅剑给记者展示了即将面市的装配式竹屋。得益于“技术硅谷”,竹屋所需的集装箱底板、普竹家具板、重组竹板“三大件”相继突破发霉、开裂的技术难关,被称为“新三板”,让“不需一块木头”的竹屋走向市场。

借力引智,永安竹由此身价倍增,弯道超车。据统计,去年,永安林竹总产值达192亿元,其中,竹产业总产值75.5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多。

竞“竹”高端

——营造创业创新环境加快三产融合

在“新三板”几家大块头企业之外,一批竹企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让永安竹产业迸发出新活力。

节节通竹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强,5年前对竹产业还是一窍不通。这两年,他的竹家具,“住进”位于北京国际竹藤中心的外国专家办公室,还沿着“一带一路”,卖到中东和法国。

“竹家具正在被市场接受。”许明强告诉记者,筹办之初当地就提供有专门服务——从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产品研发与设计、新生产设备的引进与生产流水线的改造、产品的销售策略与市场开拓等一应俱全。

正是看中这样的创业环境,林清植从沿海来到永安,从水产养殖跨界到竹加工。一期投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景诚竹业,从去年6月筹建到11月第一个产品下线只用不到半年。

“这里不但提供生产线、厂房规划,还指导设备安装调试。”林清植说,新产品一下线就送到永安市竹制品公共检测服务中心:除了提供竹集成材的甲醛释放量、胶合性能等测试服务,技术人员还要判断它的原材料供应商胶粘剂的环保性能指标、产品的胶合性能等物理性能,对其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让产品达到国家产品标准。

“其实,无论是增加科技投入,还是提升产品品质,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条路上,靠企业单打独斗还远远不够。”“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永安)分院、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刘秀说,如今市场比拼的是质量,更是文化和设计。像菜板、茶具等产品,容易被模仿,往往很快就会被拖进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目前,永安正在搭建竹家具产品设计研发支撑平台。已成功举办六届国际(永安)竹具设计大赛,其中,获奖作品市场转化近百件。由此,一个从产品设计、研发到生产的流水线让企业更快走上正轨。

放眼永安,一根根竹子,化作鲜笋和精致的竹具,从闽中山区走向世界各地。截至目前,规模以上的竹企从2012年的25家增长到51家,其中,去年税收超百万元的有12家。产品涵盖车厢底板、竹家具、竹重组材等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年产人造板105万立方米、竹工程材27万立方米。永安境内上坪生态走廊、九龙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竹文化旅游带基本建成,三产融合步伐蹄疾步稳。

记者深入一线蹲点采访 展现新中国70年壮丽风采

即时 | 2019-04-21 08:20

践行“四力”精神 书写时代画卷

福建日报记者深入一线蹲点采访,展现新中国七十年壮丽风采

东南网4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赵锦飞 刘必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弘扬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展示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福建日报开辟《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栏目,由报社领导带头,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蹲点调研采访,用翔实的事例、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讴歌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展现人民群众的奋斗激情,书写新时代的美丽画卷。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第一站是老区苏区长汀县。报社领导带领要闻编辑部和龙岩记者站的编辑记者一行从长汀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路途,抵达红军入闽第一站四都镇楼子坝村。

楼子坝地处闽粤交界,古道车开不进,只能徒步进入。路陡苔滑,在村民的指引下,采访团沿着当年红军入闽的足迹,上山坡,钻土窑,问历史,亲身感受当年革命的艰辛。随后,采访团分头走村入户,与烈士后人、新时代的奋斗者们促膝长谈。在长汀党史办负责人黄启元的引荐下,采访团采访了三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四都革命往事的赖光耀。他详细地介绍了四都烈士故事,并握住记者的手,希望把光荣的斗争史传播得更广。在王坑山场里,编辑记者和70岁的退休医生林慕洪一同爬上山头,共看绿意无边。

围头,位于晋江市金井镇最南端的一个小渔村,是大陆距离金门岛最近的地方。70年来,从海防最前线到两岸基层交流最前沿,围头村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岸关系冷暖的真实缩影。

3月22日,报社领导带领泉州记者站记者一行到围头村蹲点采访。驻村蹲点采访的两天,他们实地走访战地公园、围头故事馆、围头哨所,进地道,入农户,采访了炮战的亲历者“战地小老虎”洪建财和围头村干部,听他们讲述从战地走来的动人故事。采访组还来到第一家入驻围头的台湾民宿——“围头新娘”主题民宿,了解台胞在围头的发展情况。

3月18日至21日,记者部和南平站记者一行来到顺昌,深入采访林业高质量发展故事。4天中,为了直击顺昌林改的生动案例,采访组马不停蹄走访了顺昌县国有林场、岚下乡、双溪街道水南村、顺昌生态银行营业部,采访从事林业工作30多年的老场长赵刚源;跟随林场工人,徒步走进深山老林,探秘钱墩工区、路墩工区新林子的变化,夜访岚下乡新源村林业大户黄金旺,听取林农们的最真实心声。最后,文章三易其稿,将艰深晦涩的林业改革典型,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奉献给读者。

晋江围头村: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 宜居宜业更宜游

即时 | 2019-04-20 08:09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强力整合两岸文化、战地文化、滨海文化等独特资源,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宜居宜业更宜游——

小村大变

东南网4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谢佩龙)“变化太大了。”到过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的人,都会发出如此感慨。

道路变宽了,村子变美了,沙滩愈发洁净了……最重要的是,来此参观旅游的人越发想住下来,慢慢品味这个独特的小渔村。

站在围头村月亮湾举目东望,哑铃状的金门岛横卧碧海,肉眼可见岛上发电风车随风转动。

5.2海里,这是围头村和金门岛的距离。位于晋江最南端的这个小渔村,是祖国大陆距金门最近的地方。

围头村部是一座展览馆,这里有保存完好的真实景物,讲述着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记忆。

1958年攻打金门的“八二三”炮战,围头是主战场。村里民兵悉数参战,洪建财是其中之一。时年16岁的他因赤脚肩扛两枚炮弹的新闻照片为人熟知,被称“战地小老虎”。

硝烟散去,围头与金门的交流不可避免。“同在一片渔场打鱼,怎能不打交道呀。”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洪建财说。起初围头的渔民和金门的渔民相遇,双方会拿出茶酒,共饮聊天。乡音亲切,风俗相同,信仰相通……围头与金门的民间联系从未间断。

1992年,围头村被省政府确定为海上对台贸易试点,民间贸易迎来井喷式增长。据说鼎盛时期围头与台金澎的年度贸易额超过亿元。围头,成为海上最早实现“小三通”的地方。

热络的商缘促成了姻缘。这些年来,围头村有不少女儿嫁到金门,金门嫁到围头的新娘也有好几位。

去年8月,福建正式向金门供水,管道入海口就在围头。“30多年了,围头嫁到金门的女儿们,终于喝上了娘家水。”当天的围头村沉浸在喜悦之中。

从通婚到通水,围头村成为两岸融合的先行者。应通尽通,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如今的围头村,强力整合两岸文化、战地文化、滨海文化等独特资源,通过党建引领、致力创新,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正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海峡第一村”。

昔日炮战的遗存,化身为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青少年前来研学参观。战地公园、毓秀楼、战地文化广场等,串成西线战地观光带。位于东线滨海休闲带的月亮湾、金沙湾也成为打卡地,眺望金门,品尝海鲜,十分惬意。“我们正在打造两岸青少年交流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洪水平告诉记者。

拥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16个“国字号”,及福建省首批闽台乡村旅游实验基地、福建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等20多个省级荣誉,围头村可谓十年磨一剑。

洪水平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围头村就制定了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十年初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二十年打造海峡名村的发展蓝图。从环境整治入手,以文化为魂,一步一脚印,凝聚起全村合力,围绕战地文化、对台文化、渔村文化、滨海文化、海丝文化,整合优势资源,以党建为统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民生项目,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这些年,围头村推出“渔业生产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造近3.5亿元产值,集体收入逐年增长,村民口袋越来越鼓。2018年,围头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7万元。

围头港头,古渡口边,一座五层楼的外墙上,大红的双喜十分耀眼。

这座曾经的民兵哨所,如今成了“围头新娘”主题民宿。主人张江灿正对民宿进行标准化改造,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

“很多从台湾过来考察、旅游的人,都喜欢住在这里。”作为台湾晋江商会副理事长,张江灿2015年就把自己在金门的蓝莲花民宿引到围头,他的很多台湾朋友看好围头的旅游资源,想过来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洪建财最近也合计着在自家楼房开一家民宿。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老营长”民宿。一来他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亲历者,冤家变亲家的当事人,故事性极强。二来他家与战地公园一墙之隔,主打战地主题民宿再合适不过。

洪水平说,目前他们接到十几个想在围头开民宿的合作意向。村两委的规划是,民宿发展要围绕和突出战地文化、围头新娘、滨海三大元素,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七匹狼集团投资1.5亿元的金沙湾海景精品酒店将在5月动建。

乡村旅游,就像一个强有力的引擎,带动“海峡第一村”围头走上发展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讲到,两岸要应通尽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围头村将继续精心运作好已有的两岸民间交流平台,不断拓展活动内涵,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努力打造成为台湾同胞登陆的‘海峡第一村’。”洪水平信心满满地说。

屏南县龙潭村:传统村落炼成“网红村”

即时 | 2019-04-17 08:22

龙潭村一角 李芮 摄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是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经过保护发展,既修缮了破损老宅保留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新兴业态,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之路迈进

传统村落炼成“网红村”

东南网4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宏雄)

仲春的一天中午,记者来到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展现眼前:村子里夯土实木的两三层民居占四分之三以上,每栋老宅,外墙依然是夯土筑的,屋内却新配现代的生活设施;古廊下、老宅前,木工师傅正在修整古色古香的梁椽;老房子迎来许多“移民”,或开书屋,或建民宿,成为屋子的新主人;村俱乐部里,四平戏悠扬曲声隔窗而出……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个村庄的一座座老宅曾因年久失修,只余残垣断壁,户籍人口1400多人的行政村仅剩不足200人常住;现在,古厝修复一新,常住人口已恢复至近600人,雨廊、公益画室、美术馆、四平戏博物馆、黄酒博物馆、幸福园、咖啡屋、图书馆……村里的配套设施齐全,成为节假日游客爆满的“网红村”。

仅仅两年,入列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的龙潭村如何实现华丽转变?

“我们村原来有120多栋明清建筑。然而由于贫困,这里曾用旧村复垦置换土地补充指标,2010年前后有多栋古建筑被拆除。”谈起村落的过去,村支书陈孝镇心酸地说。

随着屏南兴起传统村落保护,2017年5月,龙潭村实施文创计划,开始全面复兴。

在屏南县探索形成的“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龙潭村走出一条既简单又省钱的路。

“我们按县里要求,针对古宅大多为土木结构的特点,聘请老工匠艺人,采取传统工艺进行修复。不仅注重保护好外观,更在内涵的挖掘上下功夫,让村庄‘活’起来。”村第一书记夏兴勇说,这些修缮工作都是聘请村里的工匠,材料也由村委统一采购,大大节省了开支。

为了“活化”文化遗产,龙潭村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龙潭村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这个剧种一直代代口传,导致众多剧本遗失,日益衰落。为此,龙潭建起四平戏博物馆,复兴“戏窝子”,戏班子重新开班;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或族内世代相传,如今也在村里建起博物馆,传承酒文化。

让村庄更美丽,环境整治也纳入重要一环。同时,村里还建设了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一批文化休闲公共设施,搭建了古村的文化平台。

资金怎么来?基础设施政府投入,个人房子个人修缮。

“认租15年!”夏兴勇介绍,这一运作机制是个创举,旨在吸引新移民出资修缮古民居。谁租房谁修缮,村委代租代建,签订15年合同,在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钱租金。目前,龙潭村有32栋古民居采取这种做法,吸引了来自英国、香港、北京、南京、重庆、上海、杭州、厦门等地的100多人落脚龙潭,承租修缮古民居,并长期定居。

来自江西的曾伟第一眼见到龙潭村,就确定这里是他想要找的地方。他在村里租下一幢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改造成以读书为主题的“自用+分享”生活空间。

来自北京的何素珍放弃都市生活,来到龙潭村定居,将已经废弃多年的老院落改造成有品位的文创空间——“悠然之家”。在村里,何素珍和村民一起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油画,边画画边经营文创空间。

……

人来了,村活了,业兴了。

一座座荒废的老宅被认领修缮后,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书吧、咖啡屋、民宿等新兴业态。

老时光里的“新生活”悄然开启。村里休闲旅游业火了——节假日游客爆满,周末常常一房难求;村民开的四个农家菜馆门口经常排起长龙;农副产品卖得红红火火。

龙潭村的这些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据了解,屏南对文创产业起到引领或重要影响的艺术家,给予资金、设备支持,对取得重大成效的给予奖励;对长期在屏南驻村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家、工作室,能产生一定带动效应的,给予1至3年的租金补助或房租补贴。

“我们先引精英再引资金。”夏兴勇说,“我们对每个想入住的创客,都要严格考量,必须是年轻有活力、能相互融合共发展。这样的人,才能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为了留住“新村民”,龙潭村两委从小处入手,给他们发放居住证,让其有归属感;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来自英国的定居者布莱恩感慨地说:“我去过世界许多地方,我觉得这里的生活最和谐!”

龙潭村,一个独具韵味的古村落正焕发新魅力,初步实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目标,并朝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之路迈进。

 

宁德蕉城:退藻还海,风光无限好

即时 | 2019-04-16 08:31

在三都澳海域,新型浮排投入使用。福建日报 范陈春 郭文辉 摄

宁德蕉城曾经由于海上养殖趋于饱和,影响了海上交通运输环境和海洋环境。为了规范用海秩序,当地全面启动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行动,取得成效。既保护了海洋环境,又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退藻还海,风光无限好

东南网4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郭文辉 周思颖)

在三都澳海域,新型浮排投入使用。范陈春 郭文辉 摄

宁德蕉城区有海域面积28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11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1公里,大小岛屿27个。三都澳海域是闽东龙须菜等藻类的最大养殖区域,受利益驱使,“三菜”(龙须菜、海带、紫菜)养殖挤占航道、锚地,养殖面积一度达到5万多亩,海上养殖趋于饱和,养殖密度过大,极大影响了海上交通运输环境和海洋环境。

针对龙须菜养殖、海漂垃圾、废旧渔排空排,蕉城下定决心“全面清”,尤其把清理龙须菜作为突破清海“老大难”问题的重点。自去年8月起,蕉城区全面启动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行动,抓住海水养殖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分步骤打好“全面清、规范养、依规管”的组合拳,力求规范用海秩序,还一片碧海蓝天。

干群合力,主动退养还海

芳菲四月,记者来到蕉城区三都镇秋竹海域,只见港阔水深,波光粼粼,海风习习。干净清爽的海面令人如沐春风,印象中的“三菜”无序养殖、渔排漂浮林立的画面已不复存在。

“今天我们去青山海域开展‘回头看’工作,看看是否有返种返养等问题。”4日一早,在蕉城区秋竹码头,蕉城区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周林义便带着组员开始了一天工作。

“去年,我们在秋竹村成立了蕉城区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周林义介绍说,蕉城区把三都澳海域划分为三都岛周边海域、青山海域、鸡公山海域、项目区海域4个片区,抽调10个非属地乡镇(街道)开展渔排调查摸底、复核动员、退养协议签订等工作,40名区直干部分成4个工作组,常驻秋竹开展“流水线”办公。

指挥部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一次次真诚地上门宣传用海政策。

“入户宣传让我意识到在禁养区养殖的危害。因此,我积极带头退养龙须菜。”三都镇礁头村养殖户陈由森说,他家退养前有50亩左右的龙须菜,年收入能达到一二十万元,虽然当下利益受损,但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许多渔民也认识到生态保护和有序养殖的重要性,主动清理禁养区的龙须菜种植绳索、废弃渔排等。截至3月底,蕉城区已完成渔排清退70008口,龙须菜清理47460亩。礁头、秋竹等村已全部自收退养“三菜”,碧海蓝天逐步变成现实。

规范养殖,打造海上田园

晴日午后,距离秋竹码头不远处的蕉城区海上田园示范点,一排排鲜黄色的新型塑胶渔排为海面增添一抹亮色。新建的350亩龙须菜养殖示范区,既变成实用型景观式藻类养殖区,又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我们正着力探索一条规范用海、多方共赢的改革之路。”蕉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规范养”是治本之策。“养”的问题解决了,“清”的效果才能稳得住,整治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成效。为此,蕉城通过全新规划,规范布局藻类养殖用海面积和渔排用海面积,并选取三都镇南澳村作为藻类规范养殖改革试点,按照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属于政府、使用权属于各村、承包权属于养殖户的原则,由各村按照用海指标向区海洋与渔业局申请海域使用权证书。

周林义介绍说,各村取得海域使用权证书后,以村民竞标、优先退养户承包、联合体承包、村民小组承包等多种方式分配藻类养殖用海,承包者与村委会签订养殖用海承包协议,并向村委会缴纳每年每亩20元海域使用金(上缴财政)和不低于200元的海域承包金。同时,海域使用金将返还给乡镇或村里,海域承包金70%的比例将返还给村民,30%将作为村集体收入,形成多方共赢格局。

此外,在“规范养”的基础上,蕉城还立足长效“依规管”。建立健全更为科学、更加实用的长效化海域管理机制,如建立区、乡、村三级海域管理体系;探索实行“海长制”,由涉海乡镇党政主官具体负责辖区海域管理,由村主干分片负责日常管理制度;建立渔排垃圾定点收集、上门回收等制度。

转移就业,确保顺利过渡

清海整治是一个长期过程,新的用海方案落地也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何更好地保障渔民稳定生计,顺利实现过渡?

礁头村是个纯渔业村。随着“开发三都澳”战略纵深推进,这里由过去的海上养殖“一枝独秀”变成海水养殖、港口开发、台金马澎货运直航、海上旅游等产业“百花齐放”。

“三都澳风光秀丽,礁头码头又是三都澳最繁忙的码头之一,依托该优势,我们协助退养的渔民先过渡到码头搬运、快艇服务、大黄鱼运输、休闲旅游等行业中。”礁头村村主任林晓明表示。

48岁的村民陈由森有三个孩子,家庭负担较重。自从退养龙须菜后,他便兼职做了搬运、游艇司机等工作。“白天跑跑斗帽岛景区和几个岛上的线路,晚上偶尔去码头搬运一些货物,目前能够维持生计。”陈由森表示,希望新的用海政策能够尽快落地实施,我们就能有更多活干了。

同时,利用海边优势,不少家庭发展起了餐饮服务和民宿业。礁头村将村集体所属的一栋楼租给村里退养的渔民开设海鲜大排档,生意不错,既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集体收入也得到充实。

在秋竹村,当地则大力发展旅游业。日前,记者在秋竹村海上田园综合体看到,众多观光者在此游玩。秋竹村村主任陈言郎说,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完成后,环境面貌将彻底改观,届时可以延伸发展海上垂钓、餐饮、住宿等休闲渔业,把渔民文化与旅游结合,打造旅游项目,提高渔民就业率,增加渔民收入。

“我们还在渔排上设立了海上民宿体验区,预计6月开始试营业。”周林义表示,打造新型渔民、发展渔旅休闲产业将是村里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之一。

工业互联网,让制造业拥抱“智能+”

即时 | 2019-04-15 07:22

东南网4月1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工业互联网有别于消费互联网,是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2018年被业界称为工业互联网元年,国内众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不少传统企业也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让工业互联网热再升温。

福建的工业互联网起步较早,有一定产业基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福建涌现出若干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及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传统制造业拥抱“智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从设备连接到赋能工业

“以前,为避免设备连接出问题,我们只能尽量购买相同品牌的设备,现在有了工业通用控制平台,更新设备就有了更大自由度。”日前,记者在紫金矿业进行采访时,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这位负责人所说的平台叫作IAP OS,是由我省的中海创集团自主研发的新型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

据中海创集团董事长陈米力介绍,该系统采用自主创新的“数据引擎”技术,破解了软硬件解耦、异构控制站兼容性等问题,从底层有效解决了各种设备、设施、装置、异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融合协同的世界性难题。“简言之,靠一套系统就能兼容西门子、罗克韦尔、施耐德、ABB等多个品牌、厂商、型号的工控设备,实现‘万国牌’设备在同一流水线上的协同。”

连接只是赋能的基础。

“我们的三个厂区建设时间不同、工艺维度有别、各厂独立管理,在IAP平台下,三厂数据能集中由公司统一调度管理,安全性与融合性大幅提升,生产线建设与维护成本显著下降。”福建金岳慧创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志鹏认为。

由紫金矿业和中海创合资设立的金岳慧创,如今正为采矿行业量身打造“智能+”生态。“连接产生数据,以选矿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就能依数据波动做出趋势判断,进而控制工艺,确保生产稳定。另外,利用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通过兼容视频监控提供商的设备,可将生产问题、突发状况、社会冲突及时可视化展示,保证在非洲等海外地区的生产安全和应急响应速度。”刘志鹏说。

据透露,IAP OS如今已成功应用在电力、化工、石化、智慧城市等多个关键行业,并为应用企业生成大量直接经济效益。

同时,一些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打造适合自身的工业互联网应用。

在福耀集团,记者了解到,一个可实现高度柔性生产的“智能工厂”已现雏形。“现在一条生产线就可以生产数十种不同汽车玻璃,普通复杂度的玻璃品类切换只需1小时。从下订单开始,客户定购2000片汽车玻璃最快仅需一天时间即可完成。”项目负责人表示。

这样的工厂需要全面应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也意味着要重整企业原有IT基础架构。“企业内部原有存上百套异构系统,就像N条高速公路,需要人为抓取数据。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就能将大量数据汇聚于一条信息高速路上,打通从研发、设计、工艺、制造到场景实现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端到端的快速响应。”该负责人介绍说。

与之类似,九牧将传统垂直、封闭式的IT架构转变为云化、服务化的开放架构,成功打造泛家居个性化定制平台,提升与客户间的黏性;宁德时代直接对接车企云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分析指导生产,提高电池性能……

畅行工业互联网,让福建工业经济活力四射。去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居东部首位;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位;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企业数居全国第1位。

“工业互联网能够对工业资源进行优化,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大价值。‘智能+’重要战略的提出,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信心和决心。”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立足企业到构筑生态

如果把电商卖家换做成千上万的制造业企业,那工业互联网平台就像提供专业服务的“淘宝”。业内人士认为,只有打造连接大量企业和设备、承载海量应用和数据的平台,工业互联网才能释放集约效益。在我省,海创云、摩尔云、鞋创云等一批日渐成熟的平台如今在推动产业升级上便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工业软件在软件业中门槛较高,一个手机制造软件就涉及电路设计、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多种学科。工业互联网平台恰恰能把不同领域、大量行业专家的知识积累到一起,形成共享生态。”福建摩尔软件公司董事长刘平表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摩尔软件打造的“摩尔云”就像建在云端的软件“工厂”。内设“仓库”,存放着摩尔软件在百余家大型企业MES系统上的知识积累。它们是开源的,可被开发者依需求提取出来,“装配”成成品(工业App)。同时,新成果同样可以留存于平台,既能作为“商品”出售或出租,也能作为新的“原材料”,在开发中实现迭代和复用。

如今,摩尔云的客户涵盖了国内近百家工业软件开发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智能工厂集成商,他们又间接带动了电子、铸造等领域的7000多家制造业企业上云,构筑起一个工业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大生态。

“过去工业软件开发成本很高,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而现在随着开发门槛降低,更多制造业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两化融合的红利。”刘平说。

基于IAP OS系统,中海创构建了工业互联网生态型平台“海创云”,在工业控制领域也探索出了兼顾安全与开放协同的可行路径。“平台集合了工业协同设计方、平台运营商、工业大数据企业,以及包括浪潮、用友、昆仑数据等工业软件、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提供商等,为工业企业用户提供工业2.0到4.0的全方位技术支持服务。”陈米力说。

从企业级平台出发,向行业级效应延展,已成为福建工业互联网发展重要路径。如友达光电、路达卫浴、盈趣科技等制造业企业以自有平台为基础,开发外向型云化软件,主动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需求;西诚电子建成汽车零部件质量管控平台,通过工业互联网为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质量策划整体解决方案。

在地方,依托特色产业,一批极具特色的平台也应运而生。

在泉州,由一品嘉公司和中皮院晋江院联合打造的“鞋创云”,为当地鞋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交付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并在打通信息流的基础上,形成供应链协同作业、化工原料集约采购等平台,为鞋服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支持。

厦门依托华为、中软国际、航天云网以及各大运营商探索适合当地产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华为公司创新中心和中软国际东南运营总部项目已成功落地,将着力打造厦门智能制造云和软件开发云两朵特色行业云。

据不完全统计,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下,目前全省超过1.8万家企业实现上云,其中工业企业超过3000家,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成效明显。

从夯实基础到建章立制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化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工业数字经济,是未来信息产业的着力点。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前行,也将超常规发展。”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去年4月,我省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一批技术领先、引领行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要实现目标,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目前,我省已实现光纤宽带与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工业企业宽带平均接入能力超过100M,中小企业专线资费平均降幅达34.1%;IPv6规模部署有序推进,用户IPv6地址分配占比达45%,企业内网络改造加快。

面对5G时代,我省大力谋划布局5G网络,福州已启动建设国家5G网络试点城市,湄洲岛5G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论证;福州还在全国率先开展NB-IoT规模商用,建成城市管网水漏损大数据治理平台,15万台NB-IoT水表上线运行。

为夯实工业互联网产业根基,我省还提出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即培育不少于10个工业互联网行业示范平台、100家以上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不少于1000个“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推动上万家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为此,我省在培育解决方案服务商、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等方面着力。目前,全省已建立起工业互联网资源库,对接优质云资源近百家,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同时,在建成的工业互联网及两化融合项目库中,已有726个入库项目,总投资1415亿元,不少项目与华为、用友、航天云网、东方国信等国内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进行合作。

发展工业互联网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实体经济。因此,我省将推进企业上云用云作为工作重点,针对企业信息化成本递增、信息化能力不足等痛点,通过学习借鉴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做法,制定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2018—2020年),由省工信厅、数字办分别从上云工业企业和云服务商两端发力,支持企业上云用云。2018年省工信厅、财政厅切块安排2310万元资金到设区市,结合各地配套资金,支持企业上云。

“福建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还存在典型示范不够突出、企业认识不到位、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亟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全省形成‘建平台’和‘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的新生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企业级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集聚区落地,鼓励中小企业上云,让工业互联网真正为制造业赋能。”省数字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将乐县:引进绿色新兴产业 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即时 | 2019-04-14 08:01

获评“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的将乐县,近年来积极引进绿色和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并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环境“深呼吸” 工业高质量

东南网4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崇龙 通讯员 沙观球)近日,记者来到将乐县,绵绵春雨中,感觉空气格外清新,让人忍不住进行深呼吸。2014至2016年,将乐连续三届在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上排名第一,获评“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2018年12月又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在空气质量优异的将乐,怎样发展工业?

副县长廖荣才告诉记者,这几年,县里每次外出招商,一定会带上环保和安监部门的人。所有的招商项目,不管规模多大、投资多少,都必须先过环保和安监这两道关,过不了关的一律免谈。仅2018年初以来,就有数十个涉污项目被一票否决。几年坚持下来,将乐新引进的项目都是绿色、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布局的新兴产业,如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同时,以“深呼吸 ”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全县产业转型升级。

从源头把好绿色关

走进绿树掩映的将乐县积善工业园,这里是产销两旺的景象——福建金瑞高科有限公司门口,两辆大八轮的货车满载待发。公司董事长杨杰介绍,公司生产的轻合金高科技产品,每天都要发往深圳,供给中兴、华为的5G产品使用;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将乐)半固态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一批货物即将发往中车集团,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轨道门锁系列产品,2017年已列装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

获评“深呼吸第一城”,将乐各级各部门都充分认识到这块金色招牌的分量,开始全面实施“深呼吸 ”的绿色发展战略,把“深呼吸”理念贯穿到高质量发展中。

引进的绿色高科技新兴产业生机勃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将乐)半固态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2012由福建省政府、三明市政府和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三方共建,是国内唯一一所半固态专业研发机构。它的建成,很快集聚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的相关企业落户工业园,将乐县的轻合金产业因此领先国内。2018年2月,公司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2017年工业强基工程“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经技术攻关,目前已申请了3项国际专利、51项国家专利,先后研发了散热器、滤波器、汽车横梁、纺织机摇臂、动车门锁等几十款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产品供不应求。

立足轻合金产业的优势,将乐闯出一条产业招商与学术招商的新路子。着手打造一个以轻合金产业为主、原料供应为辅的产业集群,总投资12亿元、占地750亩的我省首个轻合金成形先进制造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中,产业园将重点引进40至50家企业从事半固态轻合金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品生产。

精细化工产业集聚也已现雏形。福建鸿燕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生产醋酸纤维素酯、丙酸纤维素酯、丁酸纤维素酯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链上游的醋酸丁酸纤维素酯项目和下游的醇酯十二成膜助剂生产项目,形成了原材料、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去年6月前正式投产,全面达产后可实现产值约10亿元,利税约1.1亿元;贝诗特(福建)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使用纯植物原料配方生产化妆品的企业。

目前拥有自主发明专利7项,专利涵盖空气净化器及个人、家庭、婴幼儿、汽车、宠物等众多洗护系列用品。

好环境引来好企业。玉源春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酵素产品,对生态环境要求极苛刻。董事长魏思明考察了全国许多地方,都不满意。听朋友介绍“深呼吸第一城”,他马上赶到将乐县实地考察,顿时感慨道:“真是相见恨晚啊!”据了解,像玉源春这样慕名而来的企业,还有好多家。如今,积善工业园区近2万亩土地全部“名花有主”,10多家企业正排队等着新开发的用地。

传统产业凤凰涅槃

在抓好新兴产业优选培育的同时,将乐以“深呼吸 ”理念为指导,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在通海镍业科技公司,记者听到了一个高污染企业华丽转身为环保企业的故事。

过去,这家公司炼制镍铬合金,要从东南亚、新西兰等地进口铁矿石,原材料运输成本高、矿渣处理难,六七十万吨的废弃物在厂区内堆成了一座大山,是个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15年被迫停产。2016年在县里的帮扶下,企业兼并重组并转型升级。引进全新技术,原材料由高价进口的矿石,变为周边省份不锈钢企业的生产废料。每处理1吨废料,不锈钢企业要给通海镍业1500元,也就是说,通海镍业进原材料不仅不要钱,一年还有几亿元的收入,再加上终端产品镍铬合金每吨上万元,真可以说是“躺着赚钱”;引进制沙、制砖技术,将提炼后的废渣制成机制沙、透水砖等七八种国家一级环保建材,价廉物美,市场供不应求。几年下来,公司实现无废物倾倒。厂区内原来那座矿渣山,也变废为宝,全部被用作原材料处理干净。曾经的污染企业,转眼间成了远近闻名的环保企业。

传统落后产业,能改造提升的,县里大力帮扶;对于那些确实无法改造提升的,坚决关停。近年来,全县8家水泥厂全部关停。排放不达标的神威电池、东南矿业等一批企业全部淘汰。科学处置淘汰企业的闲置厂房,“腾笼换鸟”,即以厂房作价入股的形式引进成长性好的高新企业,企业盈利后可以股份赎回的形式购买厂房,这样既减轻了企业启动初期的资金压力,又缩短建设周期。近年来,共有11家企业“腾笼”入驻,总投资16亿元,盘活了6.7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及600多亩土地,达产后可增加产值60亿元。省重点项目贝诗特(福建)生活用品有限公司从签约落地到正式投产,仅用半年时间。公司负责人王金木告诉记者:“‘腾笼换鸟’政策,让企业省了几千万元的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大大节省了时间。”

据统计,2018年,将乐全县实施技改项目66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0亿元。提升改造机械制造产业、林产加工业、纺织鞋产业、矿产品深加工业,全面推动工业向集约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当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7.8亿元,居三明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工业用电量保持三明市首位。

安溪发展“加速度”

即时 | 2019-04-13 08:07

东南网4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阮锡桂 通讯员 吴清远)仲春,安溪,青山远黛,碧空如洗。

走进龙门镇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只见数据中心里机柜林立、运行有序,信息技术教育实训中心、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国际交流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崩岗,现在是华东南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已投入使用标准机柜4600个,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新华大数据中心等30多家单位入驻,启动政务云、渲染云等10多个云平台。

管委会主任陈清芳表示,园区下一步计划投资2亿元进行扩容改建,力争2020年达到2万个机柜以上规模,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媒体、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

华东南最大数据中心、全省最大光电产业园区、全球最大植物工厂、国家级电商园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典范园区……在安溪采访,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不断刷新着脑海中安溪茶乡的固有形象。

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告诉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大局中,安溪坚持锚定实体经济不放松,紧盯新产业新技术发展前沿,坚持“抢占高端,一步到位”,新旧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发展格局焕然一新。

数据显示,2018年,安溪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55%;完成GDP574.38亿元,工业增加值246.37亿元,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安溪发展正在“加速度”。

一份责任:不考核GDP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高质量的发展

说起安溪,曾经有两种相互交织的印象——这里是著名的茶乡,安溪铁观音闻名全国。同时,这里也曾经是国定贫困县。

时针回拨到1985年,安溪还是全省最大国定贫困县,全县39.6%的人口在贫困线下。2009年,安溪县财政收入仅为13.78亿元,作为百万人口的大县,属于吃饭财政,谈发展捉襟见肘,谋生计主要靠土里刨食。

守着绿水青山,却不能富一方百姓。安溪转型发展路在何方?

“2014年,我省取消安溪等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核方式,为地方发展松绑。取消GDP考核,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不能裹足不前。”高向荣一语见的。

而早在取消GDP考核之前,地处晋江上游的安溪,就自觉审视自身发展路径,认定转型发展必须走“茶业富民、工业富县、实体兴邦”之路,从而开始了一场后发先至的觉醒,下决心不走被动接受落后产能产业转移的老路,而应该“抢占高端,一步到位”。

方向明,思路定。安溪十年如一日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壮士断腕,舍弃落后产能。铁峰山,横跨官桥、龙门两镇,蕴含丰富花岗岩。当时“摊大饼”般冒出700多家石材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成了当地人的心病。

2011年,安溪在全省率先实施石材退出,投入5亿元,实施矿山复绿。既保护了生态,又腾出3000亩建设用地和1.2万亩耕林地。

2013年,安溪痛下决心,在全省率先关停小水泥、小水电、小钢铁、造纸、黏土砖等企业,守护青山绿水,腾挪发展空间。

——强筋健骨,提升传统产业。安溪做强做优茶业和家居工艺业两大“看家宝”,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优势。

高标准建设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庄园、全国首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叶品质、价格持续提升,全县涉茶总产值连续10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安溪铁观音上“金砖”、进故宫,相继成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用茶,连续3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

家居工艺业,则打响整体品牌,注入设计血液,联姻多元材料,形成“国际国内齐头并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2018年行业总产值跃上150亿元。获评中国家居工艺产业基地、中国藤铁工艺之都,“世界藤铁工艺之都”通过专家组初审论证。

——无中生有,引进高端产业。安溪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大力发展新产业、新经济上。瞄准信息技术、光伏光电、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高新产业,加快布局湖头光电产业园、信息产业园、电商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发展格局为之一新。

一种定力:坚持抢占高端一步到位,高新产业纷纷落地生根

记者来到福建晶安光电有限公司时,来自台湾的公司总经理助理谢斌晖博士正在忙,他告诉记者,晶安光电成立于2011年,是业界唯一一家具备从晶体生长、衬底加工到图形衬底产出全链条的专业制造商,短短几年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ED蓝宝石衬底供应商。目前,公司正忙着推进新型晶体材料研发项目即钽酸锂项目的进一步攻关,打造新的增长点。

晶安光电只是湖头光电园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湖头光电产业园2011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入驻企业16家,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成为我省最大最专业的LED高科技产业基地。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迅速崛起,产能加快释放——信达光电成为全国最大的LED路灯制造商;天电光电EMC LED封装产能居全球第二……

“抢占高端,一步到位”,同样的产业突破在安溪不断上演。

2018年11月,超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业项目、汽车产业化项目和国际汽车轻量化研发中心等新材料、新技术项目相继落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落地龙门才两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驻企业35家,16家企业开工建设,大成海尔、正丰数控、尚品千艺等企业已投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2014年10月,弘桥智谷电商园开园,昔日石粉弥漫的石材加工区“变身”为全省最大电商产业园区,420家企业入驻其中,日均发货量10万单。

作为闽西南协同发展的重要“飞地经济”合作区——安溪思明园、湖里园,经过多年努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开花结果,目前已入驻企业28家,总投资额超33亿元。

2016年中科生物投产,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LED照明植物工厂。

……

事非经过不知难,安溪转型之路并不平坦,靠的是定力和超前布局。

2011年,当时任县委领导班子提出在安溪发展光电产业时,很多人都心存疑虑——因为安溪没有产业基础,也没有人才。县领导横下一条心,咬定定位不放松,打基础、引人才,多年耕耘,终成正果。

2012年第一季度,安溪经济出现“倒春寒”。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其原因是落后产能退出,新动能尚待释放。安溪坚持转型步伐不停、力度不减,新经济渐成规模,新动能终于释放。全县财政总收入于2013年突破30亿元大关,2017年、2018年又接连上两个台阶,分别突破40亿元、50亿元大关。

通过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安溪产业发展基础日益夯实。纳税上1000万元的企业,从2011年的13家增长至2018年的29家。2011年至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不足0.5%提升到23.8%以上。

在引入产业项目过程中,安溪划下红线,坚持做到“三个坚决不要”:凡是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子孙后代的坚决不要;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端重复建设的坚决不要;凡是跑马圈地、成长性不强、贡献度不高的坚决不要。用县长刘林霜的话说是“菜未入篮先挑拣,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个环境:紧盯招商加快落地投产,成就项目建设安溪速度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拼抢好项目,安溪不遗余力。安溪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外出招商,北上南下遍访乡贤,面向高端和新兴产业,以链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对全县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情况,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拉练,年底结硬账。2018年通过持续深化“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安溪全年新引进中合联绿色食品产业园、恒佳铜业等153个产业项目,总投资263亿元,其中重大招商项目60个,招商数量、体量、质量再创新高。2019年一开春,安溪迅速启动“项目攻坚2019生力军行动计划”,南下东莞深圳招商,就一批高新技术、关联产业项目等达成合作意向,实现招商“开门红”。

促项目落地,安溪全力以赴。

当记者正午时间来到位于官桥镇的福建省健为医疗用品有限公司项目工地时,工人还在忙着安装调试生产线。

“没想到进展会这么快,看来到安溪投资的选择是正确的。”项目投资方负责人高燕飞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动工,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两条生产线安装。4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后,产量可达到全国纯棉无纺布行业第二名,现在就有大客户上门签合同。”这一区域性龙头项目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落地,得益于安溪近年来倡导的“妈妈式服务”——审批流程提速再提速,项目用地、施工环节高效保障。

近年来,围绕“放管服”改革,对审批事项和流程进行多轮瘦身,全县2227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占比93.45%。安溪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蔡财强介绍,安溪还在全省率先试点首席审批官委派制度,推行“一人办结”“一审一核”制,窗口即办结率提升至85.3%。

同时,安溪“放水养鱼”,涵养新动力,连续两年出台含金量高的减负政策,优化营商环境。2017年安溪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十条措施”。2018年,安溪回应企业所求升级补丁版,出台“新十条措施”,连同其他几项惠企政策一道,共为企业减负4.36亿元。

“安溪将致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刘林霜表示,今年安溪再次自我加压,继续推行“妈妈式服务”,让市场主体顺畅诞生、健康运行、顺利发展。

安溪推行干部挂钩企业制度,规上企业全部配齐挂钩干部,同时打造企业信息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产值、税收等数据分析,及时介入,精准服务,把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解决在车间和流水线上。

政府效能高一分,企业成本就低一分,地方竞争力就增一分。

开放开明、清新清朗的营商环境使安溪日渐成为项目洼地、投资高地。据统计,2018年安溪新设企业4432户,全县企业存量从2014年的6424户增加到现在的21231户。2018年,安溪位列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第63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23位,均比上年度提升2位。

宁化迈上“新长征”:新征程,风展红旗如画

即时 | 2019-04-12 07:29

宁化县是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过去这里曾一度遭遇重度水土流失困扰,如今,宁化迈上了传承红色基因、加快绿色发展的“新长征”——

新征程,风展红旗如画

东南网4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 通讯员 刘才恒)

90年前的1929年,红军进入三明西部。前后5年,红军与这里的百姓结下鱼水深情。1930年1月的一次行军途中,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豪情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34年秋,红3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和驻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共1.3万多人,会合于宁化县凤凰山,踏出漫漫长征的第一步。

凤凰山即今天的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4月初,记者来到这个山丘环绕的小村庄。只见曾遭受严重水土流失困扰的山丘,已是满眼新绿、油茶成排。村里,红色遗址群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绿色发展,老区苏区人民在“新长征”路上,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一条老街见证鱼水情

脚下的石子圆圆,心中的感怀绵绵。走在凤山村的红军街上,60岁的江组耀思绪万千。

老江是凤山村上一任村主任,记者在他的带领下穿过写着“红军万岁”的门楼,走进红军街遗址。当年,许多红军战士在这里宿营,几乎家家户户住有红军。

老江家多年前就租住在这条街上。老江的父亲叫江天养,已于去年去世,而红军来的那年,江天养才十来岁。“父亲在世时常跟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说,那时候,红军战士担心影响百姓,晚上就睡在屋檐下,怎么叫,他们都不进屋,大家都很受感动。解放后,父亲总是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记得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

现任村主任王兴华告诉记者,红军在这里活动了5年时间,在村里留下了一批红色遗址,除了红军战士宿营的红军街,还有红3军团第4师司令部驻地松竹居大门、写着“贫民看病不要钱”标语的红军看病所、红军井、列宁小学等。至今,这个红色遗址群依然屹立,诉说着当年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

作为老区苏区,三明近年来对红色遗址的保护力度前所未有,经全面摸底调查出的353处革命遗址均得到较好保护。2017年3月,出台实施我省首部关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三明还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命名“中央红军村”为载体,建设集红色历史教育、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示范点,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凤山村成为三明市25个“中央红军村”之一。

这些红色遗址,见证着当地人民群众当年支援革命的场景——红军在凤凰山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帮助凤凰山建立了乡革命政权和凤凰山游击队。在扩红运动中,凤凰山乡党团支部全体党团员集体加入红军,被《红色中华》报登报赞扬。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的歌声在这里传唱,涌现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夫妻并肩上战场参军参战的感人事迹。淮土区人民响应中央“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淮土区和禾口区人民开展扩红竞赛,双双获得“我们的模范区”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10多万人口的宁化县,就有1.3万余人参加红军。全县登记在册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有3305人,绝大部分牺牲在湘江战役。宁化因有力保障中央苏区的兵源、粮源、财源,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

几代干群接力谋振兴

“年前保护工程一期刚完工,来访的游客和学生一拨接一拨。”王兴华说,当年,有20多个凤山村子弟参加红军。今天,当县里要修缮红军街的时候,得到广泛支持。村民王盛焰第一个主动搬家,孙运东则把建了一半的新房停了工,为修缮让路。

现在,红色旅游与村里的油茶产业齐头并进,让王兴华对凤山的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凤山村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番波折。过去几十年,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宁化西部石壁、淮土一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淮土淮土,光山秃土;宁当尼姑,不嫁淮土”的歌谣是当年的写照。

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凤山村随处可见的土壤被当地人称为紫色土,学名紫色页岩,它的特点是“挖地是石、风化成土”,上面植被生长极慢,一旦破坏,恢复极难。由于过去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靠烧柴火,加上不注重保护环境,水土流失逐步加重,大雨一来,到处泥沙俱下。

因紫色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流失程度强烈、治理难度大,宁化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4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14.8%,7年前被列为我省一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而西部的淮土、石壁等镇则是治理难中之难。

淮土镇党委宣传委员邱海腾告诉记者,这些年,在大力植树造林、全面禁止砍伐的同时,镇里全面推行“以电代柴”直补农户的惠民政策,引导村民改变砍柴习惯,同时,利用这里的土壤特性,引导种植油茶,力争实现治荒与致富同步。

“村里的茶油品质好,一斤均价比外地的贵10块钱,大家积极性特别高。”治水保土带来绿色产业兴起,但也一度出现互相压价的现象。

产业怎么良性发展、做大做强?凤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兴楷去年带头成立合作社,让大家变恶意竞争为合作,还注册“淮乡”商标共同使用。莲子是另一大主导产业,村里则与美丽乡村规划结合,种植在观光道沿线,目的是让红色旅游与产业发展同步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这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更坚定了全村人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之路的信心。”王兴楷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任村干部的使命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村里的环境保护好,产业发展好,一起奔小康,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眼光放长远了,路也就更宽了。因为环境改善,几个外出能人回村办起了服装和箱包加工厂,几十名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受残疾困扰不便外出务工的孙大姐说,在家门口每月能领到两千多元工资,很开心。

刚退休的江祖耀闲不下来,他利用自己的特长,带着一些村民到各村巡回义务演出当地的“马灯舞”,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绿色产业”的理念和行动。

红色传承激发发展新活力。宁化加快打造“一地一院一旧居一线路”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去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8.15%、20.5%。同时,推进“两米两茶一稻种”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优化升级,去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6亿元。

三明市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域中央苏区,三明将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红色优势,讲好红色故事,因地制宜大力扶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加强民生保障,打造“风展红旗如画”品牌,扎实做好老区苏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全力推动三明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福建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内涵 促保护发展良性互动

即时 | 2019-04-10 07:48

永定土楼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我省拥有逾千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省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促进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

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东南网4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宏雄)

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拥有逾千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承载着八闽儿女浓浓的乡愁。

目前,我省有5批492个村落已入列或拟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六。其中,屏南县、南靖县、邵武市和平镇、永泰县嵩口镇、泉州泉港区土坑村、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等地探索活化利用取得的实效,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充分肯定。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促进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我省各地正进行不断探索。

强化保障 提供保护发展“源头活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强调要科学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建筑、农业遗迹以及灌溉工程遗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全面加强保护。与此同时,我省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撑保障——

制订政策法规。2017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福建省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各地也根据实际编制各类保护条例,仅福州市就先后出台《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传统村落保护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开展普查建档。对前4批229个传统村落建立“一村一档”,利用大数据手段,对这些村落进行时时跟踪。

强化规划技术指导。出版《福建省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福建卷)》;编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规划》《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成立由38人组成的省级专家服务团,常年为传统村落把脉问诊;成立福建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研究中心等。

加大资金投入。2014年以来,省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到1亿元,重点扶持10至15个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目前已累计扶持75个。各市县也加大投入力度,并带动社会资本和村民投工投劳,累计投入保护发展资金50亿元以上。如永泰县近年来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护传统村落;永春县近年来累计投资2500万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和闽南古厝修缮等项目;屏南县近年来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村落保护修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创新发展 激活业态各出招数

在传承中发展、在活化中利用、在探索中创新,我省传统村落不断焕发新生。

如今,走进屏南的一些村落,就会被古宅石巷、廊桥水车唤起悠远的记忆……而过去,这里的古建筑有些被拆除,有些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为了保护古村落,近年来,屏南县开始对各村的古建筑进行筛选、评估,建档立册,分期分批进行修复。针对古宅大多为土木结构的特点,聘请老工匠艺人、老专家,采取传统工艺进行修复。目前,全县十几个传统村落的200多座残破老宅得以修缮。

永泰县嵩口镇有古民居160多座,大多为明清建筑。2014年来,嵩口镇共投入资金87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32个关键节点改造和建设工程。与此同时,引入台湾文创团队,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在一系列的努力下,该镇张元干祠堂、道南书院、德星楼等重点人文景观修葺一新。闽台合力探索的古镇复兴“嵩口模式”也成为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关注的实验案例。

在省级传统村落、白鹤拳的发祥地——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当地深入挖掘永春白鹤拳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传统村落保护中。比如,修建白鹤拳招式景观墙,建成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

活化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为了永续发展。如何进行“活化”?各地传统村落结合本地特色,各有招数。

在屏南县,当地推动“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聚集文创人才,引进企业资源,利用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打造历史建筑群活态博物馆。

大羽村则开发出白鹤拳旅游产品,同时整合农村闲置民房建设农家旅社、农家饭店,配备农耕展示区和娱乐区,将白鹤拳文化与山山水水相结合,逐步打响生态农家游品牌。

在活化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各地也十分重视、突出文化的传承。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把家训编写成乡土教材,武夷山五夫镇、古田县杉洋镇等地开办国学班,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则弘扬“耕读文化”。

成果初显“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

如今,经过活化利用的传统村落不少成为旅游的好去处,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在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全村230户人家都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该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开发生态旅游,发展林下经济和林木花卉种植等业务,2014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6427元,现在则翻了一番。

随着传统村落不断地保护发展,一些非遗产业也逐渐复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永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篮技艺就迎来了春天。漆篮是闽南人婚嫁、祭祀、迎神拜佛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然而,随着一些廉价代替品出现,漆篮销路不畅,手工艺人因收入不高纷纷转行,传统手艺面临流失。在永春仙夹镇龙水村,当地大力发展漆篮产业,目前,漆篮产品已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村里年生产值也从2012年的170万元,上升到目前的1000多万元。漆篮产业的复兴,成为龙水村富民强村的有力引擎。

活化保护“红利”逐步显现。屏南县龙潭村2017年常住人口不到200人,现在达到500人左右,有来自外省的,甚至来自外国的,一个曾经偏僻的、空壳的、凋敝的山村又热闹起来。人居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连城县培田村、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龙岩新罗区洋畲村……村村设施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整洁。美丽新村让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越来越高。

老屋重获新生、村民重拾自信、民俗重焕光彩、村民收入增加,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

为了不断深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下一步,我省拟出台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建立保护与发展并重的长效机制。

 

储“材”兴林 生“财”有道——探访顺昌林业高质量发展路

即时 | 2019-04-08 07:24

顺昌岚下国有林场在林下培育的闽楠等名贵苗木。 钟兆全摄

东南网4月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薛东 赵锦飞 谢艳荔 通讯员 吴启荣/文 钟兆全 摄)春日,闽北顺昌春烟带雨,草木蔓发。

岚下乡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地21.7万亩。在这个偏远山乡,钱墩村却有处374亩的国有林子名声在外,这个林子怎么看都有点特别:不是闽北随处可见的纯杉木林,23年树龄的杉木林与8年树龄的闽楠俯仰生姿,地上刚满两年的杜鹃花含苞待放,三个层次一目了然,林地疏朗通透,可观可赏。

“这片林子每亩杉木32株,闽楠80株,杜鹃苗200株,将培育杉木与闽楠永久性高价值人工样板林。”岚下国有林场场长李贵喜说。从单层林到复层异龄林,从单一林到针阔混交林,钱墩村示范片正是顺昌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顺昌。”作为全国唯一的杉木之乡,近日记者来到顺昌,探访林业发展三破难题的高质量发展好故事。

破解“有林无材”的难题

——质量优先,以集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

顺昌林地面积249万多亩,人工杉木林100万亩,集体或个人所有林地190万亩,占比近八成。在两成多的国有林场中,“老大”当属顺昌县国有林场,面积为39.6万亩。

因林而兴,顺昌杉木林亩均蓄积量达16至1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在上世纪建设时期,顺昌作为全国杉木核心产区。“当时,年采伐量达60万立方米,还出现特有的建西林区森林铁路,木头源源不断通过火车送到了全国各地。”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对此记忆犹新。

很快,这种竭泽而渔的用材方式难以为继。“大批林木砍光,森林质量一落千丈,有林无材,大径材杉木基本没有,林地生产力迅速下降。”赵刚源说,曾经风光无限的林场竟然举步维艰,一年零一个月发不出工资。痛定思痛,这条“大砍大造”的老路注定走不远。

顺昌的“痛”也是全国许多林业县的痛点。据统计,我国木材年缺口达2.5亿立方米,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优质木材供给能力不足。从2003年开始,顺昌率先探索一条林业发展新路子。

“质量,成为新路子的关键词,不能只盯着数量。”赵刚源说,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只算眼前账,因阔叶树长得慢,为了追求最大产量,因此栽种清一色杉木,单一、单层林遍地开花;而且,26年一次主伐,不管什么树种全部砍光,等到开春时再来个炼山造林。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只有小口径木材、一般用材,而且生态环境不复当年,2010年的大洪水敲响了警钟。

良法,已经刻不容缓。从经营模式上改变,顺昌开始采用“采伐时保留阔叶树+不炼山耙带整地造地”等模式,变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将一次性主伐变为择伐。如此,以“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异龄化”的近自然经营模式,作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必由之路。

岚下国有林场钱墩工区林子就是循着这条路。这片1996年营造的纯杉木林原来每亩218株,经过三次间伐,砍小留大、砍弯留直,保留32株,平均胸径26.1厘米,亩蓄积量为13.12立方米。“这片林子每年每亩生产量1.24立方米,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25%。”岚下国有林场场长李贵喜说,2014年林下套种了阔叶树闽楠,2017年套种杜鹃,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李贵喜仔细算了一笔账,与原来纯杉木林的经营方式相比,至2047年,按传统方式,一轮每亩总收入4.1万元,但按新模式,这一数字猛增到16.7万元,是原来的4倍。“林农纯杉木林一般保留八九十棵一亩,新林虽然出材量绝对数少了,但出材量高出25%,价格不同,而且套种像楠木、红豆杉这样的阔叶树,年限越长价值倍增,杜鹃等林下经济三五年就可见效益,实现以短养长。”李贵喜说,“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最大程度恢复森林原生态,这是一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长远账。”

在路墩工区示范片,混交比例为4闽楠4杉木2无患子,阔叶树比例达六成。10多年来,林场以集约经营模式慢慢改造现有林,混交林面积12.5万亩,阔叶树比例为两到四成。2011年,这一做法在南平市推广,次年在全省推广。当然,新模式下每亩造林成本多了两三百元,资金流大、周期长,如何将这场森林质量提升战役进行到底,对全县近八

成的集体或个体林农来说,投入是挥之不去的现实问题,这是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破解“林农积极性不高”难题

——金融活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铺开改革

其实,林农们想法很简单,尽可能压缩造林成本,混交林模式意味着更多的投入,而且一个轮期经营权26年,培育阔叶林周期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大家参与改革的意愿并不高。

将林农拉到“朋友圈”,必须形成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顺昌成为我省7个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县之一,为林农与国有林场合作经营铺路垫石。“将林农所有的商品林购买后交由我们国有林场来运营,才能彻底推开这项改革,单靠林场自有资金根本不行。”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说。

2017年,老赵的心结终于解了。当年,南平成功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这是全国首个国家储备林PPP项目,总投资215.3亿元,顺昌获批贷款11.4亿元。“这一迄今为止最优惠的林业金融产品贷款期限25年,破解了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融资贵、融资难、融资短的难题,这样‘赎买+改培’的工作就顺理成章。”

近来,岚下乡新源村林业大户黄金旺心气很高,他手里一处600亩纯杉木林出手了,林子营造于1996年,2022年到期,蓄积量1万多立方米,以每立方米972元的价格,将林子整体盘给了国有林场。“虽然市场价每立方1200多元,采伐、运输成本就要扣除200元,会有一些差价,但可以一次性回笼资金,无须每年去申请采伐指标,省去了资金和时间成本,这些资金将用于抚育中幼林,投资于未来。”黄金旺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对李贵喜来说,他接下这片林地,林场将按照钱墩工区的新模式改培,好戏在后头。

为了更好撮合黄金旺这样的林农与国有林场牵手,顺昌组织两个评估班组,按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过熟林及地类,明确各树种购买指导价,根据市场一年一调整。然而,林改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林场新模式重在长线,一个轮伐期经营权26年,前后轮林农不同,如何让改革一碗水端平,顺昌创造性提出了“预期均山”的理念,将本轮到期的商品林地,采取预期的方式预先分配给村民小组或村民。这样,林场就可与手握“期货”的林农合作经营,保证改革延续性。

如此,双方互利共赢,林农不砍树也致富,林场整合碎片化资源,集约经营带来了高效益。目前,顺昌已购买商品林3.2万亩,集约人工林栽培1.3万亩,现有林改培2.5万亩,成为国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县。

破解“守着金饭碗受穷”难题

——生态银行,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增值路径

林子管好了,如何运营这些资源,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并不好走。过去仅仅依靠卖木头,效益不高,顺昌因此“守着金饭碗没有饭吃”,贫困县的帽子重如千钧。

南平市政协副主席、顺昌县委书记江建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顺昌坐拥绿色金库,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从卖原木到卖高附加值加工品、卖生态,这才是林业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去年,为了让这些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生态银行应运而生。江建华说,管理林改后碎片化的林业资源,生态银行除了购买方式外,还推出租赁、托管、入股、质押等形式,搭建林农与林场全方面合作的新平台。“从过去单纯购买升级到5种模式,生态银行是顺昌深化林改的主抓手,前端整合零散化、碎片化林木资源,后端由林场专业运营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造林抚育、集约经营、综合开发,形成优质高效的资源包。在这过程中,最大程度让利于民,这是林改最终目的所在。”

双溪街道水南村贫困户夏六华就是一名受益者。丈夫残疾,女儿远嫁,家里无劳动力,将林子卖给林场,她很担忧,毕竟一锤子的买卖,如果卖亏了、卖早了该咋办。生态银行为她量身定制一套方案,9亩杉木地以托管形式交由生态银行打理,今后20年内,每月都可领到310元预期收益。托管期满后,根据林木价值,还能再拿到除预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纯收入。“不用担心卖亏了,收益还更多。”夏六华说。

此后,夏六华的林子经国有林场之手,森林连片经营变成现实。如此,个人或集体林子占六成,国有林子四成,顺昌得以推出1.5万亩的西坑森林康养项目。“这里将成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六大样板,实现多元化增值。”

生态效益带来经济红利。从事林业30多年,赵刚源发现路变得越来越宽。林场24.8万亩林地和1.5万亩毛竹林被纳入FSC森林可持续认证范围,一举敲开木材加工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大门。这几年来,林场提供认证材21万立方米以上,让升升木业等企业有了“准入证”。

在江建华看来,顺昌将杉木林、油茶、毛竹、林下中药、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六大基地统筹考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林农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依托集约高效的国家储备林,由生态银行运营,兼顾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探索一条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江建华说。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走进长汀县四都镇

即时 | 2019-04-01 07:24

开栏的话

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

70年披荆斩棘,70年昂首奋进,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

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八闽大地日新月异,新福建建设硕果累累,壮美的时代画卷正在展开。

为弘扬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立体化展示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本报近日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用心讴歌光辉历程,用情展现人民奋斗,用功书写精品力作。今起开辟《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栏目,刊发记者从火热发展一线发来的报道,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共奏新时代强音。

原题:听,胜利的号角

          ——走进长汀县四都镇

东南网4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刘必然 黄筱菁 通讯员 陈天长)

今日长汀县四都镇鸟瞰(资料照片)

闽赣交界处,群峰雄踞,地势险要。群山环抱之中,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兵工厂旧址等革命遗迹,带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沧桑,至今仍巍然屹立。

“90年前,红军就是在这里首次进入福建,吹响胜利的号角,让革命的火种席卷八闽大地。”长汀县四都镇楼子坝村姜畲坑自然村,老支书陈先发指着村后依山势分布的土窑说,当年,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用这些坑洞来掩护红军。

跨越历史烟云,“红军入闽第一村”姜畲坑这座四面环山的古村落和红色四都,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客家儿女“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愈发坚定……

留住红色,奔向幸福

“心念红军哥,目汁流两行”

1929年的春天,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挥师入闽。3月11日半夜,大部队抵达姜畲坑村。

行军声唤醒了睡梦中的山村。“向导告诉乡亲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共产党能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大家备受鼓舞,村里年轻小伙子都争着要加入红军。”陈先发说,自己的父亲是红军入闽亲历者之一,每次讲起这段历史,父亲都激动不已。

姜畲坑的红土地记录了红军入闽的第一步。此后,红军在福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星星之火在八闽渐成燎原之势。

“心念红军哥,目汁流两行。”这是四都流传至今的歌谣。四都人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据了解,全镇在册烈士488人,当时整个四都也不过5000人。

热血浇灌的土地上,如今已发生巨变。

“党和政府时刻挂念着我们老区人民,持续投入专项帮扶资金,我们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陈先发边领路边向记者介绍说,楼子坝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环村公路全部硬化,全村河道疏通河岸加固,沿村公路遍植绿树,环卫制度已建立健全……

“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前些年,在政府的指导下,陈先发带头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50亩,发展台湾大肉黄姜、槟榔芋种植,探索杂交水稻育种和中药材淫羊藿种植项目。“老区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陈先发表示,合作社累计吸收贫困户5户15人,他们都被纳入合作社保障体系。

“2018年,我们种植的大肉黄姜通过了欧盟有机论证,成功出海。”陈先发自豪地说,现已对接一家香港的贸易公司,每年向非洲出口200多吨黄姜,每公斤至少能收益3元。村里还利用山地资源,做大毛竹产业,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竹林,日常生活早已不愁。

“几十年来,不论我们自己过得如何,都没有忘记红色历史。”陈先发说,村民历来注重对革命遗址的保护。目前,村里较好地保留着毛泽东和朱德当年住过的陈氏祠堂、毛泽覃同志旧居,以及红军后勤部的造币厂、兵工厂、后方医院等革命遗址。

“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作为红军入闽第一村,保护革命遗址是楼子坝的责任!”陈先发坚定地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青山作证,今昔巨变

“真想告诉先烈,今天的天空多亮啊”

在四都镇红军首次入闽纪念馆内,一件件翔实的文物资料、一张张生动的历史照片,无声讲述着过去。

文物会“说话”,但革命历史的亲历者却越来越少。如何将亲历者的故事保存下来?

在四都镇乃至长汀全县,赖光耀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

“我爷爷赖兴银是四都早期的共产党员,担任过汀西县苏维埃主席。”赖光耀说,自己打小便沐浴在红色故事中,“我们是红军的亲人。像我这样的革命家庭,在四都有很多”。

“当年敌我力量悬殊,为什么老百姓会坚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上世纪80年代,在四都文化站工作的赖光耀常常走村入户,和村里的老人聊革命往事,“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每次采风,常常被质朴的老红军、老接头户、老区群众感动。虽然出生在和平年代,但我有责任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告诉大家。”赖光耀说,深感外界对四都革命历史知之甚少,“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扩大四都红色影响力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赖光耀跑遍了四都镇的每个村落,包括人迹罕至的古战场、古驿道等。

2011年,赖光耀根据采访记录,编撰完成《青山作证》。全书共15万字,详细记录了从中国共产党进入四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四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

在记录革命历史的同时,赖光耀也十分关注四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当我发现一些地方树没了、山光了,很心疼。”赖光耀说,有段时间,长汀发展“木头经济”。拥有丰富木材资源的四都,成为采伐的重点乡镇,带来了生态隐患。

进入新世纪,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翻开新篇章。四都虽不是治理的重点地区,但当地党委政府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都把保护生态摆在发展的第一位,严格控制林业采伐指标,实施天然林禁伐停伐补助试点工作,完成了近10万亩天然林禁伐停伐补助协议签订。同时,四都将植树造林工作落实做细,确保绿化的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全镇完成造林绿化合格面积1.5万多亩,完成生态公益林6万多亩,巩固提升了林业优势,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四都森林覆盖率高达86.55%,在闽西各县区市中名列前茅。

近日,赖光耀向记者展示他编写的《青山作证》。“绿水青山见证了四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壮丽史实,也见证着老区巨变。有一次采访中,我得知四都人廖汉华烈士就义前曾嘱咐妹妹,‘不要怕,天总会光(亮)的’。现在,我真想告诉那些先烈,共产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今天的天空多亮啊!”

赓续传统,不忘初心

“创业正当时,一代接着一代干”

仰望四都的天空,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老区苏区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在代代相传。

穿行在四都的王坑山场里,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不见了,3000多亩生机盎然的油茶树映入眼帘。

这里是退休干部林慕洪兴办的生态种养基地。

林慕洪出生在1949年,退休前是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退休以后,很多医院高薪聘请我。可看到家乡的山头还没全绿,还有乡亲没致富,我就带着全家都回去了。”

林慕洪想劝乡亲种树,却被浇了冷水:“种什么都没用,不信你来种!”

“山荒了,但精神不能荒芜啊!”2008年,林慕洪邀请林业专家前往四都考察,得出四都适宜种植油茶的结论。

林慕洪告诉记者,种油茶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工和资金。山场只能靠流转租赁来解决,为此他跑遍周围几个村子,又是开会又是做工作。为打消大家的后顾之忧,他将土地50年的租金一次性付清,流转来4600亩山场。他还卖掉了市区一套复式套房,将现有的住房拿去抵押,向亲朋好友借款,如此凑了1600多万元,开始尝试油茶种植。整整干了3年后,栽下了3042亩油茶,油茶山这才初具规模。

油茶收益周期长,去年第一批种下的油茶终于有了产出。林慕洪也乐开了花:“靠着这个油茶,把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大家往后的日子就更有奔头了!”

林慕洪也没有忘记自己始终是一名医生。“乡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而看病是我的优势。”林慕洪说,自己每个月利用圩天在镇卫生院开展两天的义诊,每天就诊患者有五六十人,平时还有人跑到他山上的家里找他看病。

林慕洪的坚持,乡亲都看在眼里,有时会心疼地对他说:“年纪越来越大了,该去享享清福了。”

“这些年来,我常常会遇到革命后代。想起他们的先辈对新中国的巨大贡献,我做的这些事情真的是微不足道。虽然今年我70岁了,但创业正当时!就算干不动了,还有我儿子,一代接着一代干!”林慕洪回答。如今他的儿子接过了种树致富的接力棒,分担了一部分工作。

老树年年发新枝。莽莽林海,像林慕洪这样奋楫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四都镇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炎士率先种下“平民兰”,带领村民开辟260多亩的兰花种植基地,让种植户每年增收2万多元;上蕉村村支书吴水长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发展林下种植面积1930亩,种下的中药材先后丰产丰收,贫困村因此摘帽,村里1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老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为四都百姓闯出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林下特色产业路。截至目前,四都林下经济面积达7000多亩,形成了包含林药、林花、林菌、林禽、林蜂等一系列特色产品的产业格局,实现年产值超2亿元。去年,四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000元。

告别革命老区四都,车窗外处处生机勃发:在楼子坝,竹林铆足劲向上拔节;在王坑山场,林海荡漾着希望的波浪向外延伸……在这片广袤深厚的红土地上,老区人民正吹响新的胜利号角,奋力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让老区全面脱贫致富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1  2  3  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