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要素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
2014-07-16 16:35:31 来源:中国平潭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分线管理模式助力监管 中国平潭网讯(记者赖冰昌 蔡起辉)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赋予平潭的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创新通关制度和措施,即按照既有利于平潭开发和人员、货物、交通运输工具进出方便,又有利于加强查验监管的原则,实施“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管理模式。 “以前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只有货,没有人。”平潭海关关长周筠光说,“平潭不仅面积大,关键是在监管区域内,人可以自由活动,而且还可以进行生产性生活,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这,也正是平潭被称为“比特区还特”的原因。 “创新通关模式,总体上要求,就是把平潭岛作为一个全岛放开的岛屿,实行分线管理,具体来讲就是‘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前八个字是海关监管职能定位,后八个字是海关监管措施演绎。”周筠光说,“实施分线管理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模式的机制创新。” 所谓的一线、二线,就是平潭与境外之间的口岸设定为“一线”管理,而平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简称为区外)连接的通道设定为“二线管理”。“一线”具有口岸功能,所有进境的保税货物采取备案管理,关税征管和贸易管制措施实行从优措施。“二线”具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目前一期建设将海峡大桥平潭端作为二线的界线,以此界定区内和区外。 “放宽”是指优化口岸相关部门的通关监管工作、简化手续,采取一些既能够满足管理要求,又能够便利企业和人员进出的措施。这就需要海关强化监管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建立企业电子账册和联网监管规范制度,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相关企业上,放在具体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商品上。”周筠光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货分离。” “二线管住”,不是“管死”。“管住”的目的是保证国家赋予的保税、免税、退税、选择性征税等税收优惠、特殊的政策能够实实在在地运用于平潭的发展上,这是管住的基本要求和实质所在。周筠光认为,在“二线”管理上,应该是以管货为主。 “人货分离、分类管理”,则是对进出区的货物、人员、交通工具实行通道式管理,海关管住该管的对象,实行区别化管理,实现有效监管、高效运作的管理要求。 一线放宽后,在保税加工贸易区内的企业对商品进行加工后,直接出口,可以免税;转内销,需要征税,但是可以选择税额较低的税种进行征税。 据介绍,分线管理模式赋予了更加灵活的贸易管制政策。进口货物在“二线”执行贸易管制政策;出口货物在“一线”执行贸易管制政策。这与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论进出口货物原则上均在二线执行贸易管制政策有很大的突破,使得平潭贸易管制措施更灵活、更便利。 电子账册实现要素管理 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16个字的封关管理模式,从一开始就为平潭的封关定下了基调,那就是人和货是分开管理,而货物也将实现分类管理。 可平潭不仅拥有408公里海岸线,还有码头、渔港达57个之多,岛上还有30多万的居民,这么大的岛,这么多的人,靠什么监管? 平潭海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海关总署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平潭综合实验区监管办法》,明确在平潭运用电子账册信息化监管措施,环岛取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传统的物理围网模式,建立快速响应的海关“智慧化”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围网,通过信息化和视频监控,实行企业电子账册的管理办法,管住了货,才能真正实现人货分离、分类管理。从而实现与企业、码头、监管场站等各系统的跨界互联互通。 “平潭岛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和GPS视频监控系统,实行企业电子账册的管理办法,通过电子账册实现要素管理,不论是保税物品、减免税业务、出口退税或是内销货物,都能在企业电子账册上核销或核注,通过海关信息化平台,数据传输至海关,确保实时监管。通过该平台实现对进出境备案免税保税货物、报关过区货物、区内自由流转货物、进出区报关货物、进出境(区)交通工具以及区内加工、物流企业、游客免税购物等,实行集物联网和GPS技术监控、一二线智能卡口控制及账册联网监管为一体的全方位信息化高效监管。”平潭海关关长周筠光说,“有了海关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实现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真正实现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高度统一。” 也正是有了电子账册和GPS视频监控系统,才能真正管住货,也只有管住了货,人才能在岛上自由活动,居民生活不受影响。 |
相关阅读:
- [ 07-16]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封关运作
- [ 07-15]平潭岛封关运作:将吸引更多企业落地
- [ 07-15]平潭岛今起正式封关运作 封关对客车出行无影响
- [ 07-15]平潭封关运作 成全国最大海关特殊监管区
- [ 07-15]咬定青山不放松——平潭综合实验区封关运作纪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