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李清旺 周天鑫 李墩镇东山村位于周宁县南部,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达70%。近日,记者来到东山村,只见青山绿水环绕着村庄,在阳光的照耀下,新居、古树、流水、行人,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现在我们的日子,是吃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来步步高!”村主任陈先养风趣地说。他带着记者来到东山造福新村。在村民陈文渊家里,记者看到,屋内家用电器齐全,餐桌上鱼肉不缺。陈文渊感慨地说,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他们一家人从心里感谢造福工程。 过去,陈文渊住在东山村的里东山自然村,祖传的旧屋依山而建,紧邻地质灾害点。一到下雨天,家里人都要轮流值守,就怕大雨冲垮了土坯房。由于没有通山机耕路,交通闭塞,村里的大片竹林无法开发,村民们只能靠种几亩薄田过日子,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化肥等农资的进出,村民只能靠肩扛手提,不到两公里的山路,走一趟要花1个多小时。 东山村如何脱贫致富?李墩镇原党委书记吴发义说,东山村的贫困,根子在于居住环境闭塞;东山村脱贫的关键,在于利用好方圆8公里的肥沃山林。经过调研,镇政府认为,要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实施造福工程是最好的办法。这样,不仅能集聚镇区人口,也避免了耗巨资修路的难题。 2008年1月,李墩镇东山造福新村动工建设。如今,198户村民已入住新村,这不仅解决了地灾点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还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住进新家,一抬腿就能到镇区;坐车25分钟,就能到城关。居住环境变了,群众的心眼也活了,摆脱贫困的愿望更强烈了。村民陈友进和陈友达,分别投资10万元,在村里办起了毛竹加工厂。在毛竹厂上班的村民陈文金说,现在,他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元,而这在以前,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根据各搬迁点的资源特点,镇政府对群众进行分类指导,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同时,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生产技能培训、小额信贷扶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济能人带动扶贫等形式,扶持造福工程搬迁户,积极引导他们增收致富。 为了让东山村群众更快地脱贫致富,2011年1月,宁德市给东山村派来了扶贫“第一书记”吴景星。吴景星到任后,念起了“养殖经”。东山村山场面积大,水草丰茂,适合养殖。吴景星组织村民代表到柘荣县参观东源乡养殖场,让全村群众吃了“定心丸”。2012年4月,周宁东山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经过1年多的发展,合作社成员已达60户,建立生态农业园约500亩。 吴景星还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鼓励村贤回归故里,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信息回馈、智力回乡、技术回援等形式投资兴业。不久,上海江绪管业公司(PPR水管)、东山红发机砖厂、东山活性炭厂等企业纷纷落户东山。其中,仅活性炭项目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创收3万元。 2011年3月8日,一条12公里长的机耕道在东山村修通,由此盘活了2000多亩林地、700亩毛竹林,受益人口达300户。紧接着,东山村闲置小学校舍改村部工程启动,自来水净化工程、进村公路硬化、造福新村下水道二期工程、路灯等项目也先后动工。一年多后,东山村村民第一次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坑坑洼洼的通村道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里不仅有了垃圾箱、垃圾车,还配了专职的保洁员。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东山村争取到上级帮扶的各项资金超过654万元,吸引乡贤投资创业300多万元。东山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大大改善了。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800元。 记者在东山村看到,村里不仅建起了老人活动中心、综合服务站、“农家书屋”,还设立了医疗点,让村民小病不出村。下午4时,记者来到东山村幼儿园。一位来接女儿的妇女开心地说:“村里有了幼儿园后,我白天在竹木厂上班,下午下班就来接孩子,生活过得和城里人差不多哦!” 村支书江佛清告诉记者,现在东山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外出打工的人也少了。一位村民说,今年的明前茶青一公斤可卖到24元,在家务农的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并且,在家生活舒适方便,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
相关阅读:
- [ 07-25]永泰芋坑村村民搬出大山:生活更方便了 收入节节高了
- [ 07-10]闽侯曹地村通过造福工程 将偏远自然村的村民集中搬迁到新村
- [ 06-30]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从茅草房走出来的山民,过上新生活
- [ 06-24]福建造福工程增70个安置区 搬迁户每人可获得3000元
- [ 06-23]连城培田村:造福工程解了古村居民“三愁”
- [ 06-20]三明莘口镇造福工程溪口安置点:新家建在公路旁 打工就在家门口
- [ 06-16]罗源庭洋坂造福新村: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是搬迁最大动力
- [ 06-13]建阳:告别“夺命溪”,搬迁户的日子安稳又踏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