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昂首奋进,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八闽大地日新月异,新福建建设硕果累累,壮美的时代画卷正在展开。
永春县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不断挖掘文化内涵,让老传统、老工艺、老行当焕发新彩,成为开启当地群众走向富路的“金钥匙”— 留住“古早味” 焕发新活力 东南网6月10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施由森 姚德纯)劈竹、剖篾、编制、上漆……6月2日,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古大厝漆篮制作中心,几位村民正按照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漆篮制作。 “这些漆篮将出口到东南亚一带。”龙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志煌说,制作讲究的龙水漆篮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项制作技艺已传承500多年,是闽南人婚嫁、祭祀、迎神拜佛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龙水村是著名侨乡,也是传统村落,漆篮是村民传统工艺。然而,这个村一度成为“空心村”、贫困村。 在永春,像龙水村这样在发展中遭遇成长之痛的传统村落不在少数。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永春在实践中探索出自己的模式。 卫星定位保护老记忆 作为千年古邑,永春在发展中形成不少传统村落。但因交通不便和经济落后等原因,大量人口外出、古厝破败。 为了更好地留住乡愁,2010年起,永春探索保护之路。“我们首先是摸清家底,及时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项目,通过纳入保护名录、挂牌立碑等,将这些具有价值的历史遗留尽可能完整的地保留下来,并形成政策、法规、资金等综合保护体系。”永春县住建局局长郭赐福说。 在建好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的基础上,永春按照建筑价值、破损程度、发展潜力等进行分类,采取“保护优先,修缮为主,适度开发”原则,先后委托华南理工大学、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厦门大学建筑文化研究院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及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村里现在有70多座百年以上古厝,百年荔枝树2000多株,还有距今400多年历史的明朝石砌古寨,以及兴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下灶古民居群。”茂霞村党委会书记陈建华告诉记者,整个村落质朴优雅、古韵悠悠,被誉为“隐于园林的千年古镇”。 陈建华介绍说,2010年,村里不仅对每一栋老房子的风格、建筑年代进行建档分类,而且对这些上百年的荔枝树采用卫星定位进行管理,留住老记忆。因为保护得好,2012年,茂霞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成为永春第一个国家级古村落。 目前,永春已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省级传统村落和6个市级传统村落,同时,经普查认定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341处、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219处。 乡贤出力让村落靓起来 带记者穿行在古厝古寨里品民俗,陈建华说:“古厝、古寨、古树、古街、古民俗,我们称它‘五古丰登’。” 但在几年前,陈建华更多的是心痛:一些没人居住的古厝环境脏乱,古荔枝树下落叶满地,短而窄的古街显得破旧。 然而,保护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 “对有人居住的古厝,村里适当补助,引导扶持村民经营农家乐、民宿、特产小店,鼓励带动民间资本投入。”郭赐福说。 永春的海外华人多,传统村落里有不少是他们的祖屋。县里充分发挥侨胞优势,动员他们出资修缮古厝。 岵山镇茂霞村福星堂是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闽南红砖古厝,主人陈文志长期旅居香港。听说村里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开发,他无偿将福星堂提供给政府使用,还特地回老家,自己掏钱修缮清洗房屋。 同时,县里还按照“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的要求和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精心规划,现场指导施工,最大程度保留山、水、田、园、林,让传统村落更具韵味。 据统计,永春县近年来累计投资2500万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和闽南古厝修缮等项目。 用创意激活古村落 成立龙水漆篮厂,让有技艺的村民入股;对漆篮生产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实现由日用品向工艺品、收藏品的拓展,开通电商平台……2012年,在深圳经商的郭志煌回到家乡龙水村,与群众一起复兴漆篮产业之路。 随着漆篮产业复活,全村从事漆篮产业的从100多人增加到380多人;漆篮产业年产值从170万元增加到1800万元。 同龙水村一样,茂霞村也在传统村落改造中让“古早味”越来越浓。 “作为首批传统村落,我们修建了生态步道,将田园公园、荔枝公园串起来,原汁原味地展现农村文化味道。同时,依托百年荔枝树和古厝,举办荔枝文化节、开发古镇旅游。”陈建华说,村里还引入榜舍龟、香饼、老醋、永泉竹编坊、九制熟地等特产店铺,布置闽南婚嫁体验馆、瓦陶体验区,吸引更多游客。去年,全村旅游收入约460万元,300多位村民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 五里街镇埔头村则将修缮好的古大厝打造为茶文化博物馆、村史展馆、乡愁博物馆等,建设一个集“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生+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综合体,吸引游客,带动乡村农业采摘游。 “得益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挖掘、传承,许多传统村落获得新生,古村落正在展现新魅力。”永春县住建局局长郭赐福介绍,下一步,永春县将在保护传统村落中加大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努力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创新与传承相得益彰。 |
如何将分散的农户聚集起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永安市用好“三权分置”改革成果,打通堵点,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到田间地头—— 福田贷:农民自己的信用卡 东南网6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毓健 方炜杭 通讯员 魏兴谷) “现在遇上手头紧,买种子肥料的时候再也不用赊账了。”记者近日来到永安市小陶镇、青水畲族乡,几位正在菜地里忙活的农民说起“福田贷”,面带微笑。 什么是“福田贷”?过去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贷款难、贷款贵。永安以“三权分置”改革分离出的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盘活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产——土地,探索推广“福田贷”这一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去年,全市通过330万元的财政贴息,撬动2亿多元资金进入乡村。利率较低,操作简单,“福田贷”被当地许多农户形象地称为“农民自己的信用卡”。 改革破题,开启源头 “播种时节最缺钱,以前买农资都是先赊后还,要算利息,现在用手机就能贷款,当场结账,一吨肥料能省下100多块钱。”青水畲族乡龙吴村菜农郑宜华当着记者的面,打开手机里的“福田贷”专用App,轻点几下,一笔肥料款即刻到账。 郑宜华种了几十年烟叶、水稻和莴苣,受制于资金难题,始终围着几亩地转。“种菜要想富,地里要开‘杂货铺’。”郑宜华笑着说,“杂货铺”就是品种要多样化,新品种品质好、市场好、价格高,可是种子贵、投入大,过去想开“杂货铺”有心无力。今年,受益于“福田贷”,老郑手头有了活钱,告别“老三样”,种起了线椒、黄瓜和花菜这“新三样”。 2013年,永安成为国家第二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进行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2017年,在完成确权颁证后,永安推出一款基于土地经营权质押的小额贷款产品——“福田贷”。 最早的试点在小陶镇五一村。五一村人多地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靠着种莴苣逐步走上富路。莴苣是永安农民的当家品种,种植面积大,可也怕价格波动,价格好时一起赚,不好时一起亏。 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后,提出流转土地建大棚、种鲜切花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为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方面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但大棚投资大,一亩两三万元,钱从哪来? “省里鼓励设施农业,补贴近一半,另一半缺口需贷款,因为缺抵押物,金融部门不敢贷。”小陶镇党委书记张金铭告诉记者。 “三权分置”改革,在保持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同时,将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让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物成为可能。 2017年初,五一村启动以新分离出的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的“福田贷”试点。村集体牵头成立“五一花世界花卉专业合作社”,流转31户共63亩的连片土地,建起大棚。“福田贷”为五一村建大棚解决了一半的资金缺口。 鲜花盛开,赏花的游客来了,五一村开始尝试从纯农业种植村向农业旅游观光村转型。 以经营权为突破口,“福田贷”诞生了,开启金融活水流入乡村的源头。 打通堵点,全面铺开 然而,当永安市准备推开五一村模式时,却发现农户积极性不高。截至2017年12月,全市只发放贷款49笔、570万元。 是农户不需要吗?显然不是。 1980年出生的蔡欢仁,毕业后回乡务农,去年起担任青水畲族乡龙吴村党支部书记。他深有感触地说,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常面临菜价波动的风险。农户想贷款,一方面农贷可选择品种少、利息高;另一方面程序麻烦,缺抵押物,需三户联保,只好打退堂鼓。“福田贷”虽说解决了上述难题,但设立一个风险基金池,农民贷款需按比例拿出一部分存入基金池,对农民来说,还是不方便、不合算。 永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有关负责人表示,设立风险基金池主要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虽说有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可一旦出险,金融部门处理起来仍较为困难:“收回的经营权谁来经营?” 2018年初,永安市委经调研发现,全市15009公顷耕地,特别是纯农业乡镇,仍存在资金之渴。“福田贷”如何打通堵点,更好地惠民便民? 青水畲族乡海拔高,是一个以种植高山蔬菜为主的农业乡镇,“福田贷”的升级试点在这里展开。 新的制度设计是建立一套信用制度取代风险基金池,由村两委和骨干党员牵头组建非盈利性的合作社,对在家务农的农户进行评分,把好“准入关”、建立“白名单”,并作为“失信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承接平台,同时把额度限定在5万元,授信3年,可随借随还。 副乡长陈胜尧说:“如此一来,乡村两级干部工作量相当大,但金融部门放心,农户不需要交风险金,只要有土地经营权,无不良信用,加入村里的‘福田贷’合作社,便可申请一次授信有效3年的5万元贷款。” 同时,永安市把推广“福田贷”作为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每年给予2.5%的贴息,这意味着年利率7.08%,农户实际只需要承担月利率3.82%。 蔡欢仁算了一笔账:与此前其他农户贷款相比,5万元满打满算一个月可省下320元,一年就是3800多元。蔡欢仁还有另一笔账:现在是需要大量买农资的时候,只需点下App,资金立刻到账,以前赊账要1000元的农资,现金购买只要800元。大家一起团购,折扣更多。 贷款容易了。短短一年内,“福田贷”已在永安15个乡镇、218个行政村推广,授信金额4亿多元,完成授信9470户,覆盖面超四成。 深化服务,活水长流 永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粘忠毅说,“福田贷”为农民发展生产送来金融活水,原来小而散的农业经营体系正在发生变化,也为农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在小陶镇新寨村,新寨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贷款入股,做成了以前想做却做不了的事。他们先后建起了初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设备,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富路拓宽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在青水畲族乡,过去在全国各地跑市场的钟垂江回到村里联合3个合作社成立联社,共同出资入股建设、运营一个蔬菜交易市场,原先各自从事生产、销售的人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大做强“青水畲寨”高山蔬菜品牌。 钟垂江说:“各村产品在市场内集中分拣、打包、装车后统一发货,产量和品质有保障,才有议价权。”前不久,他们与泉州、龙岩的几家连锁超市签订了供货协议。 据统计,去年,永安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联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127家,成为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永安市委书记蒋先东告诉记者,下一步,永安将以“福田贷”的“白名单”为基础,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时,让更多的支农惠农资金更加精准抵达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农民手中,促进乡村实现高质量的产业振兴。 目前,永安正在以“福田贷”探索拓展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一方面,通过实施新用户、信用村评星分类管理,对信用等级高、经营产出高的农户及村庄逐步提高授信额度。与此同时,借鉴“福田贷”模式,探索“毛竹林经营权信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 信用”“农村住房 信用”等新模式,让更多农村资金转化为金融活水。
|
20年来,厦门大学212名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到海原县和隆德县支教—— 世界那么大 我想带你去看看 5月28日,隆德县第四中学。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洒在早读的孩子们身上。 厦门大学研究生黄真真和她的队友,也散落在各个绿荫中,跟着读。他们觉得,此时的校园是最美的。 自1999年起,厦门大学先后派遣了20届共212名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到海原县、隆德县支教。支教队员们授业、解惑、助学、励志,赢得师生们的美誉。 忙得快飞起来了 “同学们,《乌苏里船歌》歌唱哪个民族?” “赫哲族。” “对了,请把美好的事情放在自己的脑海里。” 《凤阳花鼓》音乐课正在进行中,潘苑先是弹着钢琴领学生学唱,再教花鼓的敲击方法,然后讲解凤阳花鼓的风土人情。 潘苑的音乐课就是这样的。除了教课本上的知识外,她充分利用课堂上每一秒,普及音乐知识,培养学生们发散性思维。 隆德县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不识乐谱,这让潘苑很着急。 在一年的支教中,她恨不得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 学校缺少音乐老师,毕业于音乐专业的潘苑来到学校后充分发挥专业特长,1个人代七年级10个班的音乐课,每周十几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 她还负责学校的合唱团和周末兴趣班。虽然辛苦,但潘苑乐此不疲。“去年,隆德县举办青少年合唱艺术节,潘苑6时出门,21时回到宿舍,忙得快飞起来了,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队长黄真真笑眯眯地说,潘苑负责的合唱团连续两年获合唱艺术节第一名。 忙是厦门大学支教队员普遍的写照。 埋下一粒向上的种子 “支教仅剩2个月了,我希望埋下一颗向上的种子,静待开花结果。”黄真真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院,在隆德四中代《道德与法治》课。 支教团队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上课、备课、晚自习、批改作业、监考、改卷,潘苑等5名队员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阳光明媚的午后,隆德四中绿地里,一个大男孩带着一群孩子,在研究青草红花。“这三叶草咋还有四片叶子,这株咋还有六片叶子?”孩子们好奇地寻找、提问。“这就是课本上说的基因突变的结果……”大男孩回答。 这个大男孩名叫舒楠,是厦门大学支教队隆德分队唯一的男生。 在山区,大多数学生小学没有上过信息课,中学机房里装着先进的一体机,但学生们还在用一根手指试探着打字。 厦门大学研究生武晓琳手把手从打字教起,悉心教导学生制图、制表、绘画。她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固原市首届“和教育杯”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同学们的参赛作品均获得奖项。 在海原一中,厦门大学研究生刘思宇也在学生们心中种下向上的种子。 高一学生张彦梅以前沉默而自卑。支教不久,刘思宇就发现,这个女生很喜欢唱歌跳舞,内心充满热情。 刘思宇通过走访得知,张彦梅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体弱多病的母亲养育她和弟弟妹妹,家庭十分贫困。但她对音乐、舞蹈有很高的天分。 刘思宇在海原一中创建了60人的合唱团,并组建了无伴奏纯人声四声部乐团,将张彦梅吸收为乐团成员。在刘思宇的悉心指导下,张彦梅的音乐天赋很快被激发出来。 以前她以为唱歌就是反复跟着原声唱就能唱好,刘思宇教会了她怎样唱高音、怎样唱低音,唱歌中怎样保护嗓子,唱歌时要把每一个字、每个调都唱出来,唱清楚,不能滑过去,她才知道唱歌有非常多的技巧。“刘老师唱歌非常棒,我要努力练习,希望能像老师唱得那样好。”张彦梅给自己定了个目标。 如今,乐团成员进步明显,个个都能单独识谱单独唱。刘思宇将这个山区中学女子乐团演唱的多声部作品发到微博上,网友好评如潮。 “这条小鱼在乎” 隆德四中七年级学生薛美贤,母亲残疾,一家人依靠父亲做小本生意为生。为了能让母亲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她放弃自己喜爱的舞蹈,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 黄真真等队员得知后,经常到宿舍里帮助薛美贤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聊聊心里话。“或许我们传授的知识有限,但只要能在她成长道路上有所指引,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黄真真说。 隆德四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较差,共有留守儿童300多名。2018年9月29日,厦门大学支教团隆德分队发起“这条小鱼在乎”一对一助学活动。“或许我们还不能拯救每一条快要干涸的小鱼,但每多救一条就多一份希望。”黄真真说。 2013年至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助学金共募集金额320万元,圆了近万名学生的求学梦。 厦门大学图书角 开到山区校园 看到学校没有图书馆,学生省吃俭用攒钱到县城买有限的几本书相互借阅,苏才立决定为海原县关桥中学的学生募捐书籍。 他列出了基础教育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并了解了东部地区教师推荐的书目,通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土木与工程学院以及社会捐赠,今年为关桥中学募捐到2500本书。苏才立等支教队员将收到的书籍分类整理,在关桥中学设立12个厦门大学图书角,供学生阅读。 作为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苏才立计划将这一募捐形式向厦大为宁夏支教的所有学校推广。 2018年10月12日,隆德分队在母校厦门大学的支持下,向隆德四中捐赠了1503本共计价值2万元的课外读物,并在各班设立“书香一厦”图书角。 世界那么大 我想带你去看看 晚餐后,学生们三三两两坐在校园,捧着书本温习功课,柔和的霞光照在孩子们脸上。支教队员黄晓韵放弃课后休息,指导孩子们温习,探讨解题思路。“一年的时间或许不足以教给孩子们太多知识,但足够点亮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憧憬。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囿于这一方小天地。”黄晓韵说。 支教期间,队员们经常讲述外面精彩世界,学习是通向成功最公平的途径。队员们坚信,只要坚持,春天播下的希望终会在黄土高原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日月星辰,斗转星移。20年来,更替的是支教团队,不变的是支教精神。 厦门、宁夏虽相隔关山万重,却阻挡不了厦门大学支教队员奉献祖国西部教育事业的诚挚热情。 宁夏日报记者 王玉平 王文革 新消息报记者 剡文鑫 实习生 杜银双 (原载《宁夏日报》2019年5月30日) |
根据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最新情况通报,我省改革方案印发率、改革完成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四项指标均为100%,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国有林场改革:“绿色兵团”再出发 东南网5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毓健 张辉 方炜杭) 5月19日,雨后初霁。29岁的林月华踏上泥泞山路,沿途查看幼林抚育现状。移动护林巡护终端显示,这个下午,他行经欧坑、石梅山、五指山,徒步近8公里。 三年前,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后,林月华从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场部,来到40公里外的丰面桥工区,负责万亩松林管护。不久后,工区易名为管护站,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为保护生态优先。“2500亩马尾松纯林套种上红椎、木荷、闽楠等阔叶树种,林分结构得以优化,生态功能不断强化。” 少砍树、多种树、种好树,在这个年轻的务林人眼里,国有林场理应走在前头。 福建国有林场改革伊始,便认准目标:推动林业发展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 走过一个甲子,能征善战的国有林场“绿色兵团”,满怀豪情又出发。 回归生态本位—— 多种树,少砍树 国有林场,建于曾经的荒山秃岭之上。 1957年,福建掀起大办林场热潮,一支万余人的林业大军,挺进江河两岸、水库周边、风沙前线等生态脆弱区,绿化荒山。 “大家住破庙、睡牛栏、挤通铺、战荒山、吃地瓜、煮野菜,劈山造林播种万顷绿。”86岁的将乐国有林场退休老场长张影还记得,1958年4月8日,部队转业干部、林业院校毕业生、鹰厦铁路工人、福州知青等数百人组成的“绿色军团”,奔赴金溪两岸,历经两次造林大会战,“几代林场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绿了荒山,白了头发”。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国有林场在绿化八闽、改善生态、木材产生、科技示范等领域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摆脱“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尴尬局面。 “虽为事业单位,却实行企业化管理,缺乏明确的支持政策。”省国有林场管理局综合科科长陈良昌说,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任务,但长期依赖木材经济,面临资源管理弱化、基础设施落后、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 改革,直面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 2016年,我省印发《福建省属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县属国有林场改革指导意见》;次年,《福建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出台,成为全国最早完成国有林场立法的省份。 这轮改革的首个关键词,便是明确身份、确定属性。 “全省省属国有林场主要功能定位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提供生态公益服务。”省国有林场管理局局长林萍说。经过整合优化,全省国有林场数量从235个整合为129个;其中省属国有林场从106个整合为84个,且全部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总数则从8740名核减为6044名。 目前,全省省属国有林场事业经费由2016年的每年5717万元增加到每年16428万元,其中省财政从原来每年给950万元增加到每年1亿元。 财政输血,让国有林场不再苦于“找饭吃”。 当前,全部省属国有林场职工都纳入了“五险一金”范畴;场部道路均已实现硬化,工区涉村的林区道路全部纳入当地规划;住房、饮水、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将乐林场,职工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7.78万元提高至2018年的9.3万元。 少了后顾之忧,便能心无旁骛地培育森林资源。 “首先挖掘绿化潜能。”白砂林场场长邹秉章说,白砂林场80%林地位于汀江流域上游、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乡村两旁,被誉为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为放大生态效应,林场利用种苗、技术等优势,通过合作造林、租赁林地造林、受让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扩大绿化面积。 上杭县蛟洋镇华家村林业大户华彩锋,从中都镇田背村流转3370亩林地,但苦于营林技术滞后,效益有限。去年6月,他与白砂林场签订合作造林协议。按照协议,林场负责清山、整地、苗木、定植、抚育、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华彩锋则负责支付村集体和林农林地使用费。生产木材所得利润由林场与华彩锋按7∶3的比例分成。去年,通过合作经营,白砂林场增加了1万多亩林地经营面积。 数量提升,质量也要跟上。 “我们采用良种育苗,一级苗上山造林达95%以上,不断提高单位产量。”白砂林场副场长吴家新说,为优化林分结构,白砂林场加大阔叶林营造力度,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林下套种阔叶树,形成复层林、异龄林等多元生态格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同时,林场还建立完善森林火灾防控和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数据显示,改革以来,全省省属国有林场增加森林面积37万亩,增加森林蓄积量804万立方米,年度商业性采伐均减少20%以上,其中2018年同比减少30.3%。 创新体制机制—— 齐聚力,种好树 身份明确了,经费有着落了,国有林场没了后顾之忧,但是否会因此陷入吃“大锅饭”的怪圈?积极性如何调动? 创新活化管理与经营机制,是国有林场改革的又一关键词。 “我们致力于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机关干部下沉到一线,避免‘林场机关化,工人干部化’现象。”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说,为促进林场职工想干事、干成事,林场不断完善人事工资制度,通过调整内部考核分配机制,实现多劳多得,同时将职称评聘政策向林场倾斜。 去年,林月华被提拔为白砂林场丰面桥管护站副站长。一线管护工作艰苦,他却从中找到了务林人的价值。下站伊始,林场启动林分修复项目,选择马尾松纯林套种红椎、桢楠、木荷、米老排、闽楠等阔叶树种,以优化林分结构,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几年过去了,丰面桥的2500多亩混交林郁郁葱葱,作为参与者的林月华倍感自豪。现在,他还主动参与林业科研项目攻关。 导入社会化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断提高国有林场生产经营效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016年,三明市泰乐物业公司进驻将乐林场。由此,将乐林场成为全省首家引入第三方物业公司的国有林场。 “改革前,场区卫生保洁及水电维护等,实行编制内岗位聘用,设立岗位6人,工资支出达48万元。但管理效率低下,场部私搭乱建、鸡鸭乱飞现象不绝。”将乐林场场长林华忠说,引进物业公司后,林场每年缴纳物业费22.8万元,场部小区居民按每平方米每月0.7元的标准缴纳物业费,林场每年节本25.2万元。更重要的是,后勤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通过新一轮改革,全省国有林场已实现一般用工社会化。“我们采取合同、委托、承包或招标等形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为营林生产、森林抚育、木材生产等林业生产性活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陈良昌说。 激活林场活力,林业科技先行。国有林场选择高位嫁接资源,推进场校联动,搭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 将乐林场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设的“北京林业大学南方林区(福建三明)综合实践基地”,是首批50个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之一。 “我们联合开展林下种植模式、杉木诱变育种等研究,至今,林下种植草珊瑚、毛竹生态安全高效培育技术多项科研成果已在基地转化。”林华忠说,将乐林场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基地,吸引近2000人次前来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 2017年,将乐林场参与完成的“杉木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研究与应用”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杉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高世代良种供应不足以及优良无性系规模化繁殖技术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杉木种业及资源培育业的发展。”项目参与者方禄明表示,该成果选择、收集保存杉木基因3251份,建立了国家级杉木种子资源异地保存库和第三代良种生产群体,为杉木良种生产和长期育种提供了遗传基础,“运用该成果,杉木可实现20%的遗传增益,由此实现杉木高产,目前成果已在林场规模化运用”。 “国有林场未来的发展,主要靠高端人才。”林华忠说,林场要建立起更好的招人用人留人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培养、晋升渠道,让高端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转变发展方式—— 不砍树,也致富 根据福建改革方案,到2020年,全省省属国有林场商业性采伐应减少20%左右。木材收入锐减,财政又未完全实现兜底,资金缺口如何补齐? 在改革过程中,福建国有林场探索“不砍树,也致富”的新发展路径,大力培育新森林经济。 将乐国有林场将森林旅游作为突破口。 “三明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致力于打造‘最氧三明·康养福地’品牌,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林华忠说,目前将乐林场旗下的金溪森林公园康养基地,已成为当地森林康养体系的重要节点。该基地位于金溪河畔,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景观,拥有森林康养漫道、闽台树种观赏园、月季园等生态产品,每年带动游客15000人次。 发展森林旅游,光靠林场的力量远远不够。长泰亭下国有林场选择引入社会资本,目前已累计3.22亿元。 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亭下林场,这里拥有1127公顷天然次生林、3000多种珍稀植物,还有30多种珍贵的野生动物。去年12月30日,由长泰天柱山飞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的天柱山旅游度假区开园。 “景区内的欢乐海洋大世界,将海的元素延伸进国家森林公园,演绎着一部现实版的《山海经》传奇。”亭下林场场长王振元说。 上杭白砂林场探索更多森林资源的非木质利用方式,林下经济被寄予厚望。 “我们利用马尾松林下种植金花茶、黄花远志等药用植物500亩,林下种植红豆杉、竹柏等绿化树种2100亩。”林场副场长吴家新说,林场还探索发展种苗产业,目前林场已建设苗圃地106亩,可年产珍贵树种、优良乡土树种、用材树种等造林绿化工程各类苗木105万株,可供造林1万余亩。 林业碳汇交易也在国有林场实现突破。2016年12月22日,福建林业碳汇在碳市场首发上线。当天,顺昌国有林场共售出15.6万吨林业碳汇减排量,进账约288万元。目前,顺昌洋口等7个省属国有林场陆续开展了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按20年集中支付的办法,每万亩可一次性获得72万元的碳汇交易补偿收入。通过碳汇交易,有效促进了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有助于国有林场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 闽山苍苍,绿色无边。福建国有林场改革,未有穷期。 |
福州软件园创造每平方米年产出近七万元的业界奇迹,成为我省软件业创新创业创造的高地—— 五凤山麓“三创”潮涌 东南网5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福州市被工信部授予“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成为我省首个软件名城,而福州软件园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福州软件园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近40%,还创造了每平方米产出将近7万元的业界奇迹,成为我省软件行业创新创业创造的一块高地。 近日,福州软件园迎来建园20周年,记者来到园区一探这里的“前世今生”。 壮大:方寸之地卧虎藏龙 福州软件园地处福州市西北风景秀丽的五凤山麓,于1999年5月23日揭牌。“经历20年发展,已建成一至五期,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新科技园,培育出一大批优秀企业,成为省内产业集聚度最高的软件园区。”福州软件园管委会主任陈晖介绍说。 建成初期的2000年,福州软件园入驻企业仅百余家,产业规模10多亿元,从业人员也只有1300多人。“那时候,研发楼宇只有几栋,交通出行不便,别说就学就医,就连吃饭都不方便。”当时的园区给新东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忠诚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经20年发展,这里已建成楼宇195栋,各类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如今,园区已汇聚软件相关科技企业770家,上市企业36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 数据显示,2018年,福州软件园总收入达810亿元,每平方米产出将近7万元。去年在全国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评价中,福州软件园多项评价指标位列全国前十,成为最具活力的软件园区之一。 活力,源自园区内的一家家创业企业。 “现在,福州软件园规模以上本土企业培育率达90%以上。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在电子政务、营销证券、通信信息、半导体器件、智慧城市等细分领域成绩全国瞩目,甚至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陈晖说。 全球具备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有源光芯片的企业仅有5家,中科光芯是国内唯一。自2011年落户福州软件园以来,从一家初创企业起步,到产出中国光通信产业第一颗“中国芯”,进而成为行业佼佼者。“福州软件园是我们创业的福地。”中科光芯董事长苏辉说,园区经常结合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尤其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化等工具为企业快捷办理各项事务,减轻企业负担。 来自安徽的吴孝彬5年前率团队入驻福州软件园。5年里,伴随园区配套服务的完善,他创立的福建奥通迈胜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也从30余人、千万元年产值快速增长至近300人、2亿多元年产值。“我们用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传统电力工业,从事配电自动化领域的创业创新,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产品配电线路故障指示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首批入园企业榕基软件扎根于此20载。“从小到大、从福建到全国,成为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协同管理等细分领域的领先服务商。”公司董事长鲁峰介绍,现在企业在国内海关信息化、网络隐患扫描等细分市场占有率领先。“当前,我们正利用园区良好的数字产业氛围,积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瑞芯微,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芯片解决方案领先品牌;福昕软件,Foxit PDF阅读器位居全球第二;顶点软件,国内证券、期货等领域领先的全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商……采访中,记者感受到这里的不少企业貌似不显山露水,但实际上早已是行业“领跑者”,甚至是“隐形冠军”。 这两年,借助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的契机,福州软件园瞄准行业发展前沿,引进百度、华为、比特大陆、科大讯飞、滴滴出行、上海依图、美亚柏科等国内龙头、独角兽企业,它们正带动园区人工智能、云平台、大数据、通信卫星等产业再上新台阶。 发展:从软件行业到数字经济产业 活力,更离不开产业生态。据了解,目前福州软件园已形成软件产品及行业应用、集成电路及智能制造、互联网及大数据应用、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等4大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益并重,产业发展有业有链”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福州软件园从软件行业向数字经济产业跨步前进,发展模式也从行业链条逐渐向产业生态飞跃发展。”在曾忠诚看来,如今园区涵盖多种数字经济业态,提供各种人才、金融等相关配套,入驻企业所从事和服务的领域也覆盖到各行各业。“这种产业生态,能给园区企业带来更多的产业整合和协同的可能,企业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伙伴、顶尖的人才。”曾忠诚说。 园区服务能力的不断完善让包括曾忠诚在内的创业者有目共睹。 福州软件园成立次年,“创业楼”就拔地而起;2003年,着手筹建国家863软件孵化器(福州)基地;2009年,首个专业服务平台“福建软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投入运营,用有限资源开展“小保姆”式的服务……现在,这里已设立众创空间、孵化器19家,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双创企业(项目)超过1000家,其中64个项目获得总计2.65亿元的融资。 随着数字产业基金大厦、北京软交所福建工作中心、知创福建平台、华为软件云创新服务中心的落地,园区服务逐步走向专业化。 华为打造的软件云创新服务中心现已成为园区的产业基础设施。“自2017年底正式运营,中心已形成为企业提供软件开发云、园区云、技术支持、专家咨询、人才培养以及产业生态等6方面服务的‘福州模式’。”中心负责人宋宗佑说。 截至目前,近300家企业开通了软件开发云服务,他们可利用华为的各类工具降低开发成本。同时,中心也积极推动园区企业软件产品SaaS化,以云服务的方式在全国拓展业务。“对于高成长性企业,我们还派驻研发专家驻场服务,提供业务上云的全流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云化转型。” “对初创企业,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帮助它们将技术转化成产品,然后再由成长型的基金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做到产品的规模化。”汇银资本董事长陈锐华认为,软件行业离不开资本扶持。 去年,汇银资本与福州软件园联合发起成立国内首个数字产业基金大厦。一年多来,基金大厦从股权投资、投融资服务、资本运作、价值管理和专业资本孵化加速等方面助力园区企业的资本运作。截至目前,基金大厦已对接投融资企业超过100家,实现融资金额达107亿元,福州软件园因此入围“全国双创升级专业资本集聚型特色载体”。 为让福州软件园持续迸发“青春活力”,近期园区还成立数字人才工作站,并为首批入站的“2019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优胜团队提供了“数字精英人才大礼包”,包括:30亿元银行授信支持,10亿元专业资本对接,园内10万平方米拎包入驻孵化空间、1000万元云服务支持。 未来:“三创”基地、千亿园区 如今,福州软件园已不仅局限于寸土寸金的鼓楼。福州正借鉴深圳、广州等地经验,探索“一园多区”发展模式,为软件产业发展拓展空间。目前,高新区分园、连江分园、闽侯分园、晋安分园、仓山分园、永泰分园等6个分园已全部揭牌。 招商引资,快马加鞭。仓山区政府与中国信通院、中国移动、华为等联合举办“云VR融合创新产业生态峰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和项目落地;永泰县通过举办“数字永泰,智慧产业”投资洽谈会,为软件分园建设宣传造势…… 去年来,各分园共引进达华智能总部、依图科技、字节跳动、算丰科技总部、深圳众赢时代等软件信息类项目134项,总投资超过335亿元,为福州在数字内容、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筑牢根基。 据了解,目前福州软件园正考虑将公共服务平台“打包”输出,搭建云上共享服务平台,协同推动各分园服务型平台的建设。 “下一阶段,我们将力争核心园区新增50万平方米空间,打造一个比现在的园区扩大10倍的中国软件名园,并瞄准引进世界500强、民企500强等企业。同时,启动10万平方米创业苗圃计划,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示范引领的三创基地,向千亿园区前进。”陈晖表示。
|
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山县干部群众传承弘扬谷文昌精神,接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松劲—— 生态接力 海岛更美 东南网5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林华艺 李江涛) 5月8日,东山县举行乡村旅游招商推介会。东山生态旅游的美好前景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百名企业客商参会,现场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6.605亿元。 从过去“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荒凉海岛,到如今蜕变成“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密岛礁奇”的美丽东山,背后是东山干部群众弘扬谷文昌精神、传承生态文明接力棒的不懈努力。 第一代木麻黄老了,怎么办? 沿着东山162公里的海岸线,浓密的防护林带犹如一道绿色城墙,隔开了沿岸的沙滩和农田村庄。站在成片的木麻黄防护林下,县自然资源局的陈启贤脸上露出笑容:“更新的木麻黄长势不错。” 东山是我省第二大海岛县,曾饱受风沙侵蚀之苦。上世纪50年代,县委书记谷文昌率领全县人民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防治风沙,逐步改变东山旧貌。 “木麻黄的生长年龄也就几十年,如今50多年过去了,第一代木麻黄已经进入衰老期,必须更新。”陈启贤说,由于东山岛处在风口上,更新改造难度大,于是县里提出在不砍树的前提下,在林带内套种新苗,选择种植抗风性较强的树种;在内陆带,则种植一些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树种。对新种植的树苗,采用“大穴、大苗、大客土、大基肥”的种植方法,并强化造林后期管护措施,埋设自来水管和喷灌设备,搭建防护林风障,确保幼林顺利过冬。经过近几年改造,现在整片防护林长势非常好,有些树干已有碗口大小了。 对于木麻黄,东山群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称之为“谷树”。每年的植树时节,县里的干部群众都会习惯性地扛上锄头、提上水桶,在田边山上、房前屋后植树造林。 在今年3月植树节期间,陈城镇全体干部职工、白埕村干部群众及县直各挂钩部门干部,在环岛路白埕段开展“学谷公、做‘生态+’先锋”主题植树活动, 共种植2000棵木麻黄幼苗,绿化面积约15亩,全镇各重点部位整地挖穴25亩。在杏陈镇,挂钩干部和全镇干部职工等到张家村、高陈村、埔头村等地,共种植各类苗木360棵。 在“谷树”的庇护下,东山岛慢慢形成了小气候。以往什么树都无法存活的地方,开始有许多花草、景观树落户,特别是在内陆带,一些木棉、蓝花楹、黄花风铃木等景观树都种上了,而且进行多树种混种,底下再种植一些波斯菊、百日菊、硫华菊、鸡冠花、孔雀草等。这样,绿化带从沿海分布到全岛,过去单一的防护带变成多姿多彩的观赏带。 在金銮湾百亿新城的花海绿地里,只见各种花朵呈带状分布,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让许多前来赏花的群众陶醉其中。 在杏城镇前何村,村书记何周顺正站在百亩荷塘边,考虑要给荷塘更换好的荷花品种,以让今夏的荷花开得更灿烂。“以前我们村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单这一片就有120多个农家旱厕。”何周顺说,近年来,为配合生态海岛的建设,旱厕全部拆掉,建成了绿地公园和乡村生态景观带。“前何村现已是远近闻名的富美乡村示范点。” 生态接力棒的传承,让东山县的绿化率超过94%,并先后获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典型示范区等多项荣誉,全县已有7个国家级生态镇、38个省级生态村,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全覆盖。 淡季游客稀少,如何解决? 治好了风沙,岛上绿化美化水平上了新台阶。然而,东山的决策者并没有被这些成绩所陶醉,他们将目光投向到了海滩、海上,决定要把东山打造成美丽的生态旅游岛。 为激发滨海游的潜力,东山近年来投入5亿元建设沙滩运动场、休闲驿站、南岛语族风情园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海湾公园景区。 “海湾公园建设本着自然生态的理念,因形就势、因地制宜、因简见巧,不征地、不砍树、不占沙滩。”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沈又夫说,海湾公园作为东山“一带四组团”的重要节点项目,致力打造成为东山宜居宜业宜游的一张新名片。在规划建设中,按照5A的高标准规划,项目连接南门湾、屿南湾、马銮湾、金銮湾等4个海湾,并延伸至苏峰山景区,海岸线全长约11.6公里,将建成富有海岛特色的风情景观带;在设计中,构筑海滨绿道系统,配套海滨浴场、生态片林、休闲驿站等设施,将形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休闲旅游区。 为打通金銮湾至马銮湾旅游景观通道,目前,县里正着手进行海湾公园第三期项目建设。项目总规划面积约18.67公顷,拟总投资约3亿元,规划建设东山标志性滨海主体广场、观海餐厅、游艇码头等,开发帆船、摩托艇、潜水等海上娱乐项目及4个无人岛,建设海上灯光水秀,发展离岛度假。 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东山县共迎来游客28.02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为2.9亿元,各大景点游人如织,各大宾馆及酒店均爆满。 作为海岛县,东山滨海旅游淡旺季非常明显,5月到10月为旺季,11月至次年3月份为淡季。如何破解旅游淡季困境?东山给出的答案是:转型。从单纯的滨海游,转型拓展到既有滨海游,也有乡村游、休闲游、生态游等项目。 “东山是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乡村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斌说,东山有梧龙、古港等一批保护完整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有明清古街区顶街、宋窑遗址村磁窑、闽台民俗村白埕等一批文化集中区,有网红打卡地鱼骨沙洲、苏峰山网红桥等一批特色新兴景点,有东门屿、顶上村等一批天然影棚、摄绘基地,有澳角村、冬古村等一批特色风情渔村,有前何村、南埔村、径里村等一批特色农业体验休闲村,有湖尾战地文化、下溪苗圃等一批红色旅游基地。此外,东山岛还有上千种让人垂涎的海鲜,可以让乡村旅游更具内涵。 据了解,东山县近年来以迷人的海岛风光、怡人的海洋气候、育人的海洋文化、动人的海峡风情和诱人的海鲜美食为本底,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中驰生态农庄、湖尾战地文化观光园、宋窑遗址、明清顶街、岐下渔家傲、下西坑船上餐厅、天涯澳角、野奢岩雅、金銮东沈、沙生植物园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实施打造了38个富美乡村、53个美丽乡村、8个旅游特色村、1条旅游特色街区,为游客走进东山、迷恋东山创造了良好的项目基础。 |
面对农村人口流失、农田出现抛荒等现象,农业产业化之路该怎样走?记者近日来到光泽县寨里镇山头村进行探寻—— 山头“三变” 东南网5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高德运) 春种时节,光泽县寨里镇山头村,平坦广阔的田野引来白鹭驻足停留。这幅绿意盎然的农村生态画卷,曾由于农村人口流失、耕地抛荒而一度消逝。 2018年,一场以产业为依托、以股份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紧紧牵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成为光泽县探索农村发展的新路径。 资源变资产,生产有干劲 山头村地处闽赣交界,毗邻江西贵溪市樟坪畲族自治乡西排村。全村下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共336户1518人,拥有2.6万亩山林,2328亩耕地平坦连片,水源充沛,是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好地方。 然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作方式让农户面临自然和市场带来的双重风险。“单家独户分散经营,资源利用不充分,始终成不了大气候。”山头村第一书记龚启程说,近几年来,全村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农田抛荒、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2017年,由光泽县、寨里镇政府共同牵头,带动山头村、西排村与贵溪大三元集团联合组建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福建绿兴惠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拉开山头村“三变”序幕。 在公司股权中,山头村占比10%。“村集体将路坝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通过确权变为经营性资产,在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同意后,评估折算200万元投入公司建设。”龚启程说,村集体和农民承包的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通过清理核实、确定权属关系后可转化为“活资产”。 “在自愿前提下,农户可以将自己的承包地以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给公司,获得耕地流转收入。”龚启程说,2018年全村流转土地1080亩,在公司统筹下,集中力量生产富硒农产品,走高端、差异化的农产品供给道路。为保证农业生产质量,公司采取农户分户承包种植、公司定价统一收购的方式,在与农民签订生产承包合同后,统一提供稻种和农资、进行技术指导、收购。 “加入绿兴公司,除耕地流转金,还能获得承包的水稻种植收入和股份分红,多劳多得,我们生产积极性更高了。”村民童纪才说,去年他把9亩地流转给公司,获得每亩400元土地流转金,随后他又承包38亩田种植富硒稻,公司按每50公斤干谷180元的保底价收购,一年获得纯收入8万多元。 农民变股东,增收可持续 起初,面对改革,一些山头村农户持观望态度。 新丰三组的龚文亮是村里的老农技员,对自己的农业技术颇有信心。去年公司启动时,他没有立即加入,依旧在自家十多亩田里种杂交水稻。可去年遇上了稻瘟病,亩产减半,购买的保险一亩只赔偿240元。眼看着加入公司的农户,受灾稻田被公司以亩产500公斤的价格进行兜底收购,龚文亮终于服了。“再也不敢小瞧改革的力量了!我们个体生产抗风险能力低,加入了公司,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针对农户对改革产生的疑惑,政府的介入很重要。”光泽县县长赵大建说,在组建公司时,县、镇两级政府以“拨改投”的形式,分别投入400万元和200万元,参与到改革中来。一方面发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以发挥监督、引导作用,把好改革的方向盘,让参与改革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经营。“改革要顺利推进,离不开农民的支持,所以政府必须引导企业,把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要让农民心甘情愿地将手头资产评估折价入股,让资金变为股金,企业的效益是关注的焦点。2018年,山头村的改革成绩有目共睹。公司带动农民增收202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上年的19万元增加到了35.8万元。 既有政府的领航,又有企业的实力掌舵,山头村“三变”改革的路越走越宽。“今年一开春,全村2328亩耕地全部流转到公司统一经营,没有一处土地抛荒。”龚启程自豪地说,不仅如此,还有26名村民自愿回村种田,5名大学生返乡创业。 在绿兴惠民公司,改革中涉及重大的投资经营决策,由股东会决定,而股东会的成员中,就有山头村11个村民小组的代表。“以往,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等于给企业打工,普遍不关心农业和企业发展。”龚启程说,如今,山头村的农民逐步有了向股东身份转变的意识,对公司的经营发展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面对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如何分配村民之间的利益?公司通过多方调查,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体持股,未来公司每年产生的利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配,小组内部按当年实际人口平均分配,人员实行一年一次动态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全村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年底多分红,大家必须拧成一股绳加快生产。”龚启程说,这一实施办法,获得全村100%的党员和村民代表、98%以上的户代表支持。 “在山头村,农民对于改革的态度从犹豫被动转向积极主动。”赵大建说,未来,在公司带领下,山头村还将发展水稻加工、观光、休闲、康养、旅游等项目。农民作为股东不仅享有生产收益,还将全程享受产业化收益,实现可持续增收。 |
东南网5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刘必然 通讯员 游雪慧 刘永良) 南靖“土楼光语”国际时尚大秀大放异彩;“永定土楼中国醉美民宿”创意设计大赛启动;中国客家土楼酒村项目、客家土楼乡创项目同时签约,将在龙岩永定区落地……入夏以来,土楼文化活动频繁亮相,焕发勃勃生机。 回顾“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1年,我省不断探索土楼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既“守”住了土楼的形态与内涵,也通过社会资本注入,“变”了传播方式,带来古朴与时尚的视觉冲击。 “守”与“变”,引发福建土楼热,也带来冷思考:商业冲击之下的土楼人,还是老样子吗?聚族共居的土楼传统文化,守住了吗? 守,申遗背后的护遗之路 “想感受土楼精华,就得抬头看、爬上楼、往下望。然而,上楼的人多了,土楼就承受不了。‘上不上楼’成了保护与开发的难点。”资深旅游培训师康继锋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8年,永定结合文物普查开展特色土楼调查,调查了613处特色土楼,新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815处,并着手编制《福建(永定)土楼保护规划》;漳州市聘请专业机构对各世遗点的游客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承载量进行科学测算,编制了《福建土楼保护维修工程施工方案》。 从一抔土到一段墙一座楼,土楼的灵魂在修葺中重现。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张羡尧把土楼木工经验写成《土楼旧事》,“我用文字记录土楼的建造流程,把建造技术传下去”。 土楼古村就要有“古”的样子。南靖县梅林镇请规划师对古镇进行整体设计,与土楼不协调的建筑、突兀的新房都拆了。 “我们在土楼保护区外建设新村,亟待改善条件的人可从土楼搬入新村。古镇保护区内的村民不任意搭建,不随意翻新。”梅林镇人大主席黄彬说,村民若想翻修房屋,需要经过严格的指导和审批。资金方面,镇村两级政府会根据情况各出一部分。 刘益丰是南靖县裕昌楼楼民。从他记事起,生火做饭的老灶台就砌在屋里。如今,烧柴做饭却成了他的顾虑:“明火做饭不仅危险,还会把墙壁熏黑,不利于土楼保护。”为此,电力部门投资5000万元,对土楼进行内外部线路表箱改造、厨房电器化改造和电缆入地。 见证土楼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的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原院长黄汉民,一直在思考:列入世遗的土楼得到了保护,未列入世遗的土楼却面临倒塌的危险,怎么办? 他提出分层次保护的思路,即有价值的土楼,可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散落民间的小土楼可开发成民宿。 黄汉民的思考,也是漳州、龙岩两地的行动。2017年以来,南靖县鼓励投资商以租赁形式保护土楼,在租赁期内投资商按土楼保护要求,负责修缮、维护,作为旅游产业来经营。永定区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在特色民宿规划设计、宣传营销、品牌奖励、创新模式、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奖励。 从杭州归来的吴烈火,签了15年协议,租下南靖县书洋镇元大德年间的六座小土楼。“其中一座土楼只剩下三堵墙,我们在残墙上加盖了现代大屋顶,并用钢结构支撑墙面。‘老树发新芽’,也别有一番风味。”他说。 变,土楼文化的深度探索 土楼保护,不能囿于土楼。“土楼是躯干,非物质文化才是其灵魂。土楼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乃至哲学思考。”永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佑繁介绍,永定区深挖土楼的内在价值,提升建设家风馆、家训馆、客家民俗馆、土楼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并瞄准“一楼一特色”目标,开展客家婚庆、木偶、十番音乐、客家米酒制作等表演。 “南靖土楼文化是客家文化、闽南文化撞击形成的差异化文化。我们搜集了土楼山歌曲目、民间工艺,通过快板说唱、民俗表演等形式,推广土楼娶亲文化、妈祖文化、耕读文化等。”南靖土楼管委会副主任李毅鸿说,在田螺坑景区、云水谣景区、河坑土楼群的传习场所,游客可以在传承人的教学下,体验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再发新芽,土楼与时代越走越近。 AR永定土楼家训馆带来的是“人在画中游”的神奇体验。厚重的历史,静态的土楼,一下子“活”了起来。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歌剧《土楼》和交响乐《土楼回响》被称为“土楼三部曲”。随着音符潺潺流出,海内外兴起“土楼旋风”,吸引了众多国际年轻听众。《土楼探险》手机游戏、《土楼探险之牛牛和妞妞》系列图书,以及《大鱼海棠》等20多部影视作品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南靖用“土楼光语”时尚秀将客家山歌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将竹马戏与潮流服装相结合,表现出不一样的土楼文化。“‘土楼国际马拉松’每年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数万名体育爱好者参与其中。”李毅鸿认为,国际跑友聚集在一起,与“世遗”同行,与土楼朝夕相处,这是一种非常深度的独特体验。“国际范儿”让土楼气质更不一样了。 联,恢复土楼的生命活力 古朴与时尚,慢慢“煲”出土楼新味道,让土楼文化活起来、传开去。仅去年一年,福建土楼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与此相呼应的是,11年来,数万名外出楼民返乡创业,他们建宾馆、开饭店、卖特产、当导游。 “80%的原住民都留在村里,家门口的生意火到爆。但与之相伴的是,巴西烤肉、麻辣烫、螺蛳粉、麻花等小吃扎堆出现,可这并不能代表土楼。”南靖土楼人黄仰超说。 康继锋心中也有隐隐担忧:游客来了。土楼人留下了,却变味了。 如何通过土楼人留住原汁原味的土楼文化?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场新战役。 南靖在每个世遗点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每座世遗楼聘请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楼长”,督促每个楼民主动保护,不得随意毁坏土楼的一砖一瓦。同时,他们鼓励新乡贤和村民在土楼里展示祖先故事、家族日志、家规、家训和家风等,并拍摄家族微视频、设立家族文化论坛等。“由个别点慢慢推动,由‘要我保护’变成‘我要保护’,这是长久之计,急不得。否则一旦走偏,就会造成对土楼文化的曲解和误解。”黄汉民说。 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青普等一些民宿扮演起“搬运工”的角色,将土楼文化从散落的各处归集到一起,打造“土楼体验”:或随专业剪纸艺术家指导,剪出百年土楼;或随土楼农人登山采笋,烧一碗竹笋咸菜;或重拾古饮习俗,亲手制作土楼“双甘茶”;或随当地文人漫步塔下,听听有趣的客家故事……“我们把当地村民请入行馆工作,说客家话,做客家活,调动人们关于生存不易的年代里,祖先们筚路蓝缕、聚族而居的全部想象。”青普文化行馆馆长陈建说。 “土楼是活态遗产。怎么保护,是大难题。我们要帮助土楼人,在商业冲击下牢牢守住‘真土楼’。”黄汉民建议,可以迁出大部分土楼人,只留一小部分原住民住在土楼里,“留下来的这部分人,可以学习掌握防火等土楼保护知识。他们必须深刻了解土楼文化,按土楼最原始的状态生活,逐步恢复土楼的生命活力。” 关于土楼“爆红”之后的进与退,康继锋也在细细琢磨,“地方学者囿于本地区范围的研究。个别学者单纯从宣传客家文化角度来介绍客家土楼,不自觉地陷入片面性。其实,漳州与龙岩两地应该多多联手,才能更好地开展土楼保护工作”。 |
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内涵,积极打造生态环保品牌—— 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崛起 东南网5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黄瑜鹏 陈鑫炜) 从南安金淘高速互通口出来,沿村道蜿蜒向上,满眼是绿,金淘镇占石村就坐落在半山腰。 占石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开国上将叶飞将军的故乡,保留有中共金淘工委会、红二军游击队队部、叶飞故居、叶忠烈士故居、叶老洗烈士故居、红军洞、红军埔等众多红色革命遗址,2017年获评全国50个“红色基因名村”之一。 “五一”小长假,来占石村瞻仰红色革命史迹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泉州市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周边学生的最爱。 “馆内共展出包括叶飞上将在内的200多位泉州籍华侨的革命事迹,一件件展品吸引学生们驻足观看。”馆长王少芳说。 “革命年代,村里27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实现国强民富的朴素愿望。近年来,村里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内涵,积极打造生态环保品牌,以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崛起,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勇说。 70年来,占石人传承红色基因,在群山环抱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走进村子,处处鸟语花香,一座座小洋楼很是别致,很多村民还开上了小轿车。 可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因交通闭塞,村里直到1983年才开通一条3米宽的机耕路。后来,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经济,硬化环村公路17公里。 上世纪70年代,山上本就不多的草木,还被村民砍去卖掉换油盐或做柴火,树木毁了,种田都没水用。 痛定思痛。1995年,占石村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决定,村民未经允许不准擅自砍树,名贵的树木只能买进不能卖出。同时,为保护植被,建房子所需石头只能从外面买进,不准在村里的山上开采。 “当时村里一户人家有一棵桂花树,别人开价几万块都没卖。”叶志勇说,村民渐渐认同了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化为自觉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种植桂花、香樟等几十种观光植物,绿化率保持在80%以上。 生态美了,怎么才能让村民从中受益?遵循绿色崛起的思路,村里盘活山地150亩,其中100亩种植海南降香黄檀等珍稀树种,50亩用于建造由53种奇花异木植物组成的观赏园。仅海南降香黄檀等珍稀树种一项,就让村集体增加数百万元资产。在开发过程中,全体村民都获得实惠。 叶志勇说,购进树苗时,村里给每户村民免费发放10株海南降香黄檀树苗,收益归自己所有。村里牵头种植的树木,收益按村委会占股80%、村农户占股20%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 村里背靠的朝天山,海拔928米,景色壮观,空气清新,山顶峰的朝天泉水质优良。其中,依朝天山建起的“侨心园”,已成为占石村生态旅游的一部分,每天都有游客来此游赏。 三年前,村里凝聚各方力量,持续开发朝天山生态公园。“村两委研究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投资250万元开发建设这个项目。去年,在朝天山半山腰开发自然采摘园,按规划有310亩,将建设休闲综合体。”叶志勇说。 如今,占石村传承发挥好“红色”“绿色”两大资源,山更绿、水更美、民更富,村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
原题:福建长汀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滴水穿石 点绿成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雨润山林,马尾松漫山遍野,苍翠依旧,无患子的新绿夹杂其间,漫向远方。站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的一处山头远眺,满目葱茏,绿色仿佛从未离开。 若把时间坐标拉长,你会看到另一个长汀:赤岭荒山,难见草木,雨水裹挟红土,在山岭间划出道道“伤痕”……上世纪80年代,长汀水土流失面积占比高达31.5%,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山峦起伏依旧,河道蜿蜒不改,而今长汀面貌已然天翻地覆。巨变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是绿色发展的拔节之声。 昔与今的巨变 即便只能从年长一辈的记忆中拼凑长汀以前的模样,其画面之暗淡,依然令人唏嘘。 “到处是光秃秃的荒山,听不到鸟叫。”长汀县林业局原局长巫成火,儿时拎一个轮胎上山,就能从山头滑到山脚——类似大西北沙漠里的“滑沙”,居然成了这个南方山区男孩的游戏记忆。 “山上红土裸露,一下大雨,雨水就卷着泥土从山上滚下。”作家北村在长汀县河田镇长大,至今也记不清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洪水,“那是令人不安的记忆。” 长汀处于我国南方红壤区。红壤土质疏松,且含沙量大,一旦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由于人口稠密、燃料匮乏、采伐无度等等,长汀水土流失已历百年。据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46.2万亩。最为严重的地区,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被当地人称作“火焰山”。 支离破碎的,不仅是生态。 “三天日头晒裂田,一场洪水黄泥田。”本世纪之初,种粮大户傅木清回家种地,遇到的头等难题就是水——头一年等水插秧,足足用了40多天,田怎么种? 田里没水,山上没树。上世纪90年代,种树能手赖木生到河田镇的山头开荒栽果树,一看傻了眼——薄薄土层下尽是砂石,连草都没有,树怎么栽? 贫穷与生态脆弱相伴而生,出路在哪? “用绿色赶跑贫穷!”长汀人开始了对百年水土流失的绝地反击。 本世纪初,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心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201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又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迈向攻坚决胜阶段。 滴水穿石。生态接力数十载,长汀的赤岭荒山之上,绿色开始顽强生长。 如今,穿行于长汀,青山夹道,草木繁茂,目力所及之处,明显连片的水土流失地貌已难找寻。据统计,2000年至今,长汀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05.66万亩下降到36.9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2.74%降低到7.95%,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则由59.8%提高到79.8%。 美与富的共赢 作家北村,眼下成了长汀特色农产品的“代言人”,每日翻山越岭,追鸡赶猪,自称“寻宝”,其实寻的是“美味”——借助自己的网络人气和电商平台,让家乡山山水水中最生态的天然食材,走向全国。 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河田鸡”,长汀特有,稀土带散养,肉鲜而韧。“要是没有长汀的生态变化,没有好山好水好树,河田鸡哪能大规模散养?”北村说。 已近春播晚期,傅木清不紧不慢:“机插快,水也不愁,只要10多天,3000多亩的早稻秧苗肯定能移栽完。” 这些年,山绿了,水多了,傅木清再也没为浇田发愁,自家流转的水稻种植面积扩至3000多亩,带动合作社成员种粮已超过6000亩。效益也水涨船高。过去单季稻,每亩最多产粮600斤,如今种上双季稻,一季稳稳1000斤以上。“如今的长汀,成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当年哪能想象?”傅木清说。 荒山披绿,凝结着长汀人的艰辛与汗水,如今,绿色开始回馈长汀。 赖木生算得上是最早一批受益者。当年,县里鼓励承包荒山,赖木生最多时种了1300多亩果树,上世纪90年代年收入就超过30万元。 头脑灵活的人,试着搞起林下经济。策武镇南坑村村民袁廷云,就在油柰林下套种起了西瓜。丰收头一年,袁廷云夜里跟妻子在家数钞票,边数边抹泪,“那时候哪里见过这么多钱!” 绿的是荒山,鼓的是腰包。 据统计,2012年以来,长汀全县新增经果林1.56万亩,新种植经济作物1.3万亩,如今仅油茶种植规模就达17.8万亩,产值超过1.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汀累计脱贫3.5万人。去年12月,长汀成为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之一。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更多的生态“溢出效应”,在长汀显现。医疗器械产业“无中生有”,已有46家企业正式签约,正在成为长汀又一主导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对生态环境要求高,没有这个前置条件,就算招商的诚意再大,企业哪愿意过来?”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说,生态美与百姓富,共生共赢,相得益彰。 量与质的转换 虽说长汀水土流失面积尚有36.9万亩,却已是碎片化分布。车辆在山岭中盘旋起伏,长汀县水保局局长岳辉指路,才找到几处现存的水土流失“斑块”。 岳辉一旁指点:有的是历史遗留,有的是修路造成,还有的是丧葬建坟所致,成因不一,治理措施也得多样。 “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依然相对较弱。” 在廖深洪看来,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远未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必须继续向纵深推进。 今年1月,福建省委下发文件,提出全面深入推进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到2020年底将其水土流失率降至7%以下。长汀县进一步细化:力争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以上,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64万亩以上,水土流失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攻坚阶段,要的是更细的办法,更高的质量。 “历史存量‘斑块’得继续压缩,增量既要及时覆绿,更得严格控制。”岳辉介绍,人为因素造成的流失“斑块”面积,目前占比约47%,关键在于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林分结构得优化。以前重覆绿,如今重“固”绿。马尾松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功臣树种,但抵御火灾和病虫害能力差,涵养水源能力低。河田镇露湖村补植的1000亩阔叶林,长势喜人。林分改造后,村里又顺势在林下种起了药材远志。“今年规划种植100亩,为的是不砍树,也能富。”村支书罗群英说。 土壤肥力还要增强。位于三洲镇的优旺生态农业公司,脐橙种植面积1500多亩,去年光有机肥就用了上千吨。“政府只补了3万块,能不能再加大点力度?”负责管护工作的赣州人洪海生有期盼。 从有到优,从量到质,不变的是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更加清晰。 早在中央苏区时期,长汀就曾是“猛烈开展大植树运动”“增植树木保护山林”的实践地。新中国成立后生态接力数十载,长汀历届县委和县政府都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一任接着一任干。历经水土流失治理的万千艰辛,享用“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如今的长汀,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岁月早已爬上了赖木生的双鬓,最近几年,这位65岁的造林先锋开始缩减种树面积。“虽然自己种的树越来越少,可周边的绿色却越来越多,心里越来越舒服。” 长汀人的生态接力,还在继续。 绿色奇迹背后的生态自觉(记者手记) 行走长汀,回望其“山光水浊”的过往,感受山河披绿的当下,记者禁不住思量: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书写出这样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 这不是自然伟力下的沧海桑田,这是生态自觉下的“人定胜天”——经历过严重生态赤字下的步履维艰,才愈发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难能可贵,才更加真切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则。滴水穿石数十载,我们看到了当地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之以恒,看到了当年拓荒者们“愚公移山”式的毅然与决绝,更看到了如今干部群众“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信心与决心。他们的信念朴素而又深刻,有好生态,才有好日子。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眼下的长汀,发展的底气更足,发展的思路更明。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来之不易的每一片绿色,也更加懂得从绿水青山之中找寻发展的金钥匙。随着对生态文明理解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新长汀——当年,他们用绿色赶走贫穷,未来,他们还将依靠绿色拥抱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
对旅游兴县,山区县泰宁“志不改、道不变”,拿下20多块旅游“金字招牌”,年游客接待量接近常住人口的33倍,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40%,全面发力全域旅游—— 厚植绿色赢未来 东南网5月14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邱灿旺 熊明欢)30年前,小县泰宁藏在山坳里,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大自然鬼斧神工铸就的好山好水“待字闺中”,厚重历史铺成的名胜古迹乏人问津。 如今,这个昔日的贫困县拿下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20多块旅游“金字招牌”,年游客接待量接近常住人口的33倍,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40%。 打下生态旅游根基 1988年,泰宁还是财政转移支付县,农林渔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旅游基础薄弱的农业县,怎么从山野中闯出一条新路子? 对旅游兴县,当地“志不改、道不变”。20年来,县里每年年初研究的第一项工作是旅游,召开的第一个全县性会议是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发的第一号文件是旅游文件。这些“第一”,让全县项目申请、产业调整、人事安排等劲儿往一块儿使,为旅游高质量发展聚力。 2006年,泰宁计划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县里专门成立申遗会战指挥部,迈上生态综合整治之路。 木材加工曾是泰宁一大经济来源。但为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泰宁毅然取缔了效益低、污染高、规模小的木材初级加工企业。如今,泰宁县采伐量已从20万立方米降至5万立方米,倒逼境内木材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从42家减少至现在的24家。 “去年,泰宁拒绝了一个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只因该产业有污染地表水的风险。”泰宁县环保局副局长徐宁说,只有对不符合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发出挑战,才能厚植绿色这一泰宁生态旅游的底色。 不仅如此,2016年,泰宁县还新增70辆新能源公交车,成为全省首个新能源公交全域化运行的县份。坐上泰宁新能源公交,游客可以去往城区和建制镇所有公交线路覆盖的区域。而水上景区的老旧船舶更新为节能减排效果更好的新型船舶,绿色低碳水陆交通体系全面建成。 2017年3月,泰宁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年9月,上榜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本质上是让生态效益带来经济效益。数字为证:1988年至2018年底,泰宁的游客人数从2.4万人次增至553.4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08万元增至22.93亿元,分别增长了230多倍和2100多倍。 产业标准提质升级 走在梅口乡水际村的公路上,只见村子以青山为背、绿水为廊,一排排农家别墅旅馆鳞次栉比。 然而,30年前的水际村却是另一番模样,人们过着“吃饭靠返销,出门靠小船,照明靠松光,做了件新衣裳要等过年穿”的苦日子。 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泰宁第一富裕村”,答案是:改革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初,梅口乡提出‘水际要发展,旅游是出路,昔日水际因建金湖而落,今日水际要靠旅游而起’的发展思路。县联合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五户联保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建成县里最早的别墅区,水际村家庭民宿由此起步。”时任水际村党支部书记吴春华说。 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村民创业自此成潮,开游船、开餐馆、开家庭旅馆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却是恶性竞争。 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水际村创新“1+3”(支部+三大协会)产业党建模式,由村党支部和党员牵头组建起渔业协会、家庭旅馆协会、游船协会三大协会,促进村民抱团发展。 以家庭旅馆协会为例,协会统一诚信品牌、统一对外经营、统一服务要求、统一安排客源、统一收费标准,负责管理家庭旅馆日常事务。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经营品质,有效吸引了大量游客入住,还避免了盲目压价造成的效益低下。“目前,协会拥有会员68户,床位960个,会员一年能分红3万多元呢。”牵头党员吴赞臣说,“我们将延伸家庭旅馆至船树岭、瑶边坑组,力争全村住宿日接待能力提高到2000人以上。” 水际村的改革是泰宁旅游产业规范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探索“政区合一”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到推进省旅游金融改革试点县创建;从制定《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旅游服务综合标准》系列旅游服务规范,到开展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泰宁旅游产业标准不断提质升级。 集中发力全域旅游 5月初,朱口镇音山村百亩桑树林挂满桑葚。“全镇一天就有200名游客来采摘桑葚,可以卖出8万多元。”桑葚园负责人龚长明说。 音山村还引进“金湖牧歌田园综合体”项目,邀请台湾设计团队规划了五彩水稻、向日葵花海、红莲草鱼池等立体种养基地,兴建起现代农业和绿色餐饮结合的生态餐厅。生态餐厅负责人林金英说:“餐厅里有VR数字文化舞台、休闲竹屋、全息景观包厢等配套设施,一次性可容纳300多人就餐,延长了乡村旅游的消费链条。” “去年,泰宁县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但观光旅游产品占主导的格局还未根本改变,游客人均消费仅970元,低于全省的1300多元,加快全域旅游转型迫在眉睫。”县文旅局副局长黄小荣说。 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誉,又有原始生态、水上丹霞地貌奇观,从城区到各乡镇景区车程都在半小时内——资源丰富、集中度高的特点,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泰宁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07个,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音山村体验农家乐、在岭下村重走红军路、在大源村欣赏古老的傩舞表演、在尚书第感受厚重历史。 “全域旅游本质上是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打好组合拳。”泰宁县领导表示,县里重点开发滨湖休闲、古城开发、乡村旅游、高山安养等四大板块,未来还将加快产品、营销、城市转型,丰富旅游业态,进一步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
溪后村的杉木丰产林 黄海 摄 福建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0年居全国之首。“中国最绿省份”殊荣背后,是八闽造林人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创新。记者近日走进闽北,追溯百年杉木林的故事,记录新时期的绿色发展路—— 新版“绿色金库”创建记 东南网5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文 黄海 摄) 今年,“绿色金库”的故事,再次在八闽大地传播。 1919年,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的三个年轻人魏声传、魏声韵、魏乃涵,承包了村东北部被称为安槽下的山头。他们劈山、炼山、拾杂,于早春二月,从健壮的杉树母株上采撷生长旺盛的鲜嫩枝条,用当地世代相传的扦插法栽种杉苗。经精心抚育,形成一片杉木丰产林。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宣布,溪后村这片杉木丰产林亩蓄积量超过70立方米,为全国之最。1958年,王台公社被国务院授予“绿色金库”称号。 作为国内人工造林的典范,“绿色金库”从此声名远播。近年来,前来调研学习丰产经验者更是络绎不绝。这片最初为利用木材而营造的杉木林历经百年,依旧枝繁叶茂,并为福建绿化事业带来经验与启发。 传承创新,造林提质增效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0年居全国首位。眼下,闽山正绿。截至4月30日,全省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93.27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90万亩年度植树造林任务目标。 “作为生态优等生,我们依然在绿色道路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省林业局造林处负责人表示,福建国土绿化工作,不仅重规模,更讲求科学性,“当前营造林工作已从侧重增量到提质增效转变”。 曾经的“绿色金库”王台镇,既传承百年造林经验,也在创新。 “劈草炼山是溪后丰产林在造林前整理林地的主要措施,也是目前业界主流做法,既省工又能增加土壤养分。”王台镇副镇长梁大盛表示,但长期炼山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地力衰减。 为此,南平于2015年开始在全市推广不炼山耙带造林法。 “不炼山耙带造林,即对造林地的枯枝败叶不是一烧了之,而是让其翻埋入土,自然消解。”王台镇林业站站长康述海说,尽管采用不炼山耙带造林,每亩造林成本要增加数百元,但长期来看,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减缓水土流失。数据显示,目前,南平市属国有林场采伐迹地更新已全面实行不炼山耙带造林,全市实施不炼山耙带造林面积累计达13.04万亩。 由于经济价值高,王台镇的杉木种植规模占全部树种近九成。单一树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却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我们不断加大珍贵乡土阔叶树造林力度,促进树种结构调整。”南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平正主推闽楠、木荷、枫香等乡土珍贵阔叶树种。目前,全市阔叶树及其混交林比例已达到40%。同时,当地尤其强调森林科学经营管理,采取间伐、抚育、补植、套种等人工措施,加强森林经营和管理,有序实施封山育林,持续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经营森林,让青山变金山 杉木曾是溪后村的经济支柱。“过去,杉木漂流至闽江支流富屯溪,再一路沿闽江南下,直至福州台江,销往全国各地。”今年已78岁的魏乃涵还记得,早年溪后村几乎家家户户以采伐、贩卖木材为生。 随着生态意识觉醒,溪后村人开始思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年来逐步深入人心,他们试图打造出“不砍树也致富”的新版“绿色金库”。 去年,王台百合小镇金杉园景观建设项目应运而生。 “我们依托延平区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对重点生态区位内近熟、成熟、过熟的人工商品林进行赎买,而后统一进行林分结构改造、优化、提升,从而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并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应用。”梁大盛表示,该项目已完成千亩体量的杉木收储。 金杉园以溪后百年杉木林为起点,展示不同年龄段杉木,并依托“绿色金库”科普时光隧道、百花园、百树园等节点,开展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其间,森林文化将得到挖掘与展示。源自19世纪50年代的杉木王就位于园区内。这棵百年老树高26米,胸径0.99米,材积10.4立方米,与毗邻的丰产林共同讲述溪后的绿色故事。 金杉园还串联了更多乡村文化与产业元素,旨在构建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比如,延平区是全国百合鲜切花六大主产区之一,种植规模超过6000亩。作为百合生产重镇,王台正规划建设王台百合特色小镇,打造集乡村旅游、百合花卉产业、田园综合体等为一体的“七彩王台”。未来,百合产业文化将与杉木产业文化相互串联与融合,和谐互馈。 “近年来,我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广大林农在经营用材林的同时,大力发展油茶、花卉苗木、竹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民生产业,森林经营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新版绿色金库越来越多。”省林业局产业发展处负责人表示,当前,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大产业,已成为福建林业三大增长极。按照规划,2020年,三大产业年产值分别达4000亿元、1000亿元、1500亿元以上。 记者点评>>> 绿化需增量与提质并重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土绿化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不仅要高覆盖率,更要绿得有质量、有内涵。 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0年位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中国最绿省份”,但高森林覆盖率并不能与国土绿化高水平画等号。福建森林资源规模逐年提升,但单位蓄积量有待提升、林分结构单一、林分生产力不高等短板依然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国土绿化工作正经历着一场观念重塑与流程再造。大家逐渐意识到,森林覆盖率并非衡量国土绿化水平的唯一指标。要绿,更要科学;要绿,更要美;要绿,更要惠及民生;要绿,更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互馈。在福建,国土绿化工作增量与提质并重已成共识。在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今后,福建将更加强化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在优化调整树种结构、导入森林科学经营管理理念与手段等方面下功夫。
|
南平—— 构筑多道防线 靶向力阻病根 东南网5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郑雨萱 通讯员 吴启荣) 6日一早,顺昌县洋口镇田坪村贫困户雷发祥就上山干活。当天是妻子去县医院做血液透析的日子,他想早点干完活接妻子回家。 从自己在家做腹膜透析,到去县医院做血液透析,雷家走的是一条辛酸却圆满的路。2015年9月,妻子查出尿毒症,到福州住院用了4万多元,花光了一家人所有的积蓄,雷家被列为国定贫困户。妻子出院后,为省钱,雷发祥把家里的卫生间改作简易的“无菌室”,自己给妻子做腹膜透析。雷发祥说,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允许做血透,县医院又没有腹透设备,每月光坐车到南平延平区的医院购买腹膜透析液就要花3000多元。为照顾妻子,雷家基本断了收入来源,日子十分拮据。 转机出现在2016年。顺昌县扶贫领导小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年全县因病因残致贫人数占贫困人口的62%,医疗支出成了贫困户难以承受的重担。县扶贫办主任赵再兵介绍,县里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顺昌支公司签订贫困户健康综合保障保险协议,在全省率先创新县级精准扶贫医疗政策。2017年开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慈善救助等五道保障叠加后,贫困户报销比例可达90%。而县里着手解决的,正是贫困户剩余10%的医疗支出。 “针对贫困户住院或到特殊门诊看病的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叠加补助后仍需个人负担的部分,我们采取分段计算、累计赔偿,每人每年最高赔偿限额为10万元。”赵再兵说,即便不住院也不挂特殊门诊,贫困户在普通门诊和购买药品支出方面依旧负担较重,保险可以对扣除基本医疗保险赔偿后仍需个人负担的门诊费用,按每次85%的比例赔偿,每人每年最高赔偿限额1.5万元。 记者了解到,去年顺昌筹集201.664万元,为全县444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贫困户综合保障保险,为1489位16至60周岁的贫困妇女额外投保女性安康保险。“通过投保,贫困户除普惠医疗自动扣除的费用外,自付部分的费用都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报销。”赵再兵说。 2017年后,雷发祥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在省市县三级的医疗扶贫支持下,妻子就近在县医院做血液透析。“去年我们全家收入43224元,如果没有精准扶贫医疗政策的支持,去年透析加住院近8万元的费用就没有着落。”妻子说,去年她看病最终只需自行垫付5000元,今年再由健康综合保障保险报销到社保账户上,如今看病基本不花一分钱。 雷发祥说,家里的“病根”没有了,他一有空就去打零工补贴家用,日子逐步走上了正轨,2017年断了“穷根”。 在南平另外一个贫困县政和,与顺昌一样,该县也推出叠加商业补充保险。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杨李雄说,这是对前五道保障线有缺口的给予补助。外屯乡贫困户吴代珠因急性心肌梗死,共花费医疗费40431元,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五道保险报销费用21465元,范围内费用大部分可以解决,贫困户出院就结算清楚。余下1.8万元医疗费用,年终通过商业补充保险补偿约1.2万元。 “经过六道保险,吴家报销费用达到82%,大多数贫困户报销比例近八成,解了贫困户的心头之虞。”杨李雄说,从今年开始,对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因残等特殊情况,还有一个补充救助。政和县由社会各界捐资的健康扶贫基金启动,总额1680万元,个人支付部分按照比例补充救助。这是政和县新添的健康扶贫第七道保险。 南平市医疗保障局基金科工作人员卫玲琳说,经过五道保险,去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4.96%,其中13种大病患者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99.53%。让贫困户更高兴的是,市里16所医院全部开辟了绿色通道,先诊疗后付费,除商业保险一年一结算外,所有费用都是“一站式”结算,贫困户一出院,费用结算一清二楚。顺昌还进一步探索,今年开始,综合保障险在县域范围内由医院先行垫付,产生费用经医保中心审核后,提交保险公司,按月结算,减轻贫困户资金压力。 “因病致贫返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难中之难,南平以‘基本医疗+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精准救助模式,并辅以慈善救助、社会救助等资源,构筑了多道有效防线,以靶向治疗对焦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解决三保障中突出医疗问题。”南平市领导说。 |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及时解决脱贫攻坚中的难点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近年来,我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成效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的部署,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拿出精准过硬的举措和办法,力求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坚决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请看本报记者发来的报道。 宁德—— 挪穷窝有补助 断穷根靠就业 东南网5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游松柏) 为摆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宁德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实施搬迁安置造福工程,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断穷根,实现脱贫致富。“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挪穷窝”11595人。 多措并举,让贫困户搬得出 “住进90平方米的新居,宽敞舒服,日子越来越好啦!”去年初,古田县大桥镇门里村贫困户曾茂金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还到周边的食用菌企业打工。 跟曾茂金一样,古田县首批51户贫困户去年入住了镇里统建精补造福搬迁项目点。曾茂金告诉记者:“按国定贫困户相应条件,我家4口人,拿到11.8万元相关补助后,只要缴交6.2万元,就住进了新房。”据悉,如果是计生户、少数民族户或残疾户,还有相关的补助,住房负担更轻了。 在大桥镇统建精补造福搬迁项目点,记者见到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小区内有老年幸福园、社区服务中心和便民中心。“第二批安置房共七八十套,主要面向低保户、五保户、地质灾害点受灾群众,正在进行住户遴选中。入选贫困户有望今年夏季拿到新房钥匙。”大桥镇党委书记刘传县说。 统建精补,是古田县率先推出的造福搬迁服务扶贫开发新模式,即由政府投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销售新型农村住宅。 近年来,宁德市在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等便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划出210个搬迁安置“储备区”,逐点规划,分步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安置。市县财政统筹安排资金,对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做到搬迁资金有保障、基础设施配备有保障、后续发展有保障。2016年以来共搬迁4.2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4万人应搬尽搬。在中央、省级的搬迁扶持资金、易地搬迁债券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再对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追加补助3000元,确保搬迁群众建房少举债。同时,市本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对50户以上的安置点进行配套补助,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贫困群众安有所居。 就近就业,让搬迁户能致富 以往,有贫困户搬迁了,但因缺乏就业门路,心还在老家,经常出现“农闲在新家、农忙跑老家”。如何让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宁德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全力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这三个后续关键问题,重中之重解决贫困户的致富门路。” 霞浦县江边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入住山区群众283户9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4人。为让搬迁群众“稳下来”,江边村推行“党建+扶贫+合作社”模式,联建村党支部联合裕正农业合作社发展七彩椒种植,吸纳贫困户共同种植,实现稳定增收。 江边村委会主任黄郑荣说,村里无偿出让11.53亩村集体土地,由党总支牵头建设江边扶贫仓储项目,通过搭建钢构厂房2700平方米实现出租收益,每年可增加收入30多万元。项目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53人参与折股量化分红,每人每年可实现稳定分红2000元。 柘荣县把造福工程搬迁与“小县大城关”建设结合起来,在城郊建设6个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引导群众就近到企业打工就业,有225户966名贫困群众实现“生活方式市民化、生活服务社区化”。 今年39岁的柘荣县贫困户叶玉云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原先住在很偏远的富溪镇东溪村,离城关有30多公里。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城郊乡王竹坪统规统建点,解决了住房问题。“现在孩子可就近到机关幼儿园上学,享受到县城优质的教学资源。自己也在城关做水泥工,每年的收入有4万多元。”叶玉云说,以前生病都是在隔壁村找赤脚医生看看,现在可直接到县医院挂主任医生的号,生活真是变了样! |
东南网5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曾大龙 徐庭盛) 闽北政和,经济发展一度处于“省尾”,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次到政和,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 依靠滴水穿石的韧劲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政和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以“绣花”功夫和响鼓重锤打好脱贫攻坚战。 产业脱贫,精准挖贫根 2011年,政和全县生产总值仅28.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792元。究其原因,贫根在于缺乏产业。 为做大县域经济,政和吹响了进军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旅游经济和回归经济的号角,破题之举在工业经济。2012年7月,在时任县委书记廖俊波推动下,该县历史上首个工业园区——同心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 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山海协作的八条意见》,确定石狮与政和携手结对。“6年来,园区累计供地近7000亩,签约入驻企业99家,总投资98亿元,全面达产后产值151亿元。”政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魏重胜说。 如今,开发区“造血”功能显现:65家企业投产,16家在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业为主,食品加工、竹制品深加工为辅的产业布局。去年,开发区实现产值28亿元,县域经济有了“筋骨”。工业经济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凸显:吸纳偏远山村6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四大经济为脱贫攻坚注入澎湃动力。比如,去年全县旅游总收入8.55亿元,吸纳贫困农户1300多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必兴说。 如何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并让贫困户深度参与?政和的探索是:走特色农业的路子。 东平镇是名茶之乡,上世纪60年代东平白茶就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为此,该镇利用生态这面金字招牌,主抓茶产业,茶山由2001年1.5万亩扩大到2.6万亩,年产茶叶8万担。依靠闽峰等140多家茶企带动,全镇73户贫困户直接受益。“这两年来,茶青价格翻了三四倍,最高时每公斤上百元,头茬茶青就能赚三四千元。”凤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望秀说,依靠家里的3亩茶山及村里提供的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去年家庭年收入两万多元,稳定脱贫。 与东平等平原乡镇不同,政和还有4个乡镇的9万人口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09人,占全县的66.9%。这部分贫困户是脱贫攻坚中的难点。 澄源乡澄源村海拔1000多米,今年,46岁的贫困户王宏兵种下25亩吊瓜。“去年种了10亩,收入2.7万元。吊瓜籽不愁卖,今年预计吊瓜籽收入在5万元以上。”王宏兵说,因为有病在身,自己不能从事重体力活,种吊瓜只需山垅田,也不要精细管理,而且吊瓜籽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0元,家里收入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王宏兵身后,澄源乡3000多亩高山蔬菜正在春耕。陈必兴说,高山蔬菜上市在6月至10月,正是大中城市蔬菜空档期,而且价格高了三四成,乡里的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与合作社共享产业红利。“全县因地制宜,在高山发展茭白、吊瓜等产业,通过基地带动贫困户770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以四大经济、特色农业撬动产业扶贫。去年全县生产总值69.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5元。今年,除新增一户因病致贫外,全县建档立卡对象1808户6583人全部脱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小额信贷,防止再返贫 2010年,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仁寿从建宁引进莲子后,在外屯乡第一年种植50亩,市场前景非常好,但因很难贷到款,产业发展遇阻。 2014年,政和创新推出“三农”扶贫小额贷款,农家人合作社贷款110万元,这也是政和首笔小额信贷。当年,合作社莲子种植从300亩扩大到1800亩,如今面积达到3000多亩,辐射周边乡村1000多户农民。 如今,走过第5个年头,小额信贷扶贫在政和已家喻户晓。“这个金融创新之处在于将风险保证金2435万元放在4家银行,以四两拨千斤,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9亿元,让贫困户应贷尽贷。目前已发放扶贫小额担保贷款10838万元,扶持贫困户1201户,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扶贫小额信贷助推协会秘书长魏育江说。 大树底下好乘凉,贫困户陆定妹深有体会。2016年陆定妹的妻子动手术,花了20多万元,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我有的是力气,可没有产业。”后来,他决心跟着许仁寿干,加入莲子合作社。2017年,陆定妹获得小额贷款5万元,承包莲子50亩,当年收入7万多元,一举脱贫。 不仅仅是陆家,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带动了42户贫困户,让他们有了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像陆定妹一样,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成为新时期小额信贷服务的重要内容。魏育江说,既有的小额信贷政策保持稳定,全县贫困户都可享受,送上马再扶一程,防止贫困户返贫。 “经历5年摸索,小额信贷面临提质增效。”魏育江说,为确保贷得准,将贫困户年龄放宽到65周岁,把办事处前移到镇前镇,让贫困户明白——自主贷款自我发展,效果不如与合作社合作、合营好。数据表明,293户农业经营大户带动贫困户509户,带动贫困户增收710多万元。“我们还创新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42名农村金融协理员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农村,根据项目内容、贫困户评级授信给予3万至5万不同额度,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同时,县里还对小额信贷进行拓展,推出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业务,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再扶一把。 今年56岁的星溪乡地坪村农民张财俤,曾因妻女生病致贫。他看中了吊瓜行业,可200多亩的投资不是小数目。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业务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张财俤以流转的76.6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抵押,贷款8万元,月利率仅4.7‰。如今,张财俤从昔日的贫困户变成财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今年如果顺利的话产值将达到上百万元,带动6户村民共同致富。” 七道保险,破因病致贫 因病致贫者,占全县贫困人口近五成。这也是“两不愁三保障”中遇到的医疗保障难题,探索早已有之。 2001年,在时任省长习近平的关心支持与牵线搭桥下,中国扶贫基金会将政和列入“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县。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投入100万元,并从省长基金中拨付配套资金200万元,在边远的澄源、镇前、杨源、外屯、岭腰、东平等6个乡(镇)84个村实施,覆盖10.4万人口。2012年,二期项目实施,覆盖10个乡镇、18万农村人口。 17年来,该项目共为7601名产妇进行贫困补助,高危孕产妇筛查人数2341人,补助金额达225万元,被群众称为“生命扶贫项目”。 来自熊山街道稻香社区的宋明丽就是一名受益者。2013年分娩时,因为胸、腹主动脉夹层等病,巨额手术费让添丁的宋家蒙上阴影。幸好,“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给她送来1万元。“这个项目,让全县的母婴生命保障和健康水平有了质的变化。”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叶杨信说。 从生命扶贫到健康扶贫,政和以七道保险破解因病致贫困局。 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杨李雄说,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叠加保险、慈善救助外,还享受政府出资购买的商业补充保险。他举例说,外屯乡贫困户吴代珠因急性心肌梗死共需医疗费4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五道保险报销2万多元,余下1.8万元年终将通过商业保险补偿约1.2万元。“经过六道保险,吴家报销费用达82%,大多数贫困户报销比例近八成,破解了因病致贫问题。”杨李雄说,政和还有新推的健康扶贫第七道保险。今年1月,由社会各界捐资的健康扶贫基金启动,总额1680万元,贫困户个人支付部分按比例进行补充救助。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以钉钉子精神尽锐出战,响鼓重锤,坚决打赢。”政和县委书记黄爱华说。 记者手记>>> “回头看”不可或缺 33载滴水穿石,政和的扶贫成绩来之不易。但脱贫后,如何确保贫困户不返贫、真脱贫?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已脱贫的贫困户基础还很薄弱。如张财俤一家,虽然脱贫好几年了,去年因为吊瓜种植技术问题,收成仅50多公斤,家庭经济立马捉襟见肘,今年的投入都成了问题。幸好,农业信贷接过了小额信贷的接力棒,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因此,“回头看”不可或缺,既要扶上马,更要再送一程。 如此,有了政策连续加持,才能固本培元;有了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真正有质量的脱贫。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贫困户稳定脱贫要靠产业发力,更需要农业保险保障,如外屯乡的莲子费了一番力气,不久前才有了农业保险。但目前当地许多农业品种还没有保险。因此,尽快补上农业保险这一环,是当务之急,也是许多农民翘首期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