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培田村有30多栋“九厅十八井”式古民居、21座宗祠,组成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客家庄园”和“民间故宫”。但因为是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民的生产生活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造福工程解了古村居民“三愁” 东南网6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程枝文 刘晓军 通讯员 黄水林) 培田村位于连城宣和乡,现有412户1496人。 因是明清时期连城到汀州府古驿道上的驿站,培田村曾繁荣一方。近千米的古街两侧,保存下明清时期30多栋“九厅十八井”式高堂华屋。2005年,培田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该村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因为保护与开发的要求,老房子不能动,村民在改善居住条件、发展家庭经济等方面曾遇到不小问题。“村民遇到了‘三愁’,是造福工程让大家解决了这些难题。”村支部书记吴清熙说。 一解:老房子潮湿又狭小,多属危房之愁 日前,记者来到培田村。“业绍草庐”的住户吴泉水带记者参观他的老屋。“业绍草庐”有100多年历史,面积700多平方米,曾住着10户50多名村民。 “你看,这就是我原来住的房间。”吴泉水说。记者发现老屋门窗破旧,面积仅六七平方米,昏暗狭小,一张木床占据了大半个房间。当年,吴泉水在院子天井旁摆了一张桌子,放上灶炉锅盆,就成了他家的厨房。 吴泉水说,老宅去除公共建筑面积,每家房子也就50多平方米。因为他家兄弟多,所以只分到了一间屋子。“原来家里只有两口子,忍一忍就算了,但是3个儿子出生后,就太拥挤了,只能叫孩子去跟奶奶一起睡。”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老房子又不能拆掉重建,将来孩子成家怎么办?这成了吴泉水的心病。2007年,他在村里抢建了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该违法建筑地处古民居保护规划范围内,后被拆除。 吴泉水的邻居吴和生告诉记者,他的老宅“天一公祠”面积600多平方米,住着9户村民。老房子潮湿又拥挤,而且屋梁、墙垣已损坏,被鉴定为危房。“危房上的老瓦片很重,雨天我们总是提心吊胆。”他说。 2008年,培田村在古民居规划范围外划设76亩用地,启动造福工程新村建设,主要安排村里住房困难户和危房户,每户用地110平方米。2010年,吴泉水分到新房建设用地,一家人迫不及待筹钱动工,按新村统一规划建起两层半新房,再由村委会统一负责外立面装修。过了一年,乔迁新居。“现在我们一家11口人,27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得很舒服。”吴泉水乐呵呵地说。 培田村共有160户560名村民通过造福工程先后告别老宅。目前,新村排污、道路、供水供电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完成,还配套建设了篮球场、羽毛球场、村民广场等。 |
相关阅读:
- [ 06-20]三明莘口镇造福工程溪口安置点:新家建在公路旁 打工就在家门口
- [ 06-16]罗源庭洋坂造福新村: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是搬迁最大动力
- [ 06-13]建阳:告别“夺命溪”,搬迁户的日子安稳又踏实
- [ 06-09]长汀县三洲镇小溪头村:花果山依然飘香 搬迁户天地更宽
- [ 05-29]福建造福工程走过二十年:造就一番新天地 福到农家感党恩
- [ 08-19]三明市5500农户将获造福工程危房改造补助
- [ 07-08]福建省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
- [ 06-16]闽侯推行“造福工程” 搬迁群众人均补助6000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