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之福建篇

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昂首奋进,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八闽大地日新月异,新福建建设硕果累累,壮美的时代画卷正在展开。

 资  讯 

福建:以创新为引擎 促进高质量发展

即时 | 2019-07-29 07:18

昨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福建:以创新为引擎 促进高质量发展

东南网7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昨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福建省以创新驱动为引擎,补足新兴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促进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达16640.15亿元,同比增长8.1%,位居全国前列。

报道说,6月28日,上汽宁德基地下线了第一台通线车。上汽宁德基地项目一期计划今年10月正式投产,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加上配套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新增年产值500亿至600亿元。

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福建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七条措施》,企业加大研发有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同时福建设立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基金,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今年投放规模达120亿元。

福建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配套服务。推行项目联审联批、边审边批,压缩一半以上审批时间。今年以来,福建对接签约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已达近1800项,已培育形成集成电路和光电、高端装备等16个工业和信息化千亿产业集群。

三华农场:种好两岸融合“试验田”

即时 | 2019-07-24 07:54

东南网7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段金柱 通讯员 毛晨熙)

盛夏时节,位于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的三华农场里稻浪阵阵。站在高处俯视稻田,用特殊稻谷品种培育而成的“两岸一家亲”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融合两岸亲情于广袤田野、为合作开辟“试验田”,是三华农场从上世纪90年代建立之初就开启的新探索。从最初单纯引进台湾养鳗人才,到引种台湾优质水果、借鉴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经验,进而成为福清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台农台青登陆的新家园,三华农场一次次华丽转身,在福清为两岸融合搭建起一片新平台。

新平台共筑合作家园

三华农场起步早,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成为福清鳗鱼养殖行业领跑者。彼时,农场里开始活跃着来自台湾的身影。

“农场引进的台湾技术人员,在水产养殖方面发挥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帮助三华的鳗鱼养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在2000年就打造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三华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璐说。

近年来,随着鳗鱼养殖产业从沿海向内陆转移,三华农场开始从养殖向养殖种植并重转型。沧海变桑田,台湾技术人员的身影依然活跃。

许璐介绍,三华农场建成面积4380亩,已有2280亩从养殖盐碱地变成肥沃种植区。为提升土地产出率,农场选择的种植品种,是来自台湾的黄金百香果等高附加值水果。“目前,长期在农场就业的台湾技术人员有3名,帮我们种好台湾水果。”许璐说。

来自台湾的钟凤兰,曾在台湾影视圈担任造型师。如今,她在三华农场找到事业新支点。“这里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我主要负责‘以台引台’,为农场对接台湾人才、引进合作团队。”钟凤兰说。

数千亩农场为两岸同胞搭建起合作创业新平台。“三华农场正在从生产型向平台型升级,特别是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三华园区后,对台合作更加密切,目前已入驻涉台企业4家,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涉台、涉外交流50余场。”许璐说。

台湾青年钟斌,与福建三华农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福清稻香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合资企业董事长。“企业主要致力于台湾精致农业的引进和发展,打造海峡两岸农业种植实体、涉农服务及农业电商等融合为一体的农业发展平台。”钟斌说。

新理念激活创意农业

优秀的台湾经营人才、先进的台湾精致农业理念,正在三华农场孕育新丰收。

一架精美的钢琴,架在金色的稻田中,身着洁白色演出服装的合唱团,在稻田间的木栈道上翩翩起舞、放声合唱,一曲《我们的田野》久久回荡……金色与白色碰撞,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这样富有文艺气息的场景,并不是影视剧脚本,而是在三华农场里真实上演的音乐会。2017年夏天,由福清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六月天·融情夏意文艺季”系列活动在福清台创园三华园区开幕,福清市教育局侨乡少儿合唱团用一场稻田音乐会,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文艺与农业交融的旅游新体验。

“让农场变得有创意、有乐趣、有亮点,从农业延伸到文创、旅游等三产业态,已形成重要的市场竞争力。”钟斌说,去年,三华农场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

稻香村公司连续两年播种的“艺术稻田”,成为很多游客必来“打卡”的网红。

去年4月,稻田里长出“福清”两个大字,一炮打响;今年春天,这片稻田铺开新画卷,红棕色的“两岸一家亲”五个大字跃然“纸”上,吸引众多航拍爱好者到来。

三华农场是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双方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据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陈钟佃介绍,“艺术稻田”创作是三华农场与稻香村公司合作的成果,整个稻田艺术作品占地面积30亩左右,在省农科院谢华安院士团队指导下,采用北斗导航精准定位,选用彩色水稻结合人工种植而成,是“文创+精致农业”的一次新探索。

钟斌表示,“艺术稻田”是稻香村公司打造企业文化品牌、推动精致农业发展迈出的一小步。2019年,稻香村公司将与三华农场加强合作,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一课题,继续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发力多元化,主要在休闲农业等方面实现突破。

新探索助力乡村振兴

两岸合作密切、“台味”浓厚的三华农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跑出新路。

沿着田间小路,穿行于农场中,就像走进了农业大观园:3000多亩盐碱地里,台湾芭乐、火龙果等农产品长势喜人;2000多亩滩涂上,海蛏、大虾等海产养殖品种迎来大丰收;配套养殖的鸡鸭等家禽,通过订单式生产等方式获得良好效益……

截至目前,三华农场共有5个水果、蔬菜产品获得绿色(A)食品认证,取得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年完成总产值1亿余元。

光是农业生产一项,就能在带动农户方面表现出强劲动力——农场以“公司+农户”等方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合作等模式,有效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增收。目前,整个农场共有职工526人,其中季节性临时用工460余人,全部为周边村庄的富余劳动力,这些临时农业工人人均年收入在4.2万元左右。

新理念、新技术,同一片农田,换来更高的收获。陈钟佃介绍,在水稻种植方面,三华农场已建成福清市首家全程机械化育插秧中心,并使用有机肥生态种植优质稻米,2018年新引进的早稻亩产达650公斤左右,每亩产值在1600元以上,比传统种植的老品种每亩产值增加500至600元。

许璐介绍说,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三华农场已在原有两岸合作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将投资建设“福清海丝东方田园养生度假区”,筹建稻香小院、农耕基地认领等生态建设项目,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该项目已被列为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福清市领导表示,以三华农场为代表,福清正积极引导台创园区台农台商与当地群众联手发展种植养殖业,通过引进台湾优秀人才、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发展理念,在示范引领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带动乡村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泰宁:摘帽奔小康 脱贫再出发

即时 | 2019-07-23 07:21

首批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泰宁,针对帮扶贫困户产业措施单一、村集体收入低等薄弱环节,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摘帽奔小康 脱贫再出发

东南网7月23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通讯员 邱灿旺)近日,记者来到泰宁县朱口镇渠高村,只见47岁的脱贫户叶长辉正在田野放鸭子。“过去,我家庭收入主要靠种十几亩田、养一点鱼,再打零工维持。虽然脱贫了,但全家五口只靠我一人赚钱,就想再养一点鸡鸭。去年,政府按每只30元标准,给我补助1万元。有了政府支持,我才有办法养起来,现在这群鸭子有300多只。我还想明年能不能种一点药材。”叶长辉说。

据了解,叶长辉一家2014年被列为省定贫困户,2017年脱贫。为防止他返贫,镇村干部多次和他讨论发展新项目。大家认为,养点鸡鸭比较符合实际,于是为他申请产业扶贫发展资金,镇里农技人员经常帮他解决一些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13年,泰宁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干部群众艰苦努力,至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对像叶长辉这样的脱贫户帮扶,正是泰宁脱贫后持续发力的一个缩影。

加强村集体体增收,让村民有靠山

去年底,省政府通过考核评估,同意泰宁第一批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省里评估检查时指出,我县存在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对有些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措施不够多样,二是部分村村集体自有收入低于5万元。我们认为,摘帽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年2月,我县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十条意见》,努力查找薄弱环节,有效防止边脱贫边返贫,确保明年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副县长黎辉平说。

记者在渠高村新落成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看到,白墙灰檐的主体建筑已落成,工人们正忙着进行内部装修。省委宣传部下派驻村第一书记陈海涛告诉记者,渠高村是革命老区村,2017年虽然脱贫了,但因村级集体经济主要靠小水电站,当年收入仅4万多元。老村部是危房,现村两委暂租在小学办公,村里没有文化活动中心和老人活动场所。

“去年,我们以村集体出资、脱贫户入股模式,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挖了11个鱼塘,投放约8万尾鱼苗,每年有望带来几万元收入。同时,我们将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投资县里的辉弘公司,去年收入1.3万元,今年收入应该可以翻番。上级补助资金30万元建造的光伏项目已发电并网,村集体每年能增收3万元。我们还打算和其他几个村一起,联合在龙湖工业园盖厂房出租,每年租金收入保底1万元,现在这个项目已在招标。经大家一起努力,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

记者来到叶长辉家,他妻子正在水龙头下洗菜。叶长辉指着流淌的清水说:“过去我们这个小组有两个难,喝水难、出门难。我们喝的是山泉水,因为没有过滤就拿来用,一下雨水就变黄。去年村里找了更好的水源地,建水泥蓄水池,将自来水管通接到每家每户,现在不怕下雨了。还有你们刚才走进来的水泥路,是连接杨家坊小组的,有3.5米宽。过去路只有2.5米宽,只够一辆车过,去年拓宽了,现在好走多了。”

2017年脱贫后,泰宁努力加强村集体增收。去年出台《关于深化“春风”工程三年(2018—2020年)攻坚行动的意见》,计划三年内全面消除自有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的薄弱村,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建立管用、稳定的长效增收机制。比如,县里成立辉弘扶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运作省里下发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投入购买店面、入股县城投公司等收入比较稳定的领域,实行保底收益,每年按各村入股本金年收益的5%返还各村。

增加增收项目,让脱贫户有底气

为确保脱贫户稳定长效增收,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泰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确保脱贫户有两个以上的增收项目。依托旅游产业、传统农业、光伏项目等,增加其产业性收入;优先安排脱贫户从事生态护林员、河道专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引导脱贫户以补助资金、土地、山场等资源,入股项目开发,享受长期稳定分红收益,增加资产性收入。

在朱口镇音山村的果桑基地,几名农民正在田里采摘桑葚。龚氏中药材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专门开发药用昆虫,是省里唯一一家能够自主成批生产僵蚕的企业。目前已在泰宁建立400亩果桑基地,主要生产销售僵蚕、桑螵蛸,也卖桑葚果及桑葚酒等深加工产品。

这位负责人表示,他刚被列入县里的致富带头人及创业农户培训计划,公司的果桑基地也是一个教学点。目前公司已挂钩朱口等几个乡镇的30多位脱贫户,带领他们学习技术、稳定增收。脱贫户利用政府发放的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购买公司5亩果桑田,采收桑葚、养殖僵蚕,公司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统一收购产品。今年计划带动农户100户,发展桑葚种植1000亩。黎辉平说,这个培训计划是泰宁保障脱贫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一个举措。从5月开始,计划培训致富带头人8人、创业农户70人。通过一名致富带头人帮带若干脱贫户的办法,实现共赢。

据悉,去年泰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7万元,同比增长9.4%,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增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6144元,高于省定和国家扶贫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99%,高于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寿宁:“三治”,治出好生态

即时 | 2019-07-22 07:21

寿宁从治山、治水、治村入手,让山水恢复美丽容颜——

“三治”,治出好生态

东南网7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吴通华)

盛夏寿宁,风光旖旎。驱车行进在绿树成荫的县道上,不时可以看见山麂、松鼠在林中跳跃嬉戏,白鹇、山鸡在溪谷间觅食,远方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晶莹的溪水穿村而过,犹如置身一条景色怡人的观光带。

1986年,寿宁县被国家列入南方6省12县“以工代赈”治理水土流失受援县,生态状况得到持续改善。2012年,水土流失卫星遥感数据表明,寿宁县水土流失面积有180.16平方公里,仍被列为福建省22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Ⅱ类)重点县。事实表明,要彻底治理水土流失,山、水以及坐落其间的村庄,缺一不可。为此,寿宁县决定举全县之力,从治山、治水、治村入手,让家园的山更青水更绿。

治山,森林覆盖率达74.8%

寿宁县位于赛江上游,境内沟壑纵横,表层红黄壤干时坚硬、湿时黏韧,保水性能弱。每逢暴雨,山上激流夹带泥土、沙石冲毁田园、淹没农地。

在武曲镇龙虎山茶场,这个曾经因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如今绿树成荫,成为“头戴帽、腰扎带、脚穿靴”的综合治理示范区。

清源镇桃仔湾油茶园水土流失治理点,油茶园周边种植桂花树、杜英、樟木,边坡、地头上种植马鞭草、百喜草、宽叶雀稗草,抬头远眺,油茶园如同镶嵌一个“绿色花边”。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寿宁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轻、中度水土流失林地采取依靠自然修复功能的封禁治理措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寿宁县制定《“以工代赈”治理水土流失规划》。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将全县分为三个水土保持区,分期分批实施治理,对轻度、中度、强度流失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理中采取植树与种草相结合的办法,长期的以林为主,中期的以茶、果为主,短期的在园内套种农作物,效果显著。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从2012年开始,寿宁县治坡与治水同步进行,治理与开发利用并举,走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路子。对农业开垦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村集体提供山权+公司+联户承包”“责任人+业主”“公司+农户联营+政府补助”等多种模式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第一期综合治理了西溪、花岭、蟾溪、儒冬地、际底等5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5平方公里。第二期重点治理溪底、九岭溪、霖峰、斜滩溪等4条小流域,治理面积32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昔日“螃蟹落汤穿红袍”的山头不见了,一片连着一片的“流失斑”消失了,取而代之是茂密的树林和果园。201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8%,位居全省前列。

治水,1700条溪流清澈了

从寿宁西部的芹洋乡溪源村往北,清澈的下党溪沿山脚自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下党溪下游是修竹溪,流经闽东下党、芹洋、斜滩、武曲、社口等十多个乡镇,其中流经下党境内20公里。

过去,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少,一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随意排放污水、乱倒垃圾、人畜粪便直排溪中,导致下党溪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这些年来,下党乡以“河长制”为抓手,强化河道长效管护,采取河流岸上截污控排、岸边护脚固堤、生态水系项目建设等措施,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漫步在犀溪镇犀溪村至西浦村的河边卵石步道上,登上亲水平台,两岸美景尽收眼底。2017年,政府在犀溪镇全长12公里的河道上进行生态清淤、生态清障,修建亲水坝、生态护岸、卵石步道、亲水平台等,实现了“水清、河畅、岸净、景美”的目标。

寿宁境内流域总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条,小溪流有1700多条。蟾溪、寿泰溪、犀溪、西溪、平溪、托溪和小溪如网状分布在各乡镇。2015年以来,境内有7条流域9个项目列入省水利厅盘子,先后完成蟾溪流域上游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下党乡修竹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犀溪镇寿泰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河长总计44公里,投入资金5630.79万元。寿宁还兴建了斜滩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平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托溪乡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经过7年治理,1700条溪流恢复了往日的清澈。

寿宁县对境内污染企业、畜禽养殖场等全面排查,重拳出击,拆除污染小企业的设备厂房,对矿山进行封闭和复绿,从源头上遏制污染源。同时,以“零容忍、零发生、零增长”为落脚点,对溪边、河道之上搭建鸡鸭舍等强制拆除,发现一个拆除一个。

治村,涌现159个省市级生态村

徜徉在寿宁武曲镇塘洋村的地矿公园,但见园内绿草如茵,堤外流水潺潺,一排排翠绿景观带环绕在休闲步道上,一幢幢白墙黛瓦小别墅矗立在青山绿水中。

塘洋村旧貌换新颜得益于硬件设施完善。在福寿高速路建设时期,村干部将高速路建设中挖出的土石运到塘洋村,在靠近溪岸的一片低洼地进行填埋,并建成溪岸1000多米长的生态防洪堤并安装石栏杆。村里建成全省第一个村级地矿公园,修缮了知青楼,配套建成旅游公厕、景观鱼塘、木栈道、百香果园、垂钓区等基础设施。

村党支部书记吴光荣说,早年溪边河岸与屋边搭建许多禽畜棚舍,村两委带头清理河边、路旁、沟内的垃圾,同时以“夜间茶话会”形式做村民思想工作,动员大伙儿拆除禽畜棚舍,实行人畜分离,将禽畜移到山上圈养。

记者走进武曲镇大韩村,看到的情景是:鹅卵石铺就的巷道,房前屋外干净整洁,沿街绿树成荫,造型别致的微型公园鲜花竞相开放。

“你们村里什么改变最大?”

“当然是厕所了!走,我领你看看。”村民张翰寿边说边把记者往家里领。打开一道磨砂的玻璃门,就是铺着白瓷砖的厕所,水箱、蹲便器、废纸篓、洗手台一应俱全。他不无感慨地说,以前的厕所只能叫茅坑,如今再也没有蚊蝇和臭味了。

随着塘洋、大韩、东吉洋、泮洋等一批明星村脱颖而出,寿宁县出台文件,努力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主载体。

2012年以来,寿宁县陆续建成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59个省市级生态村,涌现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38个省级美丽乡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串点连线成片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芹洋乡溪源村至下党乡下党村生态旅游景观带、大安乡泮洋村至水洋村农业观光景观带、南阳镇含溪村至犀溪镇甲坑村红色旅游景观带、武曲镇承天村至大韩村滨水十里长廊景观带和犀溪镇西浦村至坑底乡小东村文化生态旅游景观带。

福建:“高颜值”“高素质”花开并蒂

即时 | 2019-07-18 07:11

东南网7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林侃 潘园园)

在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的道路上,福建蹄疾步稳。

生态环境“高颜值”。2018年,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至Ⅲ类水质比例95.8%;九市一区城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高素质”。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5.5%;新兴产业势头良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二产;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3.58万亿元,增长8.3%,增速居全国第5位。2019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

福建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八闽大地展现“高颜值”“高素质”花开并蒂的美丽画卷。

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

近日,一场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泰县举行。近25万条白鲢、大头鲢等鱼苗,被投放至龙津溪与马洋溪中,以摄食蓝藻,净化水质。

2016年以来,长泰连年组织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鱼苗约64万尾。买鱼苗的钱,源自县里的生态修复资金。

“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犯罪,打击并非最终目的,防范和修复才是个中要义。”长泰县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蒋龙勇说,当地推进修复性生态司法,以补植令、监管令等方式,责令被告人进行植被恢复、增殖放流,实现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环境、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一判三赢”的良好效果。

在全省率先设立的生态损害修复资金,则为修复性生态司法提供资金保障。截至目前,漳州两级法院共筹措生态修复资金700多万元,有效使用近300万元。长泰法院正计划拓展生态修复资金的应用场景,将其用于异地成片生态修复林种植、垃圾不落地行动、山体护堤建设等。

生态司法创新,是福建大胆改、深入试,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实践之一。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要求,福建要构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体制机制创新,福建逐步建立起环境治理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协作监管机制。

制度创新,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主线。

自2016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福建着力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深入探索,扎实抓好各项改革试验。

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目前,福建方案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其中,22项改革任务已形成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6项改革任务已形成初步成果,正探索形成经验;10项全国统一部署的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全力推进落实。

纵观八闽,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绿色指挥棒,舞得虎虎生风。

福建建立绿色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率先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政府负责”向“党政同责”转变、“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转变、“督企为主”向“督政督企并重”转变、“软要求”向“硬约束”转变。由此,绿色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导向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7月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省政府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精准支撑服务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福建山多地少,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地矛盾凸显,理应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前提下,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空间。”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方案要求推进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建设,加快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将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基础依据。

绿色创新,自下而上。

福建注重发挥地方首创精神,探索“一地一品”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形成了武平集体林权改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莆田木兰溪流域治理、漳州“生态+”绿色发展、厦门生活垃圾分类、永春全域生态综合体、将乐常口生态小康之路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经验。

改革赋能,清新福建绿意更浓。

动能转换,新兴产业奋力挑大梁

宁德时代的国际“朋友圈”再添新员。

不久前,宁德时代与沃尔沃汽车签订动力电池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宁德时代将为沃尔沃即将推出的SPA2平台以及CMA平台上的全部车型供应动力电池模组。

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是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军者、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独角兽”,也是目前唯一进入国际一流车企供应商体系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其国际“朋友圈”涵盖宝马、戴姆勒、大众、捷豹路虎、克莱斯勒、标致雪铁龙等商用车主流品牌。

2018年,宁德时代全球市场占有率约2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

福建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加快全省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抓手。如今,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都在致力于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宁德,首期投资50亿元的上汽集团宁德基地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不久前首台通线车正式下线,标志着其批量投产进入“倒计时”。 围绕宁德时代和上汽宁德基地,宁德已集聚厦钨、卓高、杉杉、青美、邦普等近40个上游配套项目。福州也积极参与配套协作,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汽配产业园日前已启动建设。

在厦门,总投资100亿元的中航锂电新型动力锂电池生产线项目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为厦门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填补了关键的缺失环节。作为省内新能源整车生产的领军企业,厦门金龙集团在漳州龙海布局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预计今年底可下线第一辆车。与之配套,总投资30亿元的猛狮锂离子电池项目和总投资25亿元的猛狮新能源整车项目也已落地漳州诏安。

来自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0亿元。

绿色发展的理念引领下,福建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尤其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

随着福州京东方8.5代TFT-LCD生产线、厦门联芯12英寸集成电路、晋江晋华DRAM存储器、莆田砷化镓氮化镓、福顺晶圆集成电路芯片等一批项目或落地建设,或已建成投产,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正实现从“填屏补芯”到“增芯强屏”跨越。

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突破口,福建着力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龙头。新大陆、星网锐捷、瑞芯微、福大自动化等一批企业走在行业前沿。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福建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恒申控股集团通过收购荷兰福邦特控股公司,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己内酰胺生产集团;青拓集团率先引进国际工艺,改变了不锈钢生产的传统模式,引领我省不锈钢产能位居全国第一;石墨烯产业已形成以福州和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的“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

动能转换,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300亿元,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4.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5.1个百分点。

而对服装、食品、制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我省则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加大环保技改力度,不断降低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

在武夷山,一场“以电代燃”行动,正重塑传统制茶业。

“与传统工艺相比,采用电气化设备加工的茶叶少了烟熏味和灰尘,品质也有较大提升。”武夷星茶业的制茶师傅黄智超说。

近年来,石狮市采取一系列倒逼措施,进一步规范服装纺织企业的环保行为,促使越来越多服装纺织企业投入资金引进现代化、自动化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循环利用率。在石狮市宏兴染整织造有限公司,一种新型烘筒可在烘干布料过程中自动收集形成冷凝水,供水洗设备使用。

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能效对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铸造行业落后炼铁设备淘汰工作检查验收,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推进煤炭去产能指标交易,去年全省关闭退出34处煤矿、去产能210万吨……推进绿色制造、化解过剩产能,福建始终不遗余力。

生态惠民,提升城乡百姓获得感

天蓝不蓝、水清不清、空气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最爱在朋友圈晒福州的蓝天白云,惹得外地朋友羡慕嫉妒恨。”福州市民黄小姐说,看得见的生态“高颜值”,给百姓带来摸得着的获得感。

群众最关心什么,就解决什么;群众最期盼什么,就攻坚什么。

“根据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入驻期间接到的举报案件来看,约75%都是群众身边的‘小事’。”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说,实际上,油烟、噪声、垃圾污水这些“小”问题,却离百姓最近,群众感受最为深切。

提升群众获得感,从“小”问题入手。去年7月起,省生态环境厅、住建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等6部门联合开展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共办结群众举报件8337件,到期办结率100%。

“家门口的烧烤店不再油烟呛人了,噪音也小了,终于能睡个好觉了。”将乐县水南航华大厦的居民们对困扰多年的油烟污染终得解决拍手称快。去年8月,接到群众投诉称大厦一楼烧烤吧油烟污染扰民,将乐县环保局立即责成烧烤店组织整改,封堵烧烤间排烟漏风管道,改造进出通道并安装净化处理设施。

对标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受理、转办信访件的做法,攻坚行动打破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横向整合各部门职能优势,纵向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形成“接转督办核”无缝衔接,做到“接”有专人安排,“转”有时效要求,“督”有实地核查,“办”有分级标准,“核”有严格程序。通过联合交办督办、挂牌督办、整改销号、公开曝光、现场督查等方式,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

与此同时,我省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农村污染宣战,目前全省实现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建制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全覆盖,85%建制村都有1座以上水冲式公厕,94%县(市、区)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85%以上,90%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民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河长制全面深入实施,全省740条河流从此有了守护神。目前,我省已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共配备4973名河长、13231名河道专管员。建立了小流域有专人管理、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管护新机制,实现了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污染河段变得清澈见底,越来越多的淤积河段变得流水淙淙,越来越多百姓为亲水宜居的生态环境点赞叫好。

龙马成为“黑马”的秘诀——致力于智慧环卫服务企业转型

即时 | 2019-07-12 07:25

从单纯的环卫装备制造商向智慧环卫服务企业转型,使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不到半年的业绩就远超去年一年的总和——

龙马成为“黑马”的秘诀

东南网7月1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赖志昌 张杰)2019年以来,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龙马)在环卫运营市场成为备受关注的一匹“黑马”:今年初到5月,福龙马累计中标20个环卫运营及标段,合同总金额达55.58亿元,远超去年总和,堪称史上“最强”福龙马。

亮眼成绩单背后,有什么秘密?

布局服务,谋求转型

环卫装备一直是福龙马的核心业务。2018年,福龙马在环卫装备行业中名列前三位,市场占有率6.67%,其中环卫创新产品和中高端作业车型在同类市场名列前两位,市场占有率14.27%。今年开春后,装备销售业绩同样一片飘红:今年1月初至今装备订单同比增长超过50%。

然而,致力成为环卫装备领先者的福龙马,近几年发展中面临发展“瓶颈”。

“这几年,环卫装备市场虽然保持一定增速,但市场形势、客户主体及需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福龙马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受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及政府订单下降等影响,公司业绩增速有所放缓,“政府采购占比持续减少,环卫服务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环卫服务公司成为装备采购主体,占比大幅提升”。

在此背景下,福龙马布局环卫服务市场,谋求转型之道。福龙马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上市,福龙马便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走创新发展之路。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公司打破传统模式,将传统环卫装备制造与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研发出智慧环卫系统,提供城乡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环卫装备研发制造销售、环卫运营服务等系列服务。

如今,通过研发智慧环卫系统等,福龙马从单纯的环卫装备制造商向智慧环卫服务企业转型,业务涵盖环卫清洁装备、垃圾收转装备、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环卫装备等环卫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及环卫产业运营服务。

环卫运营,攻城略地

进入2019年,环卫运营市场激战正酣。据统计,龙马环卫、北京环境、中联环境相继发力,这三家公司累计中标合同均超过40亿元。在这当中,福龙马表现尤为抢眼,仅今年1至2月份福龙马累计中标10个环卫运营项目及标段,合同总金额40.59亿元。这些中标项目及标段涵盖农村垃圾运输、道路保洁等内容,累计总金额已接近2018年全年合同总金额40.6亿元。到5月初,合同总金额达55.58亿元,列全国同行前茅。

对此,福龙马环卫运营事业部总经理罗福海介绍,今年以来中标的项目及标段具有合同金额高、合同履行年限长、项目内容一体化等特点。为抢占市场先机,福龙马将环卫装备与服务业务独立分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2017年,公司针对环卫服务市场,专门成立了环卫运营事业部,并优化营销团队,组建了20多支营销队伍,持续专注环卫运营市场业务。在环卫运营市场,福龙马不断攻城略地,触角延伸至北方的沈阳市场外,还拿下最南方的海南市场。此外,在福建、广东、贵州、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等省份运营近百个环卫服务项目。

同时,企业的环卫运营营收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福龙马提供的数据显示,环卫营业额从2015年的3600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10.43亿元,环卫运营收入占公司总营收30.62%。

“随着近几年福龙马在环卫运营服务上的深耕,品牌力与竞争力进一步凸显。”罗福海告诉记者,公司还在龙岩、海口、沈阳等地实施智慧环卫服务运营管理,合同金额达60亿元,其中,海口市龙华区35.1亿元,为当年全国最大环卫服务PPP项目。截至目前,团队跟进入库环卫运营项目达100多个,预计2019年公司环卫运营营收将有较大突破,环卫运营服务营收占经营总收入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面对经济新常态,福龙马主动求新求变,立足环卫产业,进一步丰富业务类型,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环卫装备和环卫服务两大战略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及协同发展。”福龙马相关负责人说,未来福龙马将坚持“做大做强环卫装备和环卫服务两大主营业务,培育发展国际和固废两大新兴业务”的经营管理思路,大力推进环境产业等新兴业务发展,延伸环卫全产业链条,持续保障公司长期高质量、稳定发展。

来自闽赣边界光泽寨里镇山头村蹲点调研报道——机制创新,让边远山村焕发活力

即时 | 2019-07-09 07:14

东南网7月9日讯 (本网记者 刘见闻 赵锦飞 通讯员 高德运)闽赣交界的光泽县,一个只有千人的平静小山村微澜再起。

寨里镇山头村与相邻的江西贵溪市樟坪畲族自治乡西排村“合二为一”,2000多亩的土地拼成了一个盘子,2000多名跨越两省的村民都成了一家公司的“员工”。他们的土地和经营活动都加入了新组建专门种田的企业——福建绿兴惠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民公司)。两村1500亩缎面田(指平整的田)经营权统归公司后,农户可享受每年每亩400元的租金收入。这些地重新洗牌后,分包给两村70多户村民。去年,公司根据这里的资源优势,大面积种植优质稻和富硒稻,带动农民增收202万元,亩均增效近千元。西排村党支部书记方忠红说:“这种变化我们村也一样。”

光泽是苏区老区县,山头村扼守闽赣要道。近年来,该村致力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了脱贫,但乡村产业不稳,影响后劲。前年,村里引进一名客商,流转了460亩土地,想凭一己之力发展特色农业。然而缺人才、技术,客商知难而退,计划最终流产。村民还曾抱团发展苗木产业,结果选中的紫薇从80元一株跌到了18元一株,亏了一大笔,缺资金、缺市场、缺信息,寸步难行。

这回却不一样。同样的土地,效果截然不同,为何?惠民公司以股份为纽带,以集约生产为模式,在探索农村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开启一场深刻变革,而其“金钥匙”,正是“机制活”。“乡村振兴,苏区老区脱贫,要在‘机制活’上做文章,我们选取山头村作为试点,努力探索一条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光泽县县长赵大建说。

改变分配机制,激活土地资源

近日,记者在山头村村部与10多名村干部、村民进行了座谈。

该村336户1518人,耕地2300多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336户分了全村土地,人均耕地仅1亩多。不仅土地碎片化,而且带来了人与地不平衡的矛盾。村民李金喜一家户口10多人,土地10多亩,现在减为7人,没人种地,部分土地只能抛荒;村民江道夫一家从2人增加到6人,想种地却没地。这并非个例,想种田的人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想种田的人手上资源闲置,人口与土地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最高峰时村里近1/4土地抛荒。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这种以户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模式,过于“分”,已跟不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按中央精神进行改革,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权独立。全村接连开了两次大会,最终98%的户代表都摁了手印。2017年年底,一场由分变统的改革拉开了帷幕。以惠民公司为依托,农户将承包地流转给公司,公司集中了1500亩缎面田经营权,想种田的农户到公司承包土地,获取种田收益。这样,人与地不平衡的矛盾迎刃而解,集约化生产得以推行,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该村土地资源连同西排村400多亩土地一同被激活了。

村民们变了,大家不再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今年自愿将经营权拿出流转的农户由237户变成了325户,土地从1080亩变成了1773亩。西排村700多亩土地全部加入公司。

改变投资机制,汇聚要素资源

无疑,构建与现阶段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相适应的土地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这场改革的核心。

“我们探索以股权合作的形式,组建了惠民公司。第一次将家庭种田的模式,变成了股份种田的模式。” 山头村第一书记兼公司总经理龚启程说,惠民公司的股份构成是:江西贵溪大三元集团投1000万元占50%。各级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投资持股,县政府投400万元占20%,寨里镇政府投200万元占10%;山头村、西排村分别以路、坝、沟、渠等基础设施折算股金200万元入股,各占10%股份。

国有持股,资金从哪里来?这里涉及农业投资机制的改变——拨款改成投资。该县过去惠农资金多头进水,到基层传统方式为点对点、撒胡椒面,这种输血的方式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现在,不走寻常路,由县一级来统筹资金,形成“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投资机制,不再是直接无偿投入到项目上,而是通过国有控股的福建正源生态食品城公司将拨款变成了投资。

“正因为这种拨改投形式,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政府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赵大建说,县政府和镇政府共同投资600万元,引来了江西民间资本大三元集团,注资1000万元。“财政资金既放大了杠杆撬动效应,又起到了信用背书作用,我们民资这才安心入股。”大三元集团董事长吴世军说,当然,光泽“中国生态食品城”这面金字招牌,也是他们来这发展优质农业的另一重要原因。

政企联手,解决了农业产业振兴中最关键的资金投入难题。而且,这种资源的整合,还为贫瘠的农村导入了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吴世军说,由公司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完成了农业生产流程的再造。把标准化农业生产理念带到了千家万户,并利用现代物流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公司还在富硒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现代化农机服务、物流等带来全新的模式,如提供无人机喷施农药、机械化种植等现代化农机服务,订单式市场营销模式,与上海、福州等地优质客户对接,减少田头到餐桌的环节,避免传统农产品销售因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流通效率低下、销售成本高。

县政府联手省农科院,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进军水稻种植。山头是光泽的“西伯利亚”,海拔580多米,昼夜温差大。此前山头村的水稻品种良莠不齐,经过农科院牵线搭桥,现在全部种植适合当地的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等,既优质又高产,从水稻品种上进行了迭代升级。

资金、土地、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都被激活了。村里迎来了出外打工的26名村民,5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产业振兴有了起色。

完善经营机制,村民信心提升

种田近50年的童纪从来没有笑得这么开心。原来一家只有8亩多地,捣鼓不出名堂。去年,他从公司承包了37亩地种植富硒稻,种子、技术、销路等全由公司负责,亩产700公斤,产量提高了四成,价格高了1/3。这样算下来,净利润达8万元。“过去因为赚不到钱,大家不肯种田,现在有了新办法,种田有奔头,今年还打算种46亩。”等待老童的还有一笔分红,那就是公司的利润分成。待公司利润结算完毕,去除10%的发展基金,剩下的由村集体和村民二八分成。

这样的收入可持续吗?村民对此有信心。经过多年摸索,他们觉得此次引入惠民公司,并不像以往土地流转集中产生规模那么简单,也不像“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那么脆弱。这家公司资金雄厚,还有国有股份加入,有技术,有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在经营模式上,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融为一体,有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农户不再靠卖初级产品,而且全程分享产业化红利,实现可持续增收。

公司的治理结构较为完善,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会由17个村民小组代表和董事会成员组成,董事会由县、镇、村和大三元集团人员构成,监事会由3名村民代表组成,公司总经理由山头村第一书记兼任。政府通过股东角色,发挥监督、引导、润滑、调剂作用,为农户代言发声。公司对承包户生产的大米实行包销,去年,公司收购两个村的稻谷共40万公斤,每担收购价提高四五十元。土地承包者有固定收益,经营者按劳分配,种田有干劲;村集体荷包鼓了,每亩分成100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发展更有活力。

夏夜的山村,清风习习,蛙声此起彼伏,山头村的改革故事还在继续。发源于西排村的山头溪同时眷顾着山头村,一条新修水渠跨域闽赣两省,灌溉着两村千亩良田,1000多米的福建段和800多米的江西段“分家不分工”,山关不再是关,闽赣再携手,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

晋江:激活“三块地”,群众享红利

即时 | 2019-07-08 07:19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紧紧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战略目标,既抓改革的整体推进,持续实施重点改革任务和重大改革试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又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积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改革创新,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县域改革典型。本报今起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栏目中推出《县域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旨在通过报道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县域改革先进典型,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坚定不移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在列入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后,晋江市统筹推进改革,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激活“三块地”,群众享红利

东南网7月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王敏霞 通讯员 陈文经)连续25年领跑全省县域经济、连续18年位列全国县域十强的晋江,承担着32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

“三块地”改革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3月,晋江被确定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2016年9月,又被赋予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改革试点任务(以上统称“三块地”改革)。

“我们紧紧围绕‘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突出问题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着眼城乡统筹推进改革,着眼全面发展深化改革,提高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不断增强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

试点实施以来,农村“三块地”被激活了,农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全市盘活闲置农村用地1.2万多亩;村组两级集体资产增长9.25亿元,达64.88亿元;村集体年收入平均85.56万元,增长16.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7%,达23781元;建成23个镇级公园、295个村级绿化景观点和42个“最美乡村”。

宅基地:盘活赋能 集约利用

宅基地,农民安居乐业之处,安身立命之本。

“三块地”改革,由此开始。首先是摸清家底,理清群众关切。改革之初,进村入户、现场勘查,前期调研。

问题摸清了:布局无序,规划管控不到位;权能不清,只有生活属性,没有经营属性;流转不畅,全市有1.7万多宗宅基地农房闲置……

群众呼声明晰了: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想做经营,以农房抵押贷款;城里的房子可以卖,农村的宅基地为何不能入市;以前手续不全,想补办……

问题所在,就是改革所在;群众所呼,就是改革所向。

破题,从顶层设计开始。晋江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召开22次深改组会议研究。市自然资源局抽调11名业务骨干成立改革专班。针对问题,各个攻破,从制度到落地到实操,环环相扣。

改革中,晋江在全省率先将宅基地审批权限下放到镇一级,并开发出全国唯一的县市级宅基地审批系统,审批过程实现扁平化、智能化、规范化和便利化。“方便到不可思议。”只要两天,永和镇内厝村林良友宅基地的乡村规划许可证就获得审批通过。

以前宅基地办证,要经过村、镇、县市三级审批,流程多,时限长。如今只需要在乡镇服务中心窗口交件,部门在网上联批,镇政府批准,上级部门监管。去年下放以来,已完成700多宗宅基地的镇级审批。

晋江人多地少,城镇建设、乡村发展,都有着强烈的用地需求。激活土地资源,唤醒“沉睡”空间,成为改革重中之重。

“我们探索了组团片区改造、旧村整体改造、生态景观提升、空心村盘活、产业带动和借地退出等6种宅基地综合利用模式,通过指标置换、资产置换、货币补偿、借地退出等4种退出方式,实现宅基地的节约集约和多元开发利用。”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英俊说。

走在晋江城乡,可以感受到土地空间激活带来的变化——

梅岭组团,对近7000亩的“城中村”进行整体改造,形成集居住、商业、旅游、公共配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永和镇利用闲置农房发展电商产业和物流产业,示范带动全市培育4个“淘宝镇”、48个“淘宝村”,带动近3万农户增收;

深沪镇运伙村,东石镇潘山村、塔头村等多个镇村1300多户通过“借地退出”的方式,退出旧宅基地340亩,建设村级公园、道路、绿化地等,既消除危房安全隐患,又美化了村庄环境;

……

据介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晋江市累计腾退宅基地6345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15343宗、5638亩,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用地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在“三块地”改革过程中,针对“流转不畅”这一难题,晋江在严格坚守“四个底线”基础上,大胆探索宅基地入市。在确定农村集体成员资格基础上,在“一户一宅”前提下,稳妥推进宅基地跨村流转,目前办理跨村转让57宗。接下来,将从乡村范围扩展至城乡,进一步显化宅基地和农民住房财产属性。

激活农民宅基地财产权益。晋江将原来的单独抵押授信,拓展为“批量授信、逐宗放款”,变资产为资本。创新宅基地权益实现方式,把宅基地价值和房产价值一并放在评估范围,贷款额度也从40%提升至60%。截至目前,全市已办理宅基地和农房抵押3751笔,发放贷款23.49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晋江农商银行对磁灶镇东山村、安海镇前蔡村整村批量各授信1亿元,开创全省先河。

集建地:推动入市 壮实村力

美丽的金沙湾畔,金井镇围头村群众关注的高端商务酒店即将动工。从洽谈到动工,只有一年多。

“项目能这么快动工,得益于晋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围头村支书洪水平说。这块5.24亩的土地,涉及3宗宅基地、若干集体用地,权属关系复杂。按照以往,国土部门要先收储,再报批,再招拍挂,程序复杂,时限长。此次围头村采用的是鼓励宅基地有偿退出,收归集体,再将整块“熟地”以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最终,晋江市恒禾海景酒店有限公司以260万元拿地,围头村集体获得182万元的收入。

不仅有真金白银的收益,商务酒店还将有力带动围头旅游业的发展和提质,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晋江民营经济活跃,经商氛围浓厚。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地需求,加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提速,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上市流转的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不同权”,农村土地不能流转。晋江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明确入市范围、入市主体、入市途径、入市程序以及批后监管,形成入市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对于收益分配,明确商服用地增值收益调节金按成交价30%缴纳,工矿仓储用地和其他类型用地按15%缴纳,其余部分归村集体所有,纳入农村资产统一管理。截至目前,已完成20多宗交易,成交额4081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3276万元,极大调动了村集体、企业、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的入市,还有效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陈英俊告诉记者,早期不少中小企业用地手续不完善,导致厂房等大量资产闲置。试点以来,晋江通过入市方式完善一批企业用地手续,解决了部分中小微企业项目用地难问题,进而也解决了融资难题。

此外,晋江还鼓励村集体利用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入市办理用地手续,采取村集体自主开发、村企联建、村民入股等模式,开发电商、物流、标准厂房、农贸市场、乡村旅游等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土地征迁:创新补偿 多方保障

157万平方米征迁房屋,28天完成全部签约——去年福厦高铁项目征迁中的“晋江速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和谐征迁速度再刷新,是因晋江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机制保障。

“我们所有的安置房都建在地段好、景观美、生活配套方便的地方。”永和镇梨星村的征迁户李先生说,住在这里,出行方便、医教无忧。这个政府规划中的高铁新区,将配套建设两所实验小学、三所公立幼儿园,乡镇卫生院纳入晋江市医院“医共体”……

“要快速、和谐、高效地开展土地征收,我们就必须为群众算好每一笔‘征迁账’,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永和镇党委书记吴超鹏深有感触地说。

在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过程中,晋江着力构建“五个保障”体系。一是住房保障,居住困难户可按优惠价照顾购买至人均35平方米,居住、经济双困户可免费照顾至人均20平方米。二是社会养老保障,推行被征地人员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缴纳标准的50%补贴至达龄,养老金每月可获得900元。三是教育保障,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征迁安置地区配套优质的教育资源。四是医疗保障,就近享受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建立“医共体”的优质诊疗服务。五是就业保障,提供免费技能培训,“见证报销”,促进就业。

群众的配合支持,来自得力的保障和权益的实现。在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中,晋江实行就地安置、就近安置。安置房和商品房一样可进入市场交易。实行留地安置货币化,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或购买物业,成为集体长远收益保障。注重文化传承,在征收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古建筑、代表性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的保护。创新征地补偿“七个换”:农民可以拿宅基地和房屋,换安置房、办公楼、店面、商场、公寓、现金和股权,最大程度确保农民住房财产权益。

“晋江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从问题系统解决、改革系统推进、政策系统创新三个层面入手,大力破除体制障碍,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验田、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力争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发展提供更多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刘文儒说。

莆田因地制宜实行分馆制 让阅读触手可及

即时 | 2019-06-25 07:36

因地制宜实行分馆制 市域整体推进校园阅读

莆田:让阅读触手可及

东南网6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艳荔 俞靓)

一到周末,莆田市群众艺术馆大门口的莆阳书房就一座难求,附近莆田学院师生常来这里看书或小聚。工美院的黄老师说,莆田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让人休闲看书,也有点情调的“城市会客厅”。

6月7日,位于莆田市移动公司新大楼一层大厅的莆阳书房第七个分馆试运营。

与其他分馆不同的是,依托移动公司的智能设备体验区,这个分馆利用5G应用技术与线上阅读平台对接,智慧AI输出播放,读者在这里可实时听到海量书籍内容,还能体验AR、VR技术带给阅读的活力。

如今,在莆田,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阅读空间伴随人们左右,全民阅读触手可及,书香在莆阳大地流淌。

莆阳书房,一个网红地标

自2018年10月25日莆阳书房旗舰店古谯楼店开业,到今年2月2日仁和居店对外开放,短短3个月,莆田出现6个莆阳书房,从老城区到新城区。据不完全统计,从第一家古谯楼莆阳书房投用以来,前后有25万人次汇聚于此,共同阅读,学习休闲,形成一道城市人文风景。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南宋榜眼陈俊卿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莆田人对读书的感情。追溯过往,莆田出过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当代莆田,又走出16个院士。说起这些数字,莆田市文旅局局长刘晶洁如数家珍。“我们现在做的事,是一种回归,就是为文献名邦之莆田注入现代内涵。”

由于历史欠账,原来莆田的图书馆建设落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蜗居于逼仄的建设路老馆,藏书仅30多万册,一年进馆40万人次,2015年持证人数2万多人。

2018年元旦,莆田市图书馆搬迁至荔城区玉湖片区万科新城。副馆长张翔回忆,这一年,是全市市民阅读的转折点。新馆开馆,藏书量已达66万册,还增添很多电子阅读设备和数据库资源。耐人寻味的是,相对旧馆,新馆距主城区近10公里,但去年进馆人数达149万人次,办证人数达5万多,一年培训讲座300多场。

相对于省内大城市市级图书馆动不动就是一两千万元的购书经费、上千万元的运行费用,莆田图书馆的经费捉襟见肘,2018年运行经费仅200万元。莆田各县区的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怎样花小钱办实事、办成事,非常考验政府部门智慧。

莆田市文旅局经多方考察,认为因地制宜实行分馆制是一条可行之路,在各个点设立莆阳书房成为市级图书馆分馆。莆阳书房从筹划开始,每一步都在尝试,探索突破体制机制的可能性。

先是钱的问题。莆田申请500万元国家财政补助,基本解决了前期6个书房的装修。

再说场地。前期6个地点都是文化系统自己的地方,其中2个是重点文物保护点——古谯楼、三清殿,3个是公共文化场所——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1个是古民居。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他们将公共空间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释放空间场所建设莆阳书房,让文物活起来,也给文化场所增添了人气。

第三个是谁来管问题。图书馆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少,各种限制多,要靠图书馆的人来管理不现实。文旅局决定引入第三方市场力量参与书房运营,政府导入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图书资源,在所有分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具体运营由第三方执行,这样可以解决效率、机制和成本问题,在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真正做到惠民。

莆阳书房运营总监谢霖说,莆阳书房一直坚守“公益+业态”书房综合体的定位。过去半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我们终于熬过寒冬,开始有了盼头”。他说,盈亏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小了。莆阳书房的名气已打响,成为网红地标,盛夏即将到来,他相信游客多了,文创产品很快就能产生利润。

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企业看好莆阳书房的品牌,第7个莆阳书房就是由移动公司出资建设。湄洲岛管委会也拟在湖石淉生态湿地公园、文创馆、民宿聚集区分批新建3处莆阳书房,其中湖石淉生态湿地公园莆阳书房已进入平面设计阶段。这个借着政府平台创建的品牌,正慢慢走向成熟。

校园阅读,一道闯关答题

每天早上8点多,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各年级学生都跟着多媒体视频中的老师诵读诗词。师生们使用的是莆田市书香校园智慧阅读平台。

去年,莆田市教育局同国内知名阅读平台超星公司签订“实验田”合作协议,全免费打造市域校园阅读模式和平台。2018年6月30日,莆田市教育局面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启动书香校园智慧阅读活动,覆盖全市1035所学校,共有56.98万学生、36969教职工启用账号并登录使用平台。

目前,这个项目以推动师生纸质阅读为主,线上资源为辅。莆田组织阅读中心组选择确定小学和初中各年段每日经典诵读内容,挑选百名教师录制诵读视频库。在阅读书目选择上以市域推进为指导,鼓励校本自选阅读目录。通过晨读、午读,放学后读,晚上亲子阅读,每周开设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

为了巩固孩子的阅读成果,莆田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千名教师针对推荐书目命制闯关题库。老师们从六个维度——字词掌握、信息提取、归纳推理、欣赏共情、反思评价、想象拓展出发,命制7万多道题。学生依靠闯关答题,温习自己的阅读。闯关能成功,意味着学生基本上读懂了这本书。

莆田市教育局中教科的薛强说,后台数据显示,最近每星期全市中小学生参与线上阅读的数量为10万本左右。全市仅线上有效阅读数量达年人均6本左右。有些边远地区孩子的阅读活跃度还超过城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的不均衡。

莆田市域整体推进校园阅读的做法在全国领先,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已在武汉、山东、南京、广东以及省内福州、泉州、宁德等地区推广实践,相关视频向全国分享。

全民阅读重在持续性、常态化、全覆盖。莆田现有881个农家书屋,已实现各建制村全覆盖,下一步是如何提升这881个农家书屋的质量。“最近,我们考虑选100个乡村作试点,让农家书屋与当地村情相结合,打造更好的农村阅读空间。如有的针对留守儿童需要,有的将文化加旅游,有的推广特色莆仙文化。”刘晶洁说。

追寻,踏着红色的足迹

即时 | 2019-06-24 09:05

梧桐秋雨,风雷激荡。

85年前的那个秋天,在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观寿公祠前,6000多人的军队悄然集结。他们是即将踏上长征路的红九军团,刚刚从战场上撤下,不远处仍有硝烟弥漫,炮声隆隆。

红九军团的出发地,是长征的又一重要起点,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将其描述为“福建的最远的地方”。这片“最远的地方”,是“风展红旗如画”的红色热土,凝聚着坚定的信仰和朴素的信念,也付出了悲壮惨烈的巨大牺牲。85年后,我们再次踏上闽西这片热土,追寻红色历史的点滴足迹,追寻那伟大不屈的精神力量。

无私支援,铸就长征坚强后盾

宁化县石碧村,当负重的战马和打着绑腿的士兵一同走进这个武夷山东麓的千年古村落时,新奇和疑虑同时在村民们心里积聚。

“跟以往那些拿着枪的兵老爷相比,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几天后,村民张国令发现了这支部队的与众不同:他们是穷人的军队,取消苛捐杂税,给穷人分田分地;他们军纪严明,从不乱拿村民的东西,会用银元向村民买柴火,借村民的土灶煮饭还付钱。

1930年6月,红四军在石碧村的短暂驻扎改变了张国令的一生。他本是村里的猎户,孔武有力。部队离开前,他成为红军中的一员,还特意带上了自己打猎用的鸟铳。“听部队首长的话,好好打仗,为穷人争口气。”母亲嘱咐他。

张国令再没有回来,4年之后,他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边。

闽西苏区,像这样的从军故事再普通不过,背后的信念简单而朴素:跟着红军走,穷人有出路。

在长汀县,红军被服厂的工人们听说红军要转移,带着缝纫机就上了路。“移动工厂”随红军经历枪林弹雨,工人们常在露天地里干活。这样的场景让朱德同志多年难忘,后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记录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红军到长汀以后,工人的工资比红军来之前增加了3到4倍。从这一点上来说,工人们把红军看成自己的贴心人,是发自内心地跟着红军走。”长汀县党史专家张鸿祥分析。

发自内心的情感点滴汇聚,铸就红军长征的强大后盾。长征前夕,闽西苏区倾其所有,保障军需:

筹粮——1934年6月,在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各县群众采取借谷、开展节约运动等办法千方百计收集粮食,以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的要求。至9月初,福建长汀县完成30954担,兆征县完成20504担,汀东县完成16259担,上杭县完成5241担,新泉县完成3010担,全部超额完成计划,为红军长征供应了十数万担军粮。

筹物——仅在1934年6月15日至22日的8天中,就收集了铜3200斤、锡410斤、铁1500多斤,还有子弹壳180多斤。长汀县的赤男区一次就向红军部队送去了1700多双草鞋。长汀红军斗笠厂1934年8月的产量超过了20万顶;中央被服厂长汀第三分厂的工人们,1934年5月后天天加班生产军用被服。

筹款——长汀县在1934年5、6月间共筹款7000余元,兆征县7月一个月筹款1.7万余元……

生死相依,鲜血中挺立红色丰碑

毛毯,油布包,铜脸盆……长汀县博物馆,一组珍贵的国家级文物,勾连起一段悲怆往事。

文物的主人叫唐义贞,1929年与陆定一同志结为伉俪,长征前分娩在即,行动不便,留在了苏区。

她忍痛将3岁的女儿托付给中央苏区卫生材料厂的同事,在转移至长汀后产下一子,又不得不与儿子诀别。身边仅留的一条毛毯、一个铜脸盆和一个油布包,全都赠与收养儿子的那对夫妇,并用中文和俄文写下湖北武昌老家的地址。

“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即来联系。如果我没有来,就说明我已不在人世了,但也要告诉孩子,我是为革命而死的。”

25岁的母亲最终为革命而死。被捕时,她把身上一份党的机密文件揉成团,强咽下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闽西红土地上,有“风展红旗如画”的豪迈,更有无数烈士鲜血浸染的殷红。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1934年4月,福建省和闽赣省掀起了扩红热潮。到6月底,福建省参军人数达7160多名,闽赣省达1300多名。

9月,根据中央最新指示,征兵动员工作马不停蹄。至长征前夕的9月26日,宁化县又有200多人参加红军,长汀县再次超额完成计划,送到补充团的新战士多达1292人。闽西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

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来。长汀县濯田镇,烈士的名单刻满了纪念馆整整一面墙。镇里同志在一旁介绍:在册烈士917名,几乎都在长征途中牺牲。

参加长征的近3万福建子弟兵,到达陕北时仅剩下2000余人。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会议旧址动情地说:“长征出发时,闽西子弟积极踊跃参加红军,红军队伍中有两万多闽西儿女。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

长汀县中复村红军后代钟鸣,家中6位烈士,其中3位倒在湘江边。每年,他都要跟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赶往湘江战役纪念地,那里的石碑上,镌刻着他们家人的名字。“更多的烈士最终没有留下姓名,他们同样不应该被忘记。”钟鸣说。

在中复村,钟根基是活着回来的极少数幸存者之一。长征前,钟根基等17位同村青年一同走向战场,临行前跪地起誓:谁活着回来,谁就要为各自父母尽孝!上世纪50年代,老红军回村,余生30多年,都在默默践诺。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我死后,请让我把军功章全部带走,它们是我的兄弟们用生命换来的,我要把这些军功章还给他们。”

矢志不渝,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长汀人钟宜龙是烈士后代,刚出生不久,他的父母就被反动民团杀害。此后,钟宜龙被抱养至松毛岭脚下的一户人家。6岁那年,他在后方见识过那场战斗的惨烈——山头一场大火,草丛燃尽,参与医疗救治的养母,常跟其他大人抬回一名名伤员,那一幕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

钟宜龙噙着泪,与当地村民们遍寻山头,将一块块散落的遗骸捡回,集中安葬。墓碑高约2米,由于无从知晓英烈的名字,村民们只简单刻上了两个字——红军。

钟宜龙常常看着这两个字发呆、流泪。他们为红色信仰献身,死后连名字都未曾留下。钟宜龙决心做一名“打捞者”,打捞尘封历史,为英烈“正名”。

工作极其艰难。有的政府没有登记入档,有的烈士家庭全部遇难。他只得四处走访幸存的老红军战士,足迹覆盖了长汀县,又覆盖了周边县市。

每找到一个名字,他都会买上香烛,来到墓碑前,用一种简单的“仪式”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平日里,他也会上那儿转转,清除杂草,擦拭墓碑。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残年,风雨无阻。九旬老人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但尽其所能不让那段光荣的历史堙没。

闽西红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纪念碑和纪念馆挺立,它们标注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代表着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长汀县南山镇长窠头村,退休后的钟宜龙拿出毕生积蓄,腾出祖屋,自费筹起红色展馆。展馆内,是他后半辈子苦心收集的红色历史。门口,一副对联赫然入目:“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不能忘却。守护他们,就是守住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守住一个国家和民族血液里那股荡气回肠的信念。”钟宜龙说。

(转载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21日)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九旬老人建起无名烈士纪念碑

即时 | 2019-06-20 08:23

松毛岭下,九旬老人钟宜龙收集烈士遗骸,建起无名烈士纪念碑,自办红色家庭展……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东南网6月20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黄筱菁)雨后的长汀县南山镇长窠头村,安静平和。不远处的松毛岭,在云雾之中,更显挺立。

近日,当记者来到91岁的钟宜龙家时,被大门处张贴的一副对联牢牢锁住了目光——“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家庭的对联多是传统祝福语,为何这一家的对联不一样?记者跨过大门,寻找答案。

老人的家是当地常见的老建筑,但内部的布置,像极了历史资料馆,墙上贴满了革命烈士事迹等文字资料。面对来访者,他精神矍铄,述说85年前发生的松毛岭战役。

他是那场战役的见证者。1934年9月23日上午,松毛岭上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年幼的钟宜龙看到,飞机不断在头顶上掠过,炮声隆隆震得土地颤抖,一批又一批的红军伤员被时任村妇女游击队队长的母亲涂从孜以及其他乡亲抬下山来。

这些,成了钟宜龙一辈子无法忘记的记忆。他的家族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三代内叔公、叔伯、堂兄等40人为革命献身,他的养父在长征途中牺牲。

1950年,时任中复乡负责人的钟宜龙率领民兵进入松毛岭剿匪。一场火攻之后,山岭遍地显现红军战士的遗骸,还有弹壳、弹片、口杯等物。眼前的景象,让钟宜龙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定要让烈士入土为安!”这样的愿望,在他的心中愈发强烈。

在此后的两年里,钟宜龙和当地干部、村民一起走入山间,收集整理烈士遗骸3000多具,建起了无名烈士纪念碑,让牺牲的烈士最终有了归宿。

60多年来,每到清明时分,钟宜龙都会和村民一起,到山头祭奠红军烈士。在他心里,这些烈士就是他未曾谋面的亲人,“没有他们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说到动情处,老人眼角有些湿润。

遗骸寻回,名字未留。于是,钟宜龙走访了本村和邻村幸存的老红军、五老人员,核实革命烈士人数,整理出《1928年—1934年长窠头村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员名单》。根据他的调查,长窠头村牺牲147人,占总人口的30%。烈士的基本情况,都被他记录在《长窠头村革命烈士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张贴在他家的墙上。

就在记者仔细查看墙上的名单时,老人缓慢地走到屋后的柜子处,微微弯下腰,拿出了一本本资料。

“这是革命烈士事迹的报道,我剪下来做成剪报,现在已经第三册了。”“这个是红军在驻扎的民房土墙上写下的标语,我把它们抄写下来打印成本。”……老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几十年持之以恒收集的“心血”。在他看来,当烈士的“守魂人”,更要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

2016年,老人拿出自己的养老积蓄修缮老屋,办起了红色家庭展,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红土先锋钟宜龙红色家庭工作室,将传播红色文化作为己任。“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烈士们拿生命换来的,他们不能被遗忘!”

如今,钟宜龙家里的签到留言簿已是第六本,来访者从各地奔赴而来,接受红色教育和洗礼。而从意气风发的壮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钟宜龙数十年如一日,将红色历史与红色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辈。

一本“红色密码” 一生魂牵梦绕

即时 | 2019-06-18 07:34

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正规出版、印刷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

一本“红色密码” 一生魂牵梦绕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收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收藏的红军军号

东南网6月1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方炜杭 全幸雅 通讯员 刘才恒/文 林辉/图)“一个铜做的小东西,被他当成宝贝带在身边。”“他经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吹出一些奇怪的声音。”“1974年,家里拆建谷仓找到一本发黄的小册子,他泪流满面,失声痛哭。”……

13日,位于宁化县东北角的泉上镇,65岁的罗云清道出了父亲与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的故事。这本被誉为“红色密码”的小册子,是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正规出版、印刷的军用号谱。

当年父亲的这些“奇怪举动”,直到多年后,罗云清才慢慢理解……

“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它”

罗云清的父亲叫罗广茂,20多年前去世。

罗广茂出生于长汀。1931年,当时年仅15岁的他参加了工农红军,在红四军第三纵队任司号员,后被选派到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结业时,学校郑重地发给每名学员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领导再三强调,由于军用号谱的机密性和重要性,每名学员要“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它”。

牢记嘱咐,罗广茂带着军用号谱到朱德身边任司号员,后调至红十二军101团;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又调至红五军团43师师部当号长。虽然工作频繁调动,罗广茂仍一直把军用号谱藏在身边。一次,在连城与国民党十九路军作战时,罗广茂不幸负伤,随后到长汀四都红军医院治疗,随身带着军用号谱和一个号嘴。半年后,因反“围剿”失利,医院被冲散,他突围回到家中,将军用号谱交给母亲代为保存,自己则外出躲避国民党抓捕。后来,为了躲开敌人的视线,罗广茂便与母亲一起躲到宁化泉上。解放后,他多次向母亲询问军用号谱的下落,但因母亲年事已高,想不起存放的地点,未能寻找到。

准确无误地将340多首曲谱一一唱出

号谱的去向,成为罗广茂的一块心病。

直到1974年,在拆建家中谷仓时,罗广茂才发现,军用号谱被布和油纸裹得严严实实,钉在谷仓底板上。

这本被他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军用号谱,终于重见天日。

当年,宁化县开始筹建革命纪念馆,在各个乡镇征集革命文物。罗广茂便将军用号谱连同号嘴一并捐给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了却一桩心愿。

为了验证这本军用号谱的真实性,县革命纪念馆首任馆长王岳良从当地学校请来一位懂五线谱的音乐教师,要求罗广茂当面将军用号谱中的曲调一一演唱,罗广茂准确无误地将340多首曲谱一一唱出。

据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标发介绍,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也有一本相同版本的号谱,但残缺严重。他告诉记者,罗广茂提供的军用号谱,长21.8厘米、宽13.5厘米,为横式小32开本,内页20页,对折成40页,用毛边纸油墨印制而成,内页曲谱均采用五线谱,共有340余首曲谱。

1994年10月,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专家组认为此军用号谱系全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正规出版、印刷的军用号谱,极为珍贵,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今天,由罗广茂珍藏下来的军用号谱和号嘴仍保存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它们静静地向后来者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一条红军街,世代鱼水情

即时 | 2019-06-16 07:33

东南网6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方炜杭)编者按:福建是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85年前,中央红军从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报今起开辟“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栏目,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挖掘感人的长征故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

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有一条红军街,门楼高高耸立,最上方镌刻着“红军万岁”四个大字,寄托了当地百姓与红军血浓于水的深情。

1934年秋,红3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和驻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共1.4万人,会合于宁化县凤凰山,即如今的凤山村,踏上漫漫长征路。

12日,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红军街。

“那时,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苦啊……红军来了,给我家分田地;稻子熟了,我们给红军送粮食……”90多岁的李阿婆回忆起守望相助的当年岁月,感慨不已。

凤山村村支书王兴楷介绍说:“这里的避雨亭、红军井、松竹居、列宁小学、红四军看病所等旧址,都见证了宁化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的革命历史。”

“当时,这条街上住满了红军。”记者顺着王兴楷所指的方向望去,对面是一栋三层土木结构的老楼。“小时候,奶奶和我说,红军当年为了不扰民,就住在百姓的屋檐下、祠堂、寺庙等地,从红军井挑水,到避雨亭烧饭做菜。”王兴楷说。

眼前的红军井,圆形井口,直径2米,井口高出地面约1米。“这口井原名蛇岭井,是全村唯一的饮用水井。”王兴楷说,“红军来之前,井很浅,井口是由鹅卵石简单堆砌而成的小四方形,周围坑坑洼洼,挑水不便又不安全。1931年,红军进驻后,战士们把井挖深、扩大,把井口垒高,小方井成了大圆井。为了纪念军民深情,当地百姓自发地称它为‘红军井’。”

“正是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才开展得轰轰烈烈。”宁化县党史专家刘建军说,“苏区时期,淮土镇和禾口乡人民开展扩红竞赛,人们高唱‘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的民谣,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夫妻并肩上战场参军参战的感人故事。”

在红军街内,记者见到老红军黄承衍的后人黄永昌。“我父亲12岁起就给地主打长工。1929年,红军来到淮土,打土豪分田地,爷爷感念红军的恩德,常对父亲说:‘跟着共产党就有希望,跟着红军就有希望!’怀着对共产党的信仰,父亲1931年加入游击队,后编入红九军团,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黄永昌说,父亲命大,经过数不清的生死关头,都绝处逢生。但大部分闽西儿女战死在长征途中,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就有1.4万人参加红军,全县登记在册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有3305人,他们大部分被编入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经过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只有58人。

数千宁化子弟所在的红34师,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殊死激战四天五夜,以几乎全师壮烈牺牲的壮举,换取了主力红军的西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走长征路不仅是为了纪念先烈,更是为了发扬长征精神,缅怀军民连心的鱼水深情,铭记历久弥坚的初心。”黄永昌说。

邵武发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内外兼修”,乡村更美

即时 | 2019-06-12 07:29

邵武发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涵养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内外兼修”,乡村更美

东南网6月1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何兴明)近日,南平市公布最新的“四比六促”成绩单,邵武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脱颖而出,位居10个县(市、区)第一。

“内外兼修”,乡村更美。今年3月8日,邵武发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从2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出发,集中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涵养文明乡风。当地“小题大做”,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这背后有何深意?

示范引领,观念革故鼎新

“打扫好门前屋后,拆除了乱搭乱盖,村里变得越来越宽敞利落了!”75岁的蔡火秀是下沙镇屯上新村老住户,身边的这些变化,她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屯上新村建于2008年,由于没有提前规划,鸡鸭到处跑,新村不新是所有人进村的第一感受。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是久治不愈的顽症,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老百姓先前那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改良不良的村风民俗。”邵武市委书记何光松说。

针对乡村振兴面临的这些痛点,邵武以大会战形式,将整治工作细化为“五清一改”,即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标语横幅、私搭乱建、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都在清理范围,但重点是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老百姓多年养成的习惯,并非一声令下就马上转变。村民何财玉怎么也想不明白,为啥在家门口堆点柴火养几只鸡就不行了?“改变老百姓的观念,需要镇村干部示范带动。”下沙镇党委书记范育华说,从4月起,下沙镇每天下午由挂村领导带队,镇村干部投身环境整治,引导带动村民一起干。

“一开始拆除鸡舍鸭舍,村民有不解的声音。当整治初具雏形,村民感受到整治前后的变化后,开展工作顺利多了,像何财玉一样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村民逐渐转变观念。”屯上村支部书记龚春生说。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我们运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让整治常态化。”龚春生说,未来村里每月将评选文明家庭和流动红旗,设立奖罚,共同养成保持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好习惯。

疏堵结合,有力度更有温度

晒口街道新丰村党员卢建华在316国道边上开了家餐馆,因生意红火,他在店前搭起200多平方米的彩钢棚,棚下支桌子供客人用餐。他的做法并非个例,新丰村国道沿线的41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搭盖了彩钢棚。

“国道边上的餐馆和修理厂,最长的彩钢棚从门面延伸出10米,短的也有四五米,既影响美观,也不安全。”新丰村下派书记张斌说。

“拆除彩钢棚以后,不能遮风挡雨,一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可怎么办?”拆除前,许多村民提出这样的疑虑。

为了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村里同意每户可以在门前延伸两米安装雨披,制作标准统一,达到整洁美观实用效果。

卢建华最先自愿拆除自家彩钢棚,又第一个装上雨披。“拆除彩钢棚后店里亮堂许多,生意更好了!”他说。

在卢建华的示范带动下,拆除通知下发后,村里集中整治违章搭建,5天拆除沿线4000多平方米的彩钢棚。

“做农村工作,必须疏堵结合,既要整治脏乱差,更要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体现整治工作的力度和温度。”何光松说。

在下沙镇屯上新村,家禽住上“集体宿舍”,农机具有了专门的停车场。“以往这块空坪堆满了村民的杂物和农机具,拆除私搭乱建后,我们与村民约法三章,不再散养家禽,不乱停放农机具。”龚春生说,村里根据地形,统一建设37间鸡舍,每间12平方米,满足堆放杂物和养家禽的需求,实行“人畜分离”。此外,建设农机具停放场,规范农机具摆放秩序。“合理安置后,我们在闲置的十亩地上种植澳洲茶树,一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近4万元,真正实现共建共享。”龚春生说。

留住乡愁,重塑乡村肌理

在晒口街道,同青新村像一幅水墨画,富屯溪和同青溪交汇于此,依山而建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自然民俗相映成趣。

“有赖于新村前期的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韵味越发凸显。”晒口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春英说。2007年,新村邀请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完成总体规划编制,打造美丽乡村,建筑外观运用马头墙等元素,集纳和平古镇、金坑古民居等民居风格。

“2009年新村建成搬迁后,前期严格执行村规民约,群众开始自发行动共同守护村居。”黄春英说。

保留风貌与乡村发展并行不悖。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邵武提出“一个合身管用的规划、一个增收致富的产业、一个整洁优美的村庄、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的作战格局,注重保护乡村肌理,梳理乡村脉络,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晒口街道高峰村是南平市产业兴旺示范村,由于高山盆地的独特生态气候,全村汇聚10多种绿色产业。“我们始终把保护高峰村自然生态作为底线要求,项目入驻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因素。”黄春英说,村里确定了“以农带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对上世纪70年代的老村部、老电影院、老茶场进行修缮保护。今年3月,晒口街道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团队为高峰村编制规划,进一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规划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思路,量体裁衣、彰显特色,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让农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何光松说,目前邵武以宅基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资金向乡镇倾斜,筹措上亿资金专项用于乡村振兴,“一带N点”2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将由市里统一出资进行产业和乡村建设规划,率先步入全方位、高质量、个性化发展轨道。

从雪花到雪球的路径 ——莆田平台经济的启示

即时 | 2019-06-11 07:19

东南网6月11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兰锋 陈荣富 严顺龙)莆田闻名,莆田产业知名。

70%的木材市场、60%的珠宝商店、50%的民营加油站、三分之一的油画出口,莆田多个行业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莆田企业就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铺天盖地。从“无中生有”、勤奋打拼,到遍地开花、行业领军,莆田产业实现了2.0版。

雪花好看,但美中也有不足。一是力量小,没有抵御大风险的能力;二是资源散,各自为政,成不了气候,没有话语权;三是企业发展在外,隔着玻璃窗看雪花,家乡莆田得其名,不得其实。

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经济风起云涌,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是坚守旧有路径,还是借势而为?这是摆在莆田创业者们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雪花怎么变雪球?莆田市决策者们同样在思考。如何把莆田这些优势明显、分散各地的产业资源整合起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更多莆田人的GNP变成莆田市的GDP?

互联网是风口。

互联网有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等。消费互联网如共享单车、网上购物等,不仅需要大量“烧钱”,还要新起炉灶,不能发挥莆田行业领先的优势。同时,消费互联网市场竞争和产业格局已趋于成熟稳定,创造新的消费场景的空间有限。

大家把目光集中在了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通过运用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建立行业平台,能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吸引资本要素向平台集聚,实现资源高度整合,提升产业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这将是莆田产业从2.0版到3.0版的机遇和风口。

如何实现突破?政府主动作为,成立促进平台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针对各优势产业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即“选择一个产业、搭建一个平台、配套一家国企、引进一支创新团队、设立一只产业基金”,通过流量做大“留量”,力图使漫天飘洒的雪花抱团成为越滚越大的雪球。

一种模式是国企为主,率先参与,提供示范。

智慧U站就是典型。莆田市国投等出资3.57亿元,注册成立智慧能源平台,通过科技、金融、集采、营销、品牌、政府“六大赋能”,吸引全国莆系加油站加盟平台。

这一平台的好处是:以平台作为整体进行市场竞争,在油品采购、设备更新、附加产品选择等方面具有了更大话语权,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每个加油站特点量身定制营销策略。对消费者来说,首先是加油便宜了,其次加油站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加油站还可以享受购物、维修,甚至代收快递、清洗衣物等生活服务。

国企控股牵头,金融机构授信,模式前景看好,莆系民营油站纷纷加盟。目前智慧U站已吸引全国2700座油站,积累用户120万,预计今年交易额达到350亿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3~5年努力,力争实现“万座油站、百亿基金、千亿产值、千亿市值”。

第二种模式是龙头带动,整合链条,资源互补。

从湄洲湾北岸40万吨罗屿港高处眺望,巨轮停泊、吊机作业、货运列车往来,十分繁忙。这是东南沿海铁矿石大宗货物交易中心和无车(船)承运平台。

平台牵头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贸易商瑞钢联集团。瑞钢联联合43家钢铁企业、8家焦化厂,形成了上下游企业联盟。这一联盟拥有全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贸易渠道、全国15%的钢铁产能、10%的焦化产能,物流量5亿吨,运费流量1000亿元。

依托“自带流量”优势,创新物流方式,建立无车(船)承运平台。通过大数据运算,平台精准调运车辆,确保货车往返双向承载,提高货运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有龙头企业牵头、基本物流量保障,物流公司纷纷加入。目前平台已整合国内物流公司435家、车辆23万辆,注册司机30多万人,总交易额超47亿元。

众鞋联也是一例。7家鞋业龙头民企联合两家国企,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众鞋联平台,建立原材料采购“朋友圈”,采购、撮合、竞价都在圈内完成,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

还有一种模式是嫁接高端,推动转型,整体提升。

莆田民营医院众多,如何实现患者智慧医疗、医院高效运营,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有效的办法是嫁接高端。规划建设妈祖智慧健康城,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引入高端医疗资源,构建以莆田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网络平台。

平台的好处是,既能将高端医疗资源对接到各个医院,提升医疗水平,惠及广大患者,又能集中医疗设备采购、开展医疗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莆田社会办医力量雄厚优势。

比如,中电(福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智能研发设计、生产智能管控、数据分析服务等为重点,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帮助企业设备效率和人员效率整体提升20%。杰木科技平台以芯片和算法为切入点,为产业互联网提供智慧大脑,助推行业平台赋能发展。

互联网+产业的方式有多少,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就有多丰富,这三种模式只是莆田平台经济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要看到,莆田平台经济发展仍然还有不少可以探索的领域。比如平台经济还是“莆田概念”,下一步继续做大需要的是开阔眼界,不能仅仅围绕莆田籍做文章。再比如,当前的平台经济多以产业赋能形式为主,颠覆性的平台发展模式还不多见。

一个平台就是一个雪球。莆田平台经济能够有规模、有效益、有特色,给我们的启示是:雪花能滚成雪球,一是雪花要够;二是黏度要强,雪花融化成冰紧密结合的凝聚力,就是需要平台有足够的黏度,能够以核心优势团结引领业内企业,整合各自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升级壮大;三是抓住风口,借助风的力量往一处飞,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突破空间地域限制,有效打通行业各个环节,甚至跨界联结;四是要有推力,快速滚动黏住更多雪花,政府牵头推动和龙头企业带动至关重要。

莆田市促进平台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这样描绘莆田“滚雪球”的前景:到2020年,打造3家交易额超千亿元、10家交易额超300亿元的经济平台,加快建成产业鲜明、带动强劲的福建省平台经济示范区。

1  2  3  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